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能弘道:二程语录与洛学门人研究
- ISBN:9787573202307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46页
- 出版时间:2021-12-01
- 条形码:9787573202307 ; 978-7-5732-0230-7
本书特色
从北宋二程提出后世称作洛学的思想,发展至南宋朱熹成为全国性的学术思潮,二程门人的“弘道”至关重要。然而与已为学界热点,甚至发展为专门研究领域的朱子后学、阳明后学的研究相比,程门后学的研究长期得不到应有的关注。本书通过二程语录研究具体的讲学现场,分析洛学思想产生与传播,具有相当的学术创新价值。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于二程思想发展传播的研究,围绕二程语录及伊洛门人展开,分析《程氏□□》《程氏外书》中有名姓以及时间、地点可考的各卷材料,阐明不同时期,不同学者记录的二程思想特点。
前言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在宋明理学史上的思想地位无论如何地高估均不为过。传统上把宋代理学划分为四个地域性的学派:濂、洛、关、闽。濂学与洛学学统上的关联性尽管存在争议,但那种密切的关系肯定是存在的;关学与二程之洛学相互影响;闽学则是洛学的继承者和弘扬者。由此可见,濂、洛、关、闽四个学派,洛学占据主流位置。洛学较之同时代的濂、关之学,进一步摆脱了佛、道之影响而在理论上自成体系,奠定了理学道德形上学体系的基石,所以洛学成为宋明理学的主脉。犹如牟宗三所说的那样,宋明理学是一种“内圣之学”,而构成“内圣之学”的理论基础就是道德的形上学。在牟宗三看来,周濂溪、张横渠、程明道三人则是这种道德形上学的创立者。二程在与宋学以及理学各派别的相互交往中,既以义理说经,批评汉学考据之狭隘,体现出宋学的一般特征;又把经学理学化,以《四书》及四书之学取代六经在经学中的主体地位,将宋代义理之学发展为理学,创立了“天理”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代表了宋代理学发展的主要趋势。
《二程语录》(含《河南程氏□□》《河南程氏外书》)是后世研究二程思想的重要文本文献。《二程语录》中隐含着大量的程氏兄弟在与弟子问答过程中经思想碰撞而激发的天才火花,它们对二程思想体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而这些《语录》本身也是二程理学思想的主要依据。一种新思想的跨时代、跨地域的发展与传播离不开具有共同志向的学者群体,二程弟子对洛学思想的推波助澜之功更无需辨明。理学史上有“程门四先生”之说——在程门的众多弟子中,谢良佐、杨时、游酢、吕大临传播洛学□为有力,思想的深度及其对洛学的学理开拓□有成就。显而易见的,这四位也在《二程语录》的成书及其通过问答对程氏兄弟思想见解的启示和思想体系的形成等诸多方面居功至伟。两宋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高度评价《二程语录》的学术与思想价值,将它与《论语》等量齐观,认为应该将《二程语录》与二程的其他著作相互比证、相互发明,就更能领会、把握其思想之精粹。
正因为《二程语录》是程颢、程颐兄弟讲学活动相关记录,对我们理解二程学术思想体系之建立有帮助,对我们扩展与加深对洛学传播的理解更有帮助。程氏兄弟在相当大的时间里聚徒讲学,门人将讲学与问答内容记录下来,整理编辑成语录,然后随着这些弟子的散去,语录也就随着散播在宋王朝统治的各个区域。正如清人全祖望所说的那样:“洛学之入秦也,以三吕;其入楚也,以上蔡司教荆南;其人蜀也,以谢浞、马涓;其入浙也,以永嘉周、刘、许、鲍数君,而其人吴也,以王信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洛学和《二程语录》的传播在南宋已渗透到极为广大的地域,对当时主流文化的形塑起到关键的作用,
