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爆发性气旋

包邮爆发性气旋

¥246.0 (7.5折) ?
1星价 ¥246.0
2星价¥246.0 定价¥32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71058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05
  • 出版时间:2022-03-01
  • 条形码:9787030710581 ; 978-7-03-071058-1

本书特色

《爆发性气旋》一书概括了他对爆发性气旋研究的主要成果, 这对读者 了解爆发性气旋的机理很有帮助, 对从事海洋气象业务工作和科研、教学的人员也是一本 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内容简介

所谓的“爆发性气旋(精)”(explosive cyclone),也有学者称其为“气象炸弹”(meteorological bomb),具有短时间内中心气压迅速降低、气旋强度急剧增大的特点,目前国内学术界系统地开展爆发性气旋(精)研究工作的甚少。 本书共6章,首先介绍了爆发性气旋(精)的定义,回顾了爆发性气旋的研究历史,给出了考虑风速影响的爆发性气旋(精)的新定义。另外还对1978年以后发生在北大西洋上的7个有名的爆发性气旋(精)个例进行了简要介绍。之后,先以“半球”为空间尺度,分别介绍了发生在“北半球”和“南半球”上的爆发性气旋(精)空间分布、时间变化、移动路径等统计特征;后以“洋盆”为空间尺度,分别介绍了发生在“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上的爆发性气旋(精)的分类、季节变化等统计特征。*后聚焦到西北太平洋海域,分别介绍了发生在渤黄海、日本海一鄂霍次克海上的爆发性气旋(精)典型个例的研究成果。 本书可供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及其他相关专业的科研人员、高校教师和研究生阅读参考。 审图号:GS(2022)1229号

目录

目录
序一
The First Foreword
序二
前言
第1章爆发性气旋概述1
1.1爆发性气旋的定义2
1.2爆发性气旋的分类4
1.3爆发性气旋研究历史回顾5
1.4大西洋上7个著名爆发性气旋个例11
1.5影响爆发性气旋发展的物理因子19
第2章北半球的爆发性气旋24
2.1资料和分析方法24
2.2北半球爆发性气旋的空间分布28
2.3北半球爆发性气旋的时间变化35
2.4北半球爆发性气旋初始爆发源地和移动路径特征51
2.5本章小结73
第3章南半球的爆发性气旋76
3.1南半球气旋与爆发性气旋的统计76
3.22008年2月强爆发性气旋的观测分析及数值模拟89
3.3本章小结119
第4章北太平洋的爆发性气旋121
4.1资料和方法121
4.2爆发性气旋定义的修正122
4.3北太平洋爆发性气旋的分类123
4.4北太平洋爆发性气旋的统计特征127
4.5北太平洋爆发性气旋的季节变化特征146
4.6北太平洋爆发性气旋的合成分析152
4.7一个超级JOS爆发性气旋的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191
4.8一个超级NWP爆发性气旋的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226
4.9SJ和SN爆发性气旋的对比分析261
4.10本章小结264
第5章北大西洋上的爆发性气旋个例分析267
5.12002年1月北大西洋上的爆发性气旋个例267
5.22012年9月北大西洋上的爆发性气旋个例296
5.3本章小结318
第6章西北太平洋上的爆发性气旋个例分析320
6.12007年3月渤黄海上的爆发性气旋个例320
6.22013年11月日本海—鄂霍次克海上的爆发性气旋个例362
6.3本章小结391
参考文献395
附录资料来源404
展开全部

