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1771191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40
- 出版时间:2021-12-01
- 条形码:9787517711919 ; 978-7-5177-1191-9
本书特色
建设小康社会战略构想提出之后,党领导人民在国家现代化征程中取得了一项又一项重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施了以三大攻坚战为突出任务的一系列战略部署。本书论述了无论从三大攻坚战等一系列部署的实施情况来看,还是从“十三五”规划相关指标完成情况来看,小康社会已全面建成。 进入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的蹂躏下,中国人民陷入苦难深渊,离小康梦想越来越远。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华民族迎来了民族复兴的曙光,小康梦想真正成为可能。本书论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不但影响到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影响还会持续几代人。本书还深入分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中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版图,迅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大国,在全球经济、贸易、投资与经济治理中的地位持续提升,取得举世瞩目的突出成就。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展情况研究与评估”课题组历时一年多完成的一项研究成果。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70多年全体中国人共同奋斗,小康社会梦想终于成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依托既有基础,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持续推进国家现代化,尽早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目录
目录
总报告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顺利实现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大事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大事件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领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
四、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专题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展状况综合评估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综合评估的框架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展情况评估
三、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短板分析
四、主要结论及政策启示
专题二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人民生活水平和需求结构的变化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人民生活变迁的主要阶段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人民生活水平和需求结构实现历史性跨越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促进需求结构持续升级的主要经验
四、站在新起点上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需求结构升级的短板制约
五、政策建议
专题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水平和需求的变化
一、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基本达成全面小康主要目标
二、“全面”程度仍待提高,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较为突出
三、在重要历史交汇期,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面临新挑战新机遇
四、着眼提质增效,着力民生领域高质量发展,以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的不断提升,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专题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
一、生态文明建设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标相关指标,评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及经验总结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战略和重点任务
专题五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中国与世界关系
一、中国在全面建成小康进程中发展成为开放型经济大国
二、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三、中国的开放发展为全球经济的繁荣稳定做出重大贡献
四、中国开放发展的主要经验
专题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中的民生改善和主要民生诉求
一、民生工作主要进展
二、城乡居民民生满意度总体普遍上升
三、城乡居民民生关切点主要是收入、医疗、养老和子女教育
四、生活不满意群体的主要特征及民生诉求
五、对标全面建设现代化新目标,进一步改善民生工作的政策建议
专题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乡村发展与变迁
一、我国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重要成果
二、2020年后乡村发展面临的机遇、问题和对策
三、中国扶贫开发工作的历程、政策和经验
专题八
从现代化建设的经验、规律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战后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经验、规律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与我国现代化面临的挑战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
专题九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经验和制度文明建设成果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经验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制度文明建设成果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验的普遍意义
专题十
顺利开启和成功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路径
一、开启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二、顺利开启和成功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思路
三、顺利开启和成功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需要深化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路径
节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展情况研究与评估 总报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总报告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这一梦想在旧的社会制度下始终只能是“幻想”。进入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的蹂躏下,中国人民陷入苦难深渊,离小康梦想越来越远。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华民族迎来了民族复兴的曙光,小康社会梦想真正成为可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奋斗,小康社会梦想终于成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习近平在基层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9月20日第2版。要认真总结经验,依托既有基础,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持续推进国家现代化,尽早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顺利实现 建设小康社会战略构想提出之后,党领导人民在国家现代化征程中取得了一项又一项重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施了以三大攻坚战为突出任务的一系列战略部署。无论从三大攻坚战等一系列部署的实施情况来看,还是从“十三五”规划相关指标的完成情况来看,小康社会已全面建成。与此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呈现出以下五大亮点。 (一)创造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奇迹 工业革命以来的全球发展史表明,对后发经济体而言,实现短暂的快速发展并不难,难的是保持长期的快速发展,但是中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快速增长持续时间*长的奇迹。按照世界增长和发展委员会的测度标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全球仅有的13个实现持续高增长的经济体中,中国高速增长保持的时间*长,超过半个世纪,比创造了“亚洲奇迹”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快速增长期还要长10~20年。快速的经济增长使中国在几十年间实现了由经济弱国到经济大国的历史性跨越,人均GDP从1978年的不足200美元提升到2019年的10262美元,全球排名从1978年的第175位提升至2019年的第63位;经济总量从1978年的不足1500亿美元快速提升至2019年的14万亿美元以上。中国不仅已稳定地成为全球第二经济大国,而且经济总量即将超过欧盟这一巨大经济体。过去几十年,也是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数以亿计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使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提升至2020年的60%以上,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从1978年的70.5%下降至2019年的25%左右。从2010年开始,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就居全球之首,2019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的比重比排名第二的美国高10个百分点。