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话语”内外:百年中国文学中的性别再现和主体塑造

“话语”内外:百年中国文学中的性别再现和主体塑造

1星价 ¥41.5 (6.1折)
2星价¥41.5 定价¥6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525211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大32开
  • 页数:360
  • 出版时间:2021-12-01
  • 条形码:9787305252112 ; 978-7-305-25211-2

本书特色

刘希博士的这本文学研究著作是一个学者有意识地以理论,特别是后现代女性主义为指导,阅读和穿透中国百年来的文学历史和具体作品的成果。刘希博士的这部著作试图重新审视和阐释中国文学百年来几个主要时代的作品,其目的是发掘出新的时代精神,以及新的对时代精神的表达和文学再现的方式和方法。 刘希博士运用理论的目的是揭示作品中不为作者所知或不为读者立刻明知的隐含的意义:她用女性主义这副有洞见的眼镜看文学作品,帮助读者清晰地看到文学作品中的性别关系或性别关系的再现所呈现出来的权力、压迫、剥夺和统治;正如她也用马克思主义看文学作品,帮助读者看到文学作品里阶级的权力、压迫、剥夺和统治一样。 这本书的分析和探讨,毫无疑问,能给写作者提供新的角度去阅读作品,从而写作新的作品。 ——沈睿(美国莫尔豪斯学院教授)

内容简介

在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界的“语言学转向”和“物质转向”之后,包括女性主义理论在内的批判理论持续发展和更新,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以及后人类主义女性主义等新的理论话语不断涌现,为当代文化和文学研究提供了不同的批评范式和分析方法。本书首先梳理这些“后学”女性主义理论的谱系和主要观点,探讨其在中外女性主义文化批评实践中产生的影响,特别是对中国文学研究的启发。在对相关的女性主义研究视角和方法论做了“语境化”的反思之后,本书对“五四”时期、“十七年”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一些代表性的文学文本展开研究,考察“五四新女性”、“社会主义新妇女”、“底层妇女”、“女性赛博格”等重要性别形象书写中主体塑造的变化,以及背后历史语境和社会话语的变迁。在“话语”内外,本研究既关注文本“建构”的过程,又追溯语境“唯物”的结构,尝试从性别和阶级等多重视角对中国文学作品进行历史性、交叉性和批判性的研究。

目录

导论

女性主义理论与中国文学批评

**章 “再现”研究:女性主义的视角

**节 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视域中的“再现”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女性主义视域中的“再现”

中国文学批评的相关实践

第二章 后结构理论和中国女性主义批评实践

**节 后结构理论对西方女性主义的影响

第二节 当代女性主义批评中“主体性”概念变迁

第三节 对“主体性”范式和“后理论”的反思

第三章 后人类主义女性主义理论谱系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节 后人类女性主义对后结构女性主义的吸收、继承

第二节 后人类女性主义的理论突破

第三节 后人类女性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接受和应用

“五四”和社会主义时期文学研究

第四章 “五四”女性文学中的性别话语

**节 “新女性”的主体性问题

第二节 新式恋爱、婚姻和家庭的问题

第三节 超越异性恋中心主义:独身和“同性爱”主题

第四节 后“五四”时代:“新女性”的革命认同与政治身份

第五章 社会主义时期妇联刊物中妇女自述研究

**节 社会主义性别话语研究现状与方法

第二节 对“新社会的新妇女”的自述

第三节 “劳动妇女”的主体认同和对不平等的审视

第四节 婚姻自主与妇女抗争

第六章 “十七年”女性小说中妇女主体性研究

**节 公共劳动和性别民主

第二节 集体身份和“社会主义”的意义

第三节 “同志”认同与女性主义言说

第七章 “十七年”话剧文学中的“妇女解放”

