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45821598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30
- 出版时间:2018-01-01
- 条形码:9787545821598 ; 978-7-5458-2159-8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大众于右任、陈望道、苏步青……复旦的校史与先贤的耕耘紧紧联系。本书通过档案、书信、日记及相关旧刊,试图挖掘尚未被复旦大学校史所记录的先贤轶事、历史事件,拾取现有校史研究著述之遗落,对复旦校史略以拾遗补缺。
内容简介
本书试图挖掘尚未被复旦校史所记录的先贤轶事、历史事件,拾取现有校史研究著述之遗落,对复旦校史略以拾遗补缺。本书共分四辑:一为“手泽遗珍”,透过尘封的手稿,感受历史与人物在场的气息,领略复旦先贤的别样风采;二为“集外散章”,考辨笔名并辑录湮没在报海旧档中的佚文佚事;三为“旧刊一隅”,打捞被湮没的旧刊,探寻其中所蕴的校史文献价值和意义;四为“印记有声”,拾取已被遗忘的系科、附校,将其印记补充进复旦校史。
目录
小引
一、手泽遗珍
于右任复旦书迹
陈望道为复旦校事书札
苏步青尺牍中的家国情怀
徐燕谋书札中的性情与学问
卢鹤绂访美日记
二、旧刊一隅
复旦早期校园刊物述略(1905—1937)
复旦年刊的史料价值(1919—1935)
《文群》作家群及其作品
《文摘》复旦翻译群体笔名考
《中国学生导报》社及其刊物
三、集外散章
陈望道笔名辨正
《陈望道全集》补遗
《时事新报》上的陈子展佚文
苏步青未刊《带溪词稿》残卷
靳以的笔名
靳以佚文佚简辑述
四、印记有声
陈望道与复旦实验中学
早期复旦新闻学系史补遗(1929—1937)
复旦首创茶业组科
复旦农学院的筹建及发展
复旦大学中文系在北碚
抗战时期复旦大学图书馆小史
节选
苏步青尺牍中的家国情怀 苏步青(1902-2003),浙江平阳人。数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现代数学的奠基人之一,创建了中国微分几何学派。1931年获日本东北帝国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历任浙江大学教授、数学系主任、教务长。1952年调入复旦,曾担任复旦大学数学系教授、教务长、副校长、校长(1978-1983)。在仿射微分几何学、射影曲线论、射影曲面论、高维射影空间共轭网理论、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计算几何等领域有重要贡献,尤其以发现“苏锥面”和“苏链”著称。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名誉主席。2019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将编号为297161号小行星命名为“苏步青星”。 书信乃二人之间交流,随心随性所写,没有掩饰,更不造作,尤可见真性情、真学问,也是研究一位大家的重要资料。在七十余年的工作生活中,苏步青喜欢并擅长写信,至古稀之年仍坚持有事写信、有信必复的习惯。本人在工作中有幸整理苏步青与其长女苏德晶之间的书信,这批信函共237通,时间从1972年6月9日至1995年6月11日[ 这批信函由苏步青先生长女苏德晶女士、外孙冉晓华先生及外孙女冉晓蓉女士共同捐赠,现保存于复旦大学档案馆。]。鱼封雁帖,见字如面,字里行间不仅流溢着苏步青对家庭的责任与关爱,而且充满了他对教育和科学事业的执着,以及一心为党为人民的家国情怀。家书中所涉及的内容几乎囊括了他晚年的所有工作,谓之苏步青的简本回忆录实不为过。家书映照历史,家书窥见心灵,品读这一封封苏步青亲笔书写的尺牍,仿佛在触碰这位“东方**几何学家”“数学之王”的炽热的爱国情怀,感悟一位献身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共产党员的坚定党性和高尚品格。 夜寒犹爱一灯明 1972年苏步青被赶到江南造船厂“改造”。他了解到,厂里要造一艘200米长的轮船,就得按照设计部门给出的船体表面的数据,在放样楼地板上按一比一的比例画出船体的三向剖线(横剖线、纵剖线和水线),校验和修正它们,使之达到“光顺”。再在地板上提取数据去切割钢板,费时费功,效率很低,技术人员希望能够实现船体数学放样和自动切割。复旦大学数学系和江南造船厂已合作多年,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又遇到了船鼻首光顺的难题。苏步青和复旦大学数学系两名青年教师参加《船体数学放样》研究后,他们爬上船台仔细考察,用平行圆面数学模型,把船鼻首曲面光顺变成曲线光顺,使问题迎刃而解。这样,只要把数据输入计算机,绘图机就会伸出灵巧的手,自动绘图放大,切割机也会喷出绚丽的火花,把钢板切成预定的形状,使工作效率大大地提高。 苏步青在给女儿的信中这样写道:“爸爸下江南造船厂已满一周,和工人老师傅、工农兵学员开始接触,我所在的数学放样车间的老师傅们尤其热情指导,恳切希望我能给他们出一臂之力去解决造船放样问题,相处极为融洽。”(1972年6月9日)“**篇文章将在《复旦学报》3期(十月份)刊登,目前正在修订第四稿,题目:《摆线和拟螺线》。”