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03072367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11,241页
- 出版时间:2022-07-01
- 条形码:9787030723673 ; 978-7-03-072367-3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企业管理人员、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关注中国制造业智能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人士本书对制造业智能化前沿热点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研究制造业智能化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首先对制造业智能化、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文献、理论进行较为系统地回顾、分析与评述, 定量分析了中国制造业智能化新趋势、区位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 综合使用省级、城市、行业、企业数据, 运用多种模型及实证研究方法, 研究制造业智能化对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就业及收入差距、技术创新、经济绿色增长的影响。本书的研究目的在于揭示制造业智能化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各个方面的内在机理及区域、行业、企业异质性。本书对于加快实现中国制造强国战略目标, 全面分析制造业智能化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趋向, 深化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 形成制造业智能化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实践方案, 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目录
序言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问题提出 1
1.2 研究思路 2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4
1.3.1 研究目的 4
1.3.2 研究意义 4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6
1.4.1 研究方法 6
1.4.2 研究创新 7
第2章 智能化基本理论 10
2.1 智能化的起源与发展 10
2.1.1 世界制造业智能化发展历程 10
2.1.2 中国制造业智能化发展历程 11
2.2 制造业智能化的内涵及特征 12
2.2.1 制造业智能化的内涵 12
2.2.2 制造业智能化的基本特征 14
2.3 本章小结 16
第3章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基本理论 17
3.1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研究 17
3.1.1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研究 17
3.1.2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评价研究 18
3.2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界定 19
3.3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多维特征 20
3.3.1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20
3.3.2 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 20
3.3.3 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1
3.3.4 迈向高质量就业 21
3.3.5 收入分配结构持续优化 22
3.3.6 生态优先与绿色发展 22
3.4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状 23
3.4.1 经济增长 23
3.4.2 产业结构 26
3.4.3 技术创新 28
3.4.4 社会就业 31
3.4.5 收入分配 36
3.4.6 绿色发展 37
3.5 本章小结 38
第4章 中国制造业智能化测度与现状分析 39
4.1 引言 39
4.2 制造业智能化测度与驱动因素研究现状 40
4.3 中国制造业智能化评价体系构建与测算 41
4.3.1 制造业智能化评价体系构建 41
4.3.2 数据的选取、处理与测算 43
4.3.3 测算结果分析 44
4.4 中国制造业智能化驱动因素分析 46
4.4.1 模型构建 46
4.4.2 数据说明 47
4.4.3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48
4.4.4 计量结果及分析 49
4.5 本章小结 52
第5章 制造业智能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54
5.1 制造业智能化与区域经济增长 54
5.1.1 引言 54
5.1.2 智能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现状 54
5.1.3 智能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56
5.1.4 智能化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检验 57
5.1.5 研究结论 64
5.2 制造业智能化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 64
5.2.1 引言 64
5.2.2 智能化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研究现状 65
5.2.3 智能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 66
5.2.4 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 68
5.2.5 智能化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实证检验 71
5.2.6 研究结论 77
5.3 制造业智能化政策与企业绩效 78
5.3.1 引言 78
5.3.2 智能化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现状 78
5.3.3 智能制造试点的政策背景 80
5.3.4 智能化对企业绩效影响的模型构建 83
5.3.5 智能化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检验 85
5.3.6 研究结论 90
5.4 本章小结 90
第6章 制造业智能化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影响 92
6.1 制造业智能化与三次产业结构 92
6.1.1 引言 92
6.1.2 智能化对产业结构影响的研究现状 93
6.1.3 智能化影响三次产业结构的机制分析 94
6.1.4 模型建立、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 95
6.1.5 智能化对三次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检验 97
6.1.6 研究结论 101
6.2 制造业智能化与制造业结构 102
6.2.1 引言 102
6.2.2 智能化促进制造业结构优化的机制分析 103
6.2.3 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105
6.2.4 智能化对制造业结构影响的实证检验 107
6.2.5 研究结论 110
6.3 本章小结 111
第7章 制造业智能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113
7.1 引言 113
7.2 智能化与技术创新的研究现状 114
7.2.1 人工智能的相关研究 114
7.2.2 技术创新的综述 115
7.3 智能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 116
7.3.1 智能化通过加快知识创造促进技术创新 116
7.3.2 智能化通过知识和技术溢出促进技术创新 117
7.3.3 智能化通过提高学习吸收能力促进技术创新 117
7.3.4 智能化通过增加研发经费和人员投入促进技术创新 118
7.4 智能化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检验 118
7.4.1 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118
7.4.2 回归结果分析 120
7.5 本章小结 125
第8章 智能化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 126
8.1 引言 126
8.2 智能化对就业影响的研究现状 127
8.3 智能化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机制 129
8.3.1 智能化对制造业就业总量的影响机制 129
8.3.2 智能化对制造业就业结构的影响机制 132
8.4 智能化影响制造业就业的实证检验 133
8.4.1 智能化对制造业就业总量的影响 134
8.4.2 智能化对制造业就业结构的影响 139
8.4.3 区域异质性 143
8.5 本章小结 145
第9章 制造业智能化对收入差距的影响 147
9.1 引言 147
9.2 智能化对收入差距影响的研究现状 148
9.3 智能化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 150
