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21625455
- 装帧:80g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96
- 出版时间:2022-05-01
- 条形码:9787521625455 ; 978-7-5216-2545-5
本书特色
心理测试技术(测谎)是追求错误率为零的工作,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手段,是心理学介入司法的事业。*有资格揭开其面纱的,是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实战经验,更有科学态度的一线工作者。本书以实案引入,以原理解读,深入浅出,讲述谎言辨识工作。实践出真知,功到自然成,为作者点赞!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中国心理学会法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 马皑 《辨识谎言:测谎办案的逻辑与方法》是我读到的张坤的第三本心理测试技术(测谎)书籍。初读此书,便惊讶于它的趣味性与可读性,深入浅出又可见辽阔风骨。笔之所凝、心之所向,无论是这本新书,还是先前的《解剖谎言:测谎师办案手记》、《与谎言的每日相遇:测谎师办案的52堂实务课》,都可见作者的思考与热爱。希望本书能带给每一位热爱它的读者清新与温暖,也祝愿心理测试技术蓬勃发展。 ——中国刑事科学技术协会心理测试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全国公安百佳刑警 崔燕平 作为检察机关心理测试技术(测谎)的优秀专家,本书作者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敏锐的办案嗅觉和丰富的实战经验。在他出版的多部著作中,一部比一部深刻入理,一部比一部贴近实案。本书从更深入的角度,对刑事案件中心理测试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探索、挖掘与提炼。值得一读,更值得百研。 ——*高人民检察院首批专家库成员、大连市人民检察院心理测试室原主任 靳跃
内容简介
近年来,许多以测谎技术为主题的影视剧开始出现在大众视野之中,其科学性尚且不论,它们的出现向大众逐渐揭开了测谎技术的神秘面纱。本书主要立足于司法领域中借助测谎仪进行的专业测谎展开论述。本书延续作者以往的写作思路,以具体测谎案例为依托,立足于心理学的视角,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测谎的专业思维路径进行阐释,对测谎实践中方法评价的全面性、印证测试的必要性、问题设计的行为导向性、单一主题询问的重要性、记忆恢复现象的反常性、被测人的共性与个性、犯罪记忆唤醒的有效性、被试的高度敏感性、自利性偏差的隐蔽性、司法心理学理论的应用性等主题进行探讨。
目录
**章 析微察异:测谎之原则
测谎技术的产生脱胎于心理学,测谎技术发展的营养同样汲取于心理学。
谎言识别:什么是好的测谎方法 / 003
自比原则:测谎实践中的重要原则 / 006
言语真实性评估:聚焦“变化”的“SCAN” / 009
记忆恢复:还是记忆歪曲 / 017
记忆加工水平:折叠刀与烟灰缸 / 022
印证测试:心理痕迹的整合 / 026
特许谎言:模拟研究与真实情境 / 036
自利性偏差:真假之间的“灰色地带” / 040
犯罪隐蔽情节测试:关注“假阳性错误” / 047
第二章 立足实践:测谎之技巧
一名优秀的测谎师,一定是在办理大量测谎案件的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的。
实践经验:反常数字的背后 / 061
单一主题询问:破解隐瞒式谎言 / 064
麦克白效应:反常的清洗行为 / 070
诚实假象:无法核实的情节 / 073
犯罪记忆唤醒:测前谈话的技巧 / 080
主观感受:谎言的“阿喀琉斯之踵” / 084
三点建议:内心预判与测谎结果 / 092
破除假象:“神预测”的骗局 / 097
承诺一致性原则:被测人承诺 / 099
第三章 精益求精:测谎之设计
测谎在本质上是一个设计精巧的心理学实验。努力控制与消除所有可能存在的测试误差,正是测谎工作精益求精的体现。
测前谈话:几种常见的错误 / 105
强奸创伤综合征:警惕假阳性错误 / 116
被试敏感性:一枚鼠标的“学问” / 122
证言自信度:自杀?他杀? / 126
测谎万能论:拒绝“大包大揽” / 129
问题设计:结果导向与行为导向 / 132
有效应对:假装未被污染的被测人 / 134
测谎指导语:不受控制的思维 / 141
老年被测人:个性化的身心特征 / 145
发问形式:“言语”刺激的疏漏 / 153
第四章 兼收并蓄:测谎之方法
鉴于谎言识别的复杂性,测谎师有必要树立“大测谎”的观念,对各种测谎方法保持兼收并蓄的态度,并在测谎实践中进行灵活的融合运用。
反应时测谎:两种主要的范式 / 161
证言收集:认知访谈技术 / 166
聚焦“讲述习惯”:足利案件的供述分析 / 173
统筹兼顾:测谎的“共性”与“个性” / 181
角色差异:访谈者与观察者 / 184
儿童询问:“看起来,她并不像是在胡编乱造。” / 190
人格特质:形形色色的被测人 / 207
