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893133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337页
  • 出版时间:2022-03-01
  • 条形码:9787568931335 ; 978-7-5689-3133-5

内容简介

本书除“绪论”外,共分两部分:**部分“约束条件”,分为资源约束(主要讲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市场约束(主要讲市场理论)、互动约束(主要讲博弈论)、认知约束(主要讲有限理性和行为经济学)、制度与文化约束(主要讲新制度经济学);第二部分“目标优化”,分为个人目标、企业目标、政府目标、团体目标。

目录

为什么要学点经济学思维
经济学的作用
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吗
经济学的“本质”问题
如何学习经济学
什么是经济学思维

上篇 约束条件
资源约束
时间都去哪儿了——资源稀缺性
我们如何面对资源稀缺问题
盖茨会不会捡起掉在地上的100美元——机会成本
房子如何处置——机会成本与决策
资源稀缺性、机会成本与替代
市场约束
为什么香蕉0.5元一斤还没人买——市场约束
美国的相对房价为什么比中国低——分工的好处
商场为什么天天“跳楼”——需求定律
为什么股价越涨,买的人越多——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
有时你只有眼看着别人赚钱——供给定律
农产品价格为何直线上升——弹性
食盐为什么不卖100元一斤——市场均衡
为什么咨询公司不做广告——市场类型(上)
为什么老百姓把电力部门叫作“电老虎”——市场类型(下)
想想物物交换的麻烦——货币的作用
互动约束
何谓“互动约束”
现在的孩子为何那么累——囚徒困境
制订规则——走出囚徒困境
领导必须带头——智猪博弈
合作是人类发展的主线——猎鹿博弈
退一步海阔天空——过河博弈
认知约束
什么是*好的方案——有限理性
为什么绝大多数家长不会动用孩子的压岁钱——心理账户
人天生是乐观派还是悲观派——损失厌恶和禀赋效应
文化与制度约束
人是群体动物
为什么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产权与契约
你愿意接受对方分给你多少——公平
冒名签字的代价——诚信的价值
……

