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与我相关的远方

与我相关的远方

1星价 ¥32.8 (6.3折)
2星价¥32.8 定价¥52.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121904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36
  • 出版时间:2022-06-01
  • 条形码:9787521219043 ; 978-7-5212-1904-3

本书特色

名家推荐: 作者以媒体人的敏锐,学者的怀疑和现代人的感知,认识或重新认识空间和时间上的远方。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追随作者了解这些远方,必定会发现有些远方其实并不远,甚至就在自己身边。 ——葛剑雄(中国著名历史地理学者、历史学家) 一位好作家,从前人们往往说会有两套笔墨。乃庆看上去也是,但慢慢读着,感觉他到底还是相融相通的一套。记得从前读过他结集的一本老厚的电视方面的专著,回头看,无论是影视传播学、社会学还是文学,乃庆文章,都一样真诚明晰,一样情深意厚。 ——李幸( 媒介批评家、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原院长) 《高湾史记》记录的是乃庆兄地理上的故乡,《与我相关的远方》则更像一个走出故乡的游子寻找精神原乡的记录。无论是黄叶村的曹雪芹,汝州的《汝帖》风穴寺“临济喝”,李白梦游的天姥山,虎跑禅寺的弘一,还是《西风烈》里的党项西夏,翠湖畔的陆军讲武堂和西南联大,苏东坡 的*后岁月,清凉山的李煜,抑或欧洲的梵高、卡夫卡等等,无不从眼前景物,延展至历史场景和主人的命运,更有今世共情的叹息和省思。这其实是对历史的另一种重新打量。 —— 朱学东 (自由撰稿人 《中国周刊》《南风窗》原总编辑) 编辑推荐 眺望与我相关的远方, 拨开眼前认知的迷雾, 穿越现实世界的桎梏, 寻找消逝的高贵灵魂, 探索历史兴衰的诡谲, 发现命运间生生不息的关系, 感悟人生和生活的永恒真谛……

内容简介

作为媒体策划人和文化学者,作者以一己之身为“半径”,丈量大地,思接千载,以自己的所思所感与山水风物相对应,以当代人的视角梳理历史,反思经验,观照人文。所以该书不是一部轻快悠游的“游记”,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托物寄兴,而是努力拨开眼前的认知迷雾,穿越眼前的世界,寻找消逝的高贵灵魂,探索历史命运的肯綮和国族兴衰的诡谲,力图发现它们和个人命运之间生生不息的关系,借此感悟人生和生活的真谛。所以也不妨说,这是一部纪行书,也是作者的一部心灵史。

