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55967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40
  • 出版时间:2022-02-01
  • 条形码:9787030559678 ; 978-7-03-055967-8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是高等医药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本科教材,医疗专业本科生,临床医师、医学检验人员、护士以及血液中心(血站)、输血科(血库)和相关研究人员体现学校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适应学校教学实际和教学改革需要。

内容简介

本教材共十七章,涉及输血医学的主要领域和内容。本书强调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以“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主线,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全书内容包括红细胞血型系统,白细胞抗原系统,血小板血型系统,血液成分及其代用品的制备和临床应用,自身输血,输血治疗,输血不良反应与输血传播疾病,献血和输血的安全管理,血栓弹力图的临床应用以及输血护理等。各章节有精选的临床典型案例及思考题,概述了输血医学的新进展、新方法。

目录

目录
**章 绪论 1
**节 输血医学的发展史 1
一、国外输血发展史 1
二、中国输血发展历程 3
第二节 输血医学的主要领域 4
一、基础研究 4
二、临床输血 4
三、输血技术 5
第二章 红细胞血型系统 6
**节 概述 6
一、红细胞血型分类和命名 6
二、红细胞血型抗原与抗体 8
第二节 ABO血型系统 10
一、ABO血型遗传 10
二、ABO血型抗原 11
三、ABO血型抗体 14
第三节 Rh血型系统 16
一、RH基因 17
二、RH命名 17
三、RH抗原 18
四、RH抗体及其临床意义 20
第四节 红细胞其他血型系统 22
一、H血型系统及Lewis血型系统 22
二、MNS血型系统 24
三、P1PK血型系统 25
四、I血型系统 26
五、Lutheran血型系统 27
六、Kell血型系统 27
七、Kidd血型系统 27
八、Duffy血型系统 27
九、DiegO血型系统 28
第五节 多凝集红细胞 29
一、微生物引起的多凝集 29
二、其他多凝集 29
第六节 输血前的实验室检查 30
一、标本要求 30
二、红细胞血型鉴定 30
三、红细胞抗体检查 35
四、交叉配血试验 36
第三章 白细胞血型系统 41
**节 白细胞血型抗原 41
一、HLA复合体及其分子结构 41
二、白细胞抗原的种类 42
第二节 白细胞血型抗体 44
一、HLA抗体 44
二、粒细胞抗体 44
第三节 白细胞抗原系统检测 44
一、HLA系统检测 44
二、粒细胞系统检测 47
第四节 白细胞血型系统的临床应用 48
一、HLA在输血医学中的应用 48
二、HLA在移植医学中的应用 48
三、HLA在法医学和亲子鉴定中的应用 48
四、粒细胞系统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 49
第四章 血小板血型系统 51
**节 血小板血型抗原 51
一、血小板相关抗原 51
二、血小板特异性抗原 52
第二节 血小板血型抗体 54
一、HLA抗体 54
二、血小板特异性抗体 54
三、血小板自身抗体 54
第三节 血小板血型系统检测 54
一、血清学检测 55
二、分子生物学检测 58
第四节 血小板血型的临床应用 58
一、血小板抗原的同种免疫作用 58
二、血小板输注无效 59
三、输血后紫癜 59
四、胎儿新生儿同种免疫血小板减少症 60
五、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60
第五章 血液成分的制备及其临床应用 62
**节 概述 62
一、血液成分分类 62
二、血液采集 63
三、血液成分制备 63
四、成分血液优点 64
第二节 红细胞类成分 65
一、浓缩红细胞 65
二、悬浮红细胞 65
三、少白细胞红细胞 67
四、洗涤红细胞 69
五、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 70
六、辐照红细胞 71
七、年轻红细胞 72
第三节 血小板类成分 73
一、浓缩血小板 73
二、单采血小板 75
三、汇集血小板 77
四、少白细胞血小板 77
五、洗涤血小板 78
六、辐照血小板 78
七、冰冻血小板 78
八﹑病毒灭活血小板 79
第四节 白细胞类成分 79
一、浓缩粒细胞 79
二、单采粒细胞 80
三、单个核细胞 81
第五节 造血干细胞 82
第六节 血浆及凝血因子类成分 83
一、新鲜冰冻血浆 83
二、普通冰冻血浆 84
三、冷沉淀凝血因子 85
四、单采血浆 86
五、病毒灭活血浆 86
