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绎读·卷一

包邮论语绎读·卷一

¥66.0 (7.4折) ?
1星价 ¥66.0
2星价¥66.0 定价¥8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9847676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620
  • 出版时间:2022-04-01
  • 条形码:9787559847676 ; 978-7-5598-4767-6

本书特色

以《论语》解《论语》,揭开原始儒学之新面相,清理湮没已久的大逻辑,三十年学术积累,《论语》注本迭代之作,《论语绎读》系列首卷全国上市。《论语》就是中国人的文化原乡,尽管回不去了,但总也忍不住要回头望一望我们来时的路。

内容简介

本书把历来对《论语》的误读和误解清洗一过,力图造作出一种既能在学术上有所树立,又不失普及价值的新读本。在文本层面,经由细读的功夫,直达文字和意象背后的幽隐之境;善用以《论语》解《论语》之利器,使若干散乱的章句串联为一体,并形成回环互证的关系,从而为诸多向称难解的篇章确立达诂。在思想层面,颠覆陈言,发明新旨,不但击穿某些传统认知,还孔子以素颜,并且替原始儒家揭开出若干未曾示人之新面相,清理出一系列湮埋已久的大逻辑。同情之了解,以达致与孔子心意相通;滋味之绎读,以重返我们的精神原乡。

目录

我花开——《论语绎读》自序1 解其所未解,申其所未申——《论语》读法1 学而001 1.1学而时习之003 1.2君子务本009 1.3巧言令色012 1.4三省吾身014 1.5大国崛起018 1.6为学次第021 1.7德行先于知识023 1.8君子修养论027 1.9慎终追远031 1.10温良恭俭让035 1.11以父为镜040 1.12和为贵045 1.13亲与近053 1.14求学三部曲057 1.15切磋琢磨060 1.16对症下药066 为政071 2.1德人王073 2.2思无邪078 2.3理想国084 2.4优入圣域091 2.5合情合礼099 2.6身体即本体103 2.7孝敬108 2.8色难111 2.9**法门114 2.10观人术118 2.11温故知新121 2.12君子不器124 2.13立信126 2.14一碗水端平129 2.15学与思131 2.16异端136 2.17澄明142 2.18干禄之道145 2.19好人政治148 2.20两尽其道151 2.21一锅粥主义156 2.22何以行之160 2.23因循损益163 2.24当为与不当为170 八佾173 3.1是可忍孰不可忍175 3.2你也配178 3.3外礼内仁184 3.4本与末186 3.5黑铁时代190 3.6神明不可欺194 3.7君子之争198 3.8**的图画201 3.9察盛衰之理206 3.10庙堂一体210 3.11 3.12与神对话216 3.13天意如此220 3.14吾从周222 3.15向偶像致敬224 3.16正人君子227 3.17有意味的形式230 3.18笑骂由人233 3.19君臣相对论236 3.20温柔敦厚240 3.21该翻篇儿了244 3.22不**的英雄247 3.23怒赞253 3.24天将以夫子为木铎256 3.25尽善尽美262 3.26论烂人265 里仁269 4.1仁之起点271 4.2一体两面274 4.3爱与憎279 4.4动机决定论281 4.5至暗时刻283 4.6知、愿、能288 4.7观过知仁292 4.8朝闻夕死298 4.9士志于道303 4.10义之与比307 4.11自治与治人312 4.12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319 4.13反丛林法则322 4.14名副其实326 4.15以行事为教329 4.16义利之辨337 4.17进德之阶341 4.18和风细雨344 4.19以父母之心为心348 4.20事亡如存350 4.21自有不能已者352 4.22少废话353 4.23沉默是金357 4.24讷言敏行361 4.25用爱发电364 4.26到此为止367 公冶长373 5.1 5.2孔子相姑爷375 5.3三好学生379 5.4瑚琏之器383 5.5焉用佞?387 5.6得体393 5.7英雄无用武之地397 5.8道路就是生活402 5.9闻一知十407 5.10朽木不可雕413 5.11“hold 住”418 5.12口德421 5.13性与天道425 5.14快人外传430 5.15何以谓之文432 5.16勤政爱民435 5.17有礼走遍天下438 5.18路线错误442 5.19无知即是恶445 5.20瞎耽误工夫449 5.21愚不可及452 5.22剪刀手仲尼456 5.23健忘症460 5.24枉与直463 5.25 Me too466 5.26灵魂深处的革命469 5.27天下为公475 5.28自发与自觉477 雍也483 6.1 6.2德与位485 6.3不贰法门492 6.4 6.5陷人于不义497 6.6野百合也有春天501 6.7坐而论何如起而行504 6.8凭本事吃饭510 6.9**条道路514 6.10有道德的苇草517 6.11孔颜乐处524 6.12痛下针砭530 6.13经师与人师533 6.14典型的意义542 6.15高尚的甩锅544 6.16全身远害546 6.17必由之路550 6.18存在与表现552 6.19人性这根直木559 6.20通往黄金之城565 6.21自强不息568 6.22以人为本573 6.23智水仁山580 6.24鲁学为体齐学为用581 6.25借题发挥587 6.26大哉问589 6.27不能跑偏597 6.28子见南子600 6.29中庸正义603 6.30每个他者都是另一个自己612
展开全部

