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识产权法(第六版)

知识产权法(第六版)

1星价 ¥49.0 (7.2折)
2星价¥49.0 定价¥6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133354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54
  • 出版时间:2022-09-01
  • 条形码:9787301333549 ; 978-7-301-33354-9

本书特色

本书遵照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要求编写而成。全书以中国现行知识产权法和相关知识产权国际公约为基础,吸收国内外知识产权法教学与研究的*新成果,按照“总论—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其他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六编的框架体系,阐述本领域**的知识与技能,既系统地阐述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基本制度,同时也注重提供分析与解决知识产权问题的方法和路径。

内容简介

本书遵照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要求编写而成。全书以我国现行知识产权法和相关知识产权国际公约为基础,吸收国内外知识产权法教学与研究的近期新成果,按照“总论-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其他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框架体系,阐述知识产权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相关法律制度,同时也注重提供分析和解决知识产权实际问题的方法,是主要针对本科知识产权法课程的一本教材。 第六版根据《民法典》和近年修订的《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和相关行政法规、司法解释进行了改版。

目录

**编总论



一、 知识产权的概念和范围


二、 知识产权的性质和特征


三、 知识产权的主体


四、 知识产权的客体


五、 知识产权的保护


六、 知识产权法的概念、体系及地位


第二编著作权



**章著作权概述


**节著作权概念及其特征


第二节我国著作权法及其演进



第二章著作权的主体


**节著作权主体概述


第二节著作权主体的种类


第三节著作权主体的确定



第三章著作权的客体


**节著作权客体概述


第二节著作权客体的条件


第三节著作权客体的种类


第四节不受保护的对象



第四章著作权的内容


**节著作权内容概述


第二节著作人身权


第三节著作财产权


第四节著作权保护期



第五章相关权


**节相关权概述


第二节出版者权


第三节表演者权


第四节录音录像制作者权


第五节广播组织权



第六章著作权的限制


**节著作权限制概述


第二节合理使用


第三节法定许可使用


第四节著作权穷竭


第五节著作权的其他限制



第七章著作权的利用


**节著作权的转让


第二节著作权的许可使用


第三节著作权的质押



第八章著作权的管理


**节著作权管理概述


第二节我国的著作权行政管理


第三节我国的著作权集体管理



第九章著作权的保护


**节著作权侵权行为


第二节著作权侵权诉讼


第三节著作权仲裁


第四节著作权救济措施


第三编专利权



第十章专利制度概述


**节基本概念


第二节专利法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专利法的基本理论



第十一章我国专利立法及修改


**节我国专利法的历史演进及特点


第二节我国《专利法》的修改



第十二章专利权的客体


**节专利的种类


第二节授予专利的条件


第三节专利保护的排除客体



第十三章专利权的主体及权利归属


**节专利权主体的类型及专利权归属


第二节专利权人的权利与义务



第十四章专利的申请与审批


**节专利申请原则


第二节专利申请前的论证


第三节申请文件的种类及要求


第四节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


第五节专利申请的审批



第十五章专利的复审、无效及终止


**节专利申请的复审


第二节专利权的无效宣告


第三节专利权的终止



第十六章专利权的内容与限制


**节专利权的内容


第二节专利权的限制



第十七章专利权的保护


**节专利权的期限


第二节专利权的保护范围


第三节专利侵权及其认定


第四节专利的管理


第五节专利纠纷的处理




第四编商标权



第十八章商标及商标法概述


**节商标及其功能


第二节商标的分类


第三节商标与商业标记


第四节商标法概述



第十九章商标注册


**节商标注册的原则


第二节商标注册的条件


第三节商标注册的申请


第四节商标注册的审核



第二十章注册商标的无效宣告


**节注册不当商标的无效宣告


第二节已注册的不应注册的商标的无效宣告


第三节注册商标争议的裁定


第四节注册商标无效宣告的法律后果



第二十一章商标权的内容、取得与终止


**节商标权的概念、内容及特征


第二节商标权的取得


第三节商标权的期限与注册商标的续展


第四节商标权的终止



第二十二章商标权的利用


**节商标权的使用


第二节商标权的许可