节选

第1章爆发性气旋概述 “气旋”(cyclone)一词来自希腊语“κυκλω'να”,其意思为“蛇的线圈”(coil of a snake)(Sarma,2013)。19世纪30年代,Henry Piddington在研究印度的强风暴时首次使用了“气旋”这个词http://www.eolss.net/Sample-Chapters/C01/E4-06-02-03.pdf[2021-05-14]。在气象学上,“气旋”是一种围绕低气压中心旋转的闭合式大气环流,以向内旋转的螺旋状风场为特征,在北半球呈逆时针旋转,在南半球呈顺时针旋转https://forecast.weather.gov/glossary.php?letter=c“Cyclone(abbrev.CYC)[2021-05-14]。其直径一般为2000~3000 km,通常与降水联系在一起。 Piddington(1848)在研究热带旋转风暴时,将所有环形的或高度弯曲的“风的系统”采用希腊语演变而来的“cyclone”一词。1856年后“cyclone”很快就成了一个被广泛使用的英语词汇。后来气象学家也用它来表示高纬度地区的低压扰动,因此需要限定词“tropical”来表示Piddington提出的热带低压扰动(Sarma,2013)。后来,“气旋”一词用来描述一个极具破坏性的大气低压扰动,它以环状形式围绕焦点或中心转动,同时径直或曲折前移(Piddington,1848)。 温带气旋是中纬度地区每日天气舞台上*重要的“演员”,是决定中纬度地区每日天气的*重要因素(Cˇampa and Wernli,2012),对其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挪威的卑尔根学派提出了新的气旋模型以及气旋生命史结构(Bjerknes,1919;Bjerknes and Solberg,1922)。1954年,Tor Bergeron注意到了气旋的快速发展现象(Bergeron,1954)。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研究者(Rice,1979;Sanders and Gyakum,1980)发现,某些温带气旋存在短时间内中心气压迅速降低的现象。Rice(1979)在研究对1979年8月14日在英国举办的Fastnet帆船赛造成严重人员伤亡的一个温带气旋时,将其“快速发展”过程形象地称之为“爆发性发展”。Sanders和Gyakum(1980)则称这类气旋为“爆发性温带气旋”(explosive extratropical cyclone,EC)。这类气旋往往会伴有大风、强降水或暴风雪等恶劣天气,且多发生在中高纬度的海面上而难以预报,这给海上作业和船舶航行安全带来巨大威胁,预报失败往往会导致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Lamb,1991;Liberato et al.,2011,2013;Ludwig et al.,2015;Slater et al.,2017),因而“爆发性气旋”被认为是中高纬度海洋上*危险的天气系统之一。例如,1978年9月9日至12日,发生在北大西洋的一个爆发性气旋,重创了当时从欧洲驶往纽约的伊丽莎白女王2号邮轮(Gyakum,1983a,b;Uccellini,1986;Gyakum,1991)。再如2013年11月24日晚至25日凌晨,由于受到爆发性气旋的影响,两艘货船在山东海域沉没,造成25人失踪、1人死亡的严重海难事故http://sd.ifeng.com/zbc/detail_2013_11/25/1506118_0.shtml[2021-05-14]。因此对爆发性气旋系统开展深入的研究,不但有利于提高对爆发性气旋运动规律的认识水平,而且对保障海上活动的安全,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章第1节介绍爆发性气旋的定义,第2节介绍爆发性气旋的分类,第3节对爆发性气旋的研究历史进行简单回顾,第4节介绍在大西洋上发生的7个著名的爆发性气旋个例,第5节简单介绍一下影响爆发性气旋发展的物理因子。 1.1爆发性气旋的定义 早在1954年,作为挪威卑尔根学派重要成员的Tor Bergeron就注意到了气旋的快速发展现象(Bergeron,1954)。他在《热带飓风问题》(The Problem of Tropical Hurricanes)一文中,不但讨论了热带气旋的“快速发展”,而且还专门讨论了夏季和秋季波罗的海、斯堪的纳维亚南部地区、荷兰和德国北部地区发生的5个温带气旋的“快速加深”现象(Bergeron,1954),并提到了中心气压每小时下降1 hPa的问题。因此气旋中心气压加深率的单位也以他的名字命名,即1 hPa/h=1 Bergeron。Bergeron(1954)虽然发现了气旋的爆发现象,但他并没有明确给出爆发性气旋的定义。 以下逐一介绍不同学者采用的不同的爆发性气旋定义。 1.1.1Sanders和Gyakum(1980)的定义 Sanders和Gyakum(1980)首次定义了爆发性气旋,其将气旋中心海平面气压(Sea Level Pressure)(地转调整到60°N)在24 h内下降24 hPa以上,即气旋中心气压加深率大于1 hPa/h的气旋称为爆发性气旋。这个定义考虑到了气旋中心所处纬度的差异,并提出了“地转调整因子”的概念。对于定义中的纬度60°N,Sanders和Gyakum(1980)在文中提到“正如Bergeron的描述那样,可能指的是卑尔根的纬度为60°N ”。 气旋中心气压加深率R表示为 (1.1) 式中,P为气旋中心海平面气压;φ为气旋中心纬度;下标t-12和t+12分别为12 h前和12 h后变量,这种定义法考虑了气旋中心所处地理位置纬度的差异。由于考虑了地转调整的影响,在加深率相同时,纬度高的24 h气压差要比纬度低的大一些。例如,在地球两极,气旋中心气压24 h下降28 hPa以上才能被称为爆发性气旋,而在南北纬25°,气旋中心气压24 h内下降12 hPa以上就可被定义为爆发性气旋。