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堂·第71卷

草堂·第71卷

1星价 ¥7.8 (5.2折)
2星价¥7.8 定价¥15.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116328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04
  • 出版时间:2022-07-01
  • 条形码:9787541163289 ; 978-7-5411-6328-9

本书特色

《草堂》诗刊由当代诗人梁平主编,是高质量、高稿酬、高颜值的诗歌刊物,海纳百川,兼容并包,设置有封面诗人、实力榜、非常现实、*青春等主要栏目。这本《草堂(2022.7总第71卷)》具体收录了《满天繁星看着我们这群人(组诗)》《现代诗歌在灾难中的生命意识》等作品。

内容简介

《草堂》诗刊以“传承大唐风骨,繁荣当代诗歌”为宗旨,立足成都,面向海内外,是成都诗意的城市文化符号,是华语诗坛的重要旗帜和标杆。全书以多角度、全方位展现当下诗歌及其理论研究的发展现状,使读者得以全方位体味诗歌的内涵与魅力,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整本书具有包容性强,地域性广,传承性高,针对性强等特点,对当代诗歌的发展和传播促进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目录

【封面诗人】
二十—楼,及其他(组诗)
—则笔记
站得高,看得远·随时间而来的壮阔——从孙文波的几个重要维度看诗人的写作
【实力榜】
草木自带云梯(组诗)
时光帖(组诗)
空欢喜(组诗)
【非常现实】
何以言(组诗)
立秋(三首)
时光的道具(组诗)
时光是有刻度的(组诗)
蚂蚁搬家(组诗)
【*青春】
另有岛屿(组诗)
雪中提琴师(组诗)
风—页一页翻动树叶(组诗)
满天繁星看着我们这群人(组诗)
旧而新的想法(三首)
【独白与对话】
现代诗歌在灾难中的生命意识
转身,触碰与渴望
战争时期的诗歌与幽默
“激起泪水的千层浪”
灾难与启示
【中坚】
路上(组诗)
蓓蕾与落花(组诗)
菜园小记(组诗)
时间的痕迹和老物件(组诗)
河流上的乌托邦(组诗)
【大雅堂】
纸镜子(组诗)
大鲜卑山下(三首)
在黄昏的尘埃中(三首)
西部往事(三首)
芦苇记(外—首)
即事(外—首)
光和影子(外—首)
粉墨人生(三首)
附属(三首)
象形学(外—首)
山杏(外—首)
三种鸟儿飞翔的姿态(外—首)
动荡的小屋(外—首)
白露未唏
歌手
火车站
陈家湾(外—首)
月光下返青
【子美逸风】
【封三·书画】
节录《尚书·君爽》
展开全部

