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家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从《春秋》到荀子

包邮儒家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从《春秋》到荀子

¥66.1 (7.1折) ?
1星价 ¥66.1
2星价¥66.1 定价¥93.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0176866
  • 装帧:70g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98
  • 出版时间:2019-10-01
  • 条形码:9787100176866 ; 978-7-100-17686-6

本书特色

以现象学的视角探究孔子晚年和他身后的儒家思想和命运 本书跳出了传统思想史概念分析的方法,而采用现象学和结构主义的视角,结合个人生活经验,通过对从《春秋》到《荀子》等文本的情境化分析,探讨了先秦儒家重要人物和思想之间的传承以及争论。

内容简介

《儒家哲学讲演录》(四卷本)是张祥龙先生关于儒家哲学史四次讲座稿的汇总,即: 1.《孔子的现象学阐释九讲》 2.《从〈春秋〉到荀子》 3.《拒秦兴汉和应对佛教的儒家哲学》 4.《儒家心学及其意识依据》。 在这一系列讲座中,张祥龙先生以现象学的方式对从先秦到晚明的儒家哲学发展历程做了系统的重新阐释,既是现象学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也是对中国传统儒家哲学的创造性再阐释,开启了中国古典哲学进入现代哲学话语的新可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思想史意义。

目录

开篇辞

**讲 孔子思想的哲理特点和传承焦虑
**节 孔子哲理思想综述以及与其他宗教的对比
第二节 孔子之后儒家焦虑的问题:如何“自见于后世”?
第三节 什么是普遍主义和非普遍主义?
第四节 孔子及儒家哲理的独特性:非普遍主义的情境中生意成真

第二讲 《春秋》的深远寓意
**节 《春秋》*晚出却*奇特
第二节 《春秋》岂止于一史书
第三节 《春秋》的特异之处(一)
第四节 《春秋》的特异之处(二):《春秋》文本的强烈引发性与“书文/口说”二向性
第五节 口说造就“素王”

第三讲 《春秋》的乐感与诗意
**节 《春秋》通礼乐
第二节 《春秋》之“元”中的乐意
第三节 “元”之乐的时间展现
第四节 “时”与“不时”:灾异与讥贬
第五节 哀与乐:《春秋》之始终

第四讲 曾子之孝与《大学》古本蕴义
**节 曾子感受的孔子
第二节 曾子展示与传授的身体
第三节 曾子之孝:孝亲哲理中的“毋必”本性
第四节 曾子孝道与《春秋》大义
第五节 《大学》中“格物致知”的含义:朱熹擅改《大学》文本之谬

第五讲 子思和《中庸》(一)
**节 子思其人及其学说的基本倾向
第二节 子思学派论“身”
第三节 《中庸》之身
第四节 《中庸》与《性自命出》论“性”与“情”

第六讲 子思和《中庸》(二):诚与乐
**节 情无伪
第二节 诚于性情
第三节 诚之乐
第四节 乐之诚
……

第七讲 孟子:先秦儒家哲理主流的心-性化(一)——限情、尽心与养气
第八讲 孟子:先秦儒家哲理主流的心-性化(二)——性善论
第九讲 荀子的心伪性恶论:它的现象学维度和名相分类维度

结语
主要引用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张祥龙,纽约州立布法罗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大学教授(已退休),曾在山东大学、中山大学任教。研究方向:现象学、儒家哲学、东西方哲学比较。已出版著作:《海德格尔传》《从现象学到孔夫子》《西方哲学笔记》《思想避难:全球化中的中国古代哲理》《德国哲学、德国文化与中国哲理》《复见天地心:儒家再临的蕴意与道路》《家与孝:从中西间视野看》等。译作:《致死的疾病》(与他人合译)、《精神的婚恋》。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