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扬州:明朝商业之都的沉浮

说扬州:明朝商业之都的沉浮

1星价 ¥48.0 (6.0折)
2星价¥48.0 定价¥80.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966046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432
  • 出版时间:2022-05-01
  • 条形码:9787559660466 ; 978-7-5596-6046-6

本书特色

·浓缩淮左名都的百年变迁 扬州,杜牧留下“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城市,马可波罗称自己在忽必烈在位期间曾在那里当过三年总督,这是一座在中国历史上难以被忽略的城市,它代表了财富、权力、文化活力的结合。作者着力刻画明清时期促使扬州发生重要变化的几大因素,如人口流动、盐业壮大、水利运转等,以及随之出现的园林文化、女性文化和士商文化,勾勒出前全球化时代这座璀璨之都的城市肌理。 ·凝聚二十余年研究成果 1977年,作者安东篱作为“文革”结束后**批外国留学生来到中国,那时她就选定了扬州作为研究对象,并以此为题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此后二十余年,她始终没有放下扬州,围绕这座城市展开了一系列研究,终成此书。虽是学术专著,但作者笔触流畅自然,仿佛带领读者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深度旅行。 ·严谨的中译本 译者李恭忠是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与作者安东篱结识交往近二十年。此次中译本是作者与译者共同修改审定的版本。

内容简介

“扬州”这个名字承载着上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共鸣。说起扬州,那些艺术家、文人、大商人的形象,风景秀丽的水道、桥梁、园林,还有充满浪漫或悲情色彩的历史都会在脑海中涌现。这本书正是记录了扬州这方方面面的“传记”,告诉读者这座城市是如何从明清交替之际的战火中重新崛起,走向18世纪的巅峰,成为举足轻重的商业之都;又在哪些历史偶然与必然中逐渐褪色,只剩寥寥文化碎片将过去与今天相连。 作者安东篱为研究这座城市投入了十数年之功,查阅大量史书、方志以及时人诗文和笔记,为其宏大的写作架构填补了无数动人且真切的细节,还原了明清时期扬州的真实城市肌理。在这幅生动的城市图卷中,中国在帝制晚期的巨大变迁同样跃然纸上。

目录

中文版序 3 序 7 **部分 基 础 **章 导 言 5 一 5 /二/ 8 /三 18 第二章 名字和地方 21 城与国 27 /城与府 29 /中心地? 37 第二部分 从明到清 第三章 商人之城 47 两淮盐政与明代扬州 49 /西 商 52 /徽 商 59 晚明扬州的一个徽人家族 65 第四章 扬州十日 71 满人与明朝的灭亡 72 /《扬州十日记》:前六日 74 另类历史之一:郑元勋 80 /另类历史之二:宗灏 86 《扬州十日记》:后四日 90 第五章 忠义之城 92 重建和复兴 98 /重写扬州 102 变 迁 111 第三部分 城市与腹地 第六章 盐务管理 119 君主与商人 120 /专卖商及其财富 123 商人与制盐者 129 /盐务官员 133 走私者 136 /城市、食盐与基础结构 145 第七章 水 利 149 水利设施 152 /治 水 156 盐政与水利管理 163 /城市与腹地 169 第八章 塑造城市 171 新城的空间分化 174 /扬州的园林和城外的扩张 182 园林与城市文化 192 /旅游观光的黄金时代 195 城市的衰落 199 第四部分 徽城,扬城 第九章 妇女之城 207 妇女的形象 209 /消费者与生产者 215 扬州及其“他者” 220 第十章 徽人的权势 227 徽商“殖民地” 229 /同乡组织 231 慈善活动 233 /城与府 239 /社会边界的模糊? 242 谁未出席马氏兄弟的聚会? 245 盐商的重新界定 249 第十一章 移民城市中的本地意识 253 商人与士人 255 /文字狱 258 学术的谱系 261 /扬州学派的社会起源 263 议题中的本地意识 270 /本地与世界 278 第五部分 尾 声 第十二章 恍如一梦 287 食盐、水道与区域的衰落 289 /被毁灭的城市 297 从上海看扬州 301 附 录 一、 1733 年前后扬州府市镇分布 305 二、 18 世纪两淮盐务官员等级 307 三、 1645—1685 年高邮州的自然灾害 309 四、 1727—1806 年江北盐商治水支出节录 310 五、乾隆皇帝巡视过的私家园林 311 六、 18 世纪与扬州有关的个人主义画家 312 七、与扬州学派有关的学者 313 注 释 315 参考文献 379 译后记 411 出版后记 415
展开全部

