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声心脏电生理学(第二版)

超声心脏电生理学(第二版)

1星价 ¥343.5 (7.5折)
2星价¥343.5 定价¥45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70382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704
  • 出版时间:2022-03-01
  • 条形码:9787030703828 ; 978-7-03-070382-8

内容简介

《超声心脏电生理学》第2版仍保留原版的写作风格,从理论基础出发,系统介绍超声心脏电生理技术、临床应用、发展方向和目标。特别注重展示超声医学技术及方法的建立、应用和结果分析与现有的心脏电生理学基础研究成果相关联,力图从基础到临床充分展示超声医学在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疾病诊断治疗,以及心脏电生理学发展过程中已有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成果。本书增加了以下内容。心脏电生理学领域:心脏传导系统的发生和发育、心脏各系统发生发育的“多点发生、构件拼装”假设已得到的证据支持,以及心脏各系统发育在时间和空间的同步发育及其高度匹配过程;超声心动图领域:创新性的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成像和结构功能可视化分析技术、多种心肌功能评估、血流灌注和心腔内流场观测技术在心脏电生理领域的不断应用等。

目录

目录
**篇 概述
第1章 心脏电生理学简史 3
**节 心脏电生理学的发展历史 3
第二节 心脏电生理学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2
第三节 心脏电生理学的主要任务与未来发展方向 17
第2章 超声医学与心脏电生理学 19
**节 超声医学与心脏电生理学的关系简史 19
第二节 与心脏电生理学相关的超声医学技术 25
第三节 超声医学在心脏电生理学中的现实地位与未来作用 30
第二篇 超声心脏电生理学理论基础
第3章 心脏的胚胎发育与房室解剖构造 35
**节 心脏的胚胎发育 35
第二节 心房解剖结构发育 37
第三节 心室解剖结构发育 38
第4章 心脏传导系统的胚胎学、解剖学及其功能特征 40
**节 心脏传导系统的解剖学发展历史 40
第二节 心脏传导系统的胚胎发生 40
第三节 心脏传导系统的解剖结构 42
第四节 心脏传导系统的组织学特征 48
第五节 心脏传导系统的功能及其临床意义 51
第5章 心肌细胞膜离子通道与电兴奋 54
**节 与心肌电兴奋相关的细胞膜离子通道 54
第二节 心肌细胞膜与肌质网膜离子通道的调控 57
第三节 心肌细胞结构与电兴奋传导 59
第6章 心肌电兴奋机械收缩偶联 65
**节 心肌电兴奋机械收缩偶联的研究进展 65
第二节 心肌纤维构造与机械收缩功能 67
第三节 心肌电兴奋机械收缩脱偶联的病理生理基础 72
第7章 正常心脏电和机械兴奋顺序 76
**节 心脏电兴奋传导顺序 76
第二节 心脏机械兴奋传导顺序 79
第三节 心脏电-机械兴奋延迟的时序及其空间分布 84
第四节 心脏收缩和舒张的运动类型 87
第五节 心脏收缩的中心点与向量参数分析 92
第六节 心脏电-机械兴奋传导顺序与心脏功能和血流动力学 94
第8章 心肌病理改变与心脏电-机械兴奋异常 100
**节 心肌缺血与电-机械兴奋及其顺序异常 100
第二节 心肌病变与电-机械兴奋及其顺序异常 103
第三节 心肌梗死与电-机械兴奋异常 108
第四节 心肌病变电-机械兴奋与心脏功能和血流动力学异常 113
第三篇 超声心脏电生理学技术
第9章 M型灰阶超声心动图心脏电生理评价技术 123
**节 M型超声心动图的技术原理 123
第二节 M型超声心动图的心脏电生理学观测内容 124
第三节 M型超声心动图的心脏电生理学临床应用 126
第四节 M型超声心动图心脏电生理学检测的局限性 132
第10章 二维灰阶超声心动图心脏电生理评价技术 134
**节 二维超声心动图的技术原理 134
第二节 二维超声心动图的心脏电生理学观测内容 135
第三节 二维超声心动图的心脏电生理学临床应用 138
第四节 二维超声心动图心脏电生理学检测的局限性 151
第11章 血流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心脏电生理评价技术 155
**节 血流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的技术原理 155
第二节 血流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的心脏电生理学观测内容 156
第三节 血流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的心脏电生理学临床应用 157
第四节 血流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心脏电生理学检测的局限性 160
第12章 超声心动图标测心脏电-机械兴奋顺序技术与方法 162
**节 概述 162
第二节 窦房结电-机械兴奋超声标测方法 165
第三节 心房壁内电-机械兴奋超声标测方法 166
第四节 房室交界区内电-机械兴奋的超声标测方法 170
第五节 心室壁内电-机械兴奋的超声标测方法 171
第六节 心室间电-机械兴奋的超声标测方法 177
第13章 三维超声心动图的原理与方法 184