第三节商标权的转让


第四节商标权的投资


第五节商标权的质押



第二十三章商标权的保护


**节商标权保护概述


第二节商标侵权行为的概念和种类


第三节商标侵权行为的法律责任



第二十四章驰名商标的认定和保护


**节驰名商标概述


第二节驰名商标的认定


第三节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



第二十五章商标权的限制


**节商标权限制概述


第二节商标合理使用


第三节商标连带使用


第四节商标先用权


第五节商标权的用尽



第二十六章商标管理


**节商标管理机关及其职责


第二节商标的使用管理


第三节商标印制的管理


第五编其他知识产权



第二十七章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


**节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的概念


第二节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的立法保护


第三节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



第二十八章商业秘密权


**节商业秘密保护制度概述


第二节商业秘密权


第三节商业秘密权的法律保护



第二十九章地理标志权


**节地理标志概述


第二节地理标志权及其法律保护



第三十章植物新品种权


**节植物新品种保护概述


第二节植物新品种权的内容、归属及限制


第三节植物新品种权的审查程序


第四节植物新品种权的期限、终止和无效


第五节侵犯植物新品种权的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章商号权


**节商号


第二节商号权及其法律保护



第三十二章反不正当竞争


**节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第二节反不正当竞争法


第三节与知识产权有关的不正当竞争


第六编知识产权国际保护



第三十三章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概述


**节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的成因


第二节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的主要原则


第三节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的历史分期



第三十四章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及其相关国际公约


**节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与知识产权国际保护


第二节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管理下的主要国际条约


第三节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因特网条约》



第三十五章世界贸易组织及其《知识产权协议》


**节世界贸易组织与知识产权国际保护


第二节《知识产权协议》


展开全部

节选

知识产权是一种新型的民事权利,是一种有别于财产所有权的无形财产权。 权利本体的私权性是知识产权归类于民事权利范畴的基本依据。私权是与公权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指的是私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享有的各种民事权利。知识产权是一种界定知识财产权利形态的制度安排,它以私权的名义强调了知识财产私人所有的法律性质。这一定性分析说明:知识产权是“私人”的权利,国家即使在某种情况下作为权利主体出现,也与其他民事主体处于相互平等的关系;同时,知识产权也是“私有”的权利,即采取私人占有的产权形式。知识产权的产生、行使和保护,适用民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离开了民事权利体系,知识产权制度就会面目全非、无法存在,私的主体就会失去获取知识财产的民事途径。现代各国关于知识产权的立法例有所不同,或归入民法典(如1995年《越南民法典》),或单独编纂(如1992年《法国知识产权法典》),或采取单行立法。尽管如此,法律并不讳言知识产权的民事权利或私人财产权利的基本属性。正因如此,《知识产权协议》在其序言中强调有效保护知识产权的必要性时,要求各缔约方确认知识产权是一项“私权”。 权利客体的非物质性是知识产权区别于财产所有权的本质特性。知识产权的客体即知识产品(或称为智力成果),是一种没有形体的精神财富。有的学者认为,知识产权与其他财产权利的根本区别在于其本身的无形性,而其他法律特征即独占性、时间性、地域性等皆由此派生而成。 参见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3年版,第45页。 严格地讲,权利作为主体凭借法律实现某种利益所可以实施行为的界限和范围,概无例外取决于实体之主观拟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从罗马法学家到现代民法学家都将具有一定财产内容的权利(除所有权以外)称为无体物。因此,知识产权与相关权利的本质区别,不是所谓该项权利的无形性,而在于其权利客体即知识产品的非物质性特征。对此,我国台湾地区学者曾世雄先生有相同看法:财产权之有形或无形,并非指权利而言,而系权利控有之生活资源,即客体究竟有无外形。