快速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要引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每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始终保持在30%左右。 (二)创造了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既是经济转型、社会转型的过程,也是体制变革、经济开放的过程。从国际经验来看,无论是经济和社会转型,还是体制变革和经济开放,都蕴含着各种各样的风险甚至是巨大的风险,如经济转型可能带来大规模失业和收入差距扩大,社会转型可能造成大量贫民聚集在城市和阶层过度分化,体制变革可能会导致政治动荡,经济开放可能会影响安全发展。如果处置不当,不仅会引起社会动荡,甚至会导致发展进程的中断和倒退。东欧一些国家改革的失败和拉美一些国家持续的社会动荡就是明证。而中国在转型过程中,长期保持了低失业率,杜绝了城市贫困人口大面积聚集现象,化解了一连串国际经济波动带来的冲击,逐步提高了共同富裕的水平,避免了社会阶层的过度分化。中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由2008年的峰值(0.491)逐步下降至2019年的0.465,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在2009年达到峰值之后快速缩小至2019年的2.64,人均GDP*高的省份与*低省份之比由2000年的10.8缩小至2019年的5.0。我们还基本建成了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由2000年的14.4%提高至2019年的88.4%。中国的转型不仅成功地应对了各种风险挑战,而且为社会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建立了高水平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 40年前,中国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相当薄弱,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当时没有一条高速公路,铁路电气化率也不足2%。40年后,中国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化、现代化水平令全球羡慕,在一些领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高水平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基本实现网络化,“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基本贯通,区域间人员交流、物资串换日益便捷,综合运输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国民经济主动脉作用日益显现。其中,有两项特别引人注目。一是高铁的飞速发展。从2008年**条高铁——京津高铁投入运营开始,在10年左右的时间内,我国已经建成“四纵四横”高铁网,成为世界上唯一高铁成网运行的国家。到2019年末,高铁营业总里程达3.5万千米,超过世界高铁总里程的2/3,居世界**位。二是建成一系列世界级超大工程。如青藏铁路、大兴国际机场、上海洋山港、港珠澳大桥等。根据*新世界经济论坛指数,中国的交通基础设施竞争力全球排名第24位,居发展中国家之首。大规模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支撑了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发展,而且将有力地支撑新时期的现代化。 (四)在一些领域走到了全球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前沿 国际经验揭示,作为现代化的后起者,发展中国家可以学习模仿先发国家的技术,但往往很难实现技术的超越,一些国家甚至沦为发达国家的技术依附者。而中国通过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等战略,在部分领域成功实现了对发达国家的技术赶超。中国在探空、探海、量子通信和计算等领域已经进入全球“**梯队”。“嫦娥五号”圆满完成探月任务、“天问一号”执行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下潜突破1万米;自主研制并发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成功组建世界首个广域量子通信网络,建成更高水平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其等效计算速度远超美国的量子计算机“悬铃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独立的全球导航系统的国家。2020年“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北斗三号”核心元器件和组件全部国产化,功能性能指标达到世界一流,可向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高精度全球定位导航服务,具有厘米级导航定位增强能力。中国在5G技术及其产业化、大疆无人机、人工智能应用等方面成为行业的全球引领者。华为、中兴等4家中国公司拥有的5G标准专利数占全球的36%。大疆无人机产品占据全球80%的市场份额。中国的人工智能企业近800家,位居世界第二位。在这些领域的成功赶超是构成中国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重要基础。 (五)建立了颇具韧性的经济社会治理体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经历了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等一系列外部冲击,经历了1998年长江流域大洪水、2008年汶川大地震、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等一系列自然灾害的冲击,但中国经济依然能够持续较快增长,中国社会依然能够保持和谐稳定。之所以能够如此,是因为中国建立了颇具韧性的经济社会治理体系。党中央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证了现代化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保证了在重大历史关头、重大考验面前,中国人民能够形成抗击重大风险的强大合力。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保证了经济始终充满活力,保证了经济稳定运行有着强有力的支撑。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保证了资源和要素的高效配置,保证了宏观经济运行的平稳有序。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激励了全社会创业、创造、创新的积极性,促成了有利于社会长期和谐稳定的利益格局。在长期探索的基础上形成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有效化解了各类矛盾,确保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大事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大事件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必将在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国家现代化迈上一个新的大台阶,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下了雄厚基础 改革开放之初,中央提出了“三步走”的现代化战略安排。进入21世纪,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到21世纪中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建成现代化强国的必经关口。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全中国人民持续不懈的奋斗,我国实现了从积贫积弱到欣欣向荣、从封闭落后到开放进步的转变。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人均国民收入逼近高收入国家门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三步走”战略目标胜利完成了第二步,标志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有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我国在全球竞争中特别是中美全方位战略博弈中赢得主动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撑。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国际经贸规则和产业分工体系重塑,大国力量格局重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民粹主义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恐怖主义、难民危机、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挑战日益增多,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政治经济发展产生广泛深远影响,中美之间的市场竞争、实力较量、道路模式比拼日益激烈,国际环境中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前所未有。同时,我国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深层次变革体制机制的爬坡过坎关键阶段。现在,我国已经形成完备的国民经济体系,强大的工业基础,现代化的基础设施网络,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广泛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对平衡的城乡区域发展格局,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体系,较为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较高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有条件、有能力在应对各种外部挑战中掌握主动。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使中华民族以崭新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绝对贫困这个困扰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性难题得到解决。摆脱贫困、过上小康生活、实现天下大同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亘古不变的夙愿。近代以来,在旧的社会制度下,中华民族饱受西方列强的凌辱,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小康”和“大同”成为泡影。直到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宗旨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华民族才逐步走上了一条幸福之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过几代人一以贯之、接续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聚焦短板弱项、实施脱贫攻坚,我国在2020年实现了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理想变成了现实,筑起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上的巍峨里程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空前增强。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伟大民族,中华文明是辉煌灿烂的伟大文明。