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5203901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96
- 出版时间:2022-10-01
- 条形码:9787552039016 ; 978-7-5520-3901-6
内容简介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是长三角地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扎实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有效手段。 本书概述了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剖析了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的发展现状和比较优势,研究了长三角共建数字经济重量产业集群的推进路径,并选择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软件服务业、云计算、物联网等重点产业进行了专题分析。
目录
丛书总序
前言
**章 数字经济与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化发展
一、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与创新发展使命
二、数字经济牵引长三角经济数字化转型
三、数字经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第二章 数字经济理论前沿研究综述
一、数字经济的定义和测量
二、数字经济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三、数字经济的创新环境与政策
四、区域数字经济发展
第三章 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与路径
一、全球经济的数字化迁移
二、数字经济是高质量经济
三、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进路径
第四章 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历程与现状
一、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历程
二、长三角数字经济在全国的地位
三、长三角三省一市数字经济发展比较
四、长三角主要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比较
第五章 长三角共建数字经济世界级产业集群
一、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内涵与特征
二、打造数字经济世界级产业集群需要破解的瓶颈与短板
三、长三角共建数字经济世界级产业集群的推进路径
第六章 长三角集成电路高质量发展
一、长三角集成电路发展现状与空间分布
二、长三角集成电路专业园区
三、长三角集成电路发展趋势
四、长三角集成电路高质量发展的推进路径
第七章 长三角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
一、长三角人工智能发展现状与空间分布
二、长三角人工智能专业园区
三、长三角人工智能发展趋势
四、长三角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的推进路径
第八章 长三角软件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一、长三角软件服务业产业发展总体情况
二、长三角三省一市软件服务业发展现状与空间分布
三、长三角软件服务业发展优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长三角软件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推进路径
第九章 长三角云计算高质量发展
一、长三角云计算产业发展现状与空间分布
二、长三角云计算重点企业、项目与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三、长三角云计算产业发展趋势
四、长三角云计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及推进路径
第十章 长三角物联网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长三角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二、长三角物联网重点专业园区、项目及企业
三、长三角物联网发展趋势
四、长三角物联网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五、长三角物联网高质量发展的推进路径
第十一章 浦东新区泛电子行业高端化数字化发展研究
一、电子信息产业高端化数字化的内涵特征
二、电子信息制造业的高端化数字化发展趋势
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四、电子信息产业(泛电子)发展现状
五、推进电子信息产业高端化数字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节选
数字经济与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走在全国改革开放*前列、科技创新*前沿、经济发展*前行的长三角地区,在数字经济这一重大新赛道上,也已全面铺开、高歌猛进。数字经济从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个方向孕育催生新兴产业,同时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塑产业结构新形态,为长三角地区扎实推进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为率先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引领区,铸就新动能、壮大新优势。 一、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与创新发展使命 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着力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同“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互配合,完善中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自此,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从以往的地方自发探索推进,进入国家推进的新阶段。 在国家各个重大区域战略中,长三角地区的核心战略要务是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区域一体化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更高层级。之所以由长三角地区率先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是基于这一地区*有条件也*有可能先行一步,并可取得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具备更高起点上推动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条件。 (一)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根据2020年统计数据,长三角地区区域面积有35.92万平方千米,占全国的3.7%;拥有常住人口2.25亿人,占全国的16.1%;GDP总量24.5万亿元,占全国的24.1%;人均GDP水平为10.87万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48.7%。 区域合作模式主要有协同模式与一体化模式。一般来说,只要地区间存在较大差距,更多采取的是区域协同模式,比如京津冀三地间的合作、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地区间的合作。只有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不断缩小、趋于接近,才有可能进一步提升区域合作的能级,向一体化方向迈进。长三角地区推进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经济社会基础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概括。 1.经济发展进入后工业化阶段,有些地区已步入现代化阶段 在经过较长时期的高速增长后,现阶段的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都已进入增速趋缓、经济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即使是安徽省,2020年**产业比重也已下降8.2%,第三产业比重也已超过50%,达到51.3%,第三产业持续快速增长,产业结构已经发生根本性变迁。对照钱纳里工业化阶段划分,长三角地区整体呈现后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一些地区如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及苏南、浙东南,都已展现出快速向现代化全面迈进的新特征。 2.人均经济实力整体上达到发达国家初级水平,一些地区已达到中等水平 根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公报数据,长三角地区2020年常住人口为2.35亿人,比2010年增加1961万人。其中上海2487万人,江苏8475万人,浙江6457万人,安徽6103万人。2021年长三角GDP总量达到27.61万亿元,其中上海为4.32万亿元,江苏为11.64万亿元,浙江为7.35万亿元,安徽为4.30万亿元。2021年长三角地区人均GDP为11.75万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5.06%。按照2021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平均汇率6.44计算,长三角地区2021年人均GDP水平达到1.82万美元。一般认为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即可认为已达到发达经济体的初级水平,而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则可认为已跨上发达经济体的中级台阶。也就是说长三角地区整体上已接近发达经济体的中级台阶,特别是上海、江苏,已超过2万美元。从城市看,长三角地区人均GDP水平*高的是无锡市,已达到2.91万美元;其次是苏州市,为2.77万美元;第三是南京,为2.76万美元。 3.伴随高铁、跨江跨海大桥的高覆盖及市场化、信息化的不断深化,区域发展进入深度同城化阶段 进入21世纪初,长三角地区进入同城化时代,也就是以高速公路网、跨江跨海大桥和高铁网建设为标志,越来越多的城市与上海的交通时空距离大大缩短,要素流动越来越频繁,城市化差距加快缩小。比如上海到合肥,没有高铁前,需要6个小时的铁路里程时间,现在的高铁只需要2个多小时就可到达;又如上海到南通,没有长江大桥时,需要轮渡到南通,时间需要半天以上,现在2个小时不到就可到。特别是各地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趋于接近,城市之间差距加快缩小。如无锡、苏州的人均GDP水平超过了上海,常州、宁波、南通的人均GDP也都超过了2万美元,这就推动了这些城市之间的同城化不断深化。 特别是*近几年,随着高铁网的密织、产业链空间分布的扩散、跨地区就业养老的普遍化,以及各地对共享中心城市优质公共服务的更强期盼,长三角地区的同城化发展也开始迈入新阶段,我们将其称为深度同城化阶段。所谓深度同城化,就是在时间空间同城距离、经济发展同城水平的同城化基础上,城市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向基础设施同城、要素流动同城、核心功能同城、就业通勤同城、社会治理同城、公共服务同城等更高层级迈进。传统同城化的着力点在于交通时空的同城化和缩小城市间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差距,其典型特征就是各地纷纷提出并付诸接轨上海、融入上海。深度同城化的着力点在于构建区域一体化体制机制,包括通过建设区域高标准要素市场,促进资源要素畅通流动;通过流域性、系统性治理,建设高质量生态环境;通过公共资源相互开放、流动,推动优质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当然在长三角整个区域,毕竟空间很大,像江苏北部、安徽北部等城市与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城市比,差距仍然比较明显,因此深度同城化将在各个都市圈内部展开,特别是上海大都市圈,将在公共领域的规划、建设、管理及政策制度方面构建“标准统一、规则一致、平台链接、数据共享、一网通办”的框架体系和体制机制,推动上海与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宁波、嘉兴、湖州、舟山等城市深度融合。 4.地区城乡之间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不均衡不协调问题仍较突出 2021年安徽全省人均GDP为7.05万元,与江苏全省水平有近一倍之差。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中,有13个城市人均GDP已超过2万美元,但有8个城市人均GDP低于1万美元,都集中在安徽省,比如阜阳、亳州与无锡、苏州相差3倍以上。 各地城乡之间的差距也客观存在。根据图12,多数城市的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都在2∶1以上。浙江嘉兴、宁波、杭州、舟山、湖州和江苏的无锡、常州等,城乡可支配收入比都在2∶1以下,这是因为这些城市县域经济或镇域经济比较发达,对缩小城乡差距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发展使命 《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定位,即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一极三区一高地)。同时在深化区域合作和一体化体制机制创新上,明确提出了“五个坚持”原则,即创新共建、协调共进、绿色共保、开放共赢、民生共享。围绕创新共建,要求“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促进人才流动和科研资源共享,整合区域创新资源,联合开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共同完善技术创新链,形成区域联动、分工协作、协同推进的技术创新体系”。 聚合力量、分工协作,激发一体化发展动能,加快打造创新共同体,在增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中发挥更大作用,是新时代长三角地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之一,也是深入推进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 长三角地区的创新共同体建设,重点要围绕科技创新策源力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和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建设三大领域展开分工与合作。