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武崇儒——尊崇儒术与王霸兼用

汉武崇儒——尊崇儒术与王霸兼用

1星价 ¥18.7 (5.2折)
2星价¥18.7 定价¥36.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53159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89
  • 出版时间:2022-09-01
  • 条形码:9787520531597 ; 978-7-5205-3159-7

本书特色

经过汉初近70年的发展,汉武帝即位后汉帝国所面临的内外环境条件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经济上出现了大好形势,政治上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后,威胁汉中央政权诸侯王的势力遭到了重大打击,反击匈奴的条件也日益成熟。在这种情况下,汉武帝应怎样治理国家?他能否担负起上述种种历史赋予的使命?条件的变化与社会、政治需要转型在考验着这位充满自信的年轻君王。本书以史为鉴通过介绍汉武帝的人生经历,经验与教训,从中国古代的政治实践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努力探寻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为构建当今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内容简介

汉武帝刘彻在位的半个多世纪中,北击匈奴,经营西域,设郡辽东,统一两粤、西南夷等地,使汉朝疆域版图超过了大秦帝国。曹植称赞说:“世宗(武帝)光光,文武是攘,威震百蛮,恢拓土疆,简定律历,辨修旧章,封天禅土,功越百王。”更重要的是,汉武帝在治国理政等方面可谓开前人所未有。他弱化相权,加强皇权;他打击地方力量,加强中央集权;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儒家学说作为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开创了中国思想界儒家文化的一统局面;他打通西域,开创了中外交流的丝绸之路;他在尊儒的同时,又博采百家,重视法治。他的霸王道杂用之法,开创了后世统治者治术的百代之风。

目录

总序 治理国家需要以史为鉴
前言 汉武帝的理想
**章 罢黜百家表彰六经
一、儒生变通与汉初儒学的曙光
二、汉武帝对儒家思想的重视
三、表彰《六经》与尊崇儒术
第二章 增订法律重视法治
一、重视法治
二、增订法律
三、“霸王道杂之”
第三章 悉延百端之学
一、各取所长,百家兼用
二、汉武帝的执政要质
三、“汉之得人,于兹为盛”
第四章 改革选官制度
一、选官制度改革之原因
二、汉武帝的选官特点
第五章 实行中外朝制度
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二、中外朝制度的出现
三、汉武帝时丞相生态
第六章 改革监察制度
一、西汉初期监察制度的演变
二、汉武帝对监察制度的改革
第七章 推行王国郡县化政策
一、坚决打击诸侯王叛乱
二、推行王国郡县化政策
第八章 以民为本广施德政
一、打击豪强,抑止土地兼并
二、恤贫养孤,大赦天下
第九章 经济改革诸项措施
一、兴修水利,发展农业
二、实行盐铁国营,增加国库收入
三、平准均输,调控物价
四、改革货币制度
五、“算婚”和“告婚”
第十章 外事四夷教通四海
一、开疆拓边置郡
二、打通丝绸之路
第十一章 汉武帝晚年的政局与纠错
一、汉武帝晚年的政局
二、汉武帝晚年的纠错
结语 汉武帝治国论
一、削弱相权与封国势力
二、抑制豪强,垄断经济
三、开疆拓土,拓边置郡
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五、制度文章,冠于百王
六、结论
附录
一、主要参考书目
二、汉武帝行政大事记
展开全部

节选

在中华五千年的政治文明史上,功业显赫的帝王有十几位之多,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前87年)即是其中一位少有的颇具雄才大略的有为帝王。 一代伟人毛泽东,在其*雄伟词篇《沁园春·雪》中,直将汉武帝刘彻与千古一帝秦始皇并称。 清末民初文化名家夏曾佑在其所著《中国古代史》中说:“有为汉一朝之皇帝者,高祖是也;有为中国二十四朝之皇帝者,秦皇、汉武是也。案中国之政,始于汉武者极多。”① 近现代史学名家钱穆在其所著《秦汉史》中说:“汉兴七十年,恭俭无为之治,继承勿辍。至于武帝,而社会财富,日趋盈溢。又其功臣、外戚、同姓三系之纷争,亦至武帝时而止。中央政府统一之权威,于以确立。”② 确实,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雄主之一。 继高帝、惠帝、吕后、文帝、景帝之后,汉武帝刘彻是汉帝国第六位*高统治者。他在位期间,没有选择做一位守成之主,而是选择了大展宏图、开拓进取,创建理想社会的为政之道。他在位的半个多世纪中,在开疆拓土方面,北击匈奴,经营西域,设郡辽东,统一两粤、西南夷等地,统一的地区超过了大秦帝国的版图。更重要的是,他在治国理政一些方面可谓开前人所未有。他用儒家学说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指导思想,在尊儒的同时,又博采百家之长,重视法治。他的“霸王道杂之”的统治方略,可谓是开创了后世统治者治术的百代之风。 汉武帝刘彻是汉景帝的次子。汉景帝先立长子刘荣为太子,后来刘荣因母亲栗姬失宠而被废,刘彻被立为太子。公元前141年,汉景帝死,他继承王位,将汉帝国的事业直接带上了鼎盛的时期。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长的皇帝有三个人:**位是清代的康熙皇帝,在位61年;其次是康熙皇帝的孙子乾隆皇帝,在位60年;第三位就是汉武帝了,一直做了54年皇帝。 汉武帝是于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正月即皇帝位的。在即帝位9个月后,即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十月(当时以十月为岁首),他就召开了举贤良对策会议,会上,汉武帝连下三道制书,讲明了自己治国理政所追求的理想社会蓝图,并要求参加会议的贤士大夫对现存问题以及国家治理充分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采取的政策、措施、办法等。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五月,汉武帝再一次召开举贤良对策会议,会议讨论的主题与前次完全相同。因此,要研究汉武帝的治国理政,探讨他在这两次会议上提出的治国理想蓝图及其实现的可能性,无疑显得十分必要。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十月,武帝在举贤良对策会议的制书中,开宗明义指出: 朕获承至尊休德,传之亡穷,而施之罔极,任大而守重,是以夙夜不皇康宁,永惟万事之统,犹惧有阙。故广延四方之豪俊,郡国诸侯公选贤良修洁博习之士,欲闻大道之要,至论之极。今子大夫褒然为举首,朕甚嘉之。子大夫其精心至思,朕垂听而问焉。 P1-3

作者简介

马平安,1964年生,河南卢氏人,历史学博士、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政治史、中国近代政治史。写作出版《春秋何以无道》《战国何以称雄》《晚清变局下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北洋集团与晚清政局》《中国政治史大纲》《中国传统政治的基因》《中国近代政治得失》等著作20余部;在《世界宗教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