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片刻与永恒(九十九个幸福时刻)(精)

包邮片刻与永恒(九十九个幸福时刻)(精)

¥44.5 (7.7折) ?
1星价 ¥44.5
2星价¥44.5 定价¥5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985029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64开
  • 页数:413
  • 出版时间:2022-08-01
  • 条形码:9787559850294 ; 978-7-5598-5029-4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大众本书卖点 托勒密、王维、徐霞客、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惠特曼…… 跨越时空攫取名人书信和日记中的生命体悟,用智者的生命体验重新唤醒我们,思考生命的意义,以及什么是幸福? 64开小开本,与手掌同大,既可装进口袋,又可放在枕边,盈手可握的口袋书,随身携带的幸福锦囊。 编辑推荐 这不仅是一本书,还是一种礼赞,一场飨宴,就像假日一般使人精神一振。它跨越了时间和文化的障碍,收集幸福的片刻,以单纯、悠闲、具诱惑力的方式,呈现为生命的永恒精华。 它可以像朋友一样在旅途中、在上班路上、在居家生活中陪伴着你,也可以作为送给朋友的*好的礼物。

内容简介

英国作家乔治·麦尔森爬梳了古往今来不同身份的人的档案文件,不只是文学作品,还包括一般人忽视的文献资料:私人信函、日记、旅行日志、诗文。他得到的并不是重大的启发,也并不想借此筹划伟大的作品,而是从这些文本中摘取充满快乐和活力的片刻,与读者分享这些毫不矫饰的小小欢喜。 横跨各文化、纵观数千年的收集的九十九个幸福片刻,铸就出永恒的生命精华。