**节 三维超声心动图成像原理 185
第二节 三维超声心动图成像方法 186
第三节 三维超声心动图临床应用 190
第四节 心脏三维超声成像与电生理 197
第14章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心脏电生理评价技术 200
**节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的技术原理 200
第二节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成像模式 202
第三节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的心脏电生理学应用 205
第15章 组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心脏电生理评价技术 210
**节 概述 210
第二节 原理和方法 211
第三节 心肌电兴奋和机械收缩 215
第四节 心肌血流灌注与心室壁心肌运动 218
第五节 组织多普勒成像的实验研究 219
第六节 组织结构的辨认和三维重建 220
第七节 对心脏血流动力学的评价 222
第八节 心脏整体运动的评价 223
第九节 心室壁运动能量与后散射 224
第十节 心室心肌收缩功能评价 224
第十一节 心室心肌舒张功能评价 225
第16章 二维灰阶斑点追踪功能成像心脏电生理评价技术 228
**节 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原理 228
第二节 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技术的可靠性研究及局限性 230
第三节 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技术的临床应用 231
第17章 心腔内超声心脏电生理评价技术 234
**节 心腔内超声心动图技术 234
第二节 心腔内超声心动图的心脏电生理学观测内容 236
第三节 心腔内超声心动图的心脏电生理学临床应用基础 259
第四节 心腔内超声心动图心脏电生理学检测的局限性 261
18章 超声血流向量成像与右心双腔起搏左心室腔内血流动力学 262
第四篇 超声心脏电生理学临床应用
第19章 心电图与超声心动图 271
**节 概述 271
第二节 正常心电图测量值的超声心动图分析 278
第三节 心房传导异常的超声心动图分析 285
第四节 房室传导异常的超声心动图分析 289
第五节 束支和室内传导异常的超声心动图分析 296
第六节 房性心律失常的超声心动图分析 302
第七节 室性心律失常的超声心动图分析 310
第20章 超声心动图在常见心律失常基础心脏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316
**节 概述 316
第二节 冠心病与心律失常 316
第三节 高血压与心律失常 319
第四节 瓣膜病变与心律失常 322
第五节 病毒性心肌炎与心律失常 325
第六节 心肌病与心律失常 326
第七节 先天性心脏病与心律失常 330
第八节 胎儿心律失常 334
第九节 心律失常与心脏结构和功能 337
第十节 心律失常治疗与超声心动图 339
第21章 组织多普勒显像技术在心脏电-机械兴奋评价中的应用 343
**节 概述 343
第二节 正常心室壁心肌收缩顺序的检测 344
第三节 室性心律失常异位起搏点的检测 346
第四节 预激综合征旁道的检测 347
第五节 束支传导阻滞的评价 349
第六节 起搏电极起搏效果的评价 350
第七节 组织多普勒显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 351
第八节 组织多普勒显像在心肌疾病中的应用 354
第九节 组织多普勒显像在限制性心包疾病中的应用 356
第十节 组织多普勒显像在心脏移植排斥反应中的应用 356
第十一节 组织多普勒显像技术的发展前景 357
第22章 二维灰阶斑点跟踪功能成像技术在心脏电-机械兴奋评价中的应用 359
**节 心肌应变与应变率成像及其量化评价 359
第二节 心肌旋转角度与旋转率成像及其量化评价 364
第三节 二维灰阶斑点跟踪功能成像的心脏电生理学观测内容 366
第四节 二维灰阶斑点跟踪功能成像的心脏电生理学临床应用 369
第五节 二维灰阶斑点跟踪功能成像心脏电生理学检测的局限性 371
第23章 心腔内超声技术在心脏电生理学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373
**节 概述 373
第二节 心脏传导系统解剖结构定位 374
第三节 心脏电-机械兴奋标测 380
第四节 介入治疗导航 384
第五节 高度选择性心脏起搏 385
第六节 心脏精确射频消融治疗 386
第24章 超声心动图心脏电-机械兴奋顺序标测方法临床应用 389
**节 概述 389
第二节 窦房结电-机械兴奋超声标测 390
第三节 心房壁内和心房间电-机械兴奋超声标测 399
第四节 房室交界区内电-机械兴奋超声标测 402
第五节 房室间电-机械兴奋超声标测和传导优化 405
第六节 心室壁内电-机械兴奋超声标测 407
第七节 室间电-机械兴奋超声标测 414
第25章 超声心动图心脏功能和血流动力学评价方法 418
**节 概述 418
第二节 左心室功能测定 418
第三节 右心室功能测定 434
第四节 左心房功能的评价 437
第五节 心室心肌功能的综合评价――心肌做功指数( Tei指数) 440
第六节 心脏血流动力学评价 444