节选

**章 导言 扬州博物馆的院子里矗立着一座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的纪念碑。他在著名的中国游记中称,自己曾经在忽必烈大汗时期当过三年的扬州总督。马可·波罗明智地选择了这座中国城市。即使在那个时候,扬州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依然可以跟欧洲人后来心目中威尼斯的地位相提并论。这种地位正好来自财富、权力和文化活力的结合,这种结合在另一种传统中的另一座城市身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这两个地方获得文化成就的时间并不相同。威尼斯的“黄金时代”在 13—16 世纪。扬州则有两个这样的时代,一是6—9 世纪的隋唐时期,二是本书集中研究的 16—19 世纪。唐代扬州的诗歌和清代扬州的绘画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持续流传,使这座城市的名字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参照点。与威尼斯一样,扬州使人想起许多艺术家、文人、富商巨贾及水道的形象。这是一种非常迷人的城市环境,一段充满色彩和浪漫的过去。在 18 世纪,这座城市因为“奢靡消费”而闻名 ——这正是彼得·伯克( Peter Burke)对 17 世纪威尼斯的说法。 西方的汉学家往往将特定的中国城市与设想中的欧洲对应城市相提并论。这种比较并无不妥,而是使陌生环境变得熟悉,让人能够理解。尽管这两座城市在规模上有着显著的反差,但读者只要能把扬州想象为中国的威尼斯就已经不错了。在*繁荣的 18 世纪,扬州是一座富有、美丽并且具有历史影响的城市,被运河包围和分割 ——虽然这里的运河没有威尼斯那么多,但也足以使舟船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威尼斯一样,这里也有一条大运河,当时如果没有“冈朵拉”的话,肯定有画舫 ——它为李斗那本著名的导游著作《扬州画舫录》的书名提供了灵感。 3 并且与威尼斯一样,在其全盛期之后很长时间里,扬州依然吸引着许多游客。 在 中 国 文 学 当 中, 扬 州 被 建 构 为 一 个 梦 幻 之 地。 郑 板 桥( 1693—1766)写道:“我梦扬州,便想到扬州梦我。”这些文字中*明显的幻象是哲学家庄子的一段话,后者梦见自己是一只蝴蝶,醒来后怀疑自己只是蝴蝶梦中的一个片段。庄子之后,扬州梦在杂文、小说和戏剧中得到了充分的描述。其源头来自杜牧(803—852)的一首诗: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一千年后,周生的《扬州梦》刻画了 19 世纪中叶这个变动时期的扬州社会及其“青楼”的情况。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该城被毁之后,作者不无怀旧地想起了这个依然很活跃的消费社会。 扬州梦在 20 世纪褪去了色彩。郁达夫(1896—1945)的《扬州旧梦寄语堂》将关于扬州的罗曼蒂克式文学建构与民国时期扬州的破败现实进行了对比。丰子恺发表于 1958 年的《扬州梦》是一个革命的梦。他在梦中本能地想表达郁达夫所感受到的对于过去的惋惜,却转而自觉地意识到老扬州的繁华是以劳动人民为代价而创造出来的。这些更晚的作品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在民族主义和现代化的双重支使下,中国和她的城市当时正在被重构,正被以不同的眼光来看待。在 19 世纪 90 年代,金乐婷( Mary Geraldine Guinness)发现扬州的异教寺院多得可怕,那里的居民不是本地面孔,而更具异国情调。 不仅繁华凋落了,连可能欣赏这种繁华之踪迹的时代也过去了。滋养了扬州的中华帝国已经消逝,新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致力于塑造一个国家。韩起澜( Emily Honig)关于上海苏北人的研究显示,在此背景下,上海的扬州移民被嘲笑来自一个落后的地方,甚至被指控与日本人合作。从本质上说,这座城市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而这种历史在国民党时代被认为是一个问题。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那里城市精英的悠闲生活都成了颓废的标志,有人认为它应对 20 世纪前半期中国的消沉负责。 新闻家范长江( 1909—1970)这样概括诸多扬州形象导致的张力: 扬州有两个,一堕一英豪。 炀帝花柳客,盐商亦其曹。 史公正气雄,八怪品亦高。 而今劲更足,鲜花朵朵飘。 简单地说,扬州有一些值得称道的文化英雄:英勇的史可法(1602—1645),在 1645 年清兵围攻时奋起保卫该城;还有 18 世纪的“扬州八怪”,为一种伟大的中国艺术形式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这座城市的名妓被重新描述为娼妓,隋炀帝及盐商因为与她们有关系而染上了污点。

作者简介

李霞,历史学博士,江苏省行政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英国史、西方史学史和文化史研究,曾经出版译著(合译):《文化记忆研究指南》《历史社会学手册》《极端的年代》《政治思想导读》《妇女城》等。 李恭忠,历史学博士,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暨学衡研究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曾经出版著作《中山陵:一个现代政治符号的诞生》《近代中国社会史论》等,译著《天地会的仪式与神话:创造认同》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