节选

解其所未解,申其所未申 ——《论语》读法 于不疑处有疑,于有疑处穷诘。 读古今注疏,经常会遇到读不通、弄不懂的情况。我们所接受的教育,使大多数人形成一种惯性思维:读不懂,首先怪自己学养差,尚不足以理解此等高深学问。笔者早年也习惯如此,可是后来渐渐觉得不大对劲。按说念了几十年书,经文或有费解之处尚属正常,但是连注解或译文都读不明白实在是不应该,会不会是后人的解释有问题? 就拿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和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来说,这两本书一向被当作普及读本的典范甚至标准答案,但不幸的是,其中有太多莫名其妙的讲说,横竖摸不到头脑,几欲使人撞墙。 比如两位耆宿对“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一章(《雍也》6.19)的讲解,杨氏译为:“人的生存由于正直,不正直的人也可以生存,那是他侥幸地免于祸害。”钱氏阐发道:“人群之生存,由有直道。……于此人生大群中,亦有不直之人而得生存,此乃由于他人之有直道,乃幸而获免。” 按两氏的理解,孔子认为不正直的人之所以也能存活于世,靠的是侥幸和运气。这不仅让人迷惑,而且让人郁闷,因为这种说法与基本的常识、常理、常情相背离。在传统时代或社会,不正直的人向来都是如鱼得水,大行其道,何来半点儿侥幸苟活的样子或状况?否则孔子怎么会慨叹天下无道? 再比如“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一章(《里仁》4.3),杨伯峻译为:“只有仁人才能够喜爱某人,厌恶某人。”一听就不像人话,难道达不到仁人标准的普通人就不能“喜爱”或“厌恶”某人?钱穆译为:“只有仁者,能真心地喜好人,也能真心地厌恶人。”然后又抒发了一通“人心为私欲所障蔽,所缠缚,于是好恶失其正”之类的滥调,难道普通人的喜怒爱憎之情都是假的?都是歪的?这真叫岂有此理! 像杨伯峻这般译解,那孔子就是一个二傻子;像钱穆这般做一副高深莫测状,讲一番似是而非的大道理,并不足以拔高孔子,只说明讲解人乃冬烘先生而已。如此诂经,正所谓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绝难信从。 既然生疑,自然要寻求新义,探索新解,这样慢慢地形成一种新的阅读习惯,凡遇到不明不白、疙疙瘩瘩的说法,与其自责能力低下,不如质疑书本,以及书本背后那个人,而后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证据,看能否给出一个更合理的阐释。这种大胆质疑的习惯一旦确立,就像打开了一扇窗,豁然开朗,一发不可收拾。在数次讲读《论语》过程中,累积了许多对前人注疏的疑惑之处,这套《论语绎读》就是对这些疑惑的回应和解答。 稍稍提炼一下,在我的阅读经验里,释疑解纷的法宝大概有以下数种: 读法之一:对读 没有完善的注本,或许将来也不会有。任何时代任意一家的讲论都不妨看,再大的权威也没必要膜拜,不管是郑玄还是朱熹,当一家之言就是了。 多家注本相对照来读,是谓对读。一个人很难同时读两种以上的本子,解决的办法是集体读。这十几年里,我曾经前后发起过三轮《论语》读书会,十来个人,每人选一种中意的注本,一起来读。