申绪璐副教授的这部学术专著,专注于分析《二程语录》中有名姓甚至时间、地点可考的各卷材料,将二程弟子分作早期以朱光庭、刘绚和李籲为代表的河南学者,以吕大临为代表的关中学者,以谢良佐、游酢、杨时为代表的元丰四年(1081)颍昌问学者,元祐期间(1086-1093)以周行己、刘安节、鲍若雨为代表的浙江永嘉学者,以及元符三年(1100)程颐自涪陵还洛之后南方学者以及洛阳学者张绎、尹焯。申绪璐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从文献的角度分析《二程语录》的编撰学者与完成时间及其它们在学者间的传阅,也揭示出《二程语录》的相关材料出现后辈的学者的具体情形以及学者对其展开的讨论,以期反映这些语录的学术影响。通过程门弟子对《二程语录》的编撰、讨论与研究,促进了我们对二程门人以及洛学思想发展传播的认识。
目录
□□章 河南学者研究 8
□□节 河南学者及其所传语录 8
1 《程氏□□》卷一与李籲 8
2 《程氏□□》卷十一、十二、十三、十四与刘绚 13
3 《程氏外书》卷一、卷二与朱光庭 17
第二节 河南学者所录二程思想 20
1 朱光庭所记二程思想 20
2 刘绚所记程颢的思想 27
3 李籲所记二程思想 44
4 李参所记程颐思想 50
第三节 结语 53
第二章 关中学者研究 54
□□节 关中学者及其所传语录 54
1 《程氏□□》卷二文献考辨 55
2 《程氏□□》卷十文献考辨 57
3 《程氏□□》卷十五文献考辨 61
第二节 关中学者所录二程思想 65
1 《程氏□□》卷二思想研究 65
2 《程氏□□》卷十五思想研究 78
第三节 结语 88
第三章 谢良佐 90
□□节 《程氏□□》卷三与谢良佐 90
1 谢良佐生平考论 90
2 《程氏□□》卷三文献考辨 98
第二节 《上蔡语录》及其思想研究 101
1 佛老观 101
2 圣人气象 107
3 知命养气 112
4 横渠之学 114
5 忠恕不可缺 116
6 诚敬 117
第三节 结语 120
第四章 福建学者 121
□□节 《程氏□□》卷四与游酢 121
1 游酢生平考论 121
2 《程氏□□》卷四思想研究 126
第二节 杨时弟子与二程语录 129
1 杨迪 129
2 陈渊 133
3 罗从彦 135
第三节 结语 143
第五章 永嘉学者 144
□□节 《程氏□□》卷十八与刘安节 144
1 《程氏□□》卷十八与刘安节 144
2 《程氏□□》卷十八的思想分析 145
3 《程氏□□》卷十八与洛学思想传播 148
第二节 《程氏□□》卷二十三与鲍若雨 150
第三节 结语 160
第六章 江南学者 161
□□节 《程氏□□》卷二十二与江南学者 161
1 《程氏□□》卷二十二的学者考辨 161
2 《程氏□□》卷二十二思想研究 167
第二节 《程氏□□》卷二十四研究 192
读书之方 192
天理 193
气 195
第三节 结语
第七章 张绎、尹焞
□□节 《程氏□□》卷二十一与张绎
1 张绎的学行
2 《程氏□□》卷二十一思想
第二节 尹焞生平与相关思想
第三节 结语
附录:《程氏□□》《程氏外书》相关人物索引
主要参考文献
节选
《人能弘道:二程语录与洛学门人研究》:
一 刘安节
刘安节,字元承,温州永嘉人,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生,元符三年(1100)进士,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夏五月卒。与其堂弟刘安上(字符礼)一同师事程颐,人称大刘、小刘。和许景衡、周行己等人一并被称作“永嘉元丰九先生”。朱熹《伊洛渊源录》中收录了许景衡为其所作的《墓志铭》,黄宗羲《宋元学案》中“知州大刘先生安节”的内容基本源于许景衡的《墓志铭》。
据杨万里所论,刘安节等人早年师事乡贤林石,林石主张“为己之学”与二程主张的道学思想一致。另据许景衡所作的《墓志铭》中记载,刘安节“既冠,游太学”。刘安节的既冠之年为元祐二年(1087),也正是旧法党人重振之时,此时刘安节兄弟到京师,想必亦受这样的风气影响。不过有趣的是,许景衡的《墓志铭》中丝毫没有提及师事程颐以及编撰《伊川语录》之事,这大概与徽宗时期的政治气氛有关。考虑到之后的新旧党争,刘安节兄弟师事程颐应在元祐年间。
第二章已经提及,关中学者所记《程氏□□》卷十五的资料在卷十八中有多处重复出现,甚至卷十八中直接出现苏晒与程颐的问学记录。这表明元祐年间,刘安节与苏昞等人曾一起在洛阳问学于程颐,或许刘安节已经接触到关中学者记载的语录。抄录部分资料。
元符二年(1099)九月因立刘氏为后一事,邹浩上书言极谏,触怒哲宗而被削官羁管。据《宋史》记载,“蔡卞、安悖、左肤继请治其祖送者王回等”。不畏□□□□的送别人群中,就有刘安节。《墓志铭》中提及,“邹公浩以右正言得罪,公与其所厚者数辈,追路劳勉之”。由此可见,元符末年虽然旧法一派不断地遭到打击,但仍有着极强的势力,刘安节亦自觉地参与旧法党人的活动。
