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1626322
  • 装帧:80g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48
  • 出版时间:2022-05-01
  • 条形码:9787521626322 ; 978-7-5216-2632-2

本书特色

软精装珍藏版全新上市 中国心理学界后现代整合心理治疗**人、CCTV长期特邀心理专家、家庭治疗师李子勋遗留之作 生前亲自筹划的人生智慧之书 30年生命哲思完整收录,找回内在平衡,重塑心灵 朱建军、杨凤池、阿果、刘丹盛赞推荐 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李子勋说,对感觉分析的书要用感觉去阅读,而不要用固着的理性去理解。我说,他们说得好。对生命有感觉的人写的书值得阅读,也许他能唤醒你对生命的感觉。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心理咨询与治疗师 朱建军 自我在自由自在中成长,潜能跟对心理动力发挥,李子勋老师就是对灿烂人生*好的诠释。 ——首都医科大学心理学教授 杨凤池 我是流着泪读完这本书的,不是因为悲伤,是喜悦!因为逝去的子勋老师在这“生前*后的一本书”中的智慧分享让我感同身受。是啊,拥有心理学知识并不等于拥有健康心态,理论和知识是武装大脑的,而心态需要的是感觉和体验。前者是术,后者开启的是生命智慧!只要人类存在,关于人类生命智慧的探索就会延续……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心理访谈》主持人 阿果 你有过早上起来就不开心的经历吗?你有过在热闹的聚会中倍感孤独的时刻吗?你曾经为做过的事情感到深深懊悔吗?你有过对深爱的人产生强烈不信任的记忆吗?你体验过因为上司严重偏心而激起的愤怒吗?在人生中,我们会遇到各种烦恼、困扰和问题,我们会为此感到焦虑、忧愁、挫败,我们会尝试去解决每一个问题。而李子勋说:“讨论问题的方式其实只是达成我们内心成长的工具或路径,不是目的。”我深深地赞同这个说法。在所有的问题解决背后,都是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需要的是技巧。而成为更好的自己,需要的是智慧。李子勋的新书《自在成长》,在一个个生活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展示了生活技巧,同时,也呈现了李子勋老师的生活智慧——生活法则并不存在所谓的同一性或通约性。人生这条道路上没有专家。读书、学习、交流,实践,你将会遇见更好的自己。 ——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 刘丹

内容简介

《自在成长:所有经历都是完成自己》是一本兼具文学性、哲理性和实用性的心理学书籍。本书中,作者从心理学视角,解答人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自我成长、职场、家庭、爱情、婚姻等方面的重要命题,如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亲情、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又如如何认识并调节自己的情绪等等。本书试图帮助读者解开成长中的心理困惑,引导读者从更开阔的视角的视角,审视自己的情绪、所处的关系、与自己相处的模式等,引导读者在深入的探索和思考中,实现自我成长,活出自在的人生。

