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现代生态产业体系构建研究

现代生态产业体系构建研究

1星价 ¥51.5 (6.6折)
2星价¥51.5 定价¥7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9504816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140
  • 出版时间:2022-05-01
  • 条形码:9787519504816 ; 978-7-5195-0481-6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围绕现代生态产业体系这一核心主题,分别从理论、经验、现状、典型探索、总体导向、政策建议等方面层层研究推进,以理论做底盘、以现状形势做支撑、以经验做借鉴,分别探究了三峡库区(流域)现代生态农业体系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生态工业体系构建二个典型区域的典型案例,并在上述基础上形成了现代生态产业体系构建的总体导向以及相关政策建议,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目录

**章理论基础//00
**节产业结构理论//00
第二节循环经济理论//00
第三节生态经济学理论//00
第四节产业生态学理论//00
第五节可持续发展理论//0

第二章研究进展//0
**节传统产业体系的内涵和特征//0
第二节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和特征//0
第三节现代生态产业体系研究现状//0
第四节现代生态产业体系内涵解读//0

第三章经验借鉴//0
**节国外经验//0
第二节国内经验//0

第四章中国产业发展的历史、现实与未来//0
**节中国经济增长的历史与现实//0
第二节中国产业发展的历史与现实//0
第三节现代产业发展趋势//0

第五章探索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域现代生态工业体系
构建//0
**节重要意义//0
第二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业发展基础//0
第三节工业生态化水平评价//0
第四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域现代生态工业体系
构建设想//0

第六章探索二:三峡库区(流域)现代生态农业
体系构建//
**节重要意义//
第二节三峡库区(流域)农业发展现状//
第三节三峡库区(流域)现代生态农业体系构建设想//