(1973年7月17日)反复修订,四易其稿,1973年10月《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正式刊登时,开篇还特意提到“本文是在工厂工人和数学系一些同志的帮助下写成的。”后来,这个项目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得重大科技奖。 苏步青到上海工具厂为工人技术员讲授数学。“爸爸从九月中旬起每周两次去上海工具厂(和平公园后面)上短训班,为期三个月。对象共九十人,大都是技术员。讲义是我系青年教师编写而由我修改成的。年纪大了,虽教不过小伙子,但还能为劳动人民做点份内事,精神是很舒畅的。”(1974年9月29日)“爸爸前天结束了上海工具厂高等数学训练班的教学,受到厂方的鼓舞和工人学员的赞扬。其实是对自己的鞭策。”(1975年1月5日)“去年九月起到上海工具厂给工人技术员几十人上了‘曲线曲面’这门课,厂领导十分重视这项开门办学,工人们也给我很大的鼓舞、支持。结束时开了欢送会,给我系革委会送了感谢信。”(1975年2月7日)他向女儿详细介绍了下上海工具厂的情形,不仅自己教得愉快舒畅,而且还颇受工人技术员的好评。下厂时间是从1974年9月中旬至1975年1月3日,教授内容为曲线曲面,《苏步青文选》卷末附录的《苏步青教授重要活动年表》所写“1973年8月去上海工具厂劳动兼教齿轮理论课”,显为误记。 从上海工具厂返校后,苏步青仍不能上讲台教书。直至1975年3月,苏步青为复旦大学哲学系自然辩证法专业74级讲授几何学,重回讲台,他在3月9日给女儿的信中写道:“我目前给哲学系自然辩证法专业一年级教数学课,每周四节,内容简单,不占用很多时间。下星期还要继续下厂。想在这基础上,写篇把文章。”(1975年3月9日)此处信中提及的“继续下厂”仍指江南造船厂,从1972年到1975年整整三年多,苏步青每周按时到船厂上下班,爬上船台,听技术员和工人介绍船体放样工艺,了解“数学放样”的现状。苏步青越发认识到开展应用数学的重要性,问题在于如何联系实际,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来为实践服务,他不断地为国家为民族而思考。“10月14日《人民日报》《文汇报》等刊登了复旦科研,后面一大段讲的‘老教师’就是指爸爸,你们想必已看出来了吧。昨天,二机部在江西乐安的某厂看了这篇报道,派人来我处讨回资料。联系到这两年(《摆线和拟螺线》这篇论文发表于1973年10月《复旦学报》)各方面多次反应,可以看出理论为实践服务的重要性了。我决心坚持这一方面,继续下厂搞实际中的生产问题,做出成绩来。”(1975年10月26日)不料,1975年12月苏步青突发脑血栓病,造成肢体动作障碍,然而即使在重病中,他仍未停下对科研的思索。“这次上医院检查了来,情况有好转,不过还要继休半月,春节前是不好上班了。幸亏*近一个月中,在家里整理了两篇实际问题有关的论文,一篇已为《数学的实践与认识》接受刊登,另一篇则在《数学学报》审查中。江南厂经常有人来谈实际工作,虽然在家休息,但也觉得蛮忙。”(1976年1月8日)“在这次发病前后我又赶写了一篇齿轮设计中的几何问题的论文,现在正拟投登我校《学报》。”(1976年3月3日)发病前后完成的这篇论文,即是后来发表在1977年4月《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的“圆锥齿轮设计中的一些几何学问题”。 “身健未愁双鬓白,夜寒犹爱一灯明。”(苏步青《陪茅诚司先生和夫人游八达岭》,作于1977年)身处逆境中的苏步青不屈不挠地坚持学术、追求真理,原来研究多年的仿射微分几何的理论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由江南造船厂船体数学放样课题进入到应用数学的领域,以70多岁高龄开辟出了“计算几何”的新天地。 ……
作者简介
陈启明,籍贯浙江慈溪,201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复旦大学档案馆。主要从事复旦校史文献整理与研究。
-
饥饿、富裕与道德
¥11.3¥45.0 -
偏见
¥16.8¥56.0 -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
¥25.2¥45.0 -
女性生存战争
¥19.8¥66.0 -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研究
¥11.9¥39.8 -
汉字王国
¥11.5¥46.0 -
从白大褂到病号服:探索医疗中的人性落差
¥12.7¥39.8 -
咬文嚼字二百问
¥14.9¥32.0 -
乡土中国
¥12.2¥26.0 -
自卑与超越
¥12.7¥39.8 -
万物皆无序
¥23.4¥42.0 -
性心理学
¥26.1¥58.0 -
语文闲谈
¥10.4¥29.0 -
理解人性
¥11.9¥39.8 -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16.6¥36.8 -
中国人的名·字·号
¥9.0¥28.0 -
说文解字-影印本
¥12.2¥38.0 -
我们内心的冲突
¥16.5¥55.0 -
非暴力沟通心理学 : 用非暴力沟通化解冲突
¥9.0¥36.0 -
人际交往心理学
¥9.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