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Q一百年 鲁迅文学的世界性精神探微
读者评分
5分

阿Q一百年 鲁迅文学的世界性精神探微

1星价 ¥68.6 (7.0折)
2星价¥68.6 定价¥98.0
商品评论(1条)
学术票***(三星用户)

阿q一百年

永远的阿q正传,永远的阿q!鲁迅文学的世界性精神探微

2024-04-06 09:15:16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0206624
  • 装帧:70g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68
  • 出版时间:2022-05-01
  • 条形码:9787100206624 ; 978-7-100-20662-4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鲁迅研究者、鲁迅作品阿Q形象诞生于1921年,迄今已经一百年。无论是否读过、读过多少,我们都知道这一形象是鲁迅先生用以讽刺当时社会一些心灵丑陋的中国人,知道“精神胜利法”的悲哀。诚如茅盾所说:“我们不断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遇见‘阿Q相’的人物:我们有时自己反省,常常疑惑自己身上也免不了带着一些‘阿Q相’的分子。……我又觉得‘阿Q相’未必全然是中国民族所特具,似人类的普通弱点的一种。” 一百年过去了,我们的国家和民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再闭塞、落后,而是文明且欣欣向荣。然而我们是否全然摆脱了阿Q的“影子”?答案并不肯定。而回忆阿Q,再看阿Q,我们依旧能从他的身上窥见难以直面的民族根性,因此仍然有必要以阿Q为镜,以省自身。这是鲁迅先生的作品的超越性意义,更是阿Q形象的意义和魅力。本书作者张梦阳先生将阿Q与世界文学中的经典角色哈姆雷特、堂吉诃德、奥勃洛摩夫并论,提炼出了鲁迅文学的世界性精神。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有名鲁迅研究专家张梦阳先生历三十年沉淀而成的、再思考阿Q的全新学术专著,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从学史论、典型论、悟性论、历史论等大的宏观视野入手,高瞻远瞩而又入木三分地剖析阿Q的言谈举止;从微观视角深入揭示了阿Q精神现象活泼而又异常深邃的含意;从各个发展历程考察人性、民族性和阶级性的种种变化。借助阿Q这一人物形象和世界文学中经典角色哈姆雷特、堂吉诃德、奥勃洛摩夫比较,启迪读者对自己和宇宙重新进行认识。

目录

序言/林非
绪论:鲁迅研究的深层视角——精神现象学
鲁迅——深邃探索人类精神现象的伟大思想家
建立马克思主义的精神现象学
从精神现象学的深层视角研究鲁迅的设想
首先聚焦透视阿Q
学史论:阿Q典型研究的历史回顾
阿Q的诞生
回溯20年代的*初反响
看看鲁迅自己怎么说
20、30年代的进展
40年代的深化
50年代初冯雪峰的“精神寄植说”与庸俗阶级论的泛滥
50年代中期何其芳的“共名说”
李希凡的驳难与论争的继续
“文革”夹缝中李何林的观点
70年代末的复苏
80年代初期陈涌的研究
吕俊华等人对精神胜利法的探索
研究视野的开放
林兴宅的系统论观点
全面分析《阿Q正传》的专著
注重学术史的研究
80、90年代的新趋向
21世纪的要文
再回到冯雪峰的“精神寄植说”

典型论:精神典型的概念界定与分析
需要提出一个新的概念
阿Q精神胜利法的普遍性
精神幻觉与物质实境
精神典型的具象性
性格系统
精神高于性格
抽象与变形

历史论:中国历史上的精神胜利法和阿Q式的“革命”
从学者到皇帝都认为“西学起源于中学”
清朝战败后的自我圆场
一个精神胜利法的小故事
雷颐对晚清精神氛围的透视
鲁迅长期的思考和酝酿
中国历史上的“革命”

