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产品第四产业概论

生态产品第四产业概论

1星价 ¥126.0 (7.5折)
2星价¥126.0 定价¥16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72810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45
  • 出版时间:2022-08-01
  • 条形码:9787030728104 ; 978-7-03-072810-4

内容简介

本书以生态产品第四产业理论和发展框架为指引,基于长期的生态产品价值研究工作,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编写而成。全书共10章,第1章为绪论,主要介绍生态产品第四产业的提出、战略指引、理论实践溯源、制度支撑,第2~10章分别介绍生态产品第四产业的理论基础、基本内容、发展机制、资产核算、产值核算、资本损耗核算、供给与需求、生态反哺机制及支撑保障体系。 本书理论指导实践,前后连贯,案例充实,可供普通高等学校环境、生态、经济类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学习参考,也可供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及相关领域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借鉴参考。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生态产品第四产业的提出 1
1.2 生态产品第四产业的战略指引 6
1.3 生态产品第四产业的理论和实践溯源 17
1.4 生态产品第四产业的制度支撑 21
第2章 生态产品第四产业的理论基础 25
2.1 环境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及作用 25
2.2 环境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28
2.3 环境物品的经济学属性 31
2.4 生态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38
第3章 生态产品第四产业的基本内容 44
3.1 生态产品概述 44
3.2 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 48
3.3 生态产品第四产业内涵及特征 53
3.4 生态产品第四产业发展指标体系 57
3.5 我国生态产品第四产业发展状况评估 64
第4章 生态产品第四产业的发展机制 66
4.1 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概述 66
4.2 从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产品的路径 67
4.3 生态产品的价值化与市场化 75
4.4 生态产品的市场化交易 78
4.5 案例:余姚市和厦门市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84
第5章 生态产品第四产业的资产核算 88
5.1 生态资产价值核算理论 88
5.2 生态资产价值核算框架 94
5.3 生态资产核算内容及指标 96
5.4 生态资产价值核算方法 98
5.5 案例:我国的生态资产核算 101
第6章 生态产品第四产业的产值核算 106
6.1 国内外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的研究 106
6.2 国内外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 108
6.3 GEP核算体系的构建 113
6.4 GEP核算方法 117
6.5 案例:国内外生态产品价值核算 118
第7章 生态产品第四产业资本损耗核算 136
7.1 生态产品第四产业资本损耗的含义 136
7.2 自然资源耗减价值核算 138
7.3 生态环境退化价值核算 139
7.4 生态环境损害价值核算 143
7.5 案例:资本损耗和环境损害价值核算 147
第8章 生态产品第四产业的供给与需求 153
8.1 生态产品供给与需求主体 153
8.2 生态产品供需的经济学分析 156
8.3 提高生态产品供给的途径 166
8.4 提高生态产品消费需求途径 170
8.5 案例:苏州市提升生态产品供需能力 176
第9章 生态产品第四产业生态反哺机制 181
9.1 生态修复 181
9.2 生态建设 190
9.3 生态保护补偿 199
第10章 生态产品第四产业支撑保障体系 207
10.1 建立生态产品价值考核机制 207
10.2 创新发展绿色金融支持体系 214
10.3 其他支撑保障体系建设 222
参考文献 227
附录 名词解释 237
展开全部