目录

PART 1?? ??我们生来孤独

对躯壳的不满是心灵*痛苦的事

什么是生命深层的孤独感

如何让自己快乐

给早晨醒来不开心的你

PART 2?? ??自我探索与做自己

人的自我是由关系决定的

女人什么年龄开始做自己

追不追求完美应依年龄而定

自我探索的意义和方法

气场从哪里来

“多面性”思维带来的改变

安全感来源于你选定的文化

PART 3?? ??生命中的情绪

童年创伤:记忆并不可靠

生命也需要害怕来滋养

我们是否需要后悔

需要因为性格而苦恼吗

PART 4?? ??爱上爱情

婚姻该有的味道

体验与经历的更新会让爱变得聪明

获得包容和共鸣兼具的交流

PART 5?? ??别让爱情败给细节

跟另一半更适合做朋友吗

如何鼓励你的另一半

爱情的不信任危机

爱上谁不难,难在回答为什么会爱

如何理解婚姻

婚姻中要不要AA制

PART 6?? ??温柔地坚持,成熟的婚姻就会到来

温柔地坚持,成熟的婚姻就会到来

亲密感的边界

请对生命充满敬畏

生命的滋养和动力

PART 7?? ??取悦他人不如坚持自我

遇到偏心的上司

总是与领导意见不一致

现代职场生存法则

做一个决策果敢、行事谨慎的管理者

内向者的职场之道

在职场,做个有影响力的人

PART 8?? ??生活,才是真实的自我

怎样做不焦虑的好妈妈

生存靠技术,生活靠艺术

经常“换个频道”生活

敏感的人要这样面对社交

潜意识里的敌意

识别好友主要看行动

我爱你因为我们彼此相似

展开全部

节选

如何让自己快乐 快乐有时像套在你脖子上的饼,你需要主动往前够,饼不会自动跑到你嘴里来让你快乐。 古人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人的各种行为中隐藏着人的各种欲求,你做还是不做,这样做还是那样做,内心都会有一个考量,有一个选择。人的思维存在一定的定式,不是你做什么有问题,而是你用这样的定式思考问题有问题。这是一种非此即彼的思维,不是这样就是那样,没有第三种情形。 人类的文明正是针对克制或者节制欲望来发展的,欲望是生物的本能——自行其是,文明是社会的本质——自我约束,人是在两者之间选择自己的生活。所以*好不要经常使用“顺从”“压抑”这样的词,这样的词隐含的感受是放弃自我,当然是让人不愉快的。 痛苦与快乐的意义是什么?人类的痛苦与快乐在生物学看来是一样的,都是内啡肽的聚集与释放,神经心理的过程都是一样的。事实上人类选择痛苦的目的仍是快乐,痛苦变小的时候快乐会随之而来。登山的人经历长久的苦痛与劳累,登顶以后才会有长久的喜悦与放松。 心理学一直研究人类欲望实现中紧张—痛苦—释放—快乐的过程,没有紧张就没有释放,两者相辅相成。放弃痛苦的人意味着也放弃了快乐,人要追求快乐,就要先体验痛苦。 当然很多时候这个过程会反过来,人得到一个很大的快乐,快乐过后是漫长的压抑、平淡、乏味。人们在欲望达成与满足以后,会处在一种恍惚状态,突然感觉经历所有努力后得到的一切并没有什么意义,这种无意义感是一种后物欲时代的流行病。 富裕的人有时比贫穷者活得更不快乐,原因是物欲的实现会让精神变得空虚。人不是仅有物质的享受就可以快乐,快乐是个精神活动,只有精神活动才会给我们永恒的愉悦感。人是需要精神动力的,追求、好奇、冒险、冲动、不满足会带给我们焦虑与紧张,当某些事件可以让我们释放焦虑,我们的内心就会体验到快乐!对某些人来说,重复简单的生活方式是自己的追求,因此他会感觉舒适与安逸,如果你不是这样的人,那么在生活中你需要一些刺激,我会建议你独自去度一个假,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待上一阵子,接触一些新鲜的人与事,看看情绪是否能够得到改善。如果有效,周期性的外出可能是平衡你内心的有效方式。 生活的简单重复会构成一种信息堆积,使我们寝食难安,情绪抑郁也由此而生。刺激与变化会激发生命的潜能。有个远洋捕鱼的故事,说满舱沙丁鱼在回归的路途中纷纷死去。渔民们放进几条鲶鱼,鲶鱼好动,又吃沙丁鱼,舱里的鱼会变得惊恐并不断逃避,结果在漫长的归途中保持着鲜活。平静生活中能否感觉到快乐是由我们内在的动力系统决定的,生命是一种能量,每个生命可能处在不同的能量态势中,能量低的人不喜欢变化,能量高的人不喜欢刻板,对不同的人来说,两种状态都可能是致命的。 *  *  * 对快乐、幸福、满足的心理体验历来有一种态度——主观的快乐,称为乐观主义。快乐不需要任何标准,快乐是人生的目的。内心超然的人对快乐的体验与创造力就很强。一个没有钱买鞋的人,会感激自己还有一双健全的脚,比起那些没有脚的人应该非常知足了。 