节选

一则笔记 诗歌的标准,什么诗是好诗,什么诗不是好诗,从古至今一直是个话题,先是有“诗无达诂”这样的把标准弱化了的言辞出世,继而一系列的讨论便无止无休地展开,时至今日,也没有一个定论。但很诡秘的是不管有没有定论,人们还是多多少少能够在面对某些诗人与作品时求得—致的意见。举例说:人们不会说陶渊明、李白的诗不好,白居易是一个特别差的诗人。在这样的隋况下,再来谈论标准问题,有时候的确让人感到这是有点把^搞糊涂的事,因为我们能够一眼看出李白和很多诗人的好,为什么就不能说其他的诗人不好?这一点我想过来想过去,也没有得到确切的答案。现在有个说法叫凭感觉。是不是在某种情况下,一首诗的好坏与否的确只能是凭感觉的事。但事情好像又不能如此。譬如说我在网上看到一首诗,初读觉得不错,作者在结构方法、用词造句、意义确定等方面有些新意,于是觉得这是一首不错的诗。但是等再读一次,用我长期阅读建立起来的经验,以及将之放在我认为的诗歌史框架内衡量,马上情况就不一样了,一下子就看到它的不足,它在我这里并不足以当得起一首好诗的名。于是乎对*初阅读得来的评价给予了否定。那么,这样的阅读到底哪一种获得的评价是对的?也许都对也许都不对。问题的确要看站在什么角度,以什么样的要求来评判一首诗。经常的情况是,对一首诗的评判,如果取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要求,得到的结论不一样。这也是为什么有些诗人读者很喜欢,但业内人士,他的同行却评价很低。由此产生的对立,一时半会儿无法和解,也造成文学史叙述的困难。 上面说的话有些左右摇晃的意味。也没有解决什么是诗歌的标准这一问题。其实说到底,我在自己的写作中也没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像我这种写了几十年诗的人,从古代一路看过来,有些诗人,像陶潜、杜甫是自己*喜欢的诗人,莎士比亚则没有那么喜欢——因为他的古典欧洲式的表达方式。反而喜欢后来的一些地位没有他高的诗人,甚至极端时觉得像布鲁姆这样的批评家对其评价有过分嫌疑。但这些好恶都不是标准,而只能说是偏好。问题是几乎每个^都会站在自己的偏好上选择自己认为好的诗人。如果要造—份表格调查一下,可能很难有统一的答案。虽然有些诗人得票要多一些,另一些诗人得票少一些。我不想认同的是,那些对某些大家都看好的诗人投了不喜欢的票的人就应该遭遇批评,说他们完全错了或者诗歌趣哧有问题。 这一点就像约翰·邓恩的遭遇,如果不是艾略特在二十世纪的大力推崇,这位十七世纪的玄学派诗人也许就会慢慢地从英语诗歌史中退出去。但正因为艾略特声称邓恩是自己的写作源头之一,马上好多人跟匕去说他的确了不得。其实细究下来,这里的好多人不过是追随艾略特,他们的意见当不得真,说不定在他们心里仍然认为邓恩很—般呢。这又涉及诗歌评价其实存在着追随心理,很多人不过是被大人物的言论牵着走,他们没有反对意见,并不说明他们真的有见识。有时我被逆反心、理左右,总想做出当大家都吹捧一个人时我就要做出表示不喜欢的举动。当然我能够说出自己的道理,并非单纯的胡搅蛮缠。关键的问题是,如果我们只是在阅读中求陕乐的人,干吗非要听诗歌史家与权威的话? 但是,权威之所以是权威,不是白混出来的名头,肯定有比—般人更能忽悠的道行。譬如说“新批评”的权威布鲁克斯,他写《精致的瓮》一书,用细读的方法谈论叶芝、谈论艾略特,长篇大论,一点—滴,匕下纵横,如果不存偏见,我们不得不说他确实读出了—般人读不出来的东西,哪怕有点过度阐释。问题是其他人为什么就过度阐释不了呢?这里面涉及标准的另一个问题,到底它是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之上的。而我一直认为之所以我们会发现诗歌的标准很难统一,问题之—还在于它其实建立的基础很难统一,即不同的人会为诗歌建立评价的不同平台,有的人建立的高,而有的建立的平台在另一些人眼里几乎算不得平台。到底我们选择什么样的平台将诗歌放在上面去称—称它有没有重量,这里,又涉及另外的更复杂的问题,即我们承不承认平台的存在。现在中国的情况是,很多时候当我们把平台建高了,马上会遭到很多人反对,说你那样不对,是把某种个人的好恶用在了对别人的苛刻上,结果到头来不是你的标准成立了,是你成为被排除在建立标准权力之外的人。而且还不能抱怨自己碰到了审美趣味、文学要求低下的时代。如果那样,肯定是遭更大规模的攻讦。所以说起来有时非常滑稽的现象会出现在人们面前,明明出现了能够称之为标准的标准,*后这一标准的命运是它必须不是向上,而是向下去求得更多的人的认同。搞到后来标准也就不成标准,众说纷纭的现象也由此产生。 这就是很多时候我不想谈标准的原因。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可能谈呢?前些年有人想用量化的方式提出自己的标准,说诗应该有道德要求,与正义、善、美站在同一边。这样的提议看起来有理有据,很有尊严,但明显暴露出幼稚的一面。因为如果以那么简单的要求来判别诗的话,历史上

作者简介

梁平,重庆人,现居成都。当代诗人,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200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拒绝温柔》《梁平诗选》《巴与蜀:两个二重奏》《近远近》(波兰版)等八部;长篇小说《朝天门》一部,评论集《深呼吸》等。作品被译介到美、英、法、德、日、俄、韩、波兰、保加利亚等国。曾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第二届中华图书特别奖、《中国作家》郭沫若诗歌奖、四川文学奖、重庆文学奖等奖项。现为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曾任《红岩》杂志执行总编辑、《星星》诗刊主编等,现任《青年作家》杂志、《草堂》诗刊主编。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