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中国工业化发展道路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

中国工业化发展道路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

1星价 ¥52.3 (6.7折)
2星价¥52.3 定价¥7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0877233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50
  • 出版时间:2022-01-01
  • 条形码:9787500877233 ; 978-7-5008-7723-3

内容简介

本书由中华全国总工会组织部策划、铁人学院编写。采取“三条线并行”的方式,把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领导工业的路线方针政策、工业战线和工业企业在落实党的领导过程中的积极探索实践、工人阶级在推进中国工业化伟大进程中的伟大创造交织在一起,全景式展现中国工业化波澜壮阔的历程和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对教育广大干部职工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凝聚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的伟力,全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录

**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工业化探索

**节 辛亥革命时期的工业现状 003

一、民族工业发展极为缓慢 003

二、民族工业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 006

第二节 土地革命时期党对工业化的探索 007

一、中国无产阶级队伍日益壮大 007

二、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工业化思想 008

三、中国共产党早期发展工业的探索实践 010

第三节 抗日战争中民族工业的大迁徙 012

一、工业内迁避免毁于战火 012

二、中国工人阶级对内迁作出了无私贡献 013

第四节 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党发展工业的实践 015

一、根据地兵器工业迅速发展 015

二、提出建设“工业国”的方针 017

三、兵工厂独具特色的运行和管理模式 018

第五节 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021

一、革命时期工运事业的奠基与成长 021

二、产业工人在革命时期的使命担当 027

三、大生产运动中的工人劳模 033

第二章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工业发展

**节 《共同纲领》和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工业的方针政策 039

一、《共同纲领》明确提出“变农业国为工业国” 039

二、工业建设的组织机构逐渐完善 040

三、打响“经济战”,保持物价稳定 042

四、没收官僚资本,奠定国民经济基础 043

五、开展“三反”运动,实行民主改革 045

六、开展“五反”运动,巩固工人阶级地位 048

七、中苏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049

八、这一时期工业发展取得了显著进步 050

第二节 “一五”期间的大规模建设 053

一、实施“一五”计划的背景 053

二、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054

三、“一五”计划的制定 055

四、“一五”计划建设的良好开局 057

五、“一五”计划取得的重大成就 059

第三节 工业企业和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062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062

二、对公私合营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063

三、对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067

第四节 八大前后党对发展工业的探索 070

一、赫鲁晓夫秘密报告“揭了盖子” 070

二、《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和党的八大召开 071

三、“鞍钢宪法”与“两参一改三结合” 073

第五节 国民经济建设进入调整阶段 075

一、“工业七十条”使企业出现新气象 075

二、七千人大会统一全党思想认识 076

三、用托拉斯的组织形式来管理工业 077

四、工业领域的突破性进展 078

第六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工业发展 081

一、“好人好马”上“三线” 081

二、“四五”计划的制定 082

三、进入全面整顿阶段 083

四、工业领域取得的新进展 085

五、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召开 087

六、“工业三十条”提出企业整顿具体标准 088

七、大规模引进西方技术和设备 089

第七节 工人阶级以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掀起社会主义建设高潮 089

一、工运事业的蓬勃开展 090

二、工人阶级为新中国工业化而奋斗 093

三、新中国的工人阶级先进典范 094

第三章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中国工业

**节 改革开放与工业发展战略政策的转变 102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大门 102

二、科学的春天:科技政策的调整 108

三、利用外资方针的形成和对外开放的初步实践 110

四、“四化”目标的形成和“小康社会”的提出 112

五、“六五”计划对工业发展提出要求 114

六、“两个大局”设想的提出 116

七、党的十三大理论突破和战略部署 118

第二节 工业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120

一、加强和改善企业中党的领导 120

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逐步完善 124

三、工业行政管理部门的精简与调整 125

四、对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进行调整 126

五、工业企业实行承包制和租赁制 128

六、实行股份制试点尝试“两权”分离 131

七、组建企业集团试点,促进经济联合和竞争 135

八、加强改革国有资产管理 137

九、乡镇工业的“异军突起” 138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和发展计划的调整 145

