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路上/校尔康

包邮在路上/校尔康

¥41.6 (7.2折) ?
1星价 ¥41.6
2星价¥41.6 定价¥5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121935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96
  • 出版时间:2022-11-01
  • 条形码:9787521219357 ; 978-7-5212-1935-7

本书特色

★ 以文字疗愈心灵,用诗歌捕捉心领神会时的世间真意。 专家推荐 ★ 读校尔康诗,常感他想象超越,境界空阔,信手拈来,满纸皆现慧者言说。尤为难得的是,他的这些超凡脱俗的意绪,往往是以日常话来表达。他用平常语表达不平常意,明白、畅晓、耐人咀嚼。 ——谢 冕(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 校尔康是诗人,是艺术家,但他自己并不十分认可。他更愿意承认自己是一位行者,踏遍青山的远行,是他的夙愿,他总在路上。他用诗一般的句子形容生命的状态:一个人的河流,一边流淌着虚幻的人生,一边从无名的山峰上奔驰落下。流水不得不向山谷深处前进。一往无前,穿山越岭!充满青春的梦想,他的目光总向着远方。 ——谢 冕(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 这些诗更像是“散文诗”,这种文体征候会让我们想到泰戈尔、博尔赫斯以及鲁迅、昌耀的那些相似的行文方式。它们的特点是融合了抒写、叙事以及戏剧化的手段,这些文字空间的情感载力和思想势能更为丰厚,其容纳的诗人经验和想象也更为开阔,甚至不乏自白、剖析和忏悔。 ——霍俊明(文学博士后、《诗刊》社主编助理、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委员) ★ 校尔康以禅客之心,在禅界和尘世间往复融通。他的诗歌有禅诗之灵思,兼偈语之警策,述说着世人的感情和觉悟,成为佛光照耀下的当代生活之回响。 ——吴思敬(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作协理事) ★ 从校尔康的许多诗中,我们已经读出了他对生命所着重与彻悟的,在他的视域内,让许多无意识的生命成为有意识的生命,或者说,这些本来是有意识的生命,被人们误认为无意识的了。而校尔康以自己的慧眼识破并揭示出它们的真相。能做到这一点,不正是他生命价值的体现吗? ——叶橹(著名学者、诗歌评论家,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

内容简介

《在路上》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在路上》校尔康是一个现代诗人,更是一个“在行走中闭关”、在红尘中修心炼性的现代行者。《在路上》讲述作者以佛禅探索世界,而他的探索,亦使佛禅具有了更浓郁的诗意。作者在“闭关”中“开悟”时呈现出了有别于常人独具意蕴的禅意境界……《在路上》以禅客之心,在禅界和尘世间往复融通,在悟到生死之间的无常后开始追求快乐的人生与解脱的境界,在红尘滚滚的世界里重新找回自己,在信仰世界的神秘空间中获得。无尽的创造力

