×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日语教学探究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日语教学探究

1星价 ¥47.4 (6.0折)
2星价¥47.4 定价¥7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307866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30
  • 出版时间:2021-12-01
  • 条形码:9787513078665 ; 978-7-5130-7866-5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日语教师、硕博士研究生以及中高级日语学习者。本书是将认知语言学与日语教学相结合的有益尝试,将为日语教师优化日语教学方法与创新日语教学模式提供有益的启示、参考和借鉴。

内容简介

本书是将认知语言学与日语教学相结合的有益尝试,运用认知语言学比喻、范畴化、原型、图式和语法化等理论与语料库和内省研究方法,较为系统较为全面地探讨了日语动词“V~”声调语音教学、日语形容词和惯用语词汇教学、“Vて+補助動詞”和日语被动句语法教学、日语敬语语用教学、日语阅读和日语听力语篇教学中的很多重点和难点问题。同时构建了以“认知语言学”理论和方法为指导、以“认知主体学习者”为中心、以“提高语言文化认知能力和综合人文素养”为目标的高校日语教学模式,展望了与“微课、翻转课堂”等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日语教学模式。这将为日语教师优化日语教学方法与创新日语教学模式提供有益的启示、参考和借鉴。

目录

目录
前言
**章引论
1.本研究的背景
2.本研究的方法
3.本研究的理论
4.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日语语音教学
**节认知语言学与日语语音教学
第二节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日语动词「V~」声调教学
1.引言
2.研究现状
3.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化与原型理论
4.《综合日语》中动词「V~」声调的特点
5.日语动词「V~」声调的教学分析
6.结语
第三章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日语词汇教学
**节认知语言学与日语词汇学
第二节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日语形容词教学
1.引言
2.研究现状
3.研究方法与理论
4.《综合日语》中形容词的特点
5.日语形容词的教学分析
6.日语形容词的教学设计模式
7.结语
第三节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日语惯用语教学
1.引言
2.研究现状
3.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
4.日语惯用语的特点
5.日语惯用语的教学分析
6.结语
第四章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日语语法教学
**节认知语言学与日语语法教学
第二节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日语「Vて+補助動詞」教学
1.引言
2.研究现状
3.认知语言学的语法化与范畴化理论
4.《综合日语》中「Vて+補助動詞」的特点
5.日语「Vて+補助動詞」的教学分析
6.结语
第三节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日语被动句教学
1.引言
2.研究现状
3.研究方法与理论
4.《综合日语》中被动句的特点
5.日语被动句的教学分析
6.结语
第五章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日语语用教学
**节认知语言学与日语语用教学
第二节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日语敬语教学
1.引言
2.研究现状
3.认知语言学的认知教学法与图式理论
4.《综合日语》中敬语的特点
5.日语敬语的教学分析
6.结语
第六章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日语语篇教学
**节认知语言学与日语语篇教学
第二节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日语阅读教学
1.引言
2.研究现状
3.认知语言学的比喻与图式理论 4.日语能力测试N2阅读理解的特点
5.日语阅读的教学分析
6.结论与对策
第三节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日语听力教学
1.引言
2.研究现状
3.认知语言学的图式与比喻理论
4.日语听力的教学分析
5.结论与对策
第七章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日语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展望
**节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日语教学模式的构建
第二节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日语教学模式的展望
1.引言
2.研究现状
3.认知语言学与翻转课堂
4.认知视角下的日语敬语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5.认知视角下的日语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模式
6.结语
附录
附录1部分章节与论文之间的关系
附录2《综合日语》(一、二册)中的形容词
附录3 BCCWJ中「明るい」的例句
