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全二册)

世界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全二册)

1星价 ¥199.4 (7.7折)
2星价¥199.4 定价¥25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38680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762
  • 出版时间:2022-05-01
  • 条形码:9787520386807 ; 978-7-5203-8680-7

内容简介

  《世界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套装上下册)》首次论证了世界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双向关系:世界文学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形成,而中国现代文学的海外传播又丰富了世界文学宝库。  《世界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套装上下册)》认为,世界文学不是一个固定概念,而是一个旅行的概念;世界文学不是各国/民族文学的总汇,而是指那种具有世界性意义的文学;世界文学经典的评价应当依循某种普遍的标准;在世界文学史的编写过程中应突破西方中心主义的藩篱;应通过不断在世界上发声向世界推广中国文学;在确定世界文学经典时,应同时考虑其经典性和可读性。

目录

上册
绪论 世界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
上编 世界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与思潮
**章 世界文学概念在中国的流变
第二章 “世界文学”概念的双向旅行
第三章 世界主义与世界文学
第四章 “世界文学”与翻译
第五章 作为问题导向的世界文学与世界戏剧
第六章 诺贝尔文学奖与中国当代小说
第七章 从比较诗学到世界诗学的建构
中编 世界文学语境下的中国现代文学
第八章 世界文学语境下的中国现代小说
第九章 世界文学语境下的中国现代诗歌
第十章 世界文学语境下的中国现代戏剧

下册
下编 世界文学与中国现当代作家
第十一章 鲁迅与世界文学
第十二章 郭沫若与世界文学
第十三章 巴金与世界文学
第十四章 曹禺与世界文学
第十五章 老舍与世界文学
第十六章 钱锺书与世界文学
第十七章 凌叔华与世界文学
第十八章 贾平凹与世界文学
第十九章 莫言与世界文学