第七章构建现代生态产业体系的总体导向//
**节总体思路//
第二节构建原则//
第三节体系架构//

第八章保障性建议//
**节加强规划引领//
第二节加强组织统筹//
第三节加强要素支持//
第四节加强考核评价//




展开全部

节选

从古至今,人类对产业发展规律的认识由浅入深,逐步形成了关于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集群、产业生命周期、产业组织以及经济增长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体系。从源头的角度认识和把握相关产业理论的内涵和精髓,是新形势新要求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生态产业体系的重要前提。因此,本章主要从相关理论的含义、演进和主要观点等方面,对产业结构、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产业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等五个与生态产业发展相关的经典理论进行了相应的梳理和分析,为构建现代化生态产业体系奠定理论基础和支撑。**节产业结构理论〖1〗一、理论溯源起源时期:产业结构理论的思想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刘琳:《基于产业结构理论的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研究》,《学术论坛》2016年第8期,第58—62页。。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首次对产业结构进行系统研究,1672年,他在《政治算术》一书中通过考察得出“工业比农业收入多,商业又比工业的收入多,即工业比农业、商业比工业附加值高”的结论。华桂宏:《〈政治算术〉与经济增长理论》,《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4期,第9—14页。该书为产业结构理论的诞生提供了初级理论。发展时期:约半个多世纪后,法国重农学派的创始人弗朗斯瓦·魁奈分别于1758年和1766年发表了《经济表》王松柏:《魁奈的〈经济表〉》,《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2期,第17—20页。和《经济表的分析》王慎之、肖永年:《魁奈的〈经济表〉和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经济科学》1983年第1期,第45—47、52页。,对社会阶级结构进行了划分。1776年,亚当·斯密在其经济学专著《国富论》中明确提出:产业部门、产业发展及资本投入应遵循农工批零商业的顺序,并提出著名的三大理论:劳动分工理论、“看不见的手”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康珂:《看不见的手:起源、机理与反思—〈国富论〉的启示(四)》,《现代商业银行》2020年第23期,第62—65页。这些探索都为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形成时期:通常认为,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是现代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时期。英国经济学家费希尔首次提出了关于三次产业的划分方法。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认为本国产业发展要与国际市场紧密结合起来,使产业结构国际化,即产业发展应遵循的“雁形产业发展形态论”。科林克拉克吸收并继承了配第、费希尔等人的观点,在《经济进步条件》一书中建立起了完整、系统的产业结构理论框架。1941年,库兹涅茨撰写了《国民收入及其构成》一书,对国民收入与产业结构间的重要联系进行了阐述。1954年,刘易斯发表了著名论文《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创新性地给出了二元经济结构模型,又于1958年全面论述了影响经济发展的经济因素以及非经济因素。二、理论观点对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不同时期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详见表1-1。表1-1产业结构理论的部分观点序号时期专家学者主要观点11940年克拉克提出“配第——克拉克定理”。认为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首先由**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再向第三产业移动,**产业中就业人口比重将不断减少,第二、第三产业中就业人口比重将增加彭宜钟:《产业结构理论综述》,《北方经济》2010年第12期,第33—34页。21954年威廉·阿瑟·刘易斯在产业经济发展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农业的比重不断缩小。为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将在工业部门高收益的吸引下持续迁移,在城市工业部门充分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后,二元经济转变为一元经济,农业部门转化为现代部门卜秀姣:《轮台县阿克萨来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问题研究》,《新疆农业大学》,2018年学位论文,第7—15页。31957年筱原三代平经济发展是一个结构问题,要重视产业结构的优化以推动经济不断增长,为优化产业结构,提出了规划产业结构的收入弹性原则和生产率上升原则杨治:《筱原三代平的产业结构理论》,《现代日本经济》1982年第4期,第38—40页。41975年钱纳里通过对产业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分析,提出开放型产业经济发展的“发展型式”理论,对于广大后发展的发展中国家意义深远,提供了一个审核制定产业政策的参考价值理论褚葆一、杨思正:《当代美国经济新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年,第66—70页。51982年叶芳分析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停滞不前的原因,发现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秘诀在于知识密集与技术推广的因素,比如人才培养、社会化服务、信息流通以及大市场的需求,这些因素会逐渐取代传统的“靠天吃饭”的自然地理因素丁辉关:《“十一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分析》,《特区经济》2011年第3期,第221—223页。三、理论发展20世纪末以来,学术界对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继续深入。其中,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开始引进产业经济学并对产业结构优化进行研究,并逐步认识到只使用传统方法将使产业结构研究受限,并开始讨论产业的新分类方法。同时,佐贯利雄的《日本经济的结构分析》、小宫隆太郎等的《日本的产业政策》和沃格尔的《日本的成功与美国的复兴》等国外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表明,后起国家可以借鉴先行国家的经验,通过政府产业政策的积极干预,主动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周震虹、王晓国、谌立平:《西方产业结构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发展》,《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4期,第96—99页。近年来,随着大数据化、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方向逐步向专业化分工更加明显的产业集群、多元化特征更加突出的产业跨界融合、地域化合作更加突出的产业优化布局等方向延伸,并由单目标发展导向多目标决策、由静态理论演绎向动态实证分析、由单一产业研究向多样化产业研究等方向转变。第二节循环经济理论〖1〗一、理论溯源起源时期: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鲍尔丁首次提出了“循环经济”这个名词。早在环境问题刚刚凸显的时候,鲍尔丁就发现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两者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系。他认为,地球就好似太空中一艘只依靠自身有限能源而飞行的飞船,而此处的“能源”则代表着地球上有限的自然资源。发展时期:具有明确意义的“循环经济”一词,由大卫·皮尔斯(David Pearce)和克里·特纳(Kerry Turner)于1990年在《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一书中提出,他们指出循环经济的主要目的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管理规则,使经济系统成为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其中,我国1998年引入德国循环经济概念,确立“3R”原则中心地位,1999年从可持续生产角度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整合,随后不断深入发展和应用实践。形成时期:20世纪90年代之后,国际社会的两大趋势转向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也标志着循环经济理论的正式形成。其中,我国2002年从新兴工业化角度认识循环经济的发展意义,2003年将循环经济纳入科学发展观,确立物质减量化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把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二、理论观点对循环经济理论的研究,不同时期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详见表1-2。表1-2循环经济理论的部分观点序号时期专家学者主要观点120世纪60年代鲍尔丁宇宙飞船是一个独立系统,依靠不断消耗资源而存在,而资源是有限的,唯一让它延长寿命的方法是实现飞船内的资源玄循环,尽可能减少废物和再利用21990年皮尔斯,图纳循环经济的主要目的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管理规则,使经济系统成为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32005年牛桂敏把资源和能源看作经济运行的两大重要内在因子,并由此提出资源合理分配必须要以收益*大化和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原则,在此基础上还要做到生态投入的*小化牛桂敏:《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障碍与对策》,《环境保护》,2005年第7期,第49—52页。42013年诸大建提出以三类循环替代*初的“3R”原则,这三类循环就是废物循环、产品循环、服务循环或资产循环;从战略、科技和政策等方面为我国寻找发展符合我国国情的循环经济方式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诸大建、朱远:《生态文明背景下循环经济理论的深化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年第28期,第207—218页。续表序号时期专家学者主要观点52015年林秀治,黄秀娟构建以生态环境管理为依托的特色农业旅游式的循环经济新模式,这种经济模式强调从环境管理体制、绿色生态经营、环境宣传教育、环境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着手使旅游产业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林秀治、黄秀娟:《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休闲农业旅游生态环境管理研究》,《安徽农学通报》,2015年第21期,第128—129页。62016年李志良认为循环经济在农业领域就是建设“资源—产品—废物—再资源”的封闭循环式农业系统的经济模式,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合理使用资源、着力保护生态环境、促使农业稳定健康发展的一种新型经济方式李志良:《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现代园艺》,2016年第1期,第27—28页。三、理论发展近年来,学术界对循环经济理论的研究继续深入并在以下几方面获得了一些新的探索和发展。一是构建新的资源战略保障体系。在发展新环境和新形势下,全人类要高度重视资源的有限性,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促进资源利用方式变革和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体系。二是推动环境保护治理由末端向全过程转变。进一步转变环境保护治理的传统思路,从过去粗放式、末端式的环境保护模式向精细化、前端化、全域式转变,做到全方位防护和全方位有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三是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通过循环经济不仅可以减少排放或不排放污染物,还可以从中培育新的产业业态、增加就业,实现经济与环境效益的统一。第三节生态经济学理论〖1〗一、理论溯源起源时期:生态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但其理论渊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时期。赵成美:《生态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挑战与取向》,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第50—62页。马尔萨斯在1798年发表的《人口原理》中,**次强烈地提出人口同其他生物一样,具有一种迅速繁殖的倾向。发展时期:而后,达尔文论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时也与马尔萨斯的观点一致,并接受了马尔萨斯的一些主要观点。廖卫东:《生态领域产权市场的基础理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第12—20页这一时期,资源的稀缺程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成为一个重要主题,为生态经济学理论的诞生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基础。形成时期:20世纪20年代中期,美国科学家麦肯齐……

作者简介

王 春 1983年生,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从事十余年经济咨询研究工作,目前在重庆国际投资咨询集团从事规划、政策及工程咨询相关工作,兼重庆市区域经济学会理事、重庆财经学院双师型副教授、重庆财经学院绿色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长江上游(流域)复合生态系统管理创新团队成员等,在区域经济、产业发展、规划及政策评估等方面研究经验丰富,主持及主研相关咨询项目六十余项,发表相关咨政建议、报刊文章三十余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