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全球通史:从公元前500万年至今天
读者评分
5分

全球通史:从公元前500万年至今天

1星价 ¥336.4 (5.8折)
2星价¥336.4 定价¥580.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2008166
  • 装帧:一般铜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1020
  • 出版时间:2018-11-01
  • 条形码:9787552008166 ; 978-7-5520-0816-6

本书特色

这部《全球通史》从全球整体性出发,在主题性和比较性的框架中,通过精选丰富的图片和史料,为我们描绘了人类历史的演变,全球性世界的形成。尽管中文世界已有数本全球史的书籍出版,但本书实属上乘之作,其视野广阔,视角新颖,生动可读,引人入胜,不仅揭示了历史的事实,而且阐释了历史的意义;既可作为学术研究的参考书目,也可成为历史教育的**教材。 —— 李宏图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会副会长 展现我们面前的美国史学家霍华德·斯波德克著的《全球通史》完全不同于我们曾经读到过的那种枯燥无味、意兴索然的历史课本,她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启人心智,雅俗共赏,有较强的可读性,人们读着此书就似乎被导引进一个辉煌深邃的全球历史博物馆,神秘好奇,流连忘返。此书为何有如此魅力?因为她具有结构新颖、全球视野与启发心智三大特点。此书的中译本将为中国读者打开一扇观察全球历史的窗口。 ——余志森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世界文明通史》(罗伯茨著)翻译组主持人 斯波德克教授的这部《全球通史》与我有着不解之缘。它是我许多美国学生历史课的必修教材,我的师范生在课堂中使用过这本教材,费城的教师在教师培训时曾向我推荐过这本教科书,我教历史教学法时也多次参考过这本巨著。斯波德克先生以主题组织历史教学的综合教学法和他独特的全球视野曾使许多美国和国际学生受益匪浅。相信陈德民教授领衔翻译的这部世界史书定能让更多的中国学生和读者来分享编者和译者共同创造的杰出成果。 ——包秋 美国西本斯堡大学教育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顾问教授 这是一部新近译介过来的全球通史巨著,内涵丰富,结构新颖,叙事生动,启人遐思。她为我们如何思索和看待人类总体历史的演化给出了一个范本,一种可供借鉴的视角。 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而又有过长期闭关锁国经历的古老国度来说,了解世界和融入世界,历来任重道远。欲充当世界弄潮儿,就必须看清世界大势,必须拓宽视野,让更多人成为知世派,知晓世界的历史和现状。由此看来,国内有关世界史的书籍对这个大国而言不是多了,而是远远不够。霍华德·斯波德克教授这部眼界宏阔的新书,正是馈赠我们这个社会的一份厚礼。 ——沈坚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世界文明史年表》主编 《全球通史》不仅是一本很好的教材,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也是从整体性通观世界的好读本。在中国正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今天,有必要更好地了解全球历史,一方面可以由此增进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沟通和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加深刻地总结过去,面向未来。 ——王健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历史研究所前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史林》主编

内容简介

这本《优选通史》属于很很好的通史著作之列。作者以主题分篇,把握人类社发展大势。全书分成8篇,每篇都有一个主题,而这个主题体现了这个历史时段的优选趋势:人类的起源和人类文化,定居,帝国和帝国主义,世界各宗教的兴起,商品和人口的流动,社会变革,技术大爆炸,演变中的身份。每个主题都有一个转折点,比如第六篇,转折点是政治和工业革命(1640-1914),主题便是政治和经济体系的巨大、激烈的变革产生了新的社会价值观和社会体系,这一切影响着所有的个人、家庭和社会。

目录

中译本序 1-1

前言 1-7

作者介绍 1-13

引言:历史学家眼中的世界 1-15

第1篇

人类的起源和人类文化

公元前500万年—公元前10000年

构建一个解释性框架:我们知道些什么?