有人说:“幸福就是当你饿的时候,看到有人在吃烤红薯,那人比你幸福;当你想方便的时候,先占着茅坑的人比你幸福。”这样的话体现出一种现实主义的快乐,或称功利主义的快乐。快乐是一种当下的享受,快乐有一种共同的标准或集体认同,是可以度量的。 快乐有时像套在你脖子上的饼,你需要主动往前够,饼不会自动跑到你嘴里来让你快乐。现在很多修身养性、禅修打坐的训练,目的就是让人对快乐的体验力增强,喜乐就在你心中,你需要从心里去寻找。 一个人如果想真正获得快乐,就需要学会感激身边的一切,不仅感激那些帮助你的人,还要感激那些曾经为难过你的人、让你痛苦的人,这样你的快乐就谁也拿不走了。就我个人来说,完全赞成伦理学家密尔所说:“做不满足的苏格拉底要比做满足的猪更快乐。”年轻的时候,快乐着,同时也压抑和痛苦着,在生命发展阶段该经历的竞争、压力、不满足、不快乐都是一种动力,没有痛苦的逼迫,人是不会到达幸福的彼岸的。 “自我探索”变成了一个时髦的词语,但我猜大部分人并不了解自我探索真正的意义与方法。 现在市面上一部分流行的自我成长小组不能算是自我探索,只能算是用心理分析,或者用被篡改、误读的心理学语言去重新编译或建构我们的过去。这样的自我探索充满着创伤感和悲切感,尽管这样的探索背后有所谓的整合与疗伤,但据我的经验,“老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发现”你的问题上,把痊愈的责任更多地推给了你自己。这就是为什么自我探索会激发人们更多的负面情绪,增加人的丧失感,因为人的伤口被撕开,没有人告诉我们该怎么把它缝合好。 自我探索的意义和方法 自我探索就是扩大知觉的能力与范围,类似达摩十年面壁,从对自我的知觉展开对宇宙和生命的探索。 自我探索有两种形式。 **种是按照一种理论或言语模型去梳理自己的过去与现在,内心与现实,自我与人际。这样的探索不是探索,而是重新把自己言语化,因为结论是现成的,你只需要知道,不需要思考。尽管这样的重新解构是一种对过去的解放,会让人在短时间内有一种释放感,但是好景不长,新的言语诠释又会像枷锁一样让你失去被解放的滋味。 我对市面上那些收费颇高的自我成长小组颇有疑议,怀疑有些“老师”是否真的具有让人开悟的能力。更让我担心的是,自我成长与探索需要自身的能量,有时候是一种自然而发的过程,不是靠“大师”提携就可以轻易达成的。 有没有更深的自我,或者有没有确实的自我边界,心理学至今都说不清,或不能自圆其说。人能够感觉到的自我仍然是自我的投影——镜像自我,不是真的自我。那么深度分析出来的自我部分是真实自我还是被某种言语建构的客体自我呢? 第二种自我探索是对自我的觉知,没有言语、没有分类、没有对错、没有因果、没有深浅、没有前后、没有轻重、没有批评与判断、没有始终、没有极向与目的…… 你能知觉的一切都是自我的部分,宇宙、自然、人与物、存在与虚无、生与死、新与旧、个体与整体……你能感觉到的事物都构成你生命的世界、你的自我范畴。 自我探索就是扩大知觉的能力与范围,类似达摩十年面壁,从对自我的知觉展开对宇宙和生命的探索。从人成为“神”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通过全方位、无条件、无先占假定去接纳存在的一切,并用知觉自己内在的方式去知觉整个世界的过程。痛苦是我的,但我不是痛苦;欲望是我的,但我不是欲望。我远比我知觉到的东西更丰富。 真正的自我探索是不能借助言语的(心理分析是很暴力的言语),唯一的工具是感觉,唯一的技术是接纳与认同,要达到的唯一境界是无限。不然,所谓的自我探索得出的结果只是言语产物,还不如那些活得简单、从不对自我进行探索的人。

作者简介

李子勋,心理学界的哲学家,有思想、有温度,他的文字总是能缓解你的焦虑。 他是首届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培训项目学员,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医生,心理协会北京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成员,CCTV《心理访谈》长期特邀专家、著名家庭治疗师和亲子关系专家,《时尚》《父母必读》《心理月刊》等杂志的专栏作家。 李子勋平和而有智慧,总能给人以安全感。他不反对主流,但是会做一些边缘上的思考。他让大家的思维和心智变得更开阔,想到更多可能性,而不是刻板、单一的逻辑。 已出版作品有:《你在为谁而活》《早教的秘密》《家庭成就孩子》《婚姻的烦恼》《陪孩子长大》《根源舞》《问问李子勋》《人生困境整理术》等。作品累计销量突破300万册。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