目录

序 言    Preface

在路上  文/校尔康

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  文/吴思敬

执 着    Upadana

在路上

你看不到

观心:境之乱

上帝还是佛

圣诞快乐:问问那棵树吧

大吉祥云:烟花散时虚空无尽

问禅:花之心

留得残荷听雨声

花之语

雨后落花:带我穿过山门

与光同尘

破 执    Moksanam

心生便是罪生时

抱残守缺:今天就是不完美

门:在路上

门与道

慢慢地静下来

即使,于是

不管

云说

心在

下一站,你在哪里

我爱这世界

爱是无量光    Love is Amitqbha

谁的手

远逝的阳光

有一世

歇即菩提:家在东南常作西南别

把我的心注在静谧的空中

在行走中闭关

在河边

那个……那个

布达拉宫的城墙

一杯水的静逸

爱是通向天堂的路

自由

寒山寺访僧——雨中见花猫

禅思的玄机  文/叶橹

禅趣与义理的诗意呈现  文/王巨川

佛禅诗人校尔康——路上的禅思者  文/庄小明

哦,是这一个家伙  文/李青凇


展开全部

节选

在路上 在路上 我不辞辛苦 转山转水 只想遇到你 在路上 我顶礼焚香 一心一意 就想求到你 在路上 我戒情戒义 时时刻刻 皈依你 在路上 我从从容容 无知无觉 就路过了你 在路上 我和你同行 却发现 终点不一 在路上 我们只观此生 悟到了如来 却到不了彼岸 我 我的头发长满树枝 在心灵上蔓延 在出售鲜花的年代 我忽然觉得 自己正努力变成 花的姿态 你看不到 你看不到 心在哪里 虚空 就在哪里 你看不到 心 微笑 又恍如虚空 你看不到 心 应如所住 又何住 深如大海 尽管 泪涌如泉 尽管 又静如虚空 你看不到 心 如梦幻泡影 又细至针尖 你看不到 但心 亦非是虚空 又是虚空 于是 喜悦 于是 无住 观心:境之乱 站在一种高处 才会有 一身的寒意 在你灵魂的深处 乱如麻丝 智者的预知 得到盲者的回应 这是一种不幸 心灵的沙漠 开满花朵 误为花开飘香 笑为顿悟 伟大的东西恰恰不幸 创造是天才的行为 静坐 观心 我将如何独自去散步 将虚妄去除 因为一种思想的快乐 体现一种遐想的风度 禅思的玄机 文/叶橹 国人向来对自身的生存方式有所考量,并因之而总结出许多处世之道。积极参与社会生活者谓之“入世”,淡出江湖者为“出世”;得道升天的人会标榜“达则兼济天下”,失意落魄之后就会“穷则独善其身”。诸如此类的人生哲理,其实都离不开对个人命运的关注。非常奇怪的是,人生哲理尽管五花八门,儒释道混杂交融,我们民族却常常自认为是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民族。依我之见,自古迄今我们所总结出的许多处世之道,大抵都是一种“权变”的产物。 没有终极的价值观,虽然也有“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说法,但那大多是一种自我安慰的托辞;在社会的普遍意识中,还是把“成王败寇”奉为圭臬的。细细想来,国人的智慧虽然不输于任何国家和民族,可是所受的灾难和痛苦,也同样不输于别人。也许正是因为如此,近些年来信佛入教的人日渐增多,可能是想从精神上找到寄托吧。 写下以上这些文字,是读了校尔康诗集《在路上》而生出的联想。我虽然读过一些禅诗,还写过论洛夫的禅诗的文字,但对佛学却几无所知。读校尔康的诗,深感他已经是一个佛家的修行者,诗中处处流露出一种禅诗的睿智,我还能对他的诗说些什么呢? 首先引起我好奇的是,校尔康本是理工科大学生,为什么会走上参禅悟道的佛门之途呢?他的诗在某种程度上回答了这个问题。他对生活的爱和恨,他对万物和诸多生命现象的观察和思考,使他走上了禅思之路。我由此就想到,以往我们常把归入佛门的叫作“出世”,说他们是“看破红尘”之人,因而做了“出家人”。现在想想,这种说法似乎流于浅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有言:“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里对色与空的相互依存和合二而一的存在关系,说得十分透彻而辩证。所以用“出世”来形容佛门子弟,并不恰切。因为他们对诸多万物和生命现象的思考,仍然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之内。 不过话还得说回来,佛门子弟们尽管并未“离世”,但他们的禅思方式还是异于许多世俗观念的。这也正是它能够吸引众多人走上参禅悟道之路的根本原因。一般人似乎认为,进入佛门的人,大抵都是在现实生活中受了重大的精神打击而看破红尘者。不可否认有这样的皈依者。但是真正有佛心者,其实是因大爱而生的。校尔康有一首《我爱这世界》,写的就是他内心深处的感受: 我爱 这黑不是黑 白又不是白 苦又不苦 甜又不是甜 不知何味的世界 这不白不黑不苦不甜而不知何味的世界,正是它的“色”。而“它不可捉摸”的“无常的虚空”,正是它的另一种存在。校尔康实实在在爱慕的,甚至有时候也是恨着的,正是这“地球上任何地方”都一样的“事实”。面对这样一个“事实”,校尔康才有可能以阔达的心胸、灵动的思维,展开他的翅膀翱翔于天地之间。 做一篇小文,我不可能在这里对校尔康的诗作出详尽的评析,但是我想指出一点——他的诗性思维的灵动性。他的灵动性一方面表现为对一些抽象事物和观念的诗性陈述;另一方面则是在具象化的事物中获取到抽象的升华。不妨信手拈来《远逝的阳光》为例: 远逝的阳光 和一把锁 是一双眼睛 留下的 痕迹 远逝的阳光 和一把锁 我的一生 都像是 深藏不露 这短短的两节诗,把阳光和锁的意象,置于不同的场景中而蕴涵着各自不同的意味。前一节是外貌的过程性陈述,而后一节则是内观心灵的探究。或许这样的诗不能给你一个明确的答案,但它的答案其实已经在文字的陈述中。至于如何理解它,则有赖于各人的生活体验和悟性了。 校尔康说他自己是一个带发修行的人,其实剃不剃发只是一个形式而已。以我这个俗人之见,参禅悟道是一个人对现实社会和自身生命存在的审视。从终极意义上说,任何一个人都是向死而生的,参悟生死之大道,是一个有自觉的生命意识的人毕生的修行。 从校尔康的许多诗中,我们已经读出了他对生命的所着重与彻悟,在他的视域内,许多无意识的生命成为有意识的生命,或者说,这些本来是有意识的生命,被人们误认为无意识的了,而校尔康以自己的慧眼识破并揭示出它们的真相。能做到这一点,不正是他生命价值的体现吗? 不妨以他的一首诗回赠予他:照顾好你的灵魂!还加一句:写出更好的诗!

作者简介

校尔康,姓校名卫、字尔康,号漫城过客,是蒙古族(孛儿只斤氏)成吉思汗后裔。诗人、作家、词作者和城中隐者。他深受自然主义的影响,在修学中将琴棋书画、禅茶一味应用到体验式写作中。参礼明师大德求学问道,学会了借用行脚、登山和瑜伽、冥想疗愈等方法清理负面情绪,转化成日常生活的正面能量。已出版诗集:《家:梦境中的流水》《在远方》《在路上》。同时有由诗集中作品改编的《在远方》《一个人的河流》等同名民谣歌曲。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