注意的选择性:远离“冲突中心” / 215
“四耳模型”:意图的错误理解 / 224
第五章 案件百态:测谎之见闻
说谎与抓谎之间的关系,就像是一场“猫鼠游戏”。
双相情感障碍:坐在秋千上的人 / 233
反常表述:“我刚才说的,是真话吗?” / 234
还原冲突过程:6份证言的偏差 / 238
初次面询:无准备的谎言 / 244
说谎动机:反常的虚构情节 / 251
借助“行为”:欺骗何以得逞 / 255
“行为者—观察者”偏见:38名旁观者 / 258
过度补偿:极端化的转变 / 261
攻击诱发:酒精、高温、武器与匿名状态 / 263
说服免疫效应:说服信息的慎用 / 272
主要参考书目 / 282
节选
麦克白效应:反常的清洗行为 …… 在完成这段陈述之后,甲向前探身拿起桌上的纸巾,开始用力地擦拭双手。 在此之前,甲的双手并未被弄脏。这个十分反常的“清洗行为”,也因此引起了测谎师的注意。 关于个体的“清洗行为”,心理学上存在一种很有意思的效应,即“麦克白效应”。 所谓“麦克白效应”,是指个体所体验到的罪恶感会促使个体清洗自己,即个体会试图通过清洗身体来对抗内心所体验到的罪恶感。这一效应的名称来源于莎士比亚的戏剧《麦克白》,剧中的麦克白夫人在实施谋杀后,拼命地想要清洗自己的双手。 心理学家对于“麦克白效应”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比如,在一项心理学实验中,研究者引导被试回忆自己曾经做过的道德或不道德的事情,然后要求被试进行填词测试。研究结果发现,被试在回忆自己曾经做过的不道德的事情时,更倾向于将“W?? ??H”补充为“WASH(清洗)”,将“S?? ??P”补充为“SOAP(肥皂)”。并且,在让被试选择免费礼物时,他们也更倾向于选择消毒巾,而不是铅笔。 回到测谎之中。 说谎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个体在编造谎言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强烈的罪恶感。鉴于此,说谎者在编造谎言的过程中,可能会由于体验到强烈的罪恶感而导致“麦克白效应”的出现,从而表现出一些无意识的身体清洗行为。回到这起案件中,该名被测人在说谎后所表现出的反常的清洗双手行为,即在某种程度上暴露了谎言的破绽。 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一书中,曾经介绍过这样一项研究。研究者要求被试用两种不同的方式对一名假想对象进行说谎。**种方式是通过“电话”进行说谎,第二种方式则是通过“电子邮件”进行说谎。随后,研究者对被试进行一项产品需求的测试。 研究结果表明,那些通过“电话”进行说谎的被试更想要的是漱口水,而不是肥皂;那些通过“电子邮件”进行说谎的被试更想要的是肥皂,而不是漱口水。 通过“电话”进行说谎的被试会试图清洗自己的嘴部,而通过“电子邮件”进行说谎的被试则会试图清洗自己的手部。换句话说,这一研究的结果表明,个体在体验到罪恶感时,不仅会试图清洗自己的身体,并且所清洗的身体部位也是那些令他们感到罪恶的部位。
作者简介
张坤,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心理学硕士,现工作于北京市人民检察院,拥有*高人民检察院授予的心理测试(测谎)专业技术资格,从事心理测试工作。第三届中国刑事科学技术协会心理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多次受*高人民检察院检察技术信息研究中心邀请做心理测试技术专题介绍,以及多次受高校邀请做测谎技术专题讲座。著有《解剖谎言:测谎师办案手记》《与谎言的每日相遇:测谎师办案的52堂实务课》。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64开特种纸 红皮烫金版
¥5.8¥18.0 -
国富论:“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传世名作
¥9.9¥38.0 -
法治在中国-制度.话语与实践-(修订版)
¥22.4¥32.0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11.8¥28.0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12.7¥39.8 -
圆圈正义
¥25.3¥46.0 -
法律的悖论(签章版)
¥31.4¥49.8 -
中国古代司法的精神
¥25.2¥36.0 -
简约法律的力量
¥23.8¥34.0 -
中国法律对东亚诸国之影响
¥14.1¥28.8 -
一看就懂的法律常识/李叔凡
¥16.1¥59.8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7¥4.0 -
民法典
¥23.5¥42.0 -
法律常识一本全
¥9.5¥38.0 -
清朝监察立法之都及其历史镜鉴研究
¥12.4¥46.0 -
民法概要
¥33.6¥48.0 -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2.9¥4.0 -
人人都该懂点婚姻法
¥23.4¥65.0 -
罗翔讲刑法
¥14.7¥49.0 -
从《共同纲领》到“八二宪法”
¥27.5¥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