在记于徽宗政和元年(1111)七月至十月间的《龟山语录》“毗陵所闻”中,□□条即“刘元承言:‘相之无所不用其敬,尝挂真武画像于帐中,其不欺暗室可知。’”刘安节路过毗陵,拜访在此定居的杨时。一般认为《龟山语录》为陈渊所记,此时陈渊得知刘安节编有二程语录,后来专门拜访其子刘诚寻访此卷。
程颐评价刘安节:“只它守得定,不□却,亦早是好手。”二程生前,已经有不少门人记录的语录流传,如前引谢良佐所说“昔从明道、伊川学者,多有《语录》……二刘(刘安节、刘安上)各录得数册”。谢良佐特别指出刘安节兄弟整理的《伊川语录》,可见徽宗时期该卷语录已在道学群体中广泛流传。南宋初年的重要道学家高闶亦曾指出刘安节整理的《伊川语录》的重要性:“伊川先生议论不事文采,岂有意于传远哉?然犹班班可考者,以有刘元承之徒口为传授故也。”高闶充分肯定刘安节整理的《伊川语录》,可见此时刘安节编纂的《伊川语录》已经获得了道学群体的重视。
二 《程氏□□》卷十八的思想分析
刘安节所编《程氏□□》卷十八的显著特色即程颐语录经过了刘安节的编辑整理。不仅内容相似的条目被放在一起,而且全部的259条亦是按照仁、恭敬、修身、静敬、养气、释老、论孟、六经、史论、礼仪的顺序排列。显然,这样的编排本身,体现了刘安节对于洛学尤其是程颐思想的理解。□□将着重通过仁、敬、气的三个方面予以讨论,分析刘安节所编《伊川语录》中的思想特色。
(一)仁
《程氏□□》卷十八的前7条都是有关仁之本性的讨论。□□条语录即程颐提出的求仁之方,“将圣贤所言仁处,类聚观之,体认出来”。这样的一个说法,对于后来湖湘学派的张栻有很大的影响。前7条有关仁之问题的关注,主要强调本体之性的仁与具体发用的情之间的区别。对于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仁也”,恻隐之情就是爱,但程颐明确反对世人“以爱为仁”的观点,程颐提出:“爱自是情,仁自是性。”换言之,爱之情是本体之性仁的发用,但是不能直接地将发用之爱看作本体之性。
对于《论语·学而》中有子所说的“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在卷十八的第3条,程颐同样基于“仁是性也,孝弟是用也”的区分,指出“性中只有仁义礼智四者”。对于“孝悌为仁之本”,程颐认为孝悌是当作“行仁之本”,即由对父母、兄长的孝悌行为,可以实现仁之本性。但是同样的,不能将具体的行为等同于本性之仁。
在第6条中,弟子以五谷之种比喻仁,种子待阳气而生比喻心的作用。在程颐的弟子看来,本体之性必须借助于心的作用才能展现出来。程颐否定这一观点,并指出“阳气发处,却是情也。心譬如谷种,生之性便是仁也”。程颐认为,生之本性就是仁,即不可以将谷种的生长看作阳气的作用。阳气只是外在的因素,具有决定性的还是种子自身。这里,程颐强调生之性的仁与具体之发用的情的区别,反映了程颐性体情用的基本观点。在第8条有关忠恕的讨论上,程颐再次提出“忠恕只是体用”,“然恕不可独用,须得忠以为体”,突出反映了理学体用观的思维方式。
……
作者简介
申绪璐,□,1982年生,河南新乡人。郑州大学哲学系本科,复旦大学中国哲学硕士、博士,博士期间赴□□九州大学中国哲学史研究室访问学习。现为杭州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多次赴□□九州大学、信州大学、东洋大学、福冈教育大学等高校访问交流,主要研究方向为宋明理学、江户儒学。
-
沉思录
¥18.4¥49.8 -
谈修养
¥6.0¥20.0 -
朱光潜谈美三十六讲
¥16.0¥49.9 -
理想国-精装典藏版
¥32.6¥68.0 -
第一哲学沉思录
¥25.2¥56.0 -
哲学家的狗:一本让人捧腹大笑的超萌醒脑哲学书
¥15.9¥49.8 -
次第花开:藏人精神保持愉悦的秘密
¥17.1¥39.8 -
列宁全集4
¥7.3¥9.7 -
传习录
¥11.6¥55.0 -
《老子》注评
¥3.9¥11.0 -
思考的本质:杜威论逻辑思维
¥12.7¥39.8 -
周易相学精粹
¥13.7¥42.9 -
理想国
¥7.2¥26.8 -
昨日书林:道教史
¥9.9¥33.0 -
箭术与禅心(一位西方哲学家的禅悟实录)(精)
¥18.1¥49.0 -
中国哲学小史
¥29.9¥49.8 -
西南联大哲学课
¥20.9¥58.0 -
了凡四训
¥24.0¥49.0 -
中国哲学十讲
¥15.9¥49.8 -
谈美
¥4.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