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21310425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17
  • 出版时间:2021-12-01
  • 条形码:9787213104251 ; 978-7-213-10425-1

本书特色

宋韵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气派和浙江辨识度的重要文化标识。本书展示了多元包容、百工竞巧、追求卓越、风雅精致的宋韵文化气象,准确把握其文化精髓、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组织提炼宋韵的核心特征,让千年宋韵在新时代“流动”起来、“传承”下去。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导论和对思想、制度、经济、社会、百姓生活、文学、艺术、建筑、宗教、科技等宋韵文化形态的简明解读,每一形态大多由基本特征、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三方面组成。旨在立足简明读本定位,以内容准确、史料扎实、文字简明、通俗可读为特色,研究宋韵文化的概念内涵、阐释宋韵文化的基本形态、提炼宋韵文化的精神实质、发掘宋韵文化的当代价值,依托研究者深厚的文史研究基础,提供全面、客观、准确、可读的宋韵文化读本,为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推进新时代文化浙江建设贡献理论支撑力量。

目录

导论
**章 理分殊的思想体系
第二章 重视规则的制度设计
第三章 精良裕如的经济生产
第四章 开放包容的社会风貌
第五章 丰盈乐活的百姓生活
第六章 理性内敛的文学精神
第七章 清简雅正的艺术审美
第八章 整饬精致的建筑标格
第九章 多元自在的宗教生态
第十章 独步天下的科技高峰
附录 宋代浙江的藏书与刻书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生活与艺术是宋韵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宋人的生活美学和艺术风雅,也赋予宋韵文化独特气质。但若只在此层面上理解宋韵文化,则不免流于表面,未及本质,尤其与“从思想、制度、经济、社会、百姓生活、文学艺术、建筑、宗教等方面,展示多元包容、百工竞巧、追求卓越、风雅精致的宋韵文化气象”之“宋韵文化传世工程”的目标取向不相符合。 宋韵文化绝不等同于包罗万象、良莠并存的两宋文化。我们理解的宋韵文化,特指两宋文化中优秀的文明元素、内在精神和传延至今的文化价值。大致可以包括,日常生活领域的物质之韵,生产技术领域的匠心之韵,社会运行领域的秩序之韵,发现发明领域的智识之韵,学术思想领域的思辨之韵,文学艺术领域的审美之韵等。林林总总,凡此等等,呈现为思想、制度、经济、社会、百姓生活、文学、艺术、建筑、宗教、科技等多种形态。其根深脉远、形态繁复、结构复杂,地理网络庞大、历史逻辑井然,沛然生长,蔚然成风,以其具有文化创造价值和历史进步意义的文明成就,汇聚成两宋文化精华之所在,凝聚为一个时代的独特气质和风尚,淬炼出灼灼光华,闪烁于中国古代文明的历史星空。 一、宋韵义化的认以维度 作为中华文明演进过程中的重要历史时期,两宋研究成果丰硕,基础深厚。宋韵文化研究不同于传统史学研究,它既要重视史料的梳理、史实的分析,更需要穿透历史现象、把握时代本质,进而从整体维度彰显其意义和价值。同时,基于为新时代文化浙江建设提供历史资源的现实应用目的,准确解读、清晰表达是有效转化和传播的前提。因此,秉持实事求是、理性客观的认识态度,采用全面、整体的认识视角,运用理性、比较的认识方法,谋求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的统一,达至深入浅出、简明可读的效果,是我们开展宋韵文化研究的原则。 (一)秉持实事求是、理性客观的认识态度 两宋文化包罗万象,良莠相间,十分庞杂,不能像对待一般性质简单、价值明晰的单一资源那样简单处理。认识理解宋韵文化,需要秉持实事求是、理性客观的认识态度,细致追寻被时间遮蔽的历史本相,揭示表象之下内在而隐秘的深层关联,只有抓住其中的关键要素和基本精神,找到其形成、维系和演进的根本动力,才能以高屋建瓴、纲举目张之势,透过现象看本质,准确把握一个时代的历史底盘,提升宋韵文化的基调和品质。 例如,有文章认为,宋代朝廷“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与士大夫共天下”的文官制度,使得宋代文人有极高的政治和生活待遇,两宋因之成为文人们“*好的时代”。两宋确实有北宋宋仁宗时期的“嘉祜之治”,涌现出苏轼、苏辙、曾巩、程颢、张载等文化名人;南宋宋孝宗时期相对宽松的政治文化生态,产生朱熹、陆九渊、吕祖谦、陈亮、叶适等学术名家群体。然而也不乏乌台诗案、元祐党案、元祐学禁、庆元党禁等严酷文禁,蔡京、秦桧、韩倔胄、史弥远、贾似道等权相专权朝政,以致士气低落,“其士大夫,则口虽竞而心疲,心虽愤而气茶;不肖者耽一日之娱嬉,贤者惜生平之进止;苟求无过,即自矜君子之徒,谈及封疆,且视为前生之梦”。 再如,有文章以宋吴自牧《梦粱录》中“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的记载为据,将香、茶、画、花视为宋人生活中的风雅之韵。通观两宋香事,在焚香雅事之外,还有其他种种现象。就其不利因素而言,例如香料流通过程不产生价值,朝廷通过对香料实行博买、禁榷,抬高国内香料价格,坐收其利,实际上是对国民财富的变相掠夺;朝廷发行香药钞,用以购买粮食和草料,如果老百姓不接受,就强行“抑配”;以香料的奢靡消费刺激经济,但是生活的奢侈破坏了经济的健康发展;宋朝使用出口丝绸、瓷器等赚得的财富大量购买作为奢侈品的香料,在某种程度上虚耗了国力。因此,唯有全面了解,客观分析,理性评价,方能得香事之全貌,见社会之实情。 P2-4

作者简介

陈野,研究员,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任浙江省伦理学会副会长、浙江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地域美术史研究会会长等学术职务。长期从事艺术史、文化史、地方史研究。著有《中国南方民族文化之美》《南宋绘画史》《浙江绘画史》等。曾获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项。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