例如,房屋所有权,其权利本身并无有形无形之说,问题在于房屋系有体物;著作权亦不产生有形无形问题,关键在于作品系智能产物,为非物质形态。 参见曾世雄著:《民法总则之现在与未来》,台湾三民书局1983年版,第151页。 知识产品之无形是相对于动产、不动产之有形而言的,它具有不同的存在、利用、处分形态:(1) 不发生有形控制的占有。由于知识产品不具有物质形态,不占有一定的空间,人们对它的占有不是一种实在而具体的占据,而是表现为对某种知识、经验的认识与感受。知识产品虽具有非物质性特征,但它总要通过一定的客观形式表现出来,作为其表现形式的物化载体所对应的是有形财产权而不是知识产权。(2) 不发生有形损耗的使用。知识产品的公开性是知识产权产生的前提条件。由于知识产品必须向社会公示、公布,人们从中得到有关知识即可使用,而且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可以被若干主体共同使用。上述使用不会像有形物使用那样发生损耗,如果无权使用人擅自利用了他人的知识产品,亦无法适用恢复原状的民事责任形式。(3) 不发生消灭知识产品的事实处分与有形交付的法律处分。知识产品不可能有实物形态消费而导致其本身消灭之情形,它的存在仅会因期间(即法定保护期)届满产生专有财产与社会公共财富的区别。同时,有形交付与法律处分并无联系,换言之,非权利人有可能不通过法律途径去“处分”属于他人而自己并未实际“占有”的知识产品。基于上述特征,国家有必要赋予知识产品的创造者以知识产权,并对这种权利实行有别于传统财产权制度的法律保护。 关于知识产权的基本特征,学者们多有阐述,这些特征的概括在各种著述中虽多少不等,但其基本特征概为“独占性”“地域性”和“时间性”。其实,这些特征的描述,是与其他财产权特别是所有权相对而言的,并非都是知识产权所独有的。 (一) 知识产权的独占性 知识产权是一种专有性的民事权利,它同所有权一样,具有排他性和绝对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法国一些学者认为知识产权就是“知识所有权”;而多数法国学者怀疑知识产权是否为真正的所有权,他们根据该项权利标的及内容的特点,将知识产权称为一种垄断权或独占权。 参见尹田著:《法国物权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86页。 日本学者亦认为,知识产权是一种“全新的特殊权利”,它分为独占权(如著作权、专利权等)和禁止权(如商品形象权、商誉权等)。 参见〔日〕小岛庸和著:《无形财产权》,日本创成社1998年版,第5—9页。 我们认为,独占性即排他性和绝对性,虽是知识产权与所有权的共同特征,但其效力内容及表现形式是各不相同的。由于知识产品是精神领域的成果,知识产权的专有性有着其独特的法律表现:(1) 知识产权为权利人所独占,权利人垄断这种专有权利并受到严格保护,没有法律规定或未经权利人许可,任何人不得使用权利人的知识产品;(2) 对同一项知识产品,不允许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同一属性的知识产权并存。例如,有两个相同的发明物,但根据法律程序只能将专利权授予其中的一个,而以后的发明与已有的技术相比,如无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就不能取得相应的权利。知识产权与所有权在独占性效力方面也是有区别的。首先,所有权的排他性表现为所有人排斥非所有人对其所有物进行不法侵占、妨害或毁损,而知识产权的排他性则主要是排斥非专有人对知识产品进行不法仿制、假冒或剽窃。其次,所有权的独占性是绝对的,即所有人行使对物的权利,既不允许他人干涉,也不需要他人积极协助,在所有物为所有人控制的情况下,无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而知识产权的独占性则是相对的,这种垄断性往往要受到权能方面的限制(如著作权中的合理使用、专利权中的临时过境使用、商标权中的先用权人使用等),同时,该项权利的独占性只在一定空间地域和有效期限内发生效力。 (二) 知识产权的地域性 知识产权作为一种专有权在空间上的效力并不是无限的,而要受到地域的限制,即具有严格的领土性,其效力只限于本国境内。知识产权的这一特点有别于有形财产权。一般来说,对所有权的保护原则上没有地域性的限制,无论是公民从一国移居另一国的财产,还是法人因投资、贸易从一国转入另一国的财产,都照样归权利人所有,不会发生财产所有权失去法律效力的问题。而知识产权则不同,按照一国法律获得承认和保护的知识产权,只能在该国发生法律效力。除签有国际公约或双边互惠协定的情况以外,知识产权没有域外效力,其他国家对这种权利没有保护的义务,他国的任何人均可在自己的国家内自由使用该知识产品,既无须取得权利人的同意,也不必向权利人支付报酬。 早在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雏形时期,地域性的特点就同知识产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欧洲封建社会末期,原始著作权与专利权都是君主恩赐并作为特许权出现的,因此这种权利只可能在君主管辖地域内行使。随着近代资产阶级法律的发展,知识产权才*终脱离了封建特许权形式,成为法定的精神产权。但是,资本主义国家依照其主权原则,只对依本国法取得的知识产权加以保护,因此地域性作为知识产权的特点继续保留下来。在一国获得知识产权的权利人,如果要在他国受到法律保护,就必须按照该国法律规定登记注册或经审查批准。 从19世纪末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国际贸易的扩大,知识产权交易的国际市场也开始形成和发展起来。