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47927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B5
  • 页数:368
  • 出版时间:2022-07-01
  • 条形码:9787030479273 ; 978-7-03-047927-3

内容简介

汪应洛院士,管理科学与工程专家、教育家,中国管理工程教育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长期致力于管理科学与工程教育事业和科学研究。率先将管理工程、系统工程、工业工程三个领域融会贯通,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管理学派。培养了大批高层次管理专门人才。主持了多项重大课题,为中国管理学科发展和管理教育事业作出重要贡献。本书用文学化的语言,记录了汪院士的成长历程和为新中国管理事业所做的杰出贡献。

目录

目录
总序/i
序一/v
序二/vii
**章抗日烽火浸染的童年(001)
一、安徽芜湖是故乡(003)
二、重庆八年磨难多(004)
三、汪石清弃政经商(009)
第二章在避风港似的教会中学发奋读书(011)
一、力圆读书救国梦(013)
第三章进人交通大学成为新中国首届大学生(017)
一、交大同窗张娴如(019)
二、“三反”、“五反”打“老虎”(021)
三、提前毕业搞建设(024)
第四章哈工大研究生学习经历(031)
一、成为首名管理学研究生(033)
二、撰写首部企业管理学著作(039)
三、重建交大管理教育(044)
第五章迁校西安支援西部建设(049)
一、响应号召迁西安(051)
二、大房换小高风尚(055)
第六章“文化大革命”丢失的十年(061)
一、“文化大革命”受迫害(063)
二、相濡以沫渡难关(068)
三、战备疏散到岐山(070)
四、加紧工作挽损失(073)
第七章教书育人开创管理教育(075)
一、机械系“三驾马车”(077)
二、学科发展绘蓝图(081)
第八章分管系校科研管理工作(089)
一、分管科研创辉煌(091)
二、务企业搞研发(102)
第九章创建管理工程学科和管理学院(107)
一、兰州推广自动化(109)
二、创建“管理工程学科”(115)
三、创建管理学门类(118)
四、重建交大管理学院(126)
五、培养首位管理学博士(129)
六、儒雅夫子工作狂(136)
七、身体健康亮红灯(150)
第十章根据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科学研究(157)
一、丝路研究先行者(159)
二、立足需求搞科研(165)
三、三峡工程智囊团(177)
四、战胜病魔攀高峰(184)
五、提名院士自述词(187)
六、研究环保惠民生(194)
七、众星捧月庆八秩(196)
八、媒体盛赞汪应洛(210)
九、三十年院庆群英会(236)
第十一章喜获2015复旦管理学终身成就奖(245)
第十二章成果倍出的中国工程院院士(253)
一、中国制造2025(255)
二、研究规划现代制造那业发展战略(258)
三、为中国服务型制造业的发展战略绘蓝图(266)
四、推动现代工业工程,打造世界制造基地(272)
五、培养工程管理创新型人才的理论研究与实践(280)
六、评估三峡工程经济论证及可行性研究结论(291)
七、谋划陕西能源发展战略,促进陕西经济腾飞(298)
八、落实科学发展观,著述中国首部《工程哲学》专著(307)
九、探索工程演化新途径,创造工程活动高效率(312)
十、研究智能城市理论,提高现代城市管理水平(320)
十一、提升中国制造企业自主设计能力创新的新思维(323)
十二、筹建中国“改革试点探索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333)
附录一汪应洛年谱(335)
附录二汪应洛院士主要论著(339)
参考资料(343)
后记 (345)
展开全部

