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峡水库175m试验性蓄水以来水文泥沙观测与研究

三峡水库175m试验性蓄水以来水文泥沙观测与研究

1星价 ¥117.6 (7.0折)
2星价¥117.6 定价¥16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260318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36
  • 出版时间:2021-12-01
  • 条形码:9787522603186 ; 978-7-5226-0318-6

内容简介

三峡工程是国之重器,泥沙问题是关系到三峡工程成败和效益发挥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三峡水库蓄水以来,受长江上游干支流水库群拦沙、水土保持工程、河道采砂及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三峡水库的入库水沙条件发生了明显变化,水库淤积也大为减轻。本书以三峡工程水文泥沙原型观测资料为基础,结合相关专题研究,系统阐述了三峡工程水文泥沙观测与研究布局,蓄水以来尤其是2008年175m试验性蓄水后三峡水库进出库水沙特性、水库淤积特性和坝下游河道冲刷特性,以及三峡水库“蓄清排浑”新技术的研究与实践。本书资料翔实、内容丰富,可供从事泥沙运动力学、水库泥沙淤积控制与管理、河道演变与治理、水库优化调控等方面的研究、规划、设计、管理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目录


前言
第1章 三峡工程泥沙观测与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 长江流域概况
1.2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概况
1.3 三峡水库运行调度
1.3.1 初步设计的水库调度方式
1.3.2 水库运行方式优化
1.4 长江上中游水库群联合调度
1.4.1 联合防洪调度
1.4.2 联合蓄水调度
1.4.3 联合消落调度
1.5 水文泥沙观测与分析研究的作用
1.5.1 为水库长期使用提供基础支撑
1.5.2 为梯级水库正常运行与调度提供基础支撑
1.5.3 为水库泥沙问题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1.5.4 为回答社会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1.5.5 促进大型水库水文泥沙监测技术进步
参考文献
第2章 三峡工程水文泥沙观测与研究布局
2.1 观测与研究原则
2.1.1 总体一致,有效衔接
2.1.2 突出重点,适应需求
2.1.3 整合资源,提高效能
2.1.4 及时分析,服务三峡工程
2.2 水文泥沙观测站网布设
2.2.1 水文站网
2.2.2 基本控制网与固定断面布设
2.3 观测范围与内容
2.3.1 基础性观测
2.3.2 专题观测
2.4 观测新技术与应用
2.4.1 三峡库区测深系统误差控制与改正
2.4.2 船载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2.4.3 人库泥沙实时监测新技术
2.5 资料整编技术
2.5.1 水文泥沙资料整编技术
2.5.2 河道资料整理技术
2.6 信息化建设与服务
2.6.1 系统总体架构与关键技术
2.6.2 系统总体功能
2.7 175m试验性蓄水以来泥沙观测与研究进展
2.7.1 泥沙实时监测与预报技术
2.7.2 水库泥沙淤积预测及泥沙调度方式研究
2.7.3 三峡水库优化调度研究
参考文献
第3章 三峡水库进出库及坝下游水沙特性
3.1 三峡水库上游来水来沙
3.1.1 径流量
3.1.2 输沙量
3.1.3 三峡水库上游暴雨产沙特性
3.2 三峡水库进出库水沙变化
3.2.1 入库水沙特性
3.2.2 库区水沙特性
3.2.3 出库水沙特性
3.3 三峡水库坝下游水沙变化
3.3.1 径流量和输沙量
3.3.2 荆江三口分流分沙
3.3.3 洞庭湖与都阳湖入湖、出湖水沙变化
3.4 坝下游枯水位变化
3.4.1 三峡水库运行后长江中下游河段枯水位变化
3.4.2 2019年极低水位成因分析
3.5 长江中下游造床流量变化
3.5.1 三峡水库蓄水前后长江中下游造床流量变化
3.5.2 长江中下游造床流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第4章 三峡水库泥沙淤积
4.1 水库淤积量与排沙比
4.1.1 围堰发电期
4.1.2 初期蓄水期
4.1.3 试验性蓄水期
4.2 水库泥沙淤积特性
4.2.1 变动回水区
4.2.2 常年回水区
4.2.3 沙量平衡分析
4.3 水库泥沙冲淤形态
4.3.1 库区干流
4.3.2 库区主要支流
4.3.3 水库泥沙淤积部位
4.4 重庆主城区河段冲淤特性
4.4.1 水流特性
4.4.2 河床冲淤
4.4.3 重点河段冲淤
4.5 库区重点河段冲淤特性
4.5.1 果园港区河段
4.5.2 洛碛至长寿河段
4.5.3 青岩子河段
4.5.4 土脑子河段
4.5.5 风尾坝河段
4.5.6 兰竹坝河段
4.5.7 黄花城河段
4.6 坝区泥沙及冲淤变化
4.6.1 坝区水流泥沙特性
4.6.2 近坝区河床冲淤
4.6.3 地下电厂引水区域冲淤
4.6.4 过机泥沙
4.6.5 船闸上下游引航道泥沙冲淤变化
参考文献
第5章 坝下游河道泥沙冲淤演变
5.1 坝下游河床冲淤特点
5.1.1 两坝间河段
5.1.2 宜昌至湖口河段
5.1.3 湖口以下河段
5.2 沙量平衡分析
5.2.1 泥沙沿程恢复
5.2.2 沙量平衡分析
5.2.3 输沙量法与断面法的对比分析
5.3 河道演变主要新特点
5.3.1 宜枝河段冲淤变化趋于稳定
5.3.2 刑江河床断面形态窄深化发展
5.3.3 上荆江分汉段短支汉冲刷发展快
5.3.4 下荆江急弯段“切滩撤弯”现象初步显现
5.3.5 城陵矶以下分汉段“主长支消”现象初步显现
5.3.6 江心洲冲刷萎缩、洲头下移
5.4 长江中下游河道崩岸
5.4.1 河道崩岸特性分析
5.4.2 典型崩岸
参考文献
第6章 三峡水库“蓄清排浑”新技术研究与应用
6.1 汛期不同调度方式下三峡水库泥沙冲淤规律研究
6.1.1 三峡水库一维水沙数学模型
6.1.2 模拟方案
6.1.3 “小水小沙”年不同调度方式下泥沙冲淤规律
6.1.4 “大水大沙”年不同调度方式下泥沙冲淤规律
6.2 长江上游泥沙实时预报技术研究
6.2.1 泥沙预报方法
6.2.2 泥沙预报模块
6.2.3 泥沙预报预见期
6.2.4 泥沙预报实践
6.3 三峡库区沙峰排沙调度技术研究
6.3.1 三峡库区洪峰、沙峰传播特性研究
6.3.2 沙峰调度原则及思路
6.3.3 沙峰调度起动条件及方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姚金忠,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历任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三峡枢纽建设管理局党委副书记兼办公室主任、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三峡枢纽建设运行管理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兼办公室主任、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三峡枢纽建设运行管理局党委书记兼副局长等职。现任长江电力纪委书记兼机关党委书记。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