你听完别人的见解,也给大家绍介一下自己手里的本子有何歧见异说,这样读下来,相当于每个人一次读了十来种书,于意见纷披之中探赜索隐,钩深致远,读书之乐,莫过于此。至于结论,并不强求一致,各是其是亦无妨,重要的是开眼界,修境界,梳理思绪,升华智识,以救一孔之鄙陋,以登百家之肩顶。 时下流行之注本,如钱穆、杨伯峻、李泽厚、李零诸家,于本书而言,既是师资,也是靶子,在对读的基础上,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正之。 关于诸书之胜处与弊端,撮要如下: 钱穆《论语新解》: 钱氏之病有二:其一,谨守朱注,鲜有发明。朱子之精深没学到,道学气、方巾气倒是沾染不少。其二,历代经师意见纷纭不能相容之处多有,信者传信、疑者从疑可也。越是滞碍难通之处,钱氏越要强作说解,敷陈一番莫测高深之微言大义,实则不过堆砌村夫子式俗语套话而已。义理本来非其所长,但钱氏不甘心,硬要讲,而且大讲特讲,适足自曝其短。凡看到他说“学者当深思之”的当口,凡遇到他老先生大发议论的时候,都要小心,十有八九是以拉高调门来掩饰训诂不明、文句不通的虚弱。 杨伯峻《论语译注》: 杨书列入中小学必读,被当作标准答案,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杨氏不通义理也就罢了(他的口头禅是“与孔子本意不符”,其实他所谓孔子“本意”,多系时代所塑造的教条而已),训诂功夫也并不高明。他有很多自许的“发明”,不靠谱的居多。尤其使人骇异的是,杨氏向以语法名家备受推崇,但竟然无法判别《论语》书中的很多固定句式,以至于句读错误所在多有。作为流行颇广的普及读物,书中很多的白话译文远达不到“信达雅”的标准,有的甚至曲解原文,让人感到莫名其妙。杨书属于文化匮乏时代的产物,近五十年来《论语》研究的新学术成果层出不穷,早该有升级迭代版的普及读本来取代它了。 李泽厚《论语今读》: 李先生是思想家,他注《论语》本来就是“接着讲”而非“照着讲”,旧瓶装新酒,“六经责我开生面”。如果不熟悉李先生其他著作,恐怕很难理会他所讲的“情本体”、实用理性、乐感文化等等要阐发什么精义。 李零《丧家狗》: 李零出身古文字研究,本来期望他能在训诂上出彩,超越前人,破解一些谜题,可是《丧家狗》一书东拉西扯,言不及义,几乎每一篇每一章都在发牢骚,照我看就是一部谤书。说是谤书,并不是因为他把孔子看作“丧家狗”,其实这个比喻很传神,甚至他笔端时常流露出的那种轻薄和油滑也可以原谅,但不能接受的是对孔子思想惊人的隔膜和肆意的玩弄。比如在述及孔子严肃容仪、严格尊礼的行为时,李零不止一次用“装”这个词。孔子思想的根基正在于内仁外礼,仁礼一体,如果礼是“装”,那仁变成了什么?可见李氏观念的底色,还是“评法批儒”那一套。我以为,在上述几种注解中李书等而下之,令人失望,不看也罢。

作者简介

王曦,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任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学术助手。后以出书卖书为业,近年专心写作,有《论语绎读》行世。与书为伴,以遣无涯。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