第六章 血液制品及代用品的临床应用 88
**节 白蛋白 88
一、适应证和禁忌证 88
二、用法 88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 89
一、适应证和禁忌证 89
二、用法 89
第三节 凝血因子制品 89
一、Fg浓缩剂 90
二、凝血因子Ⅷ浓缩剂 90
三、凝血因子Ⅸ浓缩剂 90
四、抗凝血酶浓缩剂 90
五、凝血酶原复合物 90
六、纤维蛋白胶 90
七、活化蛋白C 91
第四节 血液代用品 91
一、晶体液 91
二、血红蛋白代用品 91
三、血浆代用品 92
第五节 细胞因子类制品 93
一、干扰素 93
二、白细胞介素 94
三、集落刺激因子 94
四、肿瘤坏死因子 95
第七章 输血治疗 96
**节 治疗性血液成分去除术 96
一、概述 96
二、技术原理 96
三、临床应用 98
第二节 细胞治疗 101
一、造血干细胞 101
二、间充质干细胞 102
三、树突状细胞 103
四、自然杀伤细胞 104
五、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104
第八章 自体输血 107
**节 概述 107
第二节 贮存式自体输血 107
一、适应证和禁忌证 108
二、采血剂量和采血方法 108
三、不良反应 109
四、注意事项 110
第三节 稀释式自体输血 110
一、适应证和禁忌证 111
二、采血剂量和采血方法 111
三、不良反应 112
四、注意事项 112
第四节 回收式自体输血 112
一、适应证和禁忌证 113
二、回收方法 113
三、不良反应 114
四、注意事项 114
第五节 自体输血的临床应用 114
一、心脏和大血管手术 115
二、骨外科和创伤外科 115
三、肿瘤外科 115
四、妇产科 115
五、特殊人群 115
第九章 内科输血 117
**节 贫血的输血 117
一、急性贫血的输血 117
二、慢性贫血的输血 118
三、输血方案及注意事项 119
第二节血液系统疾病的输血 120
一、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输血 120
二、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的输血 121
三、地中海贫血的输血 121
四、白血病的输血 122
五、急性粒细胞缺乏症的输血 123
第三节 出血性疾病的输血 124
一、血友病的输血 124
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输血 125
第四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输血 126
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输血 126
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输血 127
三、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输血 128
第五节 恶性肿瘤的输血 128
第十章 外科输血 131
**节 外科输血的基本原则 131
一、术前限制不必要的输血 131
二、术中减少失血 133
三、围手术期开展自体输血 133
四、外科输血指征 134
第二节 外科输血实践 134
一、烧伤的输血 134
二、心血管手术的输血 135
三、严重创伤的输血 136
四、大量输血 137
五、大量输血的注意事项 138
第十一章 妇产科输血 140
**节 妊娠期生理特点 140
一、血液系统 140
二、免疫系统 140
第二节 输血治疗原则 141
一、成分输血指征 141
二、输血注意事项 142
第三节 妇产科输血实践 142
一、宫内输血 142
二、妊娠期血液系统疾病的输血 143
三、产科出血的输血 145
四、产科并发DIC的输血 146
第十二章 儿科输血 149
**节 儿科生理特点 149
一、血液系统 149
二、免疫系统 150
第二节 输血治疗原则 150
一、成分输血指征 150
二、输血注意事项 151
第三节 儿科输血实践 151
一、新生儿溶血病的输血 151
二、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输血 155
三、小儿地中海贫血的输血 156
四、儿外科和儿内科疾病的输血 157
第十三章 其他输血 161
**节 器官移植的输血 161
一、器官移植免疫与输血 161
二、肝移植与输血 163
三、肾移植与输血 164
第二节 感染性疾病的输血 165
一、脓毒血症的输血 165
二、特殊病原体感染的输血 165
三、感染性疾病所致贫血的输血 166
第三节 药物诱发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输血 166
一、药物诱发溶血的机制和种类 166
二、输血治疗 167
第四节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输血 168