艺术论:轻灵、跳荡,举重若轻
艺术特色
所受影响
作家条件
文学后裔

悟性论:精神典型的接受美学与哲学启悟
“剥离”反省与联想反省——精神典型的接受美学
认识自己与认识世界——精神典型的哲学启悟

余论:从阿Q典型研究史看鲁迅研究的方法论
前沿意识与学术史研究
面对原始的学术问题
对思维方式与认识能力的反思

结论:《阿Q正传》作为哲学小说的精神反思意义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陀思妥耶夫斯基中篇小说《两重人格》的主人公高略德金,竟在精神幻觉中虚构了一个和他同名、同貌、同一地位的人,称之为小高略德金。大高略德金知道,在物质实境中挤进上层社会必须善于搞阴谋,玩手段,拉关系……可是这种种伎俩他根本不会,于是就给了精神幻觉中的小高略德金,让这个幻影取得了自己在物质实境中向往而得不到的东西,事事成功,飞黄腾达,无往不胜。而其实呢,真实的自我却在物质实境中屡屡失败,*后被送进了疯人院。  我们的阿Q,更是精神幻觉中的驰骋者。他被闲人揪往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之后,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在精神幻觉中心满意足地得胜地走了。在所有的精神胜利法都不管用之后,便自打嘴巴,“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另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虽然还有些热剌剌,——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下了”。*精彩的是革命后的精神幻觉:来了一阵白盔白甲的革命党,小D、赵太爷、秀才、假洋鬼子跪下喊饶命,打开箱子来: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先搬到土谷祠……而其实呢,阿Q在物质实境中屡屡失败,*后竟糊涂地被枪毙了。  与以上典型在性质上有所不同的浮士德.也是周旋于精神幻觉与物质实境之间,正如海涅所说:“德国人民本身就是那位知识丰富的浮土德博士,就是那位理想主义者,他凭借精神,终于理解到精神的不足,而要求物质的享受,恢复肉体的固有权利……”  以上典型人物所反映的精神幻觉与物质实境的分裂,绝不是他们几个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才有的精神现象,而是人类的普遍弱点。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具有全人类的普遍意义。  如前文所述,人类防御机制作用的第5条“白日梦或幻想”,是把自我退缩到想象中的个人自我满足的天地里的一种方式。因而,与面对的现实相悖,他们满足于非现实的想象的成功,或是通过制造信仰和想象的世界,得到梦幻般的满足。这一点,实质是人类精神机制的一种负特征。没有高级精神活动的动物,不会产生什么精神幻觉。人有了区别于动物的高级精神活动,成了万物之灵,反而也有了动物所没有的普遍弱点。这实质上也是精神与物质之间存在特定的“隔膜”或“间隔”关系所致的。这种“隔膜”或“间隔”,可能使人们产生精神游离于物质之外的错觉,陷于种种幻觉中,使精神与物质、主观与客观相分裂,产生种种病态心理与病态行为。  但是,这种病态绝不是生理性或器质性的,而是哲理性或心理性的。  《学史论》一章中提到,林兴宅把阿Q定为轻度精神病患者,张静阿不久就提出异议,认为林的观点否定了阿Q性格分裂所产生的审美价值。  张静阿提出的异议是中肯的。生理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除了发生器质性病变之外,还有思维过程缺乏连贯性、思维和感觉模式混乱、冷漠、缺乏情感、语言方式错乱等症状。他们所产生的幻觉与白日梦与阿Q、堂吉诃德等精神典型有本质的不同。阿Q等世界文学中的精神典型,从生理上说都是正常、健康的,所产生的幻觉虽然是与现实背离的,却有一定秩序,并非像精神分裂症患者那样倒错、破碎、紊乱。哈姆雷特是装疯,如果真的疯了,那么全部戏剧都失去了意义。其实他不仅生理上没疯病,而且神志健旺,才华横溢,不愧为一位思想家与雄辩家。