附录4 BCCWJ中「りっぱ」的例句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3.本研究的理论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语言观是用法基础模式。对此山梨(2009:135)介绍说「認知言語学は、用法基盤モデルの言語観に基づいて、言語現象の体系的な記述と説明を試みる。このアプローチでは、言語を閉じた規則の体系として規定していくのではなく、音韻、形態から構文にいたる言語単位(ないしは言語ユニット)を、実際の言語使用の文脈における定着度、慣用度の視点から相対的に規定していく。用法基盤のアプローチでは、認知主体の言語使用や言葉の習得過程にかかわるボトムアップ的アプローチを重視する」。认知语言学用法基础模式的运作涉及比喻、范畴化、原型、图式和语法化等几个基本理论。下面仅就本书中用到的相关认知语言学理论进行论述。 3.1比喻 认知语言学认为比喻中的隐喻、换喻和提喻已不是单纯的修辞手法,而是日常言语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语义现象,是人的基本认知能力的表现。认知语言学把隐喻看成是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认知和思维方式,认为隐喻在范畴化、概念结构和思维推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隐喻(metaphor、メタファー、隠喩)是将某种概念通过另一种概念来认识的机制。我们借助隐喻的认知过程,以日常的具体经验为基础理解抽象、主观的对象。也就是我们的概念体系中会形成某一具体概念与另外的抽象概念之间的对应关系。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了概念隐喻的观点,即这种概念体系中形成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对应关系。莱考夫(1987)进一步发展了隐喻理论,将隐喻定义为由源域(source domain、ソース、根源領域、起点領域)向目标域(target domain、ターゲット、目標領域)的映射。转喻也称换喻,是根据两个事物在外部世界的邻接性,以及两个事物在思维、概念上的关联性,采用一个事物,概念的形式来表述另一事物、概念的比喻。邻接性又分为空间的邻接性、时间的邻接性和因果邻接性等。比喻还是范畴扩展的重要手段,语义扩展是在其基本意义的基础上派生出新的意义,同时支配多义关系的原则是意象图式的隐喻映射(翟东娜,2006)。 3.2范畴化 认知语言学将对事物按照范畴进行判断、分类的心理过程称作范畴化,将这种心理过程的产物称为范畴。范畴大致分为三个等级:上位范畴、基本范畴和下属范畴。也就是说,范畴化是人类对世界万物进行分类的高级认知活动,在此基础上人类才具有了形成概念的能力,才有了语言符号的意义(赵艳芳,2001:55)。范畴化实质上是人类的一种基本认知能力。莱考夫(1987)认为范畴化普遍存在于语言范畴中,对范畴认识的变化必将带来语言研究的转向。认知语言学认为,判断某种实际使用的语言表达是否符合该语言共同体认定的语言系统,来自范畴化能力。这种能力包括3点:基于图式的事例化、基于原型的扩展、基于具体事例的图式化(曹大峰、林洪,2014:234)。扩展(拡張)是人的一种范畴认知能力,将那些与范畴原型事例相似而又不同的事例求同舍异纳入范畴,从而扩展该范畴(翟东娜,2006:440)。 3.3原型理论 认知语言学认为,任何范畴都具有由典型事例到边缘事例的连续性特征。其中的典型事例称作原型。其中*具有稳定性、*重要、习惯化程度和认知程度*高、习得*快、在中立语境中*易激活等特征的意义被认定为原型意义(翟东娜,2006:299)。原型的认定是一个重要的认知过程。各种范畴的事物都有原型。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有着深厚的哲学、人类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基础,对外语教学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与实践的价值。而同一范畴内由典型事例向边缘事例的认知主要是通过扩展。扩展是人的一种范畴认知能力,将那些与范畴原型事例相似而又不同的事例求同舍异纳入范畴,从而扩展该范畴。原型理论可以应用在以下五个方面。(1)语音学中的原型效应。原型效应在音位、音节、语调等语音现象中普遍存在。(2)形态学中的原型效用。形态学领域中的后缀多义现象也可用原型理论解释。原型理论也可用于解释汉语多义和新词构筑现象。(3)语法学中的原型效应。词类的原型,在此基础上通过隐喻和转喻扩展形成语言中的各种此类范畴。还可用于解释时态、语态等语法现象。(4)所属关系构式的原型效应。通过隐喻、转喻等所属关系可以进一步扩展到一些边缘用法。(5)原型效应还体现在许多语法构式、句法结构以及句子种类等语言层面中(李福印,2008)。 3.4图式理论 图式(schema,スキーマ)是大脑为了便于信息储存和处理,而将新事物与已有的知识,经历有机地组织起来的一种知识表征形式,是相互关联的知识构成的完整信息系统。人们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认知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大脑中已经形成的图式(赵艳芳,2001:189)。也就是说包括感知、动觉等在内的具体经验被抽象化、规范化、模型化,就形成一种复合的知识结构。图式是适合该范畴所有成员或部分成员的一种抽象的意义。图式是指组织思维和行为的固定认知模式。通过图式,人们把经验和信息进行加工,组织成某种常规性的认知结构,建立相对固定的类型并较长期地储存在记忆之中。所有意义共同构成家族相似性的意义网络。意象图式具有原型性的结构特征和高度的抽象性,是人们对个例反复体验和感知,不断概括抽象出来的结构。同时,意象图式可以建构心智空间和认知模型,从而揭示语义概念,因此意象图式是理解意义和推理分析的基础(王寅,2011)。 3.5语法化 语法化(文法化)是一种改变语法范畴的过程。表现为实词的意义和功能逐渐向虚词扩展以及随之而来的图示化。概念隐喻是语法化的重要机制(翟东娜,2006:428)。名词、动词等词汇要素在某些特定的用法上变为助词、接续词等语法要素,或语法要素变得更为语法化。这种实词所表示的事物和行为等词汇意义逐渐淡化或者丧失的现象,称为语义的淡化(意味の漂白化)。从动词范畴变为补助动词范畴,称为脱范畴化(脱カテゴリー化)(翟东娜,2006:460)。语法化一般指动词、名词等具有实际意义的词语,意义逐渐虚化,转化为助词、词缀等语法功能词的语言演变现象。在日语中这种现象非常突出日语中表示“时、体”的标记多为实词虚化而来,同时日语中的基本动词通过实词虚化构成了大量的词语,语法化是日语构词的一种极其重要手段。将该理论应用于日语教学,可以在很多语法习得项目中给学生以指导(朱立霞,2010:111)。

作者简介

侯占彩,女,硕士,山东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与日语教学、汉日语言文化对比,2009年留学于日本拓殖大学。主持参与省厅级课题4项;参编教材1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7);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基于认知视角下的日语能力测试N2阅读理解探究”(《当代日语教学与日本学研究》第1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基于认知视角下的日语敬语教学探析”(『或問』第30号,白帝社,2016)、“基于认知视角下的日语听力教学探析”(《日语教育与日本学》第12辑,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8)、“基于认知视角下的日语形容词教学探析”(待版《高等日语教育》第8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1)等10余篇。荣获校移动教学奖1项、山东省国外语言学学会优秀论文奖1项以及中国日语教学山东分会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1项。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