我们是怎样知道的? 2

第1章 遗骨/化石会说话

公元前500万年—公元前10000年 5

第2篇

定 居

公元前10000—公元1000年

*早的城市及其重要意义:考古挖掘、文本

及相关解释 42

第2章 从乡村社会到城邦国家

公元前10000—公元前750年

民以食为天:农业村庄 45

第3章 河谷文明

公元前7000—公元前750年

尼罗河与印度河流域 69

第4章 一个多中心的世界

公元前1700—公元1000年

东亚、美洲和西非的城市和国家 93

第3篇

帝国和帝国主义

公元前2000—公元1100年

什么是帝国?帝国的重要意义在哪里? 128

第5章 帝国的黎明

公元前2000—公元前300年

北非、西亚和地中海地区帝国的建立 131

第6章 罗马与蛮族

公元前750—公元500年

帝国的兴衰 173

第7章 中国

公元前200—公元900年

分裂和统一:秦、汉、隋和唐朝 217

第8章 印度帝国

公元前1500—公元1100年

分裂的次大陆的文化凝聚力 251

第4篇

世界各宗教的兴起

公元前2500—公元1500年

人活着不能仅靠面包:世界历史上的宗教 278

第9章 印度教和佛教

公元前1500—公元1200年

神圣的次大陆:宗教在印度及印度以外地区的

传播 281

第10章 犹太教与基督教

公元前1700—公元1100年

《圣经》中的人物:上帝形象在西亚与欧洲的演变 319

第11章 伊斯兰教

公元570—1500年

对安拉的顺从:穆斯林文明架起连接世界的

桥梁 359

第5篇

商品和人口的流动

1000—1776年

交流的渠道:商品交换、疾病传播和文化交流 404

第12章 世界贸易路线的建立

1000—1500年

早期经济体系的地理分布与哲学思想 

贸易与商人:目标与功能 407

第13章 欧洲的视野

1100—1776年

经济增长,宗教与文艺复兴,以及全球联系 441

第14章 世界贸易的一体化

1500—1776年

新观念带来的新贸易模式 467

第15章 人口的迁徙

1300—1750年

新的全球化时代的人口变化 503

第6篇

社会变革

1640—1914年

西方的革命及其影响 538

第16章 欧洲和美洲的政治革命

1649—1830年

启蒙运动时代人权的诞生 541

第17章 工业革命

1700—1914年

一次全球化的进程 585

第18章 民族主义、帝国主义和抵抗运动

1650—1914年

工业强国之间的竞争 623

第7篇

技术大爆炸

1914—1991年

充满争议的国际新秩序 672

第19章 大规模生产及毁灭的方法

1914—1937年

技术系统 675

第20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冷战

1937—1949年

危机四伏的世界 713

第21章 冷战和新独立的国家

1945—1989年

重建二战后的世界 757

第22章 中国和印度

1914—1991年

战后的发展 803

第8篇

从过去到今天到未来

1979年至今 844

第23章 当代史

演变进化、定居点、政治及宗教 847

第24章 当代史

贸易、革命、技术和身份特征 883

术语表 922

索引 932

译后记 964


展开全部

节选

  第2篇 定居   公元前10000—公元1000年   *早的城市及其重要意义:考古挖掘、文本及相关解释   城市定居点的建立在世界上许多地区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新型城市的建造,包括那些辉煌的建筑和众多的居民,极为清晰地体现了转变过程,但是许多同样重要的,虽然不是一眼就能看得见的发展也对人类定居模式的变革有重大贡献。城市是商品和文化交换地区性网络中的结点,城市促进了复杂精致的艺术品的生产制作、劳动的分工和社会等级制度的形成。更重要的是,城市标志着一种国家组织的形成,这一组织对城市及其周边地区进行行政管理和指导。新的国家和新出现的城市携手,对武装力量进行领导、组织和实施正式的控制。它统治着城市里的人民,有时是经他们的同意准许,不过时常相反。国家加强并助造成了城市居   民间的不平等现象。