但需要说明的是,地转调整到60°N似乎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 1.1.2Sanders和Gyakum(1980)定义的修正 1.地转调整纬度的修正 Sanders和Gyakum(1980)对北半球1976—1979年冷季(9月至翌年5月)发生的爆发性气旋进行了统计,发现爆发性气旋多位于60°N以南,集中分布于30°N~50°N之间,只有2例发生于60°N以北。由此可见,Sanders和Gyakum(1980)将爆发性气旋的中心降压值地转调整到60°N与爆发性气旋的多发纬度存在差异。因此,在Sanders和Gyakum(1980)的爆发性气旋定义基础上,一些学者对爆发性气旋定义中的地转调整纬度进行了修正。 Roebber(1984)指出爆发性气旋多发生于42.5°N附近,故他将地转调整纬度选择在42.5°N,其中心气压加深率R表示为 (1.2) 式中,P为气旋中心海平面气压;φ为气旋中心纬度;下标t-12为12 h前变量;下标t+12为12 h后变量。 而Gyakum等(1989)将45°N作为爆发性气旋定义中的地转调整纬度,其中心气压加深率R表示为 (1.3) 式中,P为气旋中心海平面气压;φ为气旋中心纬度;下标t-12为12 h前变量;下标t+12为12 h后变量。 相对于Sanders和Gyakum(1980),Roebber(1984)和Gyakum等(1989)在爆发性气旋的定义中选择了较低的地转调整纬度,则要求气旋中心的24 h降压值大于Sanders和Gyakum(1980)定义中的24 h降压值才能达到爆发性气旋的标准。Roebber(1984)和Gyakum(1989)定义的1 Bergeron大约相当于Sanders和Gyakum(1980)定义的1.2 Bergeron。 2.时间间隔的修正 由于受使用资料时间分辨率的限制,过去一些学者在爆发性气旋的定义中多采用24 h时间间隔(Sanders and Gyakum,1980;Roebber,1984;Chen et al.,1992;Wang and Rogers,2001)。随着更高时间分辨率资料的出现,一些学者(Yoshida and Asuma,2004;Miller and Petty,1998)对Sanders和Gyakum(1980)的爆发性气旋定义中的时间间隔进行了修正。 Yoshida和Asuma(2004)采用了12 h时间间隔,但仍将气旋中心降压值地转调整到60°N。12 h时间间隔能够刻画一些周期短、发展迅速的气旋,其中心气压加深率R表示为 R=Pt-6-Pt+612×sin60°sinφt-6+φt+62(1.4) 其中,P为气旋中心海平面气压;φ为气旋中心纬度;下标t-6为6 h前变量;下标t+6为6 h后变量。 为了研究发展时间更短的爆发性气旋,Petty和Miller(1995)甚至定义6 h气旋中心气压降低10 hPa即为爆发性气旋。 3.考虑风速影响的修正 Sanders和Gyakum(1980)、Roebber(1984)、Gyakum等(1989)、Yoshida和Asuma(2004)等学者对“爆发性气旋”的定义都强调气旋中心气压的快速下降,然而这些定义都没有考虑风速的影响。为了更深刻、清晰地阐释“爆发性气旋”的定义,Fu等(2020)通过对大量的爆发性气旋个例分析,总结出爆发性气旋有以下四个主要特征:①中心气压快速下降,②快速气旋生成,③强风,④暴雨/雪。以上四个特征通常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在这四个特征中,强风是伴随气旋爆发性发展*重要的因素,它会像热带气旋一样造成严重的破坏。因此与热带气旋的定义类似,风速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在爆发性气旋的定义中应予以考虑。Fu等(2020)利用北半球1979—2016年共38年的ERA-Interim资料,对海面10 m高度上温带气旋风速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虽然部分温带气旋的中心气压加深速率大于1 Bergeron,但有时风速很弱,有的*大风速甚至只有8.2 m/s。很显然,称风速很弱的气旋为“爆发性气旋”是不合理的。 由于海上爆发性气旋对船舶航行安全的*大威胁是强风,世界气象组织也建议,当蒲氏(Beaufort)风力大于8级(17.2 m/s)时应发布海上大风预警,因此在爆发性气旋定义中选择17.2 m/s风速作为阈值是合理的。修正后的爆发性气旋定义,不仅应考虑气旋中心海平面气压要在24 h内下降达到24 hPa以上,而且海面10 m高度上的*大风速要大于17.2 m/s。Fu等(2020)的研究指出,利用1979年1月到2016年12月的ERA-Interim资料分析发现,共有6392个温带气旋满足“爆发性气旋”的定义,但其中有1112个气旋的*大风速小于17.2 m/s,应该被剔除。 1.2爆发性气旋的分类 在对爆发性气旋的研究中发现,不同强度、不同区域的爆发性气旋的移动路径、生命史等特征及其爆发机制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为了对爆发性气旋开展更加深入详细的研究,一些学者(Sanders,1986;Wang and Rogers,2001)开始按强度和区域对其进行分类。 1.2.1按强度分类 Sanders(1986)在对1981年1月至1984年11月发生于北大西洋中西部爆发性气旋的研究中,首次依据爆发性气旋*大加深率的大小将其划分为三类,分别为“强气旋”(>1.8 Bergeron)、“中等气旋”(1.3~1.8 Bergeron)、“弱气旋”(1.0~1.2 Bergeron)。Wang和Rogers(20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