节选

第1章 绪论 所谓产业,是对国民经济体系中各部门及各行业的总称。一般来看,国际上主流的产业分类法主要有三种:产业功能分类法、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法和三次产业分类法。其中,产业功能分类法是指根据各个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地位和产业相互间的联系,分为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基础性产业等类别。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法是指根据产业对资源、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划分产业类型,分为资源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等。费希尔和克拉克提出的三次产业分类法是*负盛名的,它把全部的经济活动分成**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当前由联合国颁布、国际通用的产业分类方法就是基于该方法衍生出来的标准行业分类法。本章将从三次产业分类开始,结合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介绍生态产品第四产业首先在我国提出的背景。 1.1 生态产品第四产业的提出 产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参与了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全过程,产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奋斗史和成长史。一万年前,农业的问世让人类走岀了原始生活,进入了农业文明时代;三百年前,工业革命让人类开创了物质财富迅速积累的工业文明,突破了经济、人口周期性震荡的“马尔萨斯陷阱”;20世纪中叶,服务业迅速崛起,成为后工业文明时代经济增长的*大动能和支柱产业。1981年,美国学者甘哈曼(Gamharman)在其著作《第四次浪潮》中首次提出“第四产业”这一新概念,“第四次浪潮来临之际,一个崭新的产业即‘第四产业’必将在21世纪兴起”。由此可见,第四产业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是,生态产品产业为什么(怎么)成为第四产业的呢?本节内容主要结合桂文静和王容天(2011)的研究成果进行介绍。 1.1.1 三次产业分类法 1.1.1.1 三次产业分类法的提出 新西兰的经济学家费希尔(Fisher)在其1935年出版的《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了“三次产业分类法”这一划时代的论述,即**产业指的是直接来自于地球自然环境的农业领域,第二产业指的是人类的加工生产制造业领域,而第三产业指的则是服务业等非直接的物质生产领域。英格兰经济学家科林 克拉克(Colin G.Clark)继承并发展了这一理论,在其1940年出版的《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他把整个社会经济的主要活动规范确立起来,并将其划分为**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即所谓的“克拉克大分类法”。1966年,被誉为国民生产总值(GNP)之父的西蒙 史密斯 库兹涅茨(Simon Smith Kuznets)在《现代经济增长》一书中指出三次产业分类法的机理,即产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推动了劳动力的产业间转移,引致资源在产业间的分配,这是产业分类和升级的关键。三次产业分类法从此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1.1.1.2 三次产业分类法的发展 1971年,联合国有关部门基于“克拉克大分类法”制定了《标准行业分类》(又称为《全部经济活动国际标准行业分类》),它将国民经济划分为10个门类,在此之下又分为若干个大类、中类、小类和细类等,并在全球得到了推广应用。例如,我国2017年修订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详细列出了我国三次产业的分类类别a,总计为A到T共20个门类及97个大类:其中**产业包括A 1个门类及5个大类,第二产业包括B、C、D、E 4个门类及47个大类,第三产业包括F、G、H、I、J、K、L、M、N、O、P、Q、R、S、T 15个门类及45个大类。 1.1.1.3 三次产业分类法的缺陷 三次产业分类法对产业经济结构和组织结构的优化调整都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可是在三次产业分类法的实行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了它的两大缺陷:一是三次产业分类法的大类从属模糊问题,二是第三产业覆盖的内容过于繁杂问题。具体来说,三大产业中分别包括的类别主从关系有一些模糊不清,而且假如将除**、第二产业以外的所有领域都划分为第三产业,则第三产业不但会规模过于庞大,而且还出现扁平化、重复化等问题。我国自2003年出台了《第三产业的划定规范》并进行了多次修订(*新的是2018版),规范除了继续坚持第三产业主要为服务产业的观念,还摒弃了原有的生活、生产、流通、科教、公共服务等二级层次的划分,第三产业覆盖的内容变得更加模糊。1.1.2第四产业的理论提出 1.1.2.1 第四产业概念的提出 美国学者甘哈曼于1981年在其著作《第四次浪潮》中首次提出“第四产业”这一新概念。甘哈曼设想的“第四产业”主要体现休憩和娱乐的内涵:①仪式性和艺术性的活动,还包括恢复原始的图腾制,提倡宗教戒律和传统习俗等;②自我活动,观光旅游、竞技比赛、举办和参观展览等;③美食活动,重温旧时欧洲贵族的生活方式和享乐主义;④体育娱乐活动,包括狩猎、垂钓、郊游及露营等;⑤学习和利用趣味性技能活动;⑥社交活动,包括举行各种讨论会、座谈会等;⑦福利保障、度假类活动;⑧集体性活动,包括宇宙活动、海底探险、改善环境及修建纪念碑等活动(侯文若,1986)。随后,日本学者增田米二在其著作《尖端社会——信息与机器人革命》中也提出了“第四产业”概念。他预测1990年后,工业社会将进入信息社会,产业结构将随之发生巨大变化,*突出的就是“第四产业”的兴起。其所谓的“第四产业”是一个产业群,又分为信息产业、知识产业、情绪产业、伦理产业等。 桂文静和王容天(2011)将“第四产业”理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这个提法即使在目前来看,也是比较合理的。 (1)第四产业概念的提出期(20世纪80年代) 在这个时期,逾半数的学者认可将信息产业作为第四产业。当时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处理设备的发展,为知识信息产业的兴起奠定了物质基础。情报服务是这一产业的重要领域,涉及的行业除图书馆网络、情报中心外,还有专利局、广告业、信托业、企业顾问公司、统计局等各种知识和信息的专门服务部门。以知识为内涵的信息产业的规模正在不断扩大,所涉及的范围和内容也在发展中。 (2)第四产业概念的过渡期(20世纪90年代) 1991年末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全球逐渐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为了更好地发挥经济及国际影响力,世界各国对“第四产业”的讨论也变得越来越广泛。除了信息产业、情报产业、环保产业等在20世纪80年代初早已被列入了第四产业之外,园区工业、高科技工业、咨询服务行业、知识产业、精神经济业、智能化工业等一系列产业也被列入激烈讨论之中。这也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过渡时期。 (3)第四产业概念的确定期(环保产业为主流的21世纪以来) 在这一阶段,环保产业在讨论中被频频提出,占了一半以上的比例,另外休闲产业也被首次提出,并引起关注。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丰富,越来越渴望能有时间和空间来享受精神上的愉悦。其实,从一定角度来看,休闲产业的物质基础也是环保产业——只有原生态、优美秀丽、干净清洁的自然环境,人们才有可能享受到真正的休闲。