根据以上所有这些城市特点,古代的城市令我们联想起我们今天的城市来。   但是,和现代的城市不同,几乎所有早期的古代城市规模都很小。其中*大的或许拥有100 000人口,面积在8平方英里左右,而大多数城市的人口仅在几千左右。在19世纪工业革命开始之前,几千人居住在面积100英亩的土地上就很有可能算得上是一座城市了,因为城市人口在当时各个地区人口中只占很小的比例。   在*早的城市出现的时候,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是农民或狩猎者–采集者。我们今天看到的城市和城市居民人口迅速膨胀的现象是在工业革命推动下形成了新的城市工厂、交通枢纽和大量的劳动力之后才产生的。不仅如此,早期的许多城市尽管规模很小,但却是独立的城邦国家的中心;今天的绝大多数城市只是规模更大的国家和国际网络结构中的一个个结点而已。*后,*早的城市在世界的七大地区都有出现。在大多数情况下,在非洲和亚洲,它们都位于大河岸边,这表明了水、灌溉和农业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世界*早的城市出现在今天的伊拉克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它们沿着埃及的尼罗河和在今天的巴基斯坦的印度河流域发展起来。在中国,*早的城市在黄河流域形成的冲击平原上繁荣发展。*后,早期的城市出现在西非靠近尼日尔河的河床边。美洲则稍稍有些不同,那些伟大的文明是在墨西哥的峡谷和丛林中以及安第斯山脉的山头上发展起来的。   这些早期的城市,有许多是为神祇建造的,是在原有的神庙中心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随着城市的扩大,那些神庙也随之扩大,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带来更深刻的   意义,把他们的平凡普通的存在和超自然的、超验的强大神力连接起来。   ……

作者简介

霍华德·斯波德克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学士学位(1963),专业为历史学,研究方向为哥伦比亚大学新设立的“亚洲研究”项目。他在芝加哥大学获硕士学位(1966)和博士学位(1972),专业为历史学,研究方向为印度研究。他*次访问印度是在1964—1966年,当时他获得富布赖特基金会的资助。他在印度度过了总计约12年的科研和教学生涯。他也曾在美国、拉丁美洲、亚洲、非洲和欧洲广泛游历访问。他自1972年起担任坦普尔大学教师,1984年任教授,1993年获“坦普尔大学优秀教师奖”。 斯波德克从事世界史的研究始于1988年,当时他担任了一个综合性的、创新性研究项目的学术主任,其任务是和费城学区的教师合作,提高教师们关于世界历史的知识基础,并计划重新撰写一份供学区学校使用的世界历史教学规划。在这一项目完成以后,斯波德克立即投入另一个项目的调查研究,这一项目把大学教授和中学教师结合起来,对世界史教学进行重新思考和修正,而且在许多情况下,启动了费城大都市区多所学院和大学的世界史教学。这几个项目的直接成果就是本书**版的写作(1997)。 霍华德·斯波德克出版的论著主要关于印度的城市化,包括《地区发展中的城乡一体化》(1976)、《东南亚的城市形式及其意义》(与多丽斯·斯林尼瓦珊共同担任编者,1993)、《艾哈迈达巴德:21世纪印度的激震型城市》(2011),并发表多篇不同主题的文章,包括对劳动妇女组织的分析研究。此外,他还撰写和制作了纪录片《艾哈迈达巴德》(1983),是纪录片《城市世界:印度艾哈迈达巴德贫民窟重新安置的个案研究》(2013)的执行出品人和主题研究专家。他组织并参与了一个三人团队将六卷本的《印度拉尔·雅格尼克自传》从古吉拉特语译成英语(2011)。他根据自己与大学和中学从事世界历史教学教师的交往,在《历史教师》(1992,1995)上发表过数篇文章。他在研究、写作、教学以及电影方面获得过富布赖特基金会、美国人文科学研究捐赠基金会、美国科学基金会、美国印度研究所、史密森学会和世界银行提供的基金资助。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