分工,基于各个城市的比较优势和各扬所长,基于要素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合作,基于各个城市间的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基于地区一盘棋,以建设全球影响力的服务功能体系、创新链体系、产业链体系为导向,在长三角地区这个大共同体中形成完整布局和功能整合。目前来看,要达成这样的分工合作架构和效果,需要一个中长期过程。 1.科技创新策源力建设的分工合作 从纵向区分,科技创新策源力可分为支撑基础科学研究原始创新的基础科学策源力、支撑产业技术研发原始创新的关键技术策源力和产业技术转化应用孕育出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的产业创新策源力。三个策源力组合起来才能形成完整的科技创新策源力。三个策源力建设都需要以持续性的大量研发投入、多领域的一流科研院所集群、多样化的高端人才集聚和丰富的社会风险投资等四大资源要素供给为基础和前提。从长三角地区三大策源力现状和四大资源要素供给能力看,以上海的集聚度和供给能力为*强,且在建设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部署下,呈现出强劲的发展趋势;同时在苏、浙、皖三省,对应上海的战略部署,江苏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浙江提出建设“互联网+”世界科技创新高地,安徽提出建设有重要影响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这些战略部署的空间落地,基本都落在了各个中心城市,特别是南京、杭州、合肥这3个省会城市,呈现出省域内中心城市资源配置更集中,比较优势更突出,且与上海并行奔跑的发展趋势。因此,整个长三角地区的科技创新策源力建设更要做好上海与各个中心城市之间深化分工合作的这篇大文章。 在分工方面,立足区域创新比较优势,在信息、生物、材料、海洋、能源等重要科技创新领域推动形成三大分工: 一是大平台建设分工。重点在大科学装置配置和国家级实验室建设上,依托中国科学院在各中心城市的科研院所布局,同时对应国家科技创新2030年重大专项,深化区域分工。如上海的X射线未来网络试验设施、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设施、脑科学与类脑研究设施;合肥的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设施、核聚变与物质材料设施;杭州的大数据设施;南京的天体一体化信息网络设施等。二是一流学科建设分工。可依据教育部的一流学科建设布局和优势学科评估结果(A+评级),在高端人才培养和基础性原创研究上形成分工,让优势学科更优,引领力更强。如上海的生物学、船舶与海洋学、化学、数学、医学、药学、环境学等,南京的天文学、大气科学、地质地理学、建筑学、农学、水利学等,杭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光学、园艺学等,合肥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理学、化学、核科学,无锡的食品科学等。依据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价。三是创新成果转化分工。围绕各地的大平台优势和学科优势,依托各地的国家级开发区和科学城建设,增强创新成果孵化产业化基地的综合配套和双创活力,培育壮大产业创新策源功能。依托周边城市的产业领域集聚优势和产业化用地优势,建设一批飞地型创新成果转化基地。 在合作方面,围绕资源共享、扩大溢出,在科技创新公共服务领域探索更加积极有效的合作机制。一是深化各类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共建共享机制建设。以大平台建设为抓手,以基金会模式、公司化模式为探索实践,促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技术交易市场、技术转移服务平台等跨区域共建共享。二是发挥各自优势合作共建高水平新型研究机构。在区域上有分工,同时进一步深化相互赋能,如合肥的量子通信优势与上海的需求优势、资源优势紧密结合,在上海共建国家级量子通信实验室;上海的核物理优势与合肥的核聚变优势紧密结合,在合肥共建大装置,推进大研究,实现大转化。三是各大平台机构与各个产业集聚地共建高水平技术创新中心。跳开传统合作机制框架,以更加市场化的模式创办一批更有活力的技术创新中心。 2.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的分工合作 《规划纲要》提出,要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汽车、绿色化工、纺织服装、智能家电等十大领域形成若干个世界级产业群。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特别要求,要聚焦关键领域发展创新型产业,加快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2020年11月12日)。长三角地区在这些产业领域不仅拥有产能规模优势,而且还有市场需求优势、供应链配套优势、发达物流优势和科技创新优势。
作者简介
王 振,1963年生,1998年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任信息研究所所长、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区域经济学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区域经济、创新经济、中小企业、人才发展。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高端智库专项等国家重大课题,完成省部级、地方研究课题上百项。担任《长江经济带蓝皮书》《长三角经济蓝皮书》《数字经济蓝皮书》主编,以及长江经济网、丝路信息网负责人。 徐丽梅,1975年生,2007年毕业于同济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区域经济学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区域经济、数字经济。出版专著2部,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担任《数字经济蓝皮书》副主编,参与《长江经济带蓝皮书》《长三角经济蓝皮书》等撰写工作。
-
曾国藩的经济课
¥26.5¥68.0 -
国富论
¥8.8¥35.0 -
博弈论
¥10.0¥38.0 -
看得懂的经济学-哈佛教授最受欢迎的经济学课
¥15.7¥58.0 -
斯密评传
¥14.4¥45.0 -
图解资本论
¥12.2¥46.0 -
经济学通俗读物:北大经济课(受益一生的经济学智慧)
¥11.6¥35.0 -
1949-2009-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
¥31.9¥55.0 -
资本论
¥27.5¥59.8 -
中世纪商业合伙史
¥16.7¥49.0 -
元代榷盐与社会(2009/8)
¥9.9¥30.0 -
财富从哪来
¥23.4¥65.0 -
博弈论
¥25.9¥49.8 -
经济学通识-第二版
¥20.3¥58.0 -
日本的反省-走向没落的经济大国
¥12.6¥35.0 -
经济常识一本全
¥10.5¥35.0 -
英国的经济组织
¥16.9¥18.0 -
一种批判的经济学史
¥10.6¥23.0 -
盐铁论
¥24.4¥42.0 -
金钱心理学:财富、人性和幸福的永恒真相
¥40.3¥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