第26章 超声心动图在心脏起搏治疗中的应用 455
**节 人工心脏起搏的基本概念 455
第二节 超声心动图在心脏起搏治疗中的应用 463
第27章 超声心动图技术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480
**节 概述 480
第二节 常规组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技术评价CRT 480
第三节 超声心动图新技术评价CRT 483
第四节 超声心动图技术在评价CRT的未来发展方向 501
第五节 超声心动图技术评价心肌同步化运动的局限性 501
第28章 超声心动图引导高度选择性和生理性心脏起搏 503
**节 概述 503
第二节 心房单点或多点高度选择性起搏 506
第三节 心室单点或多点高度选择性起搏 508
第四节 房室顺序高度选择性起搏 515
第五节 心脏传导系统重要结构高度选择性起搏 516
第六节 特定目的高度选择性起搏 522
第29章 超声心动图与房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治疗 525
**节 概述 525
第二节 心腔内超声心动图与心房重要结构观察 525
第三节 心腔内超声心动图在房性心律失常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526
第四节 超声引导消融治疗的局限性 530
第30章 超声心动图技术与心脏精确消融治疗 531
**节 不恰当窦性心动过速窦房结消融改良 531
第二节 预激综合征的射频消融治疗 533
第三节 非特异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治疗 538
第四节 室性心律失常的特点及导管射频消融进展 543
第五节 其他快速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治疗 548
第六节 化学消融治疗 549
第七节 心房颤动的导管消融进展 551
第五篇 超声心脏电生理学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第31章 概论 558
第32章 腔内超声与心房颤动除颤治疗 562
**节 经食管超声指导下电击心房颤动除颤围手术期中的应用 562
第二节 心腔内超声心动图在房颤除颤术中的应用 567
第33章 超声临时心脏起搏 569
**节 概述 569
第二节 超声波心脏起搏实验研究 570
第34章 超声介入心脏消融治疗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573
**节 高强度聚焦超声与体外心脏消融 573
第二节 射频
展开全部

节选

**篇 概述 第1章 心脏电生理学简史 **节 心脏电生理学的发展历史 早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就已经观察到人体的脉搏现象,并以此作为疾病诊断和预后判断的依据。当时的中医已经开始观察作为正常和异常脉搏现象起源的人体心脏解剖和生理状态,同时也认识到脉搏现象与人体心脏活动是相关联的。进入西晋时期,名医王叔和首次详细描述了人体脉搏的观察方法,将脉搏的观察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和其他病理特征相结合,对人体正常和异常的脉搏类型进行了多达200余种的详细分类。他将每一种脉搏类型与疾病的诊断、中医治疗方法和预后判断进行了关联,以有助于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图1-1)。 1875年,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埃及学家 Georg Ebers依据其所收集到的公元前1553~前1550年古埃及记录古埃及文化和医学活动的草制纸书,发现在那个时代古埃及已明确表述了脉搏与心脏搏动间的相关关系,首次提出在人的肢体内有若干血管,而心脏则位于血管的中央(图 1-2)。公元前300年左右希腊医学家 Herophilos通过采用水钟等计时工具对发热患者进行研究,提出脉搏的变化与容量、速率和节律有关。此后古希腊名医 Galen(公元129~ 199年)首次提出脉搏是一种动脉的收缩和舒张现象,而上述现象与心脏的容量变化有关。在此后的岁月里,西方和东方的医学家们对脉搏现象的认识经历了多次反复并逐步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在如何准确认识和评价正常和异常脉搏搏动及其与心脏搏动间关系等方面缺乏有效的科学研究工具和技术方法,导致对正常与异常脉搏搏动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长时间处于经验阶段。 1887年法国医学家Augustus Desire Waller采用Lippman(法国物理学家,获得 19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发明的毛细管电流计首次在人体获取到人类体表的心电信号。但是在那个时期,这一发现并未得到重视和应用。然而, Waller的工作奠定了现代心脏电生理学的基础。在 Waller之后,出生于印尼爪哇群岛的荷兰生理学家Willem Einthoven在应用Lippman毛细管电流计进行心电信号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到原有技术的不足,转而采用C. Ader发明的弦式电流计进行心脏电活动研究,并进一步加以改进以去除影响心脏电信号记录质量的若干干扰因素。 