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君子之道(精)
读者评分
5分

君子之道(精)

¥24.7 (2.5折) ?
1星价 ¥35.3
2星价¥35.3 定价¥9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965912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94
  • 出版时间:2022-03-01
  • 条形码:9787559659125 ; 978-7-5596-5912-5

本书特色

1.解剖中华民族的集体人格 .如果中华文化有DNA,应该命名为君子 .君子之道之于中国,如骑士精神之于欧洲,武士道之于日本不了解君子之道,就像一个中国人无法讲清楚自己是谁。 2.以君子之道探讨人生之道,逐条讲透处世智慧, 修身** .给中国人的人格修养之书 .以当代语言和具体事例,系统阐述什么是“君子”,如何处理为人与处世、名誉、自由的关系 3.出版后畅销不衰,在海峡两岸引发热议 白先勇评价:“我们传统文化里的品格教育,着重于 ‘君子之道’,可惜大家好像渐渐把它忘掉了。余先生正在告诉我们,怎么把它们召唤回来。余秋雨先生从《文化苦旅》到《君子之道》,几十年都在守护中华文化。对此,我们要再一次给予蕞蒿的敬意。” 4.余秋雨直接授权 ,以定稿版为底本 .作者亲定版,余秋雨历时数年,逐字修订 .对旧版做重大修改,新增“君子之道六十名言”,逐条讲透君子风范、君子智慧 5.典雅精装+烫金装帧 .精装烫金典藏本、静享宁静弘深的东方大美 .特别附赠余秋雨书写的《君子之道名言选书》书法作品,适合收藏

内容简介

余秋雨耗费十几年探索,在对中西文化的研究中,从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积淀里,解剖中华民族的集体人格。一切文化的核心机密是集体人格,而中华文化的人格理想是君子之道(精)。 全书系统介绍君子之道(精)的轮廓,探讨君子如何处理为人与处世、名誉、自由的关系;阐述面对人生问题从佛学中得到的修行感悟;同时为当代年轻人提供更充分的靠前视角,了解各国智者如何看待人生、看待岁月、看待死亡,以君子之道(精)探讨人生之道。 君子之道(精)是了解中华文化的钥匙,“做个君子,也就是做个合格、理想的中国人。我一直认为,中国文化没有沦丧的原因,是君子未死,人格未溃。” 精装版在本论二十四名言的基础上,新增延论三十六名言,组成“君子之道(精)六十名言”,逐条讲透君子风范、君子智慧。追求君子之道(精),锁定人生正道。 特别附赠余秋雨书写的《君子之道(精)名言选书》书法作品,适合收藏。