跋 世界文学语境中的中国当代文学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世界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上册)》:  三 战争背景下世界文学含义的时代置换  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重,“世界文学”还被赋予时代政治的含义,被纳入到整个民族的抗争事业当中。由于中国的民族解放战争本身就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学前所未有地感受着世界文学的召唤和联结。中国的世界文学观念更具国际意识、开放色彩和斗争精神,其直接表现之一就是将“世界文学”与“民族解放”“国防文艺”相联系。1936年初,文艺界为响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提出了“国防文学”的口号,号召各阶层、各派别的爱国作家,都来创作抗日救国的作品。世界文学被赋予“以国际社会上所发生的人类的大问题做主题的文艺作品”这一新的含义。对“世界文学”的提倡已非单纯的文艺之举,而是有着明确的社会政治目的。  民族意识的空前高涨也促使理论家在论述民族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时更多地反思此前的世界文学热情,更侧重于以自身的文化建设为时代政治服务。在当时关于民族形式等问题的讨论中,这种世界文学表述是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周扬指出:“我们要在对世界文化的关心中养成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特别亲切的关心和爱好,要在自己民族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去吸取世界文化的精华。”显然,与“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等人对旧文化的彻底否定以及对世界文化的绝对推崇相反,周扬在世界文化的语境中表现出对民族历史文化的坚挺。“只有*坚定地把定民族的立场,*高度地发挥民族精神的文学,才能成为伟大的文学。”这种立论很能反映当时文论家的态度。萧三也谈道:“我们细研古今中外的文艺作品可以得到一个真理:愈是民族的东西,它便愈是国际的。愈有民族风格、特点的,便愈加在国际上有地位。”可见,这个时候,民族的意味着世界的,区分文学的只有政治上的侵略性与反侵略性。在民族面临危机的生死关头,中国知识分子在文学观念上,将战时文学的世界主义、国际主义特征进行了充分张扬。这种文学中的国际主义精神还被引向了一个更大的领域“国际艺术”。中国学者强调的是民族特色对世界艺术的贡献,以及世界艺术的有机统一。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茅盾对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关系的诠释和利用。“五四”时期,茅盾就表现出对国民文学走向世界文学的促成之意。随着时代语境的转换,国民性的说法淡出,民族的提法则越来越突出。茅盾对马克思世界文学论述的引用和评述*直接地表明了他的转变:“我们相信迟早会出现这样一个世界。这种世界性的文学艺术并不是抛弃了民族文艺的成果,而凭空建立起来的,恰恰相反,这是以同一伟大理想但是不同的社会现实为内容的各民族形式的文艺各自高度发展之后,互相影响融合而得的结果。是故民族文学之更高的发展,适为世界文学之产生奠定了基础。”马克思预示的由生产力发展而导致的世界文学结果带有批判色彩,而茅盾则将其转换为一个“伟大理想”,既强调理想的同一性,又强调各民族文学独立发展与相互融合的必要性。其论述立足于中国的文学发展的现实,具有鲜明的辩证色彩。  与之对照,战国策派的重要人物陈铨倡导的“民族文学运动”对世界文学资源的借用也旨在宣扬“民族文学”的产生。“所谓世界文学,并不是全世界清一色的文学,或者某一个民族领导,其余的民族仿效的文学,乃是每一个民族发挥自己,集合拢来成功一种文学。我们可以说,没有民族文学,根本就没有世界文学;没有民族意识,也根本没有民族文学”;“在某一个时代,民族意识还不够强烈,时代精神把一般作者领导到另外一个方向,使他们不能认识他们自己。在这种时候,真正的民族文学就不容易产生,它对于世界文学的贡献,因此也不能伟大。”这些结论的得出以对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等西欧国家文学运动的深入考察为基础,有着广阔的世界文学背景支持。显然,在学理层面,中国学者普遍认为,民族文学是世界文学的基础,世界文学是民族文学发挥其民族意识,共同集聚而来的。只有表现了民族特性和时代精神的文学才能够贡献于世界文学。  在为时代政治服务的大语境下,世界文学的概念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世界文学”被作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来认识。危难中的中国可以通过“世界文化”和“世界文学”这样的宏大概念,凸显出自身民族文化建设的国际主义意义。而“进步的”“无产阶级的”等修饰语和关键词的添加,也表现出这一时期中国的世界文学观念具有鲜明的阶级倾向性。这里牵涉的不仅仅是概念的置换,而是包含了更大的话语权力。这种话语权力的运用在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1940)中*具号召力和纲领性。他把世界文化分为“资产阶级的”和“无产阶级的”两个对立的部分,区分出“帝国主义反动文化”与“外国的进步文化”,辨别了世界当前的文化和古代的文化,分解出“精华”与“糟粕”。这里出现的一系列对立的概念都突出了文化的政治意义。与此相应,世界文学自然也有“世界资产阶级文学”与“世界无产阶级文学”两个部分。这种文化的政治解读为各种文学论争确立了风向标。特别是对世界进步文化的强调,更是引发了世界文学评价指标的转向,“世界进步文学”的概念应运而生。以群认为应系统翻译“世界进步文学的主要部分——‘现实主义’文学”,至于“十月革命后的苏联文学以及现代世界各国的进步文学就更有介绍和学习的必要”。“世界进步文学”是对毛泽东世界进步文化理念的进一步发挥。它的含义既包括了欧洲的现实主义文学,也包括十月革命后的苏联文学以及现代世界各国的进步文学。在论者的理解中,现实主义文学应该是世界进步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强调文学进步性的同时,论者还试图超越阶级的局限,将文学自身的价值独立出来,指出对世界文学的借鉴要指向思想和艺术上有成就的作品。  ……

作者简介

王宁,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清华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0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0年当选为拉丁美洲科学院院士,2012年入选教育部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3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曾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现任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等。主要著作包括3部英文专著和20多部中文专著及450余篇中文论文,在30多种国际权威刊物发表英文论文130余篇,被收入SSCI或A&HCI数据库论文100多篇。 生安锋,清华大学外文系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2010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2年度北京市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计划;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中国翻译协会理事;哈佛大学博士后、中美富布赖特高级研究学者(斯坦福大学);《文学理论前沿》副主编;已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十余项;出版著作10部,发表学术论文、译文等70余篇,其中多篇被A&HCI、SSCI或CSSCI系统收录。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