节选

**章抗日烽火浸染的童年 一、安徽芜湖是故乡 汪应洛出生在安徽省芜湖市! 位于长江南岸的芜湖市是一座有2600年历史的著名古城。汪应洛1930年5月21日就出生在这历史悠久、工业发达、商贸繁荣、文化深厚的风水宝地。 汪应洛的父亲汪石清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在芜湖一所中学任美术教师。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很深的造诣,尤其偏爱程朱理学,所以用北宋理学四大派别“濂、洛、关、闽”为自己的孩子取名,希望他们遵从理学思想,修身立业,报国济民。汪石清同原配夫人生育了3个孩子,长子取名“汪应濂”,次子取名“汪应洛”,第三个是女孩子,就按儒学传统命名,取名“汪应模”,希望她长大遵从“三从四德”,“相夫教子”,做一个贤妻良母、女中楷模。他给抱养来的朋友妹妹的孩子,也就是汪应洛的小弟弟取名“汪应关”,仍然以理学学派取名。 汪应洛夫妇携儿子汪时奇重归安徽故里 理学是宋代以后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创立的理学(即道学),人称“濂”派。汪应洛之名得之于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兄弟创立的理学“洛”派。 南宋理学家朱熹在浙闽创宗立派,世称理学“闽”派。如果汪石清再得第四子,其名将是“汪应闽”了。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军阀混战,匪盗横行,外夷侵扰,天灾频繁,实为时局动荡,民不聊生。汪石清携家带口赴南京谋生,经友人介绍,进入国民政府财政部当职员,一家人的生计才有了比较稳定的来源。1936年,6岁的汪应洛进入南京实验小学一年级读书。 天资聪颖的汪应洛受当教师的父亲的影响,对读书有非常浓厚的兴趣。他进入正规的南京实验小学,发愤读书,努力学习,在这个难得的学习环境中汲取知识的营养。然而,时局的变化打破了他平静的求学生活。 日本军队为了占领中国,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二、重庆八年磨难多 汪石清一家随国民政府财政部由南京迁到重庆后,住在财政部的家属宿舍内。1937~1943年,汪应洛先后在重庆广益小学、隆昌师范附小、重庆德精小学上学,1943年,他从德精小学毕业。 重视孩子教育的汪石清希望孩子能在重庆较好的中学读书。当时重庆*著名的中学是南开中学,但它的位置在重庆郊区,离财政部家属区较远。尽管是国民政府陪都,但社会治安仍比较混乱,交通也不便利,让小孩远离家庭去上中学,实在有许多不便之处。于是,他将汪应洛及哥哥汪应濂送到了离家较近的巴蜀学校上学。 巴蜀学校是重庆声名仅次于南开中学的著名学校,创办于1933年,创建人是原国民政府四川省主席王缵绪。巴蜀学校坐落在嘉陵江畔的张家花园,是一座集幼稚园、小学、初中和高中于一体的著名学校。创办初期,著名爱国人士黄炎培亲荐江苏教育家周勖成出任首任校长,著名人士卢作孚、康心如、何鲁等担任校董,定下了“公正诚朴”的校训。抗日战争期间,周恩来同志在学校操场发表过爱国斗争的演讲。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创作了《巴蜀学校校歌》。1950年,巴蜀学校由西南军政委员会接办,改为西南区干部子弟学校。当时邓小平同志亲自指示“只许办好,不许办坏”。1954年西南局撤销后,校中各部独立分设,中学部改为重庆市第四十一中学。1958年,学校被评为全市中学唯一“百面红旗”。第四十一中学于1978年被定为四川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1991年更名为巴蜀中学,位居全国百强中学第五名。 黄炎培是创建巴蜀学校的有力推手,他是中国教育家、实业家、政治家,也是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发起人之一。他立志教育救国,竭尽全力倡导和推行职业教育,对中国近现代学制的演变,以及传统教育的改革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黄炎培先生着重推荐优秀教育家周勖成,担当重任入川办学。作为首任校长,周勖成力主“创造一个新的学校环境,实验一些新的学校教育'不论是军政要员的少爷小姐,还是贫穷寒家的庶民子弟,只要是巴蜀学校学生,都要有“科学的头脑,劳工的身手,前进的思想,合作的精神,平民的生活,纪律的行动,艺术的兴趣,爱国的观念”;对教师的要求是建立在“以身作则的基础上”的“导师信条”:“专业的精神,德业的修养,丰富的知识,教学的技能,纯正的思想,慈爱的心地,强健的身体,耐劳的习惯。”在周勖成校长的苦心经营下,巴蜀学校很快成为四川教育界的一颗明珠。建校三周年时,黄炎培人川考察,下轮船后首先到巴蜀学校参观,他对学校的发展给予高度评价,称学校“处处见不苟精神”。后来黄炎培还多次在巴蜀学校作报告,他的博学多才和炽热的爱国情怀对汪应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炎培的夫人姚维钧当时在巴蜀学校任教,她是汪应洛的国文教师。日本帝国主义的残酷侵略、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涯,使汪应洛产生了强烈的读书救国思想。在巴蜀学校这么好的学习环境中,又遇到姚维钧这样的优秀老师,汪应洛的学习劲头更大了。