目录

前 论

一、*后一级台阶

二、有故乡的灵魂

三、孙中山的忠告

四、中国人的人格理想

五、“小人”的出现

六、有效遗嘱


本 论

一、君子怀德

二、君子之德风

三、君子成人之美

四、君子周而不比

五、君子坦荡荡

六、君子中庸

七、君子有礼

八、君子不器

九、君子知耻

尾 语


君子之道六十名言

说明

本论二十四名言

延论三十六名言

1.君子三戒

2.君子三畏

3.君子九思

4.君子四行

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6.君子道者三

7.君子不忧不惧

8.君子何患无兄弟

9.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10.君子有三忧

11.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2.君子教者五

13.君子深造之以道

1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15.唯君子为能通天之志

16.内君子而外小人

17.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

18.君子以居贤德,善俗

19.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

20.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21. 君子得舆,民所载也。小心剥庐,终不可用也

22.君子寡言而行

23.君子貌足畏也

24. 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

25.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26.君子贤而能容

27.君子行不贵苟难

28.君子不失足于人

29.君子溺于口

30.君子交绝,不出恶声

31.君子当有所好恶

32.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

33. 君子之修身也,内正其心,外正其容

34.君子以其身之正,知人之不正

35.君子不恶人,亦不恶于人

36.君子可以寓意于物


君子之交

一、至谊

二、常谊

三、甘谊

四、水的哲学

五、由浓归淡


君子之名

一、君子自杀

二、君子名声

三、排他性、脆弱性

四、功能缺失

五、可怜李清照

六、几点结论


君子之狱

一、为自己减刑

二、狱外之狱

三、天命相连

四、换一种气

五、双向平静


大地小人


君子佛心

说明

一、菩提树下

二、缘起性空

三、那些否定

四、度化众生

五、继续修行


岁月之味

说明

一、年龄的季节

二、一个美国故事

三、一个法国故事

四、一个俄国故事

五、青年的陷阱

六、中年的重量

七、老年的诗化


临终之教

一、中国式的遗憾

二、与生活讲和

三、文化的误导

四、终身的教师



余秋雨文化大事记


展开全部

节选

前 论 一、*后一级台阶 文化有很多台阶,每一级都安顿着不同的项目。那么,*后一级是什么呢? 当然,*后一级不是名校,不是博士,不是教授,不是学派,不是大奖,不是国粹,不是唐诗,不是罗浮宫,不是好莱坞…… 很多很多“不是”。但是,它们每一项,都有资格找到自己的文化台 阶,拂衣整冠,自成气象。它们很可能把自己看成是*后目标、*高等级, 但实际上都不是。而且,它们之间,也互不承认。 世界各国的学者们,常常也在这么多文化项目间比轻重,说是非。意见总是吵吵嚷嚷,直到听到了一种声音,情况才发生一点儿变化。 这种声音说,文化的终极成果,是人格(personality)。 例如,中华文化的终极成果,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复兴中华文化, 也就是寻找和优化中国人的集体人格。 这也可以看作是文化的*后一级台阶。 首先以现代学理指出这个台阶的,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Carl GustavJung,一八七五——一九六一)。他曾经追随过弗洛伊德有关“无意识”、 “潜意识”的研究,但又摆脱了其中的各种局限,认为只有“集体无意识” 即集体人格才有普遍意义。对此,学术界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比喻:弗洛伊 德找到了大海波涛下的暗礁,而荣格,则找到了暗礁下的海床。 二、有故乡的灵魂 更重要的是,荣格指出,“集体人格”并不是形成于当代人们的有生之年。