一、输血治疗原则 168
二、成分输血 168
三、ABO血型不合HSCT的输血 169
第五节 老年患者的输血 170
一、输血指征 170
二、围手术期的输血原则 170
三、输血治疗要求 171
第六节 稀有血型的输血 171
一、Rh阴性的输血 171
二、孟买型和类孟买型的输血 171
三、ABO亚型的输血 171
第十四章 血栓弹力图及其临床应用 173
**节 概述 173
一、血栓弹力图的检测原理 173
二、血栓弹力图参数 174
三、血栓弹力图的方法学评价 175
四、血栓弹力图检测类型和临床意义 175
第二节血栓弹力图在输血治疗中的应用 177
一、血栓弹力图指导临床输血 177
二、血栓弹力图在输血相关疾病中的应用 178
第十五章 输血不良反应与输血传播疾病 183
**节 输血不良反应 183
一、输血不良反应的分类 183
二、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 184
第二节 输血传播性疾病 192
一、艾滋病 192
二、病毒性肝炎 193
三、巨细胞病毒感染 194
四、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感染所致的疾病 195
五、梅毒 195
六、疟疾 196
七、弓形虫病 196
八、其他输血传播疾病 196
第十六章 血液安全管理 198
**节 血液安全相关的法规和体系建设 198
一、输血管理的法规及体系 198
二、国内外输血相关的法律法规 198
第二节 献血的安全管理 199
一、献血者动员和招募 199
二、献血者选择和要求 199
三、保密性弃血和献血者屏蔽 200
第三节 血液采集和检验管理 200
一、血液采集前的质量管理 200
二、血液采集中的质量管理 200
三、血液检测管理 201
四、血液储存和发放管理 202
第四节 血液成分制备的质量管理 203
一、血液成分制备要求 203
二、各种血液成分的质量管理 203
第五节 临床用血管理 205
一、临床用血组织机构 205
二、血液预订与储存 206
三、临床输血过程管理 207
四、特殊情况的输血 209
第十七章 输血护理 211
**节 输血前的护理 211
一、患者输血前的知情同意 211
二、
展开全部

节选

**章 绪论 输血作为一种特殊的临床治疗手段,已发展成为临床医学中的一门独立学科—输血医学。输血医学是多学科的发展和交叉,它涉及血液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病毒学、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和卫生管理学等学科,并与之相互渗透,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围绕将合格的血液及血液制剂安全有效地输给患者进行临床救治这一中心,进行研究、开发和应用,极大地降低或防止了输血传播性疾病和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 **节 输血医学的发展史 输血作为临床上重要的治疗手段有百余年的历史,已广泛用于临床各种疾病的抢救中,在手术、外伤、分娩、大面积烧伤、器官移植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输血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在促进伤口愈合、挽救患者生命,以及加快输血医学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血液对人生命的维持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人类对输血知识的认识和深入理解却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许多前辈为输血学科的发展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巨大的代价。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输血医学起步较晚发展相对迟缓,20世纪70年代才有明显的改善。2016年7月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将输血医学纳入了临床医学,使之成为与内科、外科、妇产科等并列的二级学科,并在其下设立基础输血学、临床输血学、输血技术学、献血服务学、输血管理学和输血医学其他学科等三级学科,在国家学科标准的层面凸显出输血医学的重要性,为我国输血医学未来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国外输血发展史 (一)血液神秘性 人类对输血的认识是从饮血和放血开始的,古罗马时代,斗剑士在竞技场上争相饮食受伤濒临死亡的人的鲜血,想从中获得力量和勇气。1492年,罗马教皇英诺森八世(Innocent Ⅷ)患中风,群医束手无策,一名医生提出饮用人血来治疗,结果病没治好,3位年轻人因放血过多白白丧失性命。