1903年Einthoven发表文章,将其所获得的心电信号时间曲线的五个节点分别命名为P、Q、R、S、T。这一心电图曲线的命名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心电图的出现无疑为心脏节律障碍、心脏电脉冲波的形成和心脏传导系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Einthoven所创建的心电三角理论也已经成为现代心电图测量和分析的基础。 1924年 Einthoven因对弦式电流计的改进和杰出的心脏电信号观测应用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图1-3~图1-5)。 图1-1 中国古代中医的诊脉法,以此诊断疾病 引自Lüderitiz B. History of the Disorders of Cardiac Rhythm. Futura Publishing Company,1995 图1-2 古埃及*早记录心脏解剖结构和功能的文字 引自Lüderitiz B. History of the Disorders of Cardiac Rhythm. Futura Publishing Company,1995 由于有了全新的心脏功能观测技术及建立了相关研究方法,此后对心脏电生理现象的研究逐步深入。 1898~ 1899年荷兰学者Karel Frederik Wenckebach已经详细描述了心脏期前收缩和与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相关的文氏间期。在整个 20世纪上半叶, Wenckebach为现代心脏电生理学的进一步向前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其在心脏电生理现象及其相关的心脏解剖结构研究等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在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方面,Wenckebach也首先观察到奎尼丁对心房颤动的临床治疗作用。与此同时,窦房结、房室结和浦肯野纤维系统等重要心脏传导解剖结构相继被世界各国的医学家发现。 图1-3 Willem Einthoven(1860~1927年)(A)和世界上**幅心电图(B) 引自Lüderitiz B. History of the Disorders of Cardiac Rhythm. Futura Publishing Company,1995 图1-4 早期肢体导联心电图仪及其心电检测 引自Lüderitiz B. History of the Disorders of Cardiac Rhythm. Futura Publishing Company,1995 图1-5 Einthoven命名并沿用至今的心电图五个波形名称(A)和Einthoven三角(B) 引自Lüderitiz B. History of the Disorders of Cardiac Rhythm. Futura Publishing Company,1995 通过对临床心律失常现象的深入研究,在 20世纪上半叶世界医学界不仅已经充分认识到晕厥与缓慢性和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关系,而且认识到晕厥不仅与窦房结功能减低、窦房传导障碍和房室传导障碍有关,还与心房和心室较高兴奋性导致的心房心室心动过速、颤动或扑动,以及房室折返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导致的血液循环障碍或终止有关,并据此产生了导致心源性晕厥的Morgagni-Adams-Stokes综合征的概念。事实上,早在 1846年德国生理学家Herman Friedrich Stannius 已经通过对动物心脏特定解剖结构(如上腔静脉窦的右心房开口处、心房和心室交界处等)进行结扎处理的实验观察,发现结扎上述解剖结构对心脏不同节段(如上腔静脉、心房和心室)节律控制和心肌收缩舒张功能产生了重要影响,由此认识到心脏可能存在的传导系统及其可能对心脏功能的控制和节律影响。上述实验及其发现为现代心脏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疾病和房室束(又称希氏束)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疾病建立了初步的理论及实践基础(表 1-1,图 1-6)。 在临床心律失常现象的研究方面,西方的病理生理学家和临床学家在整个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上半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对阵发性或加速性心动过速现象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认识到阵发性心动过速与单独的期前收缩不同,而且由于初始搏动起源的不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与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和心电图表现及其预后明显不同,应当予以鉴别。