堂吉诃德虽然被周围人们看作“疯子”,甚至被他忠实的侍从桑丘看成“头脑有毛病”,然而在他向大家发了一通高论之后,在场的人又觉得“他对各种问题都识见高明、思路清楚”,生理上很正常、健全。即便是这位“哭丧着脸的骑士”本人,也并不认为自己是真疯,不过是学古代骑士的疯样做戏罢了,因为他对桑丘说过:如果得不到心上人杜尔西内娅小姐的回信,“就要当真的发疯了”。至于奥勃洛摩夫,生理上就更不疯癫了:“他并不比别人愚蠢,他的心地像玻璃一样明亮、洁净,而且高尚、亲切。”“他上过学,见过世面,………”“对于理解高尚思想的乐趣,对于全人类的苦难,也并不隔膜。”高略德金呢,杜勃罗留波夫做过这样的分析:“这个人为什么不发疯?只要他还是信守这与世无争的道理……那么这个人就可以继续在先前的知足和平静之中过日子了。可是事情却不是这样:有一种什么东西从灵魂深处上升了,表现为*阴沉的抗议,只有阴沉的抗议才是这位没有多大能耐的高略德金先生能够做到的,——这就是疯狂……”这就是说高略德金平时是并不疯狂的,只是“阴沉的抗议”无可压抑地表现出来时才疯狂了。然而也正由于这点,这个典型形象的哲理意味大大削减了。*后分析我们的阿Q,他生理上也是健全的,不仅“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真能做!”而且从思维到语言也都与常人一样,胆子还很小,参与行窃“不但不能上墙,并且不能进洞,只站在洞外接东西”,“里面大嚷起来,他便赶紧跑”。 一百年前的1921年冬天,《晨报副刊》主编孙伏园到阜成门内八道湾11号拜访鲁迅先生。他是鲁迅在绍兴时的学生,打算在他主编的《晨报副刊》办个《开心话》栏目,刊载与汇聚一些可笑、幽默的文字,让人们在阅读报纸时获得轻松快意。他就是来向鲁迅先生约稿的。鲁迅答应了,写他酝酿很久的《阿Q正传》,当晚写出了**章《序》。为了依循《开心话》的栏目风格,将先前用于《狂人日记》《药》等作品的笔名“鲁迅”更换为“巴人”,“取‘下里巴人’,并不高雅的意思”。**章《序》的话语风格也与先前的含蓄深敛、凝练沉郁不同,多了许多幽默和风趣。表面依照传记通例,但具体内容却完全抽空式处理,姓氏、名号、籍贯等无从确认,与传统史传的严肃“崇高”生成反讽,也与先前严峻深刻的批判大相径庭。 从12月4日起,至1922年2月12日止,《阿Q正传》在北京《晨报副刊》分章连载,每周或隔周刊登一次。 据鲁迅在《〈阿Q正传〉的成因》一文中说:“**章登出之后,便‘苦’字临头了,每七天必须做一篇。我那时虽然并不忙,然而正在做流民,夜晚睡在做通路的屋子里,这屋子只有一个后窗,连好好的写字地方也没有,那里能够静坐一会,想一下。伏园虽然还没有现在这样胖,但已经笑嬉嬉,善于催稿了。每星期来一回,一有机会,就是:‘先生《阿Q正传》……。明天要付排了。’于是只得做,心里想着‘俗语说:“讨饭怕狗咬,秀才怕岁考。”我既非秀才,又要周考真是为难……。’然而终于又一章。但是,似乎渐渐认真起来了;伏园也觉得不很‘开心’,所以从第二章起,便移在‘新文艺’栏里。”“大约做了两个月,我实在很想收束了,但我已经记不大清楚,似乎伏园不赞成,或者是我疑心倘一收束,他会来抗议,所以将‘大团圆’藏在心里,而阿Q却已经渐渐向死路上走。到*末的一章,伏园倘在,也许会压下,而要求放阿Q多活几星期的罢。但是‘会逢其适’,他回去了,代庖的是何作霖君,于阿Q素无爱憎,我便将‘大团圆’送去,他便登出来。待到伏园回京,阿Q已经枪毙了一个多月了。纵令伏园怎样善于催稿,如何笑嬉嬉,也无法再说‘先生,《阿Q正传》……。’从此我总算收束了一件事,可以另干别的去。” 这样,阿Q就诞生了。如果不枪毙,长寿的话,如今已经一百三十岁左右了。 ……

作者简介

张梦阳,男,1945年3月生。现为绍兴文理学院鲁迅研究院“鉴湖学者”特聘讲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主要学术成果有:《1913—1983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中国鲁迅学通史》《阿Q新论》《鲁迅全传??苦魂三部曲》。2021年为纪念鲁迅诞生一百四十年暨《阿Q正传》发表一百年,出版《中国鲁迅学史》。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