一、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发展是硬道理” 145

二、党的十四大确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47

三、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 150

四、开发区和产业园区的兴起 154

五、实行政企分开,转变职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58

六、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61

七、党的十五大的理论创新和对改革发展的战略部署 164

八、深化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和加强宏观经济调控 167

九、加快国有工业企业改革和三年见成效 172

十、采取有力措施鼓励民营经济发展 178

十一、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181

十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184

十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走向世界舞台 186

第四节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 189

一、工业发展中的调整与优化结构 189

二、党的十六大提出“新型工业化”道路 194

三、新型工业化的基本特征 196

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目标 198

五、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 199

第五节 稳步推进中国工业管理体制改革 201

一、加快国有工业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201

二、持续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203

三、对国有垄断企业、事业单位和存续企业的改革 205

四、建立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207

五、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向更高层次迈进 209

第六节 我国工业加快与全球发展的融合步伐 210

一、上海宝山钢铁厂建成 210

二、济南**机床厂在机床行业首开对外合作先河 210

三、组建中国冶金进出口公司 211

四、建立合资企业——上海贝尔电话设备有限公司 211

五、中国国际钢铁投资公司成立 212

六、我国汽车工业*大合资企业——一汽大众有限公司成立 212

七、高科技领域有重大突破 213

八、中国**座高能加速器对撞成功 214

九、电子工业实现**次腾飞 214

十、“银河 I”巨型计算机的诞生 214

十一、船舶工业快速发展 215

十二、秦山核电站 215

十三、“863”计划——绘制高科技发展的宏伟蓝图 216

十四、长江三峡水利枢纽 218

十五、南水北调工程 219

十六、西煤东运 219

十七、新型运载火箭“长征三号甲”首次发射成功 220

十八、我国**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号 221

十九、我国自行研制的**颗导航定位卫星 221

二十、西气东输 222

二十一、广东大亚湾核电站 222

二十二、实现跨大区电网互联 223

二十三、超级计算机诞生 223

二十四、中国电信设备制造商步入国际一线阵营 223

二十五、世界制造产能产量** 224

二十六、“中国工业大奖”引领了工业发展方向 224

二十七、高新技术产业飞速发展 226

二十八、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226

二十九、工业产业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 227

第七节 工人阶级为建设小康社会不懈奋斗 228

一、工运事业的复兴与发展 228

二、工人阶级的开拓与奋进 232

三、改革开放初期工人阶级的先进代表 234

四、工运事业开创新局面 235

五、工人阶级为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贡献力量 242

六、新时期的工人阶级和劳模精神 246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工业发展

**节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工业发展的思想 251

一、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把握新的发展机遇期 252

二、坚持以创新发展为主题,倾听和回应人民呼声 252

三、坚持科技创新,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253

四、坚持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255

五、坚持创新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一体发展 256

六、坚持发展实体经济,提高制造业水平,防止经济“脱实向虚” 257

七、坚持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现工业的高质量发展 258

八、坚持弘扬企业家精神,营造良好的市场营商环境和生态环境 260

九、坚持发展扶贫产业,努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 261

第二节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和工业经济的供给侧改革 262

一、党的十八大和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262

二、工业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266

三、“三期叠加”下的工业发展转型 267

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和工业调整改革 268

第三节 制定工业高端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 269

一、“十三五”规划中有关工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269

二、制造强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 271

三、积极推进“互联网 +”行动 272

四、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 274

五、制定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75

六、制定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规划 276

第四节 党的十九大的战略谋划 277

一、新的发展理念与迎接新工业革命 277

二、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工业化建设方向 279

三、扭转“脱实向虚”和防范金融风险 282

四、由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变的工业产业升级 284

五、混合所有制工业企业蓬勃发展 286

第五节 “一带一路”和对外开放格局下的工业“走出去” 287

一、“一带一路”的提出和对外开放新格局 287

二、鼓励中国工业企业“走出去” 289

三、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变化 292

第六节 “十四五”规划 :新时代的工业化政策 294

一、新时代工业化进程面临的难点和挑战 294

二、“新基建”的提出 295

三、建立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296

四、“十四五”勾画 2035 远景目标 296

第七节 中国工人阶级以昂扬奋进的姿态建功新时代 299

一、工运事业进入新时代 300

二、贯彻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 302

三、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 304

四、新时代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性贡献和风采 307

第五章 中国工业化道路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意义初探

**节 中国工业化贯穿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313

一、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了我国工业化进程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 316

二、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保障了我国工业化建设的科学高效有序推进 317

三、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了我国工人阶级作为国家领导阶级的主人翁地位 318

四、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为我国由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提供了精神文化

支撑 319

第二节 中国工业化见证了中国道路及其规律的探索 321

一、坚持立足国情,推进工业化道路的探索实践 322

二、坚持改革开放,完善工业化发展的动力机制 324

三、坚持科技创新,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325

四、坚持发展为民,推动社会建设与工业化协调同步 327

第三节 中国工业化体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创造 329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汇入争取民族

独立、人民解放的革命洪流之中 329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工人阶级从被压迫、被剥削的阶级转变成国家的

领导阶级,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到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探索和实践之中 331

三、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工人阶级发扬听党话、跟党走的优良传统,识大体、顾大局,