目录

**辑 早晨

第二辑 友谊

第三辑 花园

第四辑 家庭

第五辑 闲暇

第六辑 大自然

第七辑 饮食

第八辑 健康幸福

第九辑 创造力

第十辑 爱

第十一辑 黄昏


展开全部

节选

17. 归去来兮 陶渊明 诗人,辞官归隐故乡 出自他的《归去来兮辞》浔阳(今江西九江) 约405 年(东晋) 归去来兮, 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 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陶渊明决心辞仕归田,返抵故土时,年四十岁,之后二十多年,在故乡终老。他并非普通的官僚,而是知名的诗人,一生淡泊,诗文备受世人喜爱。前文记录了他归隐山林的时刻,流露出他适性纯真的独特风格。 陶渊明家世显赫,只是那是他父祖辈的时候,到他这一代,家道已经中落。他退居简朴破 败的家,在文章一开始,他就叹息田园将芜,野 草遍地。 可是他的心情很快就开朗起来,他乘的船马上就要到家,清风徐徐,他感觉到清新的早晨即将来到。他回到故居,全家都飞奔出来迎接。看到孩子时,他心头不禁一阵温暖,恢复了活力。 他的花园果真已经荒芜,只有老松和菊花还活着,他感到自己的孩子和这些植物一样, 在这安全而偏僻的家园成长,远离宫廷和官场的腐败。 这返家的隐士嚷着要喝酒,接着纳入眼帘的是花园的景观,他打量细节,比如看着他*喜 爱的树枝,露出了愉快的表情。 *后那适意的一刻终于来到,他在园子里散步,在他喜爱的地方流连,他自在悠闲地徜徉 在这私人的避风港里,直到太阳西下。 未来的日子恐怕会很艰难。陶渊明知道他已经远离了仕宦的财富和舒适,即使是在城里当 个小官都比在这小乡村耕农轻松,但这并不会搅 扰他心灵中因这庭园而带来的平静。 在度过归来的兴奋之后,他独坐在孤松之下,园里的树枝、气味和声音仿佛都在欢迎他。 68. 海滨小木屋 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 诗人、艺术家 出自他写给朋友的信 西萨塞克斯郡费尔法姆(Felpham) 1800 年9 月23 日 我们(布莱克和妻子凯瑟琳)没有意外, 也未经阻碍,安全抵达了我们的小木屋,不过由于更换马车时得一直搬箱子和文件,因此一直到晚上十一至十二点之间才到…… 我们在*愉快的一天穿过了*美的乡野。小木屋比我想象得更美,因为它虽小,比例却适中, 而且就算我要盖一座宫殿, 也只会是把这小木屋放大而已。请务必要告诉布兹太太(收信人托马斯· 布兹,Thomas Butts 之妻)我们为她准备了一间房间, 而且它有非常漂亮的海景…… 甜美的空气、风、树、鸟的声音,和快乐土地的气味,都使它成为神仙的住处。在这里,工作会获得神佑,顺利进行。 威廉·布莱克如今已是知名的英国诗人,也是家喻户晓的艺术家,他为自己的神话诗集做雕版蚀刻插图,以两种媒介来勾勒独特的和谐憧憬。他于1757 年生于伦敦的苏活(Soho),约在1772年成为蚀刻学徒,开始工作生涯。1782 年,他和凯瑟琳·布雪(Catherine Boucher)结婚,直到他1827 年去世为止,两人都维持极亲密的情感。他写这封信给好友布兹时,已经写了一些*脍炙人口的作品,包括诗集《天真和经验之歌》(Songs of Innocence and Experience)。但他的生活依旧很困苦, 尤其在财务上,因此他很高兴接受作家威廉·海利 (William Hayley)之邀,搬到海利在英国南海岸家乡为他安排的小木屋,主要是希望让布莱克能够一边为海利的诗画插图,一边也进行自己的计划。 身为伦敦人的布莱克在抵达可以看到海景的乡下时,表达了几乎是新生的感受。旅程令人疲惫, 他们在9 月18 日周四上午六至七时由伦敦出发,足足换了七次马车和车夫,才在20 日周六午夜之前抵达小木屋。但当布莱克写信给伦敦的友人时,却非常欢喜地回想昨晚的旅程,他们穿过那“*美的乡野”,度过“*愉快的一天”,或许不只是因为天气和风景,也是因为他开始感受到的希望。 他从未见过这小木屋,等到他终于能看清它时,他也感受到周遭乡野同样的美,因而大喜过 望。他在如《伦敦》(London)等知名的诗中勾勒都市的阴郁,而今能找到美丽的地方生活,对他 来说是深刻幸福的泉源。他的艺术和写作都因融 合美、欢喜和纯真的憧憬而生机蓬勃,这个新家 感觉就像追求他的天职*完美的环境。 在首都, 布莱克觉得处在丑陋而无人性的地方,他和环境格格不入,如今那紧张已经获得 纾解。在费尔法姆,他觉得自己和周遭的一切将可以和谐相处,“甜美的空气、风、树、鸟的声音”,自然地弥补了布莱克想象的世界,这种调和的感受表现在他的信心上,“工作会获得神佑,顺利进行”。而的确,他在这田园景色的家里, 也写出了史诗《弥尔顿》(Milton)中关于“英格 兰碧绿而怡人土地”中的知名段落。 展望未来,这承诺并未完全实现,因为布莱克和凯瑟琳在1804 年离开了费尔法姆。这是因为他在乡居花园和一名士兵发生争执,结果布莱克 咒骂了军队和国王,而当时正是对革命谋反*风 声鹤唳之时,布莱克因叛国罪遭审判(但宣判无罪)之后,他们觉得有必要回到伦敦。 但在布莱克初抵这小屋,感到他找到真正的性灵之家时,这位诗人体会到前所未有的与周遭 世界和谐至极的感受。接下来数年,这为他带来许多灵感和希望,滋养他处在困境中的灵魂。生死的问题在布莱克心中一直萦怀不去,但在费尔 法姆这里,他发现可以免于恐惧的插曲,一个“不朽者的住处”。

作者简介

(英)乔治·麦尔森,剑桥大学英美文学博士,现为伦敦国王学院教授。多年来关注现当代文学、现代思想,以及日常生活的哲学。著有Nietzsche's Thus Spake Zarathustra:A Beginner's Guide、Heidegger,Habermas and the Mobile Phone、Ecology and the End of Postmodernism等。 庄安祺,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印第安纳大学英美文学硕士,译有《西藏的故事》《托尔金传》《创作者的日常生活》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