目录

目 录

001 _ 自序:有限的抵达

随风而逝的灵魂

009 _ 山河血证

030 _ 清凉山月

058 _ 梦别天姥

076 _ 苏东坡*后的四十八天

094 _ 西风烈

107 _ 眺望明孝陵

120 _ 风雨东林

136 _ 寂寥黄叶村

155 _ 虎跑访禅

175 _ 文心武胆话翠湖

191 _ 谒路遥墓

心在云层之上

197 _ 汝州识象

213 _ 大器天池

216 _ 大雪无声

220 _ 水木天涯

风从异方来

233 _ 在阿姆斯特丹顺访一无所成者梵高

243 _ 卡夫卡和他的女人们

尘埃里的花朵

265 _ 2019重返生活

270 _ 2020我曾经的沧海

283 _ 2021面朝大海

明明就在那里

299 _ 天心月圆

311 _ 兄弟,今晚我们谈谈

317 _ 适彼乐土

330 _ 后记:流年似水


展开全部

节选

序一 一部行旅之书,万千思接天下 人生在世,其价值可能并不在于读了多少书,行了多少路,想了多少事,写了多少字,重要的在于读了行了想了写了,更在于认真读了行了想了写了吧。 乃庆嘱序,盛情难却。为别人的书写序,一般而言要比作者年长一些,高明一些,于我而言,感觉只因为年长。 与乃庆相识,在江苏电视台。当时我的兴趣所在,是媒介批评。电视,在中国可能要算是传媒的一个异数——比我出生得晚,而在某种意义上,死得比我还早;其盛时轰轰烈烈,寂时冷冷清清。于是不少明白人,在电视看上去还挺景气的时候出来了。乃庆本来就是在学界和业界来回转换的,本意去大学做个教授,结果人家觉得人才难得,让他做了学校的宣传部长。折中一下也好,可以一边做教授一边做部长。 我对乃庆的这一转型有兴趣,专程去拜访过他——2016年在太湖边上一个叫九龙湾的地儿。如今已不记得谈了些什么,无非是交换一些对人生志业的看法吧。其后,就陆续读到他写的本书里的一些文章。 记得**次读的是关于苏东坡的那篇,洋洋洒洒,有几万字,感觉学到了很多。从前对苏轼的了解,都来自正史,轶事里印象深的只有“东坡肉”,因为在中国作家协会工作的时候,吃过“作家宴”,其中有这么一道菜,还有“水淹七军”“火烧连城”,好像又叫“三国宴”。就在乃庆这篇长文里,知道了更多的轶事,而且更有趣。从此把东坡看成了跟自己一样的有着各种常人弱点的人。乃庆写人,往往通过行旅,当代如此写作的,余秋雨无疑是个开路者。不过余秋雨的路很正,告诉我们的都是大道理。其写过苏东坡,但记不清写什么了。卡夫卡应该没写过,但乃庆写的就是我感兴趣的,比如只是写了几个与他相关的女人,从而一改从前我对卡夫卡的阴暗印象。印象中乃庆文章没有太多道理,只有将我们拉近所写对象的引力。 本书诸篇,均有此等引力,或曰功力。 乃庆这部《与我相关的远方》,题材无疑在其专业与政务之外。本书之前,他出版过一部《高湾史记》,令我印象深刻。如果说那些与行旅有关的读书感悟,我写不到像他那样扎实,但还算是敢写的(我微信公众号名即“老李读行”),只是一读到“高湾”,就感觉自己力有不逮。这是一部社会学与人类学加历史学范畴的长篇著作,在浸润于乡土风情的个人认知基础上,采用多学科的方法写就。于是不免“羡慕嫉妒恨”,因为其站得住脚能够永垂。而其有此功力,再出版这部充满哲思的历史人文散文集,无疑也是值得一读的。 一位好作家,从前人们往往说会有两套笔墨。乃庆看上去也是,但慢慢读着,感觉他到底还是相融相通的一套。记得从前读过他结集的一本老厚的电视方面的专著,回头看,无论是影视传播学、社会学还是文学,乃庆的文章,都一样真诚明晰,一样情深意厚。 我与乃庆*大的区别在轻与重:浅尝辄止是我,简单清浅如我;认真厚重是他,豪放婉约如他。他还有很多技能是我无力为之的,如书法与古体诗。文人做到像他那样,也就到头了吧,包括还要处理诸多事务,多么像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 本来不配写序的,想不如做一个导读,可是又怕导歪了,便想还是读者自己慢慢玩味去吧。总体而言,倒是可以说,乃庆这部《与我相关的远方》,圆心在他生活工作过的扬州南京无锡,半径则画到了整个中国及欧洲—— 一部行旅之书,万千思接天下。从其所着力摹写的人物看,先后出场的有曹雪芹、朱元璋、李白、李叔同、李元昊、苏东坡、李煜、梵高、卡夫卡、路遥、顾宪成……从抵达的目的地看,先后有北京香山、长白山天池、中原汝州、浙东天姥山、杭州虎跑寺、西夏王陵、昆明翠湖、江苏常州、南京清凉山、欧洲阿姆斯特丹、陕西延安、山西太行山、无锡张泾…… 时常想,世上书这么多了,还差自己的一部吗?想下来的结果是,个人活在世上,需要与人连接,个人对他人会有意义,因为每个人都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长成的,他人,既是历史的,又在当下。所以,我们应该读读真诚的有趣的厚重的书写。 《与我相关的远方》,即为如此这般的一部美文集。 李幸(媒介批评家、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原院长) 2022年4月于广州 序二 一切景语皆情语 跟乃庆兄一样,因为职业的关系,我也到过不少地方,访友问古。但过去都不过留下“到此一游”和“到此一醉”而已。读完书稿《与我相关的远方》,我突然间在书中的文字中找到了一种久违的知己感,当然,还有自惭。 2014年6月,在杭州街头漫步的时候,我突然闪过一个念头,以后每到一个地方,就记录下眼睛里闪过的那些能够记住且有共情的景色、文物和人事吧,这才对得起自许的码字者和记录者的名头。我后来还一本正经地在自己的电脑里和个人博客上冠之以“行录中国”,一个如此高大上的名目。 