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人文视野下的中外文论研究

包邮全球人文视野下的中外文论研究

¥109.0 (7.9折) ?
1星价 ¥109.0
2星价¥109.0 定价¥13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0216630
  • 装帧:70g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430
  • 出版时间:2022-11-01
  • 条形码:9787100216630 ; 978-7-100-21663-0

本书特色

著名人文学者王宁先生集大成之作,建构全球人文视野下的“中国声音”作为当前国内*具国际影响力的人文学者之一王宁先生四十余年学术探索的自选集和集大成之作,本书以全球化视野下中西文论的维度观照世界文学建构中的“中国声音”。作者试图从一个广阔的跨文化理论阐释的视角对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人文思潮下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相辅相成的关系进行评价和理论阐释,并结合其在中国语境中的传播和变形提出中国文学可与国际同行进行讨论和对话的独特见解,展现了作者立足“大人文”的学术视野从事中国当代比较文学研究的治学历程和学术思维嬗变历程。本书材料详实,立论新颖,史论交错,体系庞大且具有说服力。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的一部专题研究文集,分为七章。**章从理论的视角提出作者建构的全球人文之理念,并就中国人文学术的国际化和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贡献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第二章讨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世界文学研究,为建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文学叙事提出中国的方案。第三章从世界主义的理论视角对世界文学与中国的关系做出思考,不仅提出作者关于世界文学的遴选标准,此外还将中国现代文学放在世界文学的广阔语境下考察。第四章基于比较的和全球的视角提出作者的原创理论世界诗学的建构,奠定了作者在当代国际文论界的地位。第五章从中国的视角对后现代主义衰落之后的西方理论思潮做出独到的剖析。第六章和第七章首次从比较的和全球的视野将当代中西文论大家德里达、艾布拉姆斯、布鲁姆、佛克马、朱光潜、季羨林、杨周翰和王佐良放在同一层面上进行讨论,发前人所未发之见。本书体现了作者的一贯著述风格:前沿性、跨学科性和理论性,令人耳目一新。

目录

自序:我的学术历程

**章 全球人文与中国学者的贡献
**节 走向世界人文主义: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世界性意义
一、反思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二、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世界意义
三、走向一种新的世界主义或世界人文主义建构
第二节 国际比较文学的新格局与中国学者的贡献
一、走向跨学科研究:法美中比较文学研究殊途同归
二、中国学派的崛起及其研究特色
三、比较文学与中国的新文科建设
第三节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人文学术的国际化
一、全球化与全球本土化:西方与中国
二、重建全球化的概念:马克思主义的视角
三、消费文化及其在中国的研究
四、全球化进程中的去第三世界化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世界文学研究
**节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及其中国化
一、翻译与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中国
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毛泽东的贡献
三、改革开放时代的世界文学翻译与研究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世界文学研究
一、世界文学研究在中国:历史的回顾与反思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世界文学研究
三、新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研究
第三节 从毛泽东到习近平的世界文学观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形成
二、重读《讲话》及其当代阐释
三、《讲话》的遗产与当下的意义
四、习近平与世界文学研究

第三章 世界主义与世界文学
**节 世界主义的概念及其历史演变
一、世界主义概念的起源及萌发
二、世界主义的理论化和实践
三、全球化时代的世界主义
第二节 文学世界主义面面观
一、世界主义的文学视野
二、世界主义的文学建构
第三节 “世界文学”的历史演变及当代含义
一、歌德与世界文学的构想
二、世界文学概念的发展和多元建构
第四节 世界文学的评价标准再识
一、“世界的文学”还是“世界文学”
二、世界文学的评判标准
第五节 世界文学语境中的中国文学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世界性
二、世界文学的双向旅行

第四章 从比较诗学到世界诗学的建构
**节 从比较诗学到世界诗学
一、为什么要建构一种世界诗学?
二、比较诗学和认知诗学的先驱作用
第二节 世界诗学的构想和理论建构
一、作为问题导向的世界诗学
二、世界诗学的理论内涵
第三节 世界诗学建构的理论依据和现实需要
一、世界诗学建构的理论依据
二、世界诗学建构的现实需要

第五章 后现代主义之后的西方理论与思潮
**节 后殖民主义的崛起和“中心化”尝试
一、后殖民理论与后殖民地文学
二、后殖民理论大家述评
三、后殖民主义的二重性特征
第二节 女权/女性主义的多元发展和走向
一、女权/女性主义的三次浪潮
二、当代女性主义的新走向
第三节 面对文化研究大潮的冲击
一、文化研究在英国的兴起
二、当代文化研究的多元发展
第四节 流散写作和文学史的重新书写
一、流散写作的历史与现状
二、华裔流散写作与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
第五节 全球化与文化的理论建构
一、全球化的经济与文化
二、全球化的文化和文学建构
第六节 生态批评与环境伦理学的建构
一、文学中人与自然之主题的演变
二、生态批评:西方与中国
第七节 性别研究的新课题:女同性恋和怪异研究
一、文化研究语境下的性别研究
二、性别研究视野下的女同性恋研究
三、怪异或酷儿研究
第八节 比较文学学科的死亡与再生
一、学科的“死亡”之风波
二、比较文学的危机与转机
第九节 语像时代的来临和文学批评的图像转折
一、读图时代的来临
二、语像写作与批评

第六章 西方文论大家研究
**节 德里达的幽灵:走向全球人文的建构
一、德里达及其解构批评在中国
二、解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幽灵之一
三、走向全球人文的理论建构
第二节 艾布拉姆斯与《镜与灯》
一、《镜与灯》的奠基性意义和影响
二、浪漫主义:文学的全球化现象
三、浪漫主义:走向一种当代形态的乌托邦建构
第三节 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修正主义”
一、布鲁姆:从“弑父”到修正主义诗学
二、去经典化和文学经典的重构
三、布鲁姆之于当今中国文学批评的意义
第四节 佛克马的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研究
一、文化相对主义与比较文学研究
二、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
三、全球化时代的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