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进程中,彰显了主力军的使命担当 333

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工人阶级继承传统、接续奋斗,唱响新时代“咱们工人

有力量”的嘹亮战歌,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335

第四节 中国工业化丰富了中国精神的文化内涵 337

一、人民兵工精神 337

二、“鞍钢宪法” 338

三、“两弹一星”精神 338

四、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339

五、“三线”精神 340

六、改革开放精神 340

七、载人航天精神 341

八、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342

九、青藏铁路精神 342

十、“三牛”精神 343

十一、科学家精神 343

十二、企业家精神 344

十三、探月精神 345

十四、新时代北斗精神 345

| 参考文献 347

| 后记 351


展开全部

节选

工业化是中国自 1840 年以来面临的基本问题之一,也是与中国共产党 关系极为密切的一个问题。考察中国工业化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关系,是寻找当代中国社会变迁轨迹和政策谋划动因的有效途径。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从诞生那天起,就把实现国家独立、统一,人民解放和中国工业化当成了自己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并忠实地、执着地为中华民族挑起了这副历史重担。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中国工业化扫除了前进道路上的政治障碍。从此,尽快进行工业化建设,尽早实现国家工业化,成为全中国人民共同的强烈愿望和中国共产党决策者们考虑的中心问题。正是这一点,从根本上决定了自 1949 年以来当代中国的历史走向。许多重大历史事件,追根溯源,或直接或间接地都与此有关。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为在中国尽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而奋斗的历史。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 70 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已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走过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新中国70多年快速推进工业化的历程,总结其成功经验,对于我们坚定“四个自信”,战胜前进路上的艰难险阻,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些经验主要包括: 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实现高质量工业化的政治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要带领十三亿多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创新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观念、体制、方式方法,提高党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进改革的能力,为发展航船定好向、掌好舵。”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强有力的有为政党、作为一个勇于自我革命的充满活力的政党,是新中国快速推进工业化和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坚强 政治保障。 必须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实现高质量工业化的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过去我们取得重大科技突破依靠这一法宝,今天我们推进科技创新跨越也要依靠这一法宝,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机制。”新中国70多年的工业化历程表明,“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是新中国快速推进工业化并取得巨大经济发展成就的重要保证。“一五”计划期间的156项工程,20世纪60年代的“两弹一星”试验成功,以及改革开放后的京广铁路、西电东送、南水北调、探月工程等重点项目,都是运用国家力量整合全社会资源在重点领域迅速取得突破,从而带动了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国要发展高质量的工业化所面临的困难和风险都将前所未有。我们要跨过阻碍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各种“沟坎”,仍要仰仗社会主义制度及其优势。 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创新,这是实现高质量工业化的根本动力。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两个轮子。改革是为适应不同阶段的形势任务而进行体制机制的重塑;创新是主动作为,在理论、实践、制度、文化以及知识、技术、管理等各方面开展新探索、创造新事物。新中国70多年的工业化历程充分证明,不断深化改革促成了中国今天的世界**制造业大国的地位。一方面,我们始终坚持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深度参与国际资源配置,弥补国内资本和技术缺口,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现了后发国家的工业赶超;另一方面,我们充分借鉴欧美发达国家从“去工业化”到“再工业化”的经验教训,注重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协调发展,避免经济“脱实向虚”和产业“空心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创新发展理念,创造性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新型工业化建设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凤凰涅槃的决心,敢于向顽瘴痼疾开刀,敢于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取得历史性成就、实现历史性变革。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业战线要自觉扛起新时代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核心要义和丰富内涵,做到入脑入心入行,不断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工作成效,奋力谱写新时代工业强国建设新篇章。 必须始终坚持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这是实现高质量工业化的内在要求。纵观新中国 70 多年工业化的历程,我们用几十年的实践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历程,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有人民群众的积极拥护和参与。火红的建设年代,“每一秒钟都为创造社会主义社会而劳动”,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创造激情;改革开放以来,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和经济的高速增长,更是离不开乡镇企业的崛起、亿万“农民工”的“离土离乡”推动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40年来,中国人民勇于探索、真抓实干,凭着一股开拓创新的拼劲,一股自力更生的韧劲,把中国建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今天,是中国人民干出来的!”不断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实现高质量工业化的内在要求。要按照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的总体思路,把握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统筹规划的基本原则,抓住重点、盯住要点、强调特点、解决难点,推出涉及产业工人思想引领、技能提升、作用发挥、支持保障等方面的重大举措,努力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产业工人队伍。 展望未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主动作为,抓住发展战略机遇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握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坚持经济全球化和多边主义,积极倡导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共同应对传统安全、非传统安全威胁和全球性挑战!那时,高质量的工业化不仅将继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更能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作者简介

铁人学院是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党组和大庆油田党委根据教育培训发展新需要和油田改革发展新形势,于2020年组建的院校。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大庆精神办学,铁人精神育人,工匠精神塑魂”的办学理念,充分发挥大庆油田独特的精神文化和工矿遗产资源优势,着眼“职前职后一体化、中高职教育一体化、内外部培训一体化”,努力打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引领阵地,服务百年油田和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建设的人才支撑阵地,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教育培养阵地,推进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时代传承的先行示范阵地,构筑国企党建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智库研究阵地。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