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所创建的体液学说统治西方医学实践数千年,把疾病的发生归因于体液的失衡,而恢复平衡的主要手段则是呕吐、发汗、泻下和放血。15世纪后期,曾认为精神错乱、抑郁、癫狂等病症都是血中“有毒”所致,因而放血疗法一度盛行,一直延续到16世纪。直到1616年,英国解剖学家威廉 哈维(William Harvey)发现血液在体内密闭管道中循环流动,提出血液循环理论,这一发现启发了人们在血管内注射药物,借助流动的血液把药物带到全身治疗疾病,这就是现在临床常用的输液,为输血治疗奠定了基础。 (二)动物输血疗法 1665年,英国生理学家理查 罗维尔(Richard Lower)将一条放血后濒临死亡狗的静脉与另一条健康狗的动脉用鹅毛管连接起来,受血狗竟然从濒死状态中恢复过来,这一发现证明了输血能够救命,开创动物输血的先河。1667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御医吉 巴蒂斯特 丹尼斯(Jean-Baptiste Denys)用同样的方法,把羊血输给一位有病男孩也取得了成功,随后他又给一位愿意尝试输血的健康人输羊血,仍安然无恙。同年冬天,著名精神病人莫里(Antoine Mauroy)因疯病发作被送至Denys医生住处,实施牛血输注治疗,虽然莫里出现了剧烈的免疫反应,但他竟战胜了严重高烧和休克,幸运地活了下来。 Denys医生奇迹般的治疗结果,在欧洲引起了极大震动,输血疗法一度成为时尚。某些医生甚至认为,通过交换怨偶彼此的血液可以彻底解决婚姻中的不和谐。Denys医生被公认是**位施行人类输血治疗的成功者。然而,将动物血液输给人是非常凶险的,死亡难以避免。随后,他将小牛动脉血输给一位梅毒患者却发生了意外,患者出现发热、腰痛、尿色变黑等症状,输血当晚死亡。死者家属以“过失致人死亡”将Denys医生告上了法庭,法庭虽未判决Denys有罪,但认定输血可危及受血者生命,于是禁止输血,不久,英国和欧洲曾经开展过输血的国家也先后出台了禁止输血的法案。在此后的150年间,带有人体实验性质的动物-人类输血被全面禁止。 (三)人与人的输血 1817~1818年,英国妇产科医生詹姆士 布朗德尔博士(JamesBlundell)经常见到产妇失血死亡,因而想到输血挽救患者生命,结合此前动物输血的成功经历,他开始将健康人的血液输给大出血而濒临死亡的产妇,一共治疗了11例,其中5人因输血成功救治。当时,在不知道人类血型存在差异的情况下,Blundell给大出血患者实施输血治疗,当然也不知道输血反应是患者致死的原因。尽管如此,1818年12月他在伦敦内科学会上所做的输血报告还是引起了医学界的轰动,激起医学界对输血的兴趣,输血疗法再次兴起,但批评和反对并存。波兰医生基塞留斯(G.Gesellius)在统计此前数十年的输血记录时发现,44%的濒临死亡患者因输血而获救,这一结果使支持输血的声音在医学界占据了上风。此后,Blundell又改进输血器材,利用重力来做输血时的推动力,首创重力输血器,这种输血方法一直沿用了100多年。Blundell开创了直接输血法,并作为先驱者把人血成功输给人而载入史册。1867年,英国外科医生约瑟夫 李斯特(JosephLister)采用消毒法对输血器具进行消毒,并在手术中应用无菌操作,进一步推动了输血医学的发展。 1908年,兰伯特博士(AdriaNV.S.Lambert)女儿出生后不久出现原因不明的口鼻持续渗血,无法止血,绝望的Lambert想到了洛克菲勒医学研究中心的卡雷尔博士(AlexisCarrel)正从事血管吻合术研究,于是他自己充当供血者,邀请Carrel把自己左手的桡动脉和婴儿身上**可利用的腘静脉吻合在一起,手术成功,婴儿获救,Carrel也迅速成名,血管吻合术在输血疗法中被竞相模仿。Carrel因血管吻合术于1912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奖。1840年,英国塞缪尔 阿姆斯壮 莱恩医生在Blundell医生的帮助下,首次成功地用全血输血治疗血友病。 (四)血型的发现 在欧洲、北美,人们在为Carrel博士所取得的成就欢呼时,一项对输血疗法具有革命性贡献的科学研究已经完成。1900年,奥地利维也纳年轻的病理学家兰德斯坦纳(Karl Landsteiner)首次发现人类红细胞上有A、B、O三种血型,这一划时代的发现,为以后按血型输血、避免不同血型输血引起的致死性输血反应、保证输血安全提供了理论指导。为此,Landsteiner于1930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奖,并享有“血型之父”的美誉。两年后,他的两名学生又在红细胞上发现了AB血型。在红细胞ABO血型系统的基础上,1927年,Landsteiner与菲利普 列文共同发现血液中的M、N和P因子,较好地解释了多次输血发生的溶血反应和妇产科中的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disease of newborn,HDN),同时也促进了MNS血型系统的发展。1939~1940年,Landsteiner和亚历克斯 威纳(Alex Weiner)、菲利普 莱文以及R.E.