近代以来,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没落,中国被世界现代化的浪潮甩在了后面。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诸多艰难探索的失败,使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深受打击,“中国是一盘散沙”成为时人的普遍评价。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找到了具有中国特色和风格的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既体现了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又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弊端。作为国家现代化的重要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表明中国在物质文明建设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表明中国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步,并向世人展示了中国更美好的发展前景,极大地增强了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国家凝聚力。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一步巩固了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进一步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强大领导力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党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显著地提高了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2019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3岁,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和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较1978年提高11.4岁;我国预期受教育年限达到13.9年,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高中阶段入学率超过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建成世界*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2019年,我国人类发展指数上升至0.761,成为1990年联合国引入该指数以来,世界上唯一一个从“低人类发展水平”跃升到“高人类发展水平”的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结出的硕果,使人民更加信赖、拥戴共产党,更加相信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唯一政治力量。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卓越的执政能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党中央以高超的战略研判能力对发展环境和发展大势作出了准确判断,以卓越的战略规划能力确立了积极、明确而又可行的发展目标,以深远的战略思维作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科学的发展观制定和实施了科教兴国、创新驱动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以直面挑战的决心和强大的执行能力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以非凡的组织能力调度资源和各方面力量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新冠肺炎疫情等带来的挑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力地证明了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胜利的根本保证。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进一步展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旺盛生命力 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后,生产力实现了极大发展,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与生产力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引发层出不穷的经济危机、政治动荡乃至军事冲突。俄国十月革命使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开辟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崭新道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社会主义国家积极开展经济和社会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由于种种原因,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东欧发生剧变,苏联崩溃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进入低潮期。 面对国内外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中国共产党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把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同具体国情相结合,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审视国际国内新的形势,总结实践、展望未来,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基础,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努力,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在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农业大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人类发展史上没有先例,在社会主义运动史上也没有先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展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旺盛生命力。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陷入重重困境的当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将极大提振各国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信心,使世界社会主义事业迎来更加光明的前景。 (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拓展了路径,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发展中国家面对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都一直在积极探索走向现代化的路径。总的来看,发展成功者寥寥,停滞者或失败者不少。在一个14亿人口的国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世人展示了贫穷落后不是发展中国家的宿命,还向世人展示了人口大国走向现代化的可行路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力地推动了全球减贫事业和包容性发展。经过长期努力,中国使7亿多贫困人口脱贫,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多的国家,对世界减贫事业的贡献率超过7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明显地提升了14亿人的福祉水平,弱化了“南北失衡”的世界经济格局,显著提升了全球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示范和经验。消除贫困,让人民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目前,全球仍有7亿极端贫困人口,许多国家对解决贫困问题一筹莫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证明,要消除贫困,既要借鉴别国经验,也要立足本国实际,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创造的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减贫经验,为世界减贫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者简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是直属中国国务院的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主要职能是研究中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中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长期性以及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对重大政策的独立评估和客观解读,为党中央、国务院提供政策建议和咨询意见。 自1980年成立以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事关中国经济改革、对外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方向、目标及战略举措方面,完成了一系列具有重要价值和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大量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历史发展作出了贡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是政府智库的人才高地,拥有一批著名的经济学家和高水平的专职研究队伍,并协调集聚国内外专家共同参与决策咨询研究。中心始终坚持“唯实求真,守正出新”的核心价值,崇尚实事求是、客观理性和专业主义精神,把人才、思想和高质量成果作为*宝贵的财富。
-
曾国藩的经济课
¥26.5¥68.0 -
国富论
¥8.8¥35.0 -
博弈论
¥10.0¥38.0 -
看得懂的经济学-哈佛教授最受欢迎的经济学课
¥15.7¥58.0 -
斯密评传
¥14.4¥45.0 -
图解资本论
¥12.2¥46.0 -
经济学通俗读物:北大经济课(受益一生的经济学智慧)
¥11.6¥35.0 -
1949-2009-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
¥31.9¥55.0 -
资本论
¥27.5¥59.8 -
中世纪商业合伙史
¥16.7¥49.0 -
元代榷盐与社会(2009/8)
¥9.9¥30.0 -
财富从哪来
¥23.4¥65.0 -
博弈论
¥25.9¥49.8 -
经济学通识-第二版
¥20.3¥58.0 -
日本的反省-走向没落的经济大国
¥12.6¥35.0 -
经济常识一本全
¥10.5¥35.0 -
英国的经济组织
¥16.9¥18.0 -
一种批判的经济学史
¥10.6¥23.0 -
盐铁论
¥24.4¥42.0 -
金钱心理学:财富、人性和幸福的永恒真相
¥40.3¥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