9.3.1 制造业智能化对高技能劳动力收入水平的影响机制 150
9.3.2 制造业智能化对低技能劳动力收入水平的影响机制 151
9.4 智能化对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检验 153
9.4.1 计量模型设定 153
9.4.2 变量说明 153
9.4.3 数据来源与处理 154
9.4.4 回归结果分析 155
9.5 本章小结 159
第10章 制造业智能化对中国经济绿色发展的影响 161
10.1 制造业智能化与企业能源效率 161
10.1.1 引言 161
10.1.2 智能化对能源效率影响的研究现状 163
10.1.3 智能化对制造业企业能源效率影响机制 164
10.1.4 制造业企业能源效率的测算与特征分析 167
10.1.5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择 171
10.1.6 智能化对制造业企业能源效率的实证检验 173
10.1.7 研究结论 180
10.2 制造业智能化与碳排放强度 180
10.2.1 引言 180
10.2.2 智能化对碳排放影响的研究现状 182
10.2.3 智能化对碳排放影响的模型构建 183
10.2.4 智能化对碳排放影响的实证检验 187
10.2.5 研究结论 193
10.3 智能化与城市经济绿色增长 194
10.3.1 引言 194
10.3.2 智能化对绿色增长影响的研究现状 194
10.3.3 智能化对经济绿色增长的影响机制 195
10.3.4 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197
10.3.5 智能化对经济绿色增长的实证检验 203
10.3.6 研究结论 214
10.4 本章小结 215
参考文献 217
后记 240
节选
第1章绪论 1.1问题提出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在规模与技术水平上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世界技术进步与制造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制造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集中体现在轻工业制造水平不断提升,制造业总量持续增长、制造业主导地位日益凸显、生产能力迅速扩张、轻重工业基本协调增长等方面。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2001~2014年间,电子信息、机械、化工等技术偏向型产业得到高速增长,并成为带动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制造业技术水平大幅提升,制造业结构不断优化、产品出口竞争力显著提升。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酝酿兴起,数字技术与制造技术的融合进一步加速,以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机器人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对制造业产生了颠覆性影响。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展开,已成为制造业的重要发展趋势,并推动形成了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家陆续推出“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战略规划,培育制造业未来竞争优势。2013年,德国提出并实施“工业4.0”战略;2016年,日本制定了《超智能社会5.0战略》;2017年,英国发布了《英国数字化战略》;2018年,美国发布了《美国先进制造业领导力战略》,提出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与互联网产业制造。 中国也高度重视制造业智能化。2015年至今,中国一直将智能制造作为制造业发展的主攻方向。2015年,国务院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提出:‘‘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2016年,国务院颁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了智能制造是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主攻方向,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2017年,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要大力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同时也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主要源于近年来劳动力、土地等资源约束趋紧,以及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加重,过去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智能制造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将助力我国经济发展迈入技术进步和产业革命推进的新阶段,是我国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制造业智能化具有特殊的带动效应,能够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突破,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企业技术、产品和模式创新,将成为我国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抓手,以及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振兴实体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从宏观经济及产业层面来看,智能化对地区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以及价值链攀升等具有重要影响;从社会效益角度来看,智能化对制造业的就业总量和结构、不同技能型劳动力收入差距等民生问题均会产生影响;从促进技术创新角度看,智能化发展为地区创新产出、企业创新产出带来积极作用;从绿色发展角度来看,智能化对产业和企业的绿色增长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加快制造业智能化进程,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已经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当务之急。 虽然制造业智能化将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绿色发展等方面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经济发展的整体质量;但制造业智能化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具有一定的潜在风险,可能导致劳动力替代、收入差距扩大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结果。鉴于此,从理论上研究制造业智能化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探寻制造业智能化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评估制造业智能化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途径与效应,识别其制约因素与潜在风险,构建制造业智能化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框架和政策保障体系,对推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2研究思路 本书遵循“理论基础一实证检验一路径与建议”的研究思路,首先,构建制造业智能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分析基础;其次,评价我国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然后,从经济高质量发展包括的各方面,分别研究智能化对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制造业就业与收入差距、绿色增长的具体影响;*后,在理论分析和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智能化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技术路线图如图1-1所示。 1.3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研究目的 本书旨在探究制造业智能化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剖析制造业智能化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各个维度的影响,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宏观层面,本书重点探究智能化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将地区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等经济发展动力问题,结合制造业就业、收入差距等民生问题探讨,并特别将地区绿色增长纳入研究范围,以期相对全面地考察制造业智能化在宏观层面的经济社会效应,挖掘制造业智能化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差异化影响,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 中观层面,本书重点探究智能化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内部结构以及各行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在全要素生产率方面,本书重点考察制造业智能化到底能不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如果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内在动力又是什么?