斯泰森(R.E.Stetson)共同发现了Rh血型系统。随后,又陆续在红细胞上发现了Duffy、Kidd等血型系统。Landsteiner在人类血型上的杰出研究成果,不仅为安全输血和治疗HDN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而且对免疫学、遗传学、法医学都具有重大意义。 (五)血液成分的发展历程 1.血液的抗凝贮存与初步分离1907年,HektoeN建议通过献血者和受血者之间的交叉配血提高输血安全性,随后奥藤伯格博士(ReubeNOtternberg)首次使用血型和交叉配血试验,还观察到血型的孟德尔遗传规律,并认识到O型血的通用性。此后,Otternberg的同事卢因森博士(RichardLewisohn)开始向血液凝固发起了进攻,并在1915年发现0.2%的枸橼酸(柠檬酸)既可以防止血液凝固又对人体无害,同时还证明添加抗凝剂的血液可以进行冷藏储存。1914年,比利时人于斯坦(Hustin)也发现枸橼酸盐有抗凝作用,并首次提出将枸橼酸盐与葡萄糖混合方便稀释血液。1926年,英国红十字会开创了世界上*早的人类输血服务。 1940年,哈佛医学院生化专家EdwiNCohN设计了一种酒精低温分馏法,血浆被加工成各种成分和制品。1941年,美国费城外科医生Isodor RavdiN发现,白蛋白被注射到血管后能够吸收周围组织中的液体,从而防止血管破坏,此后,白蛋白被用于治疗休克。直到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时,Loutit和MollisoN共同研制出枸橼酸-枸橼酸盐-葡萄糖(acid-citrate-dextrose,ACD)抗凝保存液,使离体血液保存时间延长到21天,才使得人源性大批量输血工作得以顺利迅速开展。这些发现解决了血液离体后的抗凝固和保存问题,为血液储存和血库建立奠定了基础。1947年,美国成立了美国血库协会(AmericaNAssociatioNof Blood Bank,AABB)。1950年,Audrey Smith应用甘油冷冻保护剂成功将红细胞冻结,同年Carl Walter、W.P.Murphy和Jr.共同采用塑料袋采集血液。 2.血液成分的制备与筛查 为解决血液的贮存和运输问题,方便急救随时应用,人类不断探索血液红细胞、血浆、血小板等成分的分离方法和技术,为此后成分输血治疗奠定了基础。1952年,Adams等试用血浆置换术治疗高黏滞血症,**台初级血细胞分离机问世;1959年,Gibson首先提出成分输血,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成分输血才真正发展起来。1964年,血浆单采法作为一种分馏采浆法被采用。1965年,美国研制出**台连续流动离心式血细胞分离机。1967年,Rh免疫球蛋白在商业上用来预防新生儿溶血病。1969年,S.Murphy和F.Gardner论证了室温储存血小板的可行性,使血小板输血疗法有了较大进展。20世纪70年代中期,人类真正进入了成分输血新时代。 1971年,美国开始进行献血员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检测。1972年,开始单采血液中的某种细胞成分,并将血液的其余部分回输献血员体内。1985年,*早在全美血库开始实施HIV病毒的血液筛查。1987年,用于间接证明丙肝病毒存在的筛查试验乙肝核心抗体(anti-HBc)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开始检测。1989年,美国开始检测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1型抗体(anti-HTLV-1)。1990年,开始了丙肝病毒的特效检测。1992年,献血者开始实施HIV-1和HIV-2抗体检测。1999年,血液制造业开始使用核酸检测技术。 二、中国输血发展历程 (一)血库血站初建 1938年,白求恩在五台县松岩口军区后方医院**次开展输血技术培训。1939年,在灵丘县杨家庄医院组织建立一支自愿义务献血队,以保证手术用血。1944年,为适应抗日战争救治需要,在昆明建立了**个独立血库,易见龙教授任主任。1947年,南京原中央医院组建了血库,罗伯特林先生任主任,开始在冷藏箱内保存全血。随后,南京、上海大型医院也相继组建了血库。1952年,在著名外科医生沈克非教授的领导下,国内众多著名专家和优秀科技工作者组建了一个大型中心血库,发动无偿献血,制定献血员健康标准和血液质量标准。1957年,著名血液学家邓家栋教授在天津成立了军事医学科学输血研究所。1958年,中国医学科学院成立了**个血站。1960年以后,南京、北京、武汉、西安等血站相继成立。 (二)输血研究逐渐规范 1965年,成都成立了国家独立的输血医学专业研究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肖星甫教授任所长,从事血型学、输血传染病学、血液制剂和血液代用品、输血器材与新技术学、血液保存学、成分输血学等输血相关学科的研究,并负责培养输血医学专业硕士、博士,承担在职中高级科技人员的教育与培训。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