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安石年谱长编(全6册)/刘成国著

王安石年谱长编(全6册)/刘成国著

1星价 ¥316.8 (8.0折)
2星价¥316.8 定价¥396.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112978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372
  • 出版时间:2022-07-01
  • 条形码:9787101129786 ; 978-7-101-12978-6

内容简介

本书在前人编纂王安石年谱的基础上,主要按照年、月、日,对王安石的一生做综合性考述,包括其家族、世系、字号、里贯、生卒年;科名、仕履、功业;创作成就和学术造诣;交游网络;家族盛衰等。在材料的搜集、问题的考证、思想的阐发、方法的探讨等方面都有重要成果。

目录

凡例
卷一
家族世系
宋真宗天禧五年辛酉(1021),一岁
乾兴元年壬戌(1022),二岁
宋仁宗天圣元年癸亥(1023),三岁
天圣二年甲子(1024),四岁
天圣三年乙丑(1025),五岁
天圣四年丙寅(1026),六岁
天圣五年丁卯(1027),七岁
天圣六年戊辰(1028),八岁
天圣七年己巳(1029),九岁
天圣八年庚午(1030),十岁
天圣九年辛未(1031),十一岁
明道元年壬申(1032),十二岁
明道二年癸酉(1033),十三岁
景佑元年甲戌(1034),十四岁
景佑二年乙亥(1035),十五岁
景佑三年丙子(1036),十六岁
景佑四年丁丑(1037),十七岁
宝元元年戊寅(1038),十八岁
宝元二年己卯(1039),十九岁
康定元年庚辰(1040),二十岁

卷二
康定二年、庆历元年辛巳(1041),二十一岁
庆历二年壬午(1042),二十二岁-
庆历三年癸未(1043),二十三岁
庆历四年甲申(1044),二十四岁
庆历五年乙酉(1045),二十五岁
庆历六年丙戌(1046),二十六岁
庆历七年丁亥(1047),二十七岁
庆历八年戊子(1048),二十八岁
皇佑元年己丑(1049),二十九岁
皇佑二年庚寅(1050),三十岁
皇佑三年辛卯(1051),三十一岁
皇佑四年壬辰(1052),三十二岁
皇佑五年癸巳(1053),三十三岁
皇佑六年、至和元年甲午(1054),三十四岁
至和二年乙未(1055),三十五岁

卷三
至和三年、嘉佑元年丙申(1056),三十六岁
嘉佑二年丁酉(1057),三十七岁
……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附录
后记
重印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王周会同年赋诗,和之  《诗注》卷三十三《和王司封会同年》。按,“王司封”,即王周。  因林肇修慈溪县学,贻书杜醇,召其为诸生师  《文集》卷七十七《请杜醇先生人县学书》其一:“人之生久矣。父子、夫妇、兄弟、宾客、朋友,其伦也。孰持其伦?礼乐、刑政、文物、数制、事为,其具也。其具孰持之?为之君臣,所以持之也。君不得师,则不知所以为君;臣不得师,则不知所以为臣。为之师,所以并持之也。君不知所以为君,臣不知所以为臣,人之类其不相贼杀以至于尽者,非幸欤?信乎其为师之重也。古之君子尊其身,耻在舜下,虽然,有鄙夫问焉而不敢忽,敛然后其身似不及者,有归之以师之重而不辞,曰:‘天之有斯道,固将公之,而我先得之;得之而不推余于人,使同我所有,非天意,且有所不忍也。’某得县于此踰年矣,方因孔子庙为学,以教养县子弟,愿先生留听而赐临之,以为之师,某与有闻焉。”  按,慈溪县学,《(宝庆)四明志》卷十六:“旧在县西四十步。皇朝雍熙元年,令李昭文建先圣殿居其中。端拱元年,令张颖记。庆历八年,令林肇徙建于县治之东南一里,鄞县宰王公安石记之,贻书招邑之宿学杜醇为诸生师。”同书卷八:“杜醇,慈溪人,经明行修,不求闻达。庆历中,县令林肇一新乡校,请公为之师,不可。王文公安石再为林作师说以勉之,至今与杨公适并祠于县学。”  《(宝庆)四明志》卷八所谓“师说”,应即《请杜醇先生人县学书》,盖因所论乃儒家师道也,发挥韩愈《师说》之旨。又公待杜醇颇厚,后虽离鄞,犹数问讯。《诗注》卷十三《伤杜醇》:“杜生四五十,孝友称乡里。隐约不外求,耕桑有妻子。藜杖牧鸡豚,筠筒钓纺鲤。岁时沽酒归,亦不乏甘旨。天涯一杯饭,夙昔相逢喜。谈辞足诗书,篇咏又清沘。都城问越客,安否常在耳。日月未渠央,如何弃予死。古风久凋零,好学少为己。悲哉四明山,此事今已矣。”李注:“公为鄞县,尝有书请醇科县学,及在朝,又数从越人问其安否。公厚醇如此,其退之所称董邵南之流乎?读公诗,可想见其人。”  公以一县之尊,两次致书礼聘布衣杜醇,尊师重道,溢于言表,流风余韵,波及后世。《(至正)四明续志》卷十一《余少傅祠堂记》载明州昌国县韩昼兴学,即模仿公:“(韩昼)锐意作兴,聚邑之子弟而教育焉,用鄞大夫聘致杜先生故事,具礼延公,以为诸生楷式,其淑艾甚众。于斯之时,宫墙有恤,篷豆有楚,士讲习息游其中,彬彬然有邹峄乡射之遗风。”“鄞大夫”,即公。元人袁桷《清容居士集》卷十八《鄞县学兴造记》:“维鄞自王文公延杜先生,以君师为端本,故后之继承,经术渊懿、蹇蹇大节见于史传者,凡数公。衣冠日隆,微近功利,而怀忠抱德,盛于乾道、淳熙之际。遗言正学,传于今犹未泯。”  为慈溪县学撰学记  《文集》卷八十三《慈溪县学记》:“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古者井天下之田,而党庠遂序国学之法立乎其中。乡射饮酒、春秋合乐、养老劳农、尊贤使能、考艺选言之政,至于受成、献馘、讯囚之事,无不出于学。于此养天下智仁圣义忠和之士,以至一偏一伎、一曲之学,无所不养。而又取士大夫之材行完洁,而其施设已尝试于位而去者,以为之师。释奠、释菜,以教不忘其学之所自;迁徙、倡逐,以勉其怠而除其恶。则士朝夕所见所闻,无非所以治天下国家之道。其服习必于仁义,而所学必皆尽其材。一日取以备公卿大夫百执事之选,则其材行皆已素定,而士之备选者,其设施亦皆素所见闻而已,不待阅习而后能者也。古之在上者,事不虑而尽,功不为而足,其要如此而已。此二帝三王所以治天下国家而立学之本意也。  后世无井田之法,而学亦或存或废,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而学之士群居族处,为师弟子之位者,讲章句、课文字而已。至其陵夷之久,则四方之学者废而为庙,以祀孔子于天下,趼木搏土,如浮屠道士法,为王者象。州县吏春秋帅其属释奠于其堂,而学士者或不预焉。盖庙之作出于学废,而近世之法然也……后林君肇至……即因民钱作孔子庙,如今之所云,而治其四旁,为学舍讲堂其中,帅县之子弟,起先生杜君醇为之师而兴于学。”  ……

作者简介

刘成国,生于1977年,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研究员。2002年获浙江大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史、学术思想史。著有《荆公新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变革中的文人与文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