*早的种子,可能在“神话”中就播下了。每个古老的民族都有 很多“大神话”,后面还会引发出很多“小神话”,这就是荣格所说的“梦”。 神话和梦, 都会以“ 原型”(archetype)、“ 原始意象”(primordial images)的方式成为一个民族的“自画像”(self-portrait),反复出现在集体心理活动中。 这一来,“集体人格”就具有了长期稳定的象征意义。照荣格的一个漂亮说法,成了“有故乡的灵魂”。 顺着这个思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也是有“故乡”的。那“故乡”,首先是神话,例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等等。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都埋藏着这些遥远的“故乡”。当然, 神话只是起点,“集体人格”的原型建立,是一个复杂的人类学工程。对于一般人来说,只需明白,文化的*后一级台阶,就是为灵魂找到故乡, 或者说,找到有故乡的灵魂。 这个课题,连很多等级不低的学者也不明白。我想起一件往事。 二十几年前,我还在上海戏剧学院担任院长,与一位喜欢读书的上 司汪道涵市长成了朋友,建立了一种“好书交换”关系,约定发现好书 签名互赠。有一次,我送给他一部北京刚刚出版的古印度哲学《五十奥 义书》,他立即回送我一部台湾中正书局出版的《西方思想家论中国》。 过几天我告诉他,我读了里边刘耀中先生写的《中国与荣格》一文,对 其中一段记述很感兴趣。 这段记述,介绍了荣格在自传中写到的接受中国学者胡适访问的情景: 他们谈《易经》,胡适告诉荣格说,他不太相信《易经》,并 说那该是一种魔术和符咒。荣格听到后,急问他曾经尝试过没有, 胡适点头。荣格再问他,《易经》卦内的答案是不是真实的,对 他有没有帮助。 这一连串的问题,使胡适很难受。荣格也开始意识到,中国 当代学者已渐渐走向西方的科学境界,对他们自己的传统文化有 怀疑了。 胡适认为《易经》是一种魔术和符咒,用的是西方近代科学思维。但他不知道,此刻坐在他眼前的这位西方公认的一流学者,却曾经深入 研究过《易经》。我们不妨再读一段刘先生的介绍: 荣格为威廉的《易经》译本写了十七页的引言。荣格说,西 方古代的科学与中国《易经》原则是共通的,但是与西方现代科 学的因果律有很大的差别。因果律超越不过统计学,现代人比不 上古代人的主观智慧。因果律把人的主观异化了,该是西方文明 很大的毛病。 荣格并且发现,中国道家有“物极必反”的基本法则,远远超过西方人的思想。他指出,西方往往被“自我中心观”的魔鬼引导,而沿着所谓“高贵”的道路走向宗教经验将带来的硕果。于此,荣格观察到,道家的“物极必反”法则西方可以 采用,唯有靠此,在西方互相冲突的人格和他们忘记了的另一半才会团圆,西方人士的痛苦内战才会结束。 ——《西方思想家论中国》**七六 ~ 一七七页 胡适比较荣格小十六岁,无论从年龄辈分上还是从学术辈分上都不能与荣格比肩。他显然没有读过荣格为《易经》写的那十七页引言,所 以那天说得太草率了。荣格一听就着急,而且后来还是不断着急,一再 “劝告中国文明绝对不要跟西方跑”。 荣格在以上引文中论述到中国哲学时,作为对照,提到了自己非常 熟悉的“西方互相冲突的人格”。你看,人格,还是人格,他离不开这个 命题。他指出,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正在于“人格”的不同, 这是他的学术基点。 汪道涵先生他们这代人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很深,因此比较能 够理解胡适对于《易经》等中国古典的隔阂,很不喜欢当时已经重新探 头的“国粹”、“国学”等概念,隐隐觉得那是改革开放的文化阻力。我向 汪道涵先生解释道,我也不喜欢“国粹”、“国学”等低级复古主义的提法, 认为那是借用国家主义来实行排他主义,而且主要是排斥国内的其他艺 术和学问;但是,从文化人类学的高度寻找民族生存的远古基因,与我们 的现代化努力并不抵牾。让我高兴的是,汪先生虽然不熟悉荣格,却对 弗雷泽(James George Frazer,一八五四——一九四一)比较了解,读过《金枝》,这就使我们讨论荣格有了基础。 三、孙中山的忠告 荣格见了胡适后,发现中国当代学者已经不明白自己传统文化中有 些内容“远远超过西方人的思想”,不明白“西方互相冲突的人格”所造成的痛苦内战只有靠中国哲学才能结束。其实,并不是所有的中国当代 智者都是这样。 早在荣格见胡适之前很多年,中国*有现代思维的革命领袖孙中山在日本的一次演讲中,已经触及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差别,观点居然 非常靠近荣格而不是胡适。他还借此警告了日本的文化选择。 