在制造业内部结构方面,主要从技术创新、生产模式、生产效率以及需求结构角度出发,探究智能化影响制造业结构优化的内在机制并进行实证检验。在行业碳排放强度方面,本书重点考察智能化能否降低碳强度,并对不同行业的异质性进行分析。 微观层面,本书将智能化对企业的影响聚焦到企业绩效和企业能源效率两个角度,以揭示智能化转型对企业经济收益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在企业绩效方面,本书结合中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计划的实践背景,从智能制造试点企业的评选和验收考核等环节,总结凝练智能化政策对提高企业的经济绩效的影响机制,探析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政策对制造业企业经济绩效的影响。在企业能源效率方面,本书考虑到三个现实问题:一是企业进行智能化转型,智能设备、智能机器的运作通常需要消耗大量能源,智能化转型是否确实可以提高能源效率?二是企业可能出于智能设备使用技术条件较高,投入成本较大的考虑,致使智能设备的购买数大于投入应用数,这是否会导致企业的资源浪费,从而抑制了企业能源效率?三是企业智能化转型对中国制造业企业能源效率影响的机制是什么,具体程度如何? 1.3.2研究意义 1.理论价值 **,从我国经济发展的背景和现实需求出发,界定制造业智能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深化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本书结合国家经济发展需求和战略需要,通过总结和梳理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界定制造业智能化的内涵,从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等层面评价中国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现状和时代特征,多角度、多层面探讨应该如何保障制造业智能化顺利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与企业发展的特征,总结制造业智能化发展背景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和战略需求。对于全面分析制造业智能化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趋向,掌握制造业智能化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呈现的特征及演化规律,深化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第二,研究制造业智能化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趋向,构建制造业智能化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体系。本书将探索制造业智能化如何以创新驱动力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而提供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本书试图用*新的国际国内理论与实践事实对制造业智能化问题进行分析,通过评估智能化对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企业绩效、能源效率等宏微观方面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揭示智能化对制造业技术创新、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制造业就业和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拓展制造业智能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交叉研究,对于探索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模式路径、构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框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2.实践意义 **,研究智能化的影响因素,为我国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制造产业提供思路和对策。通过研究智能化的影响因素,识别其中的关键性因素,有助于更清晰地辨识智能化方面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牢牢把握其“长板”和“短板”,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制造产业提供思路和对策。 第二,研究智能化的经济社会效应,测度智能化的多重影响,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从宏观视角系统分析智能化对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绿色发展、制造业就业和高低技能劳动力收入差距的影响及机制;从中观层面分析智能化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内部结构以及各行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从微观视角分析智能化对企业绩效、企业能源效率的影响及机制。本书明晰了智能化情境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潜在优势与现实困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找准定位,并提供相应的借鉴与启示。 1.4研究方法与创新 1.4.1研究方法 本书采用定性分析法与定量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侧重通过使用经济计量分析法来探讨智能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1.定性分析方法 1)文献分析法 文献分析方法是系统分析与全面归纳和研究主题有关的文献和理论,在此基础上,对所研究的关键问题进行探讨和评述的一种理论方法。文献分析法是本书使用的基本方法,也是贯穿全课题的研究范式。通过搜集、查找和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研究国内外制造业智能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演进历程和发展现状、新旧动能转换等,并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把握制造业智能化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新研究动态,以进一步研究制造业智能化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 2)系统逻辑分析方法 在分析制造业智能化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与路径中,本书运用系统逻辑分析方法从新旧动能转换、促进经济增长、促进技术进步、提升产业竞争力,及实体经济与制造业智能化深度融合产生的新业态和新模式等层面进行分析,揭示制造业智能化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属性与规律。 3)比较分析 通过对各地区、各行业的智能化发展水平进行横向比较,把握我国智能化发展的整体状况;通过对我国历年的智能化水平进行纵向比较,分析智能化水平的增长趋势。 2.定量分析方法 1)主客观赋权法 在对各地区制造业智能化水平进行评价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对制造业智能化水平的现状进行科学的定性与定量分析,从而得到制造业智能化在各地区的排序状况,为考察制造业智能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证检验提供基础数据。
-
曾国藩的经济课
¥26.5¥68.0 -
国富论
¥8.8¥35.0 -
博弈论
¥10.0¥38.0 -
看得懂的经济学-哈佛教授最受欢迎的经济学课
¥15.7¥58.0 -
斯密评传
¥14.4¥45.0 -
图解资本论
¥12.2¥46.0 -
经济学通俗读物:北大经济课(受益一生的经济学智慧)
¥11.6¥35.0 -
1949-2009-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
¥31.9¥55.0 -
资本论
¥27.5¥59.8 -
中世纪商业合伙史
¥16.7¥49.0 -
经济学通识-第二版
¥20.3¥58.0 -
元代榷盐与社会(2009/8)
¥9.9¥30.0 -
财富从哪来
¥23.4¥65.0 -
博弈论
¥25.9¥49.8 -
经济常识一本全
¥10.5¥35.0 -
日本的反省-走向没落的经济大国
¥12.6¥35.0 -
星际迷航经济学 科幻、经济学和未来世界
¥20.0¥49.8 -
英国的经济组织
¥16.9¥18.0 -
一种批判的经济学史
¥10.6¥23.0 -
盐铁论
¥24.4¥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