第七章 中国文论大家研究
**节 朱光潜的批评理论再识
一、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阐释者和批评者
二、接受与影响:比较的批评和分析
三、朱光潜现象: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人格悲剧
第二节 季羡林的东方文学批评与研究
一、东方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的奠基人
二、有理论有思想的文化批评家
第三节 杨周翰的比较文学和西方文学批评
一、借“他山”之石攻中国“之玉”
二、用比较的方法研究国别文学及其超越
三、走向一种自觉的建构
第四节 王佐良的英国文学批评
一、致力于文学史撰写的批评家
二、用诗一般的语言来评论英国诗歌
三、在广阔的世界文学语境下评价英国文学
王宁著作一览
展开全部

节选

  辩证地说来,全球化给中国的文学和文化研究带来了两方面的影响:它的积极方面在于,它使得文化和知识生产更接近于市场经济机制的制约而非过去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管束。但是另一方面,它也使得精英文化生产变得越来越困难,甚至加大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鸿沟。在当今时代,形式主义取向的文学理论已经为更为包容的文化理论所取代。任何一种产生自西方语境的理论要想成为普世性的或具有世界性影响的理论,那就必须要能够被用于解释非西方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同样,任何一种产生自非西方语境的理论要想从边缘走向中心进而产生世界性的影响,那就不得不首先被西方学界“发现”并翻译到英语世界。中国的文学翻译目前也处于这样一种状况。  在过去的一百年里,在西方文化和文学思潮的影响下,中国文学一直在通过翻译的中介向现代性认同进而走向世界。但是这种“走向世界”的动机多少是一厢情愿的,其进程也是单向度的:中国文学尽可能的去迎合(西方中心主义的)世界潮流,仿佛西方有什么,我们中国就一定要有什么。久而久之,在那些本来对中国文学情有独钟的西方汉学家看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并不值得研究,因为它过于“西化”了,值得研究的只是19世纪末以前的中国古典文学;因此,在中国的保守知识分子看来,这种朝向世界的开放性和现代性不啻是一种将中国文化和文学殖民化的历史过程。在这方面,五四运动开启了中国的现代性进程,破坏了袭来已久的民族主义机制。对于许多人来说,在这样一种“殖民化”的过程中,中国的语言也大大地被“欧化”或“西化”了。但在我看来,这无疑是不同于西方的另一种形式的现代性——中国的现代性——的一个直接后果,其中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和理论思潮被翻译到了中国,极大地刺激了中国作家的创造性想象,中国现代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近了。甚至鲁迅这位中国文化和文学的先驱,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所受到的外来影响时,也绝口不提传统中国文化对他的影响,而是十分坦率地承认,他的创作灵感主要来源于先前所读过的“百来部外国小说”以及一些“医学知识”。①  我们知道,鲁迅有着深厚的中国文化功底和文学造诣,但他仍然试图否定他的创作所受到的传统文化和文学的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他试图推进中国文学和文化现代化的强有力动机。实际上,对于鲁迅这位兼通中西的大文豪,主张一种全盘“西化”只是一种文化和知识策略。众所周知,他本来是想学医的,试图通过医学来救国,但后来却改学文学,因为他知道,文学也可以通过唤起民众反抗吃人的封建社会而达到救国的目的。在他的小说《狂人日记》中,他生动并不无讽刺地展示了旧中国人吃人的状况。他唯一的希望就是新一代的孩子,因此他呼唤“救救孩子”,因为在他看来,孩子们仍然天真无邪,并未被传统的封建文化毁坏,孩子们很容易接受一个变革的社会和世界。当然,鲁迅绝不想全然破坏传统的中国民族主义精神,他试图弘扬一种超越本民族的文化精神,从而在一个广阔的全球文化和世界文学的大语境下重建一种新的中国民族和文化认同。  另一些“五四”作家,如胡适和郭沫若等,也通过翻译大量西方文学作品强有力地解构了传统的中国文学话语。经过这种大面积的文化翻译,中国现代文学更为接近世界文学的主流,同时,也出现了一种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它既不同于中国古典文学,也迥异于现代西方文学,因而它同时可以与这二者进行对话。在编写中国现代文学史时,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翻译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但是这种形式的翻译已经不再是那种传统的语言学意义上的语言文字之间的转换,而更是通过语言作为媒介的文化上的变革。正是通过这种大面积的文化翻译,一种新的文学才得以诞生并有助于建构一种新的超民族主义。应该说,这只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步,而且是十分必要的一步,但它却不是我们*终的目标。

作者简介

  王宁,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兼人文艺术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当选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拉丁美洲科学院院士,担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文学组评审专家、教育部********会评专家等,主要研究领域为现代性理论、后现代主义、全球化与文化问题、世界文学、翻译学等。除出版三部英文专著和二十多部中文专著以及450余篇中文论文外,还在四十多种国际刊物或文集发表英文论文150余篇,收录SSCI或A&HCI数据库论文110多篇,部分论文被译成意大利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德文、俄文、日文、韩文、塞尔维亚文、法文、阿拉伯文等,在国际人文社会科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    祁志祥,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教授、副院长,上海市美学学会会长。主持并独立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项、教育部规划教材1部。出版个人专著30余部,发表论文500余篇,内容横跨文论、美学、哲学、佛学、中国思想史等。作品曾获全国及上海市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