受父亲儒家思想的影响,他对中华传统文化本来就有浓厚的兴趣,现在又有名师姚维钧授课,他的国文学习成绩总在班里名列前茅。抗日战争时期,重庆不断遭到日军飞机的轰炸,学校难以正常上课。姚维钧老师除了在课堂上认真给学生授课外,还经常给学生安排一些家庭学习内容,以使学生在不能来校上课时,在家里仍能坚持学习,不致耽误功课。每逢在家躲避警报,汪应洛便在父亲的指导下自学《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等文学典籍,并坚持写作文,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这为他日后从事教学和著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汪应洛受教于姚维钧,其人格魅力和学术造诣对汪应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读书救国的思想促使汪应洛对各门功课都十分珍爱,尤其对数理化更是下苦工夫。初中三年,他的学习成绩总是全班前一、二名。他认真学习数学,为他日后考取工科大学打下了基础;他爱好英文,为他后来学习国外管理工程研究成果创造了条件。当时,他们班有位同学家住重庆英国大使馆附近,大使馆每个礼拜天都放露天电影,这位同学经常带他去大使馆看英语电影,他的英语水平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髙,增强了他学习英语的兴趣。 汪应洛兴趣和爱好广泛,他在学习之余,喜欢看文艺演出。抗曰战争期间,大批思想进步的文化工作者集居重庆。汪应洛家附近就住有不少电影明星、作家、记者,如白杨、张瑞芳等,他们经常进行抗日宣传、演出活报剧和话剧。汪应洛对这些进步话剧很感兴趣,一方面是感受文艺工作者的爱国精神,同时也是在战乱中寻找生活的乐趣。 因大批文化机构、团体、文化人士迁渝,重庆的文化队伍空前壮大,抗日战争时期,重庆成为大后方的文化中心,抗日民主文化得到空前的繁荣和发展。 作为战时中国首都的重庆,一直是日本帝国主义攻击的主要目标之一,Xf其狂轰滥炸,妄图摧毁而后快。 1938年2月18日起至1943年8月23日,日本对重庆进行了长达5年半的战略轰炸。据不完全统计,在此期间日本对重庆实施轰炸超过200次,出动9000多架次的飞机,投弹11500枚以上。重庆死于轰炸者10000人以上,超过10000幢房屋被毁,市区大部分繁华地区被破坏。日本对重庆实施的空袭,是*先实行的战略轰炸。其目的是希望通过制造大量平民杀伤,以瓦解对方抵抗的士气。故此轰炸时不分前线及后方,亦不以军事目标为主要对象,反而多以居民区、繁华的商业区等为目标。 1940年5月,日本大本营发动“101号作战”,由陆、海军同时对中国后方进行轰炸。陆军主要以山西运城为基地,海军的主要基地为汉口。轰炸重庆的日机超过2000架次。8月19日的轰炸尤为惨烈,日本海军投人超过140架轰炸机,以零式战机护航轰炸,重庆2000多户民居被毁,称“八一九”大轰炸。 1941年年初,日军在发动太平洋战争前先向中国集中力量进行空袭,发动名为“102号作战”的大规模轰炸。有一天,汪应洛上学时,日本飞机突然空袭,他赴决往家里跑,路上火光冲天,横尸遍野。他冒着刺鼻的浓烟,越过斜塌的建筑和焦土赶到自己家旁边时,房屋已不复存在,成为一片废墟,家人亦不知去向。他在火海中呼喊亲人,四处找寻,蹄在酿找到了父亲和母亲。 日本飞机大轰炸给重庆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汪应洛家的房子被炸毁,全家人逃到重庆郊外去避难。在这一时期,汪应洛经过了一段农村生活。无家可归,寄人篙下,难以读书,就同小伙伴们在田野中玩耍。他们在乡村中追逐游戏,在农田中采摘豌豆苗,放在小锅里,在地上挖个坑,拾来柴火煮豌豆苗吃。如此童心不泯的游戏,减轻了战乱压在孩子们心头上的烦恼。警报解除后,他们又回到重庆,赁屋居住,焦急地等待着战争的结束。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中华民国”政府与中国共产党在重庆进行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谈判。 1945年10月10日,会谈双方签署协议《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史称“双十协定'“双十协定”是重庆谈判的主要成果,双方在协议中同意避免内战,和平建国,共同推动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以及与其他政党合作组建多党制民主联合政府。 在重庆国民政府财政部任科长的汪石清同全国人民一样,对“双十协定”的签订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希望能够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但多年在国民政府财政部工作的经历,使他认清了国民党的腐败和无能。1945年抗日战争刚胜利,社会上就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身为财政部职员的汪石清对此感受*深,认识到国民政府财政政策的腐败是政治腐败的缩影,于是于1946年下半年离开国民謙财政部,赴上海经商办企业。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