**节 “十七年”话剧文学中的性别话语研究

第二节 “妇女解放”题材话剧中的妇女主体塑造

第三节 创作论中的社会主义妇女解放话语

第三部分 改革开放时期文学研究

第八章 当代文学中的家政女工形象

**节 当代传媒中的“打工妹”形象

第二节 城市现代性话语中的家政女工故事

第三节 对农村妇女“自主性”的书写

第九章 底层文学中的身体叙述

**节 “身体写作”的创作景观和批评史

第二节 对底层妇女身体的书写

第三节 女性知识分子与底层写作

第十章 当代科幻中的科技和性别叙事

**节 反思现代性和全球化的科幻故事

第二节 反乌托邦的科技观

第三节 性别与“赛博格”叙事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社会主义妇女解放运动对这些妇女自我认识与主体性的建构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些充满活力的妇女自述即是主体性和历史能动性的明证。这些妇女所述说的“解放的语言”一方面被国家话语所影响,另一方面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官方语言,而是丰富着、对话着国家话语。这其实就是曼宁所发现的“国家话语也会造成对解放的新的理解和新的可能性”。这些语言里包含了自我认识和实现,也包含了对社会的整体性认识和变革的认同。而社会主义妇女的主体性不只是一种个体性别身份认同,而是有劳动、集体、阶级、性别等多种面向的主体立场。 ——第五章“社会主义时期妇联刊物中妇女自述研究” 妇女解放是“十七年”话剧文学的重要主题,这些文本以鲜明的戏剧主人公形象再现了社会主义新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人翁精神的。呈现在这些话剧剧本里的妇女解放被再现为社会主义革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得到社会制度的保障和政治支持,男女平等、家庭民主等是新的社会主义平等、自由、民主价值观的一部分;妇女的独立自主既包括文化、精神上的,也包括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参与公共劳动是妇女解放的首要条件,“劳动光荣”的话语极大改变了妇女对自身身份的认知和价值感。而家庭主妇的家务劳动被认为创造了同等的价值,也被建构为社会主义劳动妇女身份认同的基础;公共和私人领域存留的男权思想被归于“封建思想”,是性别平等和妇女解放的对立面,在这些话剧剧本中受到了讽刺和批评。这些作品强调了妇女在妇女解放过程中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生动地呈现了她们所获得的新的政治觉悟、权利意识、劳动观念、集体精神等等,主动对抗封建男权思想,实现妇女解放,而并未将其塑造成新社会体系的被动的受益者。 “十七年”话剧创作中的社会主义妇女解放话语的重要特点在于它本身是社会主义政治和文化话语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思想意识的分析都被这些剧作家用作重要的思想资源,以揭示现存的社会问题特别是性别不平等的问题,关注妇女利益,挑战性别偏见,积极推进性别化的社会变革。丰富的社会主义妇女解放话语资源鼓舞这些话剧创作者们关注妇女新的主体意识、政治身份和劳动身份,批评种种存留的封建男权思想,积极传播妇女解放思想,为社会主义妇女的家务劳动赋值,甚至挑战了性别化分工。这些话剧文学通过呈现社会主义妇女和社会主义国家、性别自我与集体/公共身份、阶级和性别在历史中的复杂关系而构建出丰富的社会主义妇女的主体性。 ——第七章“‘十七年’话剧文学中的妇女主体塑造” 小米“赛博格”成为对资本主义、男性中心主义的传统的承袭、逻辑的复制,并没有带来新的、政治性的打破边界和规定性属性的可能性,未能呈现新的理解世界的方式。《荒潮》可以说是关于人类在被科技变异后能否达到解放的一个失败的故事,警示我们在未来构架中设想新的科技与人的关系、社会结构的变革,以超克对权力的追逐、权威的膜拜、人类主体的消解,以及全球资本主义的权力结构。性别仍然是小说的重要修辞方式,但是《荒潮》未能贡献出一个去本质化、去整体论、反对一切他者化的、流动性的身份,包括性别身份。陈楸帆本人也承认,“中国当代科幻对于性与性别议题的书写与探索依然稀缺,或是停留在表层的符号层面,尚未真正进入到文化基底之中,这与整个社会性别意识的觉醒程度亦是密不可分”,他非常愿意在这方面做出自觉的探索。 因此,笔者期待在未来中国的科幻创作中,有从赛博女性主义视角对“赛博格”的想像和形塑,在“后人类”问题的探讨中克服二元对立和本质主义的书写模式,贡献出一种试验“跨越边界”的革命性的身份认同、社会关系以及思维方式的科幻文学。 ——第十章“当代中国科幻中的科技和性别叙事”

作者简介

刘希,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文学博士。现为西交利物浦大学中国研究系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她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文艺理论,相关研究发表于《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妇女研究论丛》、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等中英文学术刊物,合著有《海上凡花:上海工人新村妇女日常生活》(上海文艺出版社,2021年)。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