但是,自那以后,我走过更多地方,自许“行录中国”的文字却没有留下多少,如今甚至想法也差不多烟消云散了。不仅诺言空许,也辜负了许多提供帮助期待看到我的文字记录的朋友。 正是怀着这种复杂的情感,让我集中精力,在两天内克服手机和电脑阅读的障碍(我习惯读纸书),读完了《与我相关的远方》。乃庆兄书中所写到的一些地方,诸如黄叶村、明孝陵、虎跑寺、清凉山、东林书院,更不用说苏东坡老死的常州,我都到过,书中记录的那些人那些事,许多我也知道,但我却陷溺于醉酒,困于自己的疏懒,竟然没有写过一篇。 也是借他人的文字,浇自己心中的块垒吧。我在乃庆兄的文字里,读到了许多类似的感悟,那些书中所写的我未曾抵达的地方,也会列入我未来云游的目的地。至于书的*后部分,乃庆兄对故友的几篇完全个人化的追忆怀想,读来同样打动我,不仅让我有知己之感,甚至想立即和乃庆兄把盏叙谈。 我和乃庆兄是一面之交。某年我应展江老师之邀到扬州,因我曾在媒体业服务,展江老师找了扬州几位媒体业的同行一起餐聚聊天,乃庆兄正好回扬州,因此结缘。我和乃庆兄不仅曾是同行,我们俩也都写自己的故乡,他出版的关于故乡的记忆《高湾史记》,确实类似史记的写法,写出了宝应县氾水镇高湾村的生生不息、烟火万卷,不像我写江南故乡,只是杂乱无章地随记。《高湾史记》记录的是乃庆兄地理上的故乡,《与我相关的远方》则更像一个走出故乡的游子寻找精神原乡的记录。无论是黄叶村的曹雪芹,汝州的风穴寺“临济喝”,李白梦游的天姥山,虎跑禅寺的弘一,还是《西风烈》里的党项西夏,翠湖畔的陆军讲武堂和西南联大,苏东坡的*后岁月,清凉山的李煜,抑或欧洲的梵高、卡夫卡等,无不从眼前景物延展至历史场景和主人的命运,更有今世共情的叹息和省思。 这其实是重新打量历史。在现实与历史、残景与人文之间腾挪辗转,是需要很高的知识门槛的,必得对历史掌故和人文典籍熟悉,尤其还需有激发的共情。我偷懒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就是对历史资料的把握远远不够,也很难专注去查证阅读。但这正是乃庆兄所努力的。就在今年的清明节,乃庆兄所写的《清明留言》一文中。他提到三十多年前在锡山旅游,路边看到一方老旧模糊的明代字碑,是纪念五百年前一位叫崔溥的朝鲜文官的,他即找来崔溥所撰的《漂海录》来研读。没有这种对历史资料的钻研,很难如此开阖收放自如为文。 梁衡先生在总结文章如何才能写好时,提出了“文章五诀”:形、事、情、理、典。我个人认为,形事典理之外,其实情*重要。观堂先生《人间词话删稿》中有言:“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虽是论诗词,但论散文之道,同样妥帖。 “每个人的生命的每一瞬间,都处在历史的交会点上。那些精微如闪电一般瞬间照亮生活的精微感受,那些在世界和历史重要节点上的个体人生状态,那些隐藏在黄土草丘里的曾经生动怒放的生命,那些消隐在山河之间的大开大合的历史,那些有限世界里的无限,那些曾经鲜活的枯寂,无疑是这个世界的精彩,也是历史馈赠的珍宝。” 这是乃庆兄自序中的话。我转录于此是想说,除了对历史资料熟悉之外,更要有面对眼前的历史遗存生发的真实共情,残景古人才能入文,文章也才能圆融而不生硬,无论关山万里还是历史深处的远方,才会与我相关相近相亲,才会有刘勰所言的那种“神与物游”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 关于人文景观与历史人物的书写,古代诗文中亦多见。当代中国以散文随笔之法写作者甚多,我之陋见,滥觞于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但是,即使是同样的题材,也并不是说别人写了我就不能写。虽然李白游黄鹤楼时写“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故事是千古美谈,正如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因为阅历见识不同,即使面对相同的人文景观,也会有不同感受,这种私人感悟才是*真切珍贵的。 “尔未看花时,此花与尔同归于寂。尔来看花时,则此花颜色,时明白起来。”王阳明说得对。记录下自己的感受,本来就应该是读书人尤其是曾经记录者的自觉。 “关心书本里的思想,关心人生经历中的思想,关心历史上所有发生过的思想,然后以一己之笔,一己之力,参与思想。——这,才是*美好的原乡。” 诚哉斯言。 朱学东(自由撰稿人 《中国周刊》《南风窗》原总编辑) 2022年4月于北京

作者简介

阚乃庆,教授、高级编辑,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 出版专业著作《*新欧美电视节目模式》《出入同门》等三部,诗集《耕读集》、纪实文学《高湾史记:一个运河村庄里的中国》,发表专业论文50多篇,另有舞剧、小说、散文等多部作品及数百篇各类文章面世。 创办新闻、教育、人物、文化、生活、娱乐、少儿等多个电视频道和栏目,策划“中国高速公路万里行”“绝对唱响”等多个大型媒体项目,主创《精神的力量》《闪亮的坐标》《邕江》等多部重点媒体节目;《情怀》《吴韵汉风》等20多部电视作品获得国家及省级大奖;其中《为祖国喝彩》获全国电视文艺特别节目*佳作品奖,《国家记忆》获上星频道*具开创性国史节目等十多项大奖,纪录片《黄河流过的村庄》获央视年度优秀节目一等奖、优秀对农电视作品一等奖。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