这样,知识产品的国际性需求与知识产权的地域性限制之间出现了巨大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各国先后签订了一些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公约,成立了一些全球性或区域性的国际组织,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套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在国际知识产权保护中,国民待遇原则的规定是对知识产权地域性特点的重要补充。国民待遇原则使得一国承认或授予的知识产权,根据国际公约在缔约国发生域外效力成为可能。但是,知识产权的地域性并没有动摇,是否授予权利、如何保护权利,仍须由各缔约国按照其国内法来决定。至20世纪下半叶,由于地区经济一体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产权立法呈现出现代化、一体化的趋势,由此知识产权的严格地域性特征受到挑战:(1) 跨国知识产权的出现。为了实现经济一体化的目标,某些国家和地区正努力建立共同的知识产权制度,其中*典型的即是拟议中的全球专利制度和已经实施的欧盟统一商标注册制度。这就使得知识产权跨出一国地域的限制,从而在多个国家同时发生效力。(2) 涉外知识产权管辖权与法律适用的发展。由于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涉及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可能在几个甚至十几个国家发生。为了便利诉讼和有效保护权利人利益,一些国家正在酝酿跨地域管辖和新准据法原则。 参见刘家瑞等:《知识产权地域性冲突法评述》,载《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8年第6期。 涉外知识产权纠纷的非专属管辖与知识产权法律适用的多元化,都会对这一权利的地域性特点带来重大影响。 总之,在当今社会,知识产权在全球范围内依然保留有地域性特征,但已受到挑战,这一自封建法到现代法固有的法律特征是否会被完全打破,尚有待继续观察和研究。 (三) 知识产权的时间性 知识产权不是没有时间限制的永恒权利,其时间性表明:知识产权仅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受到保护,一旦超过法律规定的有效期限,这一权利就会自行消灭,相关知识产品即成为整个社会的共同财富,为全人类所共同使用。这一特点是知识产权与有形财产权的主要区别之一。众所周知,所有权不受时间限制,只要其客体物没有灭失,权利即受到法律保护。依消灭时效或取得时效所产生的后果也只涉及财产权利主体的变更,而财产本身作为权利客体并不会发生变化。关于所有权的这一特征,罗马法学家将其概括为“永续性”,即“所有权命运与其标的物之命运相终始”。 参见周枏著:《罗马法原论》(上册),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324页。 其实,所有权的永续性在许多情况下存在着“事实不能”,这是因为所有权的永续状态是以其标的物的存在为前提的,倘若该物发生灭失、毁损,原所有人就可能无法再对它行使所有权了。相反,知识产权的标的是一种非物质形态的智力产物,不可能发生灭失、毁损。其权利本体之所以不具有永续性,概因国家规定了保护期限,是为“法律不能”。 知识产权在时间上的有限性,是世界各国为了促进科学文化发展、鼓励智力成果公开所普遍采用的原则。建立知识产权制度的目的在于采取特别的法律手段调整因知识产品创造或使用而产生的社会关系,这一制度既要促进文化知识的广泛传播,又要注重保护知识产品创造者的合法利益,协调知识产权专有性与知识产品社会性之间的矛盾。知识产权时间限制的规定,反映了建立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社会需要。根据各类知识产权的性质、特征及本国实际情况,各国法律对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都规定了长短不一的保护期。著作权的保护期限,主要是对作者的财产权而言的,即作者只能在一定期限内享有对作品的专有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而对作者的人身权,有的国家规定为无限期永远存在(如法国),有的国家则规定与财产权保护期相同(如德国)。关于专利权的保护期限,各国专利法都作了长短不一的具体规定,其规定依据主要有二:一是社会利益与权利人利益的协调,二是发明技术价值的寿命。关于商标权的保护期限,各国也规定有不同的有效期间。其中,采取“注册原则”的国家,商标权有效期自注册之日起算;采取“使用原则”的国家,只有在商标使用后才能产生权利,因此其有效期自使用之日起算。在知识产权的时间性特点中,商标权与著作权、专利权有所不同,它在有效期届满后可以续展,通过不断的续展,商标权可以延长实际有效期。法律之所以这样规定,就在于文学艺术作品和发明创造对于社会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规定一定的期限,使智力成果从个人的专有财产适时地变为人类公有的精神财富。 知识产权的上述特征,是与其他民事权利特别是所有权相比较而言的,是具有相对意义的概括和描述。这并不意味着各类知识产权都具备以上全部特征,例如,商业秘密权不受时间性限制,地理标记权不具有严格的独占性意义。从本质上说,只有客体的非物质性才是知识产权所属权利的共同法律特征。

作者简介

吴汉东,法学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法学学部委员。著有“当代中国法学家文库 吴汉东法学研究系列”六卷本,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刊物发表论文一百五十余篇。2020年获评“中国版权事业终生成就者”。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