一九二四年,孙中山在日本神户的演讲中说: 西方的物质文明是科学文明,并*终发展为武力文明来压迫 亚洲国家,这也就是中国自古以来所谓的“霸道”文化。而东方 文明则是要远远超越它的“王道”文化。王道文化的本质就是道 德和仁义。 你们日本民族既得到了欧美的霸道文化,又拥有亚洲的王道文化,对于世界文化的未来,日本究竟是要成为西方霸道的鹰犬,还是做东方王道的干城,都需要由你们日本国民自己去详审慎择。 后来的情况如何呢?七十多年之后,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到中国天津演讲,他在引述了孙中山上面这段话后坦承: 令人遗憾的是,日本不仅没有听从孙中山的这一忠告,反而一发不可收地走上了霸权主义的道路。 ——《对话稻盛和夫》(四)第八十五页 孙中山把荣格所说的“西方互相冲突的文化”与中国以道德和仁义 为本质的“王道”文化一起放在日本面前,要他们“详审慎择”。这个思路, 也就是把不同政治选择归因于文化选择。然而,既然他提到一切都是“自 古以来”的,那么,要日本选择“王道”文化也就会遇到不小障碍,但 孙中山还是要劝告。 王道、道德、仁义等等,大家都会说,但当这些文化理念全都沉淀 为人格,而且由悠久的岁月沉淀为集体人格,别的人群要学,就不容易了。 四、中国人的人格理想 中国人的集体人格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这个问题,既带有历史性、现实性,又带有理想性。 显然,这种集体人格必然与其他民族很不一样。我可以再借一个外国人来说明这个问题。 这个人我说过多次,就是那位十六世纪到中国来的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他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数十年精深和全面的研究,很多方面已经一 点儿也不差于中国文化人。但我们读完长长的《利玛窦中国札记》(China in Sixteenth Century:The Journals of Mathew Ricci)就会发现,*后还是在人格上差了关键一步。那就是,他暗中固守的,仍然是西方的“圣徒人格”和“绅士人格”。 与“圣徒”和“绅士”不同,中国文化的集体人格模式,是“君子”。 中国文化的人格模式还有不少,其中衍伸*广、重叠*多、渗透* 密的,莫过于“君子”。这也可以说是一个庞大民族在自身早期文化整合 中的“*大公约数”。 “君子”,终于成了中国人*独特的文化标识。世界上的其他民族,在集体人格上都有自己的文化标识。除了利玛窦的“圣徒人格”和“绅 士人格”外,还有“骑士人格”、“灵修人格”、“浪人人格”、“牛仔人格” 等等。这些标识性的集体人格,互相之间有着巨大的区别,很难通过学 习和模仿全然融合。这是因为,所有的集体人格皆如荣格所说,各有自 己的“故乡”。从神话开始,埋藏着一个遥远而深沉的梦,积淀成了一种 潜意识、无意识的“原型”。 “君子”作为一种集体人格的雏形古已有之,却又经过儒家的选择、阐释、提升,结果就成了一种人格理想。儒家先是谦恭地维护了君子的 人格原型,然后又鲜明地输入了自己的人格设计。这种在原型和设计之 间的平衡,贴合了多数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和文化选择,因此儒家也就取 得了“独尊”的地位。 不少中国现代作家和学者喜欢用激烈的语气抨击中国人的集体人格, 揭示丑恶的“国民性”。这看似深刻,但与儒家一比,层次就低得多了。 儒家大师如林,哪里会看不见集体人格的毛病?但是,从**代儒学大 师开始,就在淤泥中构建出了自己的理想设计。 这种理想设计一旦产生,中国文化的许许多多亮点都向那里滑动、集中、灌注、融合。因此,“君子”二字包罗万象,非同小可。儒家学说的*简捷概括,即可称之为“君子之道”。甚至,中国文化的钥匙也 在那里。 对中国文化而言,有了君子,什么都有了;没有君子,什么都徒劳。 这也就是说,人格在文化上,收纳一切,沉淀一切,预示一切。 任何文化,都是前人对后代的遗嘱。*好的遗嘱,莫过于理想的预示。 后代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中国文化由儒家做了理想性的回答:做个 君子。 做个君子,也就是做个*合格、*理想的中国人。 我一直认为,中国文化没有沦丧的*终原因,是君子未死,人格未溃。 中国文化的延续,是君子人格的延续;中国文化的刚健,是君子人格 的刚健;中国文化的缺憾,是君子人格的缺憾;中国文化的更新,是君子 人格的更新。 如果说,文化的*初踪影,是人的痕迹;那么,文化的*后结晶,是 人的归属。 五、“小人”的出现 儒家在对“君子”进行阐述的时候,采取了一种极为高明的理论技巧。那就是,不直接定义“君子”,只是反复描绘它的对立面。 “君子”的对立面,就是“小人”。 用一系列的否定,来完成一种肯定。