在发病的病理机制方面也已经认识到预激综合征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关系,同时认识到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生也可以仅仅与房室结内的双径路有关,可以不需要心房解剖结构的参与。其中折返环路和触发机制的存在均可以导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生。通过对Wolff-Parkinson-White综合征(即预激综合征)、 Lown-Ganong-Levine综合征、 Romano-Ward综合征(即长QT间期综合征)、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和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重要的典型心律失常现象的临床和心电图系统研究,已经能够较为充分地揭示心脏传导系统异常及其对心脏电机械兴奋所产生的病理生理影响,以及与多种复杂多变的快速性和缓慢性心律失常现象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已经注意到家族性遗传因素在包括长QT间期综合征在内的心律失常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性重要作用(表1-2)。 表1-1 心脏传导系统解剖结构的发现历史 资料来源:Lüderitiz B. History of the Disorders of Cardiac Rhythm. Futura Publishing Company,1995。 图1-6 人类心脏房室交界区传导系统解剖结构空间位置示意图 引自Lüderitiz B. History of the Disorders of Cardiac Rhythm. Futura Publishing Company,1995 表1-2 心电图发展历史 资料来源:Lüderitiz B. History of the Disorders of Cardiac Rhythm. Futura Publishing Company,1995。 如前所述,在心脏电生理学研究和临床应用的初始阶段,西方医学界就十分重视心脏电生理功能和心律失常现象的心脏解剖结构基础研究。一些重要的心脏传导系统结构被先后发现。 1845年波希米亚生理学家Johannes Evangelista Purkinje将心脏生理学研究与新出现的显微镜观察技术相结合进行心脏显微结构观察研究,首先发现了心脏壁内排列成束状的具有多核和线状细胞结构的浦肯野纤维系统。但是,在当时人们并没有认识到这些心脏显微解剖结构观察结果的重要医学科学研究价值和临床价值。 1893年瑞士医学家Whihelm His Jr.在心脏胚胎发育与成人心脏功能的相关性研究中发现,将温血动物的心房和心室间隔部分离断将导致心房和心室搏动节律的分离。他进一步发现在心房和心室间存在着一条独立的心脏房室间的肌性连接结构,并以自己的名字对此解剖结构加以命名(希氏束,即房室束)。在此基础上,首先描述了心脏房室传导系统的功能并进一步推测了包括房室结、房室束和左右束支在内的心脏传导系统解剖结构、空间位置及左右束支系统与浦肯野纤维系统间的连接和传导关系等重要心脏传导系统构架。 1906年以发现风湿性心肌炎Aschoff小体闻名的德国病理学家Ludwig Aschoff及其学生日本病理学家Suano Tawara共同发现,在右心房壁内接近心房和心室交界处存在一个局部增厚的糖原丰富的肌性传导组织,并将其命名为 Ashoff-Tawara结(即房室结),通过大量的哺乳类动物和人类心脏显微病理观察,他们详细描述了这一特殊心脏解剖结构的内部结构、空间位置和组织学特征及其与心脏左右束支间的延续关系。与此同时,他们还详细研究了心脏左右传导束支的分支结构及其与浦肯野纤维系统的连接关系,以及浦肯野纤维系统与心脏做功心肌细胞间的连接关系。 1907年苏格兰解剖学家Aethur Berridale Keith及其学生英格兰解剖学家 Martin William Flack报道了他们的心脏比较解剖学研究成果。当他们在脊椎动物心脏标本上试图对德国病理学家Ludwig Aschoff和日本病理学家 Suano Tawara共同发现的房室结解剖结构进行观察时,意外发现了位于上腔静脉开口与右心房交界处存在一个特殊的环状肌性结构,并将其命名为Keith-Flack结(即窦房结)。德国病理解剖学家W. Koch在此基础上对上述解剖结构进行了更为详尽的观察,进一步确定该结节形态为纺锤状,解剖结构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沟处,其内包含较多的以胶原蛋白纤维为主的结缔组织。 在正常心脏传导系统解剖结构被相继发现的同时,西方医学界也相继发现了心脏变异或异常的传导路径及其异常的心脏传导组织。 1876~ 1893年意大利实验生理学家Giovanni Paladino和英格兰胚胎生理学家Albert Frank Stanley Kent发现了心脏房室间传导异常路径肯氏束的存在。1906~ 1907年K. F. Wenckebach发现文氏束。1916 年J. G. Bachmann发现巴赫曼束。1932年 I. Mahaim发现马汉束。1961年T. N. James发现詹姆斯束等。 由于对上述心脏传导系统基本解剖结构有了充分的认识,以及心电图技术方法的不断改进,西方医学界对心律失常现象的认识得到不断拓展和丰富。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建立了心律失常疾病的系统性心脏电生理学诊断技术和方法。临床对心律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