这就需要生态环境治理,更重要的是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在这个方面,全社会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已经达成了共识,因此环保产业作为第四产业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 1.1.2.2 第四产业的内涵 三次产业分类法的分类思想主要为两个方面,即依时间顺序和依门类层次,划分为**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按照这个思想,存在着后续的第四产业及第N产业的可能性。另外,从三次产业分类法的定义来看,**产业,即广义农业,是指以利用人类自然属性的劳动力为主来生产不必经过深度加工就可消费的产品或工业原料的产业部门,包括农、林、牧、渔业等;第二产业,即广义工业,是指需要通过对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的原材料(或初级产品)进行一定加工来生产新产品的产业部门,包括制造业、能源产业、供应业、采掘业和建筑业等;第三产业,即广义服务业,是指除了**、第二产业部门涵盖之外的所有产业。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三次产业的划分理念是:**产业是从自然界直接获取自然资源,第二产业是将自然资源加工为商品,第三产业是为前两种产业服务。但这种划分格局存在一个问题——把自然环境资源排除在人类社会活动之外。世界整体环境质量的下降和资源的损耗表明单靠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已经不可能维护目前的环境-经济发展平衡,而整个地球人口的逐年增加和对物质需求的逐渐提升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人类唯有跟自然和谐共存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联合国和世界各国政府不断出台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财政政策,以排污权、碳汇、水权、用能权等为代表的生态环境交易市场初步形成,为以生态产品为引领的第四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1.1.2.3 第四产业应该是生态环境类产业 首先,产业分类是一种人类社会文明形态的体现,它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步而逐步形成的,如农业文明时代对应着**产业,工业文明时代对应着第二产业。新的文明时代必定有新的产业兴起,生态文明时代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因此生态环境产业作为第四产业也应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 其次,自然资源是影响产业分类*重要的因素之一,也是当前国际上通用的标准行业分类法的起点。但是,自然资源经历了人类数百年的开采使用,已经极度退化,而且面临枯竭的危险。 *后,从社会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生态环境产业具有难以估量的经济价值,存在着广阔的市场前景。随着该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会带动生态环境产业市场化的程度进一步提升,该领域的劳动力就业也会越来越高。 因此,我们将第四产业内涵拟定为“生态环境类产业”。准确来讲,它是一种面向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绿色“开发—利用—再生产”一体化的产业。图1-1中的箭头显示了从**产业到第四产业资源流向的分化进程。 图1-1 四类产业的关系图 首先,**产业从自然界当中直接获取资源,属于资源的采集。其次,第二产业从**产业之中分化出来,将其获取的资源(或初级产品)作为原料进行深度加工,属于资源的重组。再次,第三产业从第二产业之中分化出来,将其生产的产品在社会上进行流通、销售、使用等,属于资源的分配,它同时反过来为**、第二产业提供服务。*后,第四产业从第三产业之中分化出来,它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转变:其一将生产力由人类扩展为自然生态系统;其二将前三个产业消耗的资源进行逆向重建,属于资源的再生,这也是第四产业与前三个产业的重要区别。 1.1.3 生态产品第四产业概念的提出 产业分类是社会分工的体现,其概念与内涵应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不断演化和发展。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运动和信息流存在人的生产、物质生产、环境生产三大系统中,三大系统物质流动的不平衡是环境、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只认识到物质生产和人的生产这两个环节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而忽视了环境生产环节的存在,导致社会经济的不可持续发展。进入生态文明时代,经典的三次产业分类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叶文虎和韩凌(2000)提出将废物再利用定义为第四产业,以示对环境生产的重视,但把生态环境生产仅定义为废物再利用,过于狭义。为此,2020年王金南从生态产品的角度,首次提出了生态产品第四产业概念,在分类上将生态产品与农业产品、工业产品和服务产品并列,是为人与自然和谐所必需的“第四类”产品。 传统三次产业均是以满足人的需求为核心价值,而生态产品第四产业以包括人类与自然生态系统在内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服务对象,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增进人类福祉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保值增值为根本目标。此外,从主导生产要素来看,传统三次产业主要以资本、劳动力等为核心,而生态产品第四产业则增加了生态资源这个核心主导要素(王金南等,2021a,2021b)。王金南提出,生态系统是价值创造者的核心组成部分,生态产品第四产业的发展水平可作为生态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但长期以来并没有在传统

作者简介

宋有涛,教授,博士生导师,1973年辽宁锦州生人,南开大学本科毕业,日本山口大学硕士、鸟取大学博士,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博士后。现任辽宁大学环境学院院长,兼任辽宁省生态学会副理事长、辽宁省环境科学学会副秘书长。被评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辽宁省优秀专家、辽宁省学术头雁、兴辽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辽宁省特聘教授、沈阳市杰出人才等。 主要从事环境经济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方面的工作。近年来主持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重量课题8项,省部级及横向课题30余项;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辽宁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发表论文140余篇,SCI收录7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6部;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0余项。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