这种理论技巧,也可称之为“边缘裁切法”,或曰“划界确认法”。这种方法,在逻辑学上,是通过确认外延,来包围内涵。 因此,“小人”的出现,对“君子”特别重要。其实不仅在理论概念上是这样,即使在生活实际中也是这样。如果没有小人,君子就缺少了 对比,显现不出来了。 “小人”,在古代未必是贬义,而是指向低微社会地位的生态群落。诚如俞樾在《群经平议》中所说:“古书言君子、小人,大都以位言,汉世说如此。后儒专以人品言君子、小人,非古义也。” 但是,生态积淀人品。终于,这组对比变成了人品对比。 君子和小人的划分,使君子这一人格理想更坚硬了。在汉语中,“人格”之“格”,是由一系列拒绝、摆脱、否决来实现自己的框架和筋骨的。在君子边上紧紧贴着一个小人,就是提醒君子必须时时行使推拒权、切 割权,这使君子有了自立的规范。 君子和小人的划分,并不一定出现在不同人群之间。同一群人,甚至同一个人,也会有君子成分和小人成分的较量。我说过,连我们自己 身上,也潜伏着不少君子和小人的暗斗。这也就构成了我们自己的近距 离选择。唐代吴兢在《贞观政要?论教戒太子诸王》中说: 君子、小人本无常。行善事则为君子,行恶事即为小人。 ——《贞观政要》**二九 这就说得很清楚了,其间的区分不在于两个稳定的族群,而在于我们 内心的一念之差,我们行为的一步进退。我觉得这种思想,与萨特(Jean- Paul Sartre,一九〇五——一九八〇)存在主义哲学中有关“由选择决定人的本质”的论述颇为相近。 儒家让君子和小人相邻咫尺,其实也为人们提供了自我修炼长途中的一个个岔道,让大家在岔道口一次次选择。然后,才说得上谁是君子。君子,是选择的结果。小人,是儒家故意设定的错误答案。设定错 误答案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你选错,而是为了让你选对。 六、有效遗嘱 儒家对后世的遗嘱——做君子,不做小人,有没有传下来呢? 传下来了。而且,传得众人皆知。只要是中国人,即使不通文墨, 也乐于被人称为君子,而绝不愿意被人看作小人。如此普及千年,如此 深入人心,实在是一种文化奇迹。 由此,儒家的遗嘱,也就变成了整个中国文化的主要遗嘱。 这一现象传达了一个重大的人文奥秘,那就是:*重要、*有效的遗 嘱,总是与做人有关。 孔子本来是有完整的人文计划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一辈子下来,治国、平天下的目的不仅自己没有达到,而且讲给别人听 也等于对牛弹琴。十余年辛苦奔波于一个个政治集团之间,都没有效果。 回来一看,亲人的离世使“齐家”也成了一种自嘲。*后,他唯一能抓 住的,只有修身,也就是让自己做个什么样的人。因此,他真正实践了 的结论,可让别人信赖的结论,也只有这一条。“修身”本是他计划的起 点,没想到,起点变成了终点。 不错,做人,是永恒的起点,也是永恒的终点。 因为与人人有关,所以能够代代感应,成为有效遗嘱。 一定有人不赞成,认为君子之道流传那么久,产生真正完美君子的比例并不高。因此,不能认为“有效”。 这种观点,忽视了理想的永恒意义,把理想人格的设计和引导当作了“应时配方”。其实,人类历史上任何民族的理想人格设计,都不具 备“即时打造、批量生产”的功能。君子之道也一样,这是一种永不止 息的人格动员,使多数社会成员经常发觉自己与君子的差距,然后产生 “见贤思齐”、“景行行止”的向往,而不是在当下急着搭建一个所谓“君 子国”。 过程比终点重要,锻铸人格的过程只要不中断,就能持续地提升每一代的社会人文质量。相反,一个个匆促搭建的“君子国”,肯定名不副实。

作者简介

余秋雨,作家、学者。一九四六年八月生,浙江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被推举为当时中国内地Z年轻的高校校长,并出任上海市中文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兼艺术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曾获“GJ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十大高教精英”“中国Z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等荣誉称号。自本世纪初年开始,他赴美国国会图书馆、联合国总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处演讲中国文化,反响巨大。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授成立“余秋雨大师工作室”,中国艺术研究院设立“秋雨书院”。现任上海图书馆理事长。赞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