下篇 目标优化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经济学思维》:  所谓资源约束,说得直白点,就是你想要的不一定能得到。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想要实现的任何一个目标,都是需要一定条件的。从广义上说,这些条件都涉及“资源”。  让我们先从每个人都要面临的资源——时间——开始。  时间都去哪儿了  2014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歌手王铮亮演唱了一首歌词朴实、曲调平实的歌《时间都去哪儿了》,一时间成为流行歌曲,其效果犹如歌手陈红在1999年春晚演唱的《常回家看看》,可谓异曲同工,都触及了老百姓的“痛点”和“盲点”。在《常回家看看》里,诉说的是父母与子女的感情,令万千想回家而未回家的儿女们落泪;而在《时间都去哪儿了》里,演绎的更是每一个人每时每刻都在经历而未细想的问题,引人深思。  “时间”这一资源,之所以能够引起共鸣,是因为如果说世上有什么是绝对“公平”的话,那就是“时间”。无论你富贵或贫贱,无论你老迈或年轻,每个人,每天,有且只有24小时。于是,感叹时间之“匆匆”,叹息“明日复明日”,希望“再活五百年”,以至“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而且,我们每个人,无论你富贵或贫贱,无论你老迈或年轻,每生活一天,就离死亡近了一天。  这就是时间的公平性、紧迫性和残酷性。  此外,我们的一切财富,无论物质的、精神的,都是人们在一定时间内创造的。  但令人遗憾的是,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时间的重要性。浪费时间的现象比比皆是,即使那些“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珍惜时间的人,也很可能没有认识到时间的稀缺性。接下来,我们就以*常见的“读书”为例,认识一下时间的稀缺性。  我们应该如何读书  之所以单独讲这一点,是因为:**,对于阅读本书的读者来说,我们假设他们都是“读书人”,或者说是“喜欢读书的人”,因此,读书对于他们来说是*重要的事情之一;第二,本书讲的是经济学,而不是时间管理,只能选择时间管理中的某一点来讲。  对于读书人来说,想阅读的书是无限的,“影响人类历史的100本书”该读吧,本学科的经典著作该读吧,自己喜欢的文学经典该读吧,*新出版的有影响的书该读吧,等等。当你读完一本书的时候,世界上同时出版的书估计就不止一百本了。所以对于个人来说,书籍是无限的。  但阅读是需要时间的,而一个人一天乃至一生的时间是有限的,也就是说,面对读书,时间才是*稀缺的资源。因此,如何读书也是一个资源配置的经济学问题。  要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世上的书太多,但某一领域,特别是某一很小领域的书,却不是无限的。因此,首先要做的是,缩小阅读的领域。这个领域有多大,是根据两点来决定的:一是你的目标是什么?是想成为有深度的专家,还是想成为有广度的通才?二是你能够用于阅读的时间以及你的阅读理解能力。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就能够对自己的阅读范围进行界定。  贪,是人的通性,即便是被视为“高尚”的读书也是如此。并且,越是喜欢读书的人,就越“贪”,希望自己读尽天下书。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理想要和现实结合,才有可能实现。  第二,在范围或领域确定之后,就是要阅读其中的“好书”。哪些是“好书”呢?当然*终需要我们自己来鉴定。只有当你阅读完了,才能对其鉴定,如果发现不好,那不就浪费了宝贵的读书时间吗?所以,很多时候需要借鉴别人的鉴定。有两类书是经过别人鉴定了的:一是经典文献。这是该领域的每一代读书人几乎都要读的书,如经济学中的《国富论》。当然,现在经济学专业的学生,真正阅读原著的人已经很少了,大都是通过教科书来学习经济学。但我们还是提倡阅读。只有读原著,你才能真正了解经济学思想的起源和脉络,理解其精髓。我们发现很多书,甚至是教科书,都有不少的错谬,究其原因,与这些书的作者没怎么读经典有关,于是以讹传讹。读经典更重要的目的,不仅仅是“学知识”,而且是向经典著作的作者学习“如何思考问题”。二是重要文献。虽尚未成为经典,但引用率很高,相当于本学科的很多人都在读,说明也很重要。这两类文献,相当于是通过了很多人的筛选的。大家都说好的,当然不一定好,但总比没人说好的好。  阅读这两类文献,对于一般人来说是足够了,而且也没有必要这么读,按照兴趣去读就行,因为一般人读书是没有特定目标的。但对于从事知识工作的人来说,必须有自己的目标。因此,除了阅读这两类文献外,还需要阅读“*新文献”,也就是*新出版的书和发表的论文等。这就需要靠自己的鉴别能力了。好在一个人的鉴别能力是在学习中不断提高的,我们不妨把阅读不需要怎么鉴别的经典文献,作为提高鉴别能力的训练。  一般说来,在学校期间,就要尽可能地多阅读经典文献和重要文献,如果能够在这两个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进入研究阶段或工作阶段,就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阅读*新文献上了。  第三,与其囫囵吞枣地涉猎很多书,不如一本一本地精读、读透。很多著名人物都提倡“博览群书”,但有三点要注意:一是这些著名人物生活的年代,出版物远远没有我们现在这么多,他们也许可以“博览群书”,把当时*重要的书读完,我们却不行。20世纪就不知道出版了多少名著,一个人是很难读完的,二是那个时候学科之间的界限没有现在这么清晰,换句话说,就是学科的分工没有这么细。三是考核规则也不同。现在要求以“数量”为主,如果等你博览完群书,估计还没有写出一篇论文来呢,考核如何过关?奖金岂不受损?所以,博览群书的想法不现实。但一个人如果仅仅了解本专业、本领域的知识肯定是不够的,我们建议采取“二八原则”,就是用80%左右的时间阅读与本专业相关的书,用20%的时间阅读其他“闲书”。  当然,人与人的能力是不同的,对于阅读和理解能力特别强、记忆力又特别好的人来说,自然就可以拓宽阅读范围了。  ……

作者简介

  胡伟清,1964年生.湖南新化人。管理学博士,先后毕业于成都科技大学(现四川大学)物理系、浙江大学经济学系、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并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英国亚伯大学(Aberystwyth University)进修和访学。先后在政府部门、新闻媒体、金融机构、咨询公司任职,现为重庆科技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教授,泰国格乐大学(Krirk University)教授,博士生导师。发表论文专著、小说散文、财经评论等近两百万字。    胡湫明,1988年生,重庆人。英国亚伯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为重庆科技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教师。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