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思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思

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兼具哲思的自传!临终遗作,与《忏悔录》《对话录》并称晚年三部曲。一个孤独避世者与自我灵魂的对话。全新译本无删减,真实还原作品全貌。

1星价 ¥13.8 (4.3折)
2星价¥13.4 定价¥32.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图文详情
  • ISBN:9787576315257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140页
  • 出版时间:2022-11-01
  • 条形码:9787576315257 ; 978-7-5763-1525-7

本书特色

我大胆地走着正直的道路,绝不有损于正义与真理而敷衍任何人。法国思想家卢梭兼具哲思的自传作品;
卢梭临终遗作,与《对话录》《忏悔录》并称“晚年三部曲”;
一部启蒙了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影响了后世几个世纪的经典著作;
法国文学史上,颇为唯美、赤裸的随笔告白,卢梭留给后世的一部富有特色的不朽之作;
收集了十篇漫步遐想,是卢梭“为自己而作”
一个孤独避世者内心的自我剖析,与自我灵魂的对话;
身体和心灵的漫步,更是文学的漫步,自然文学和心灵写作的典范

内容简介

本书《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思》由卢梭于1776-1778年在巴黎创作,是一部兼具自传与哲学思考的作品,也是卢梭一生中*后一部作品,于他去世之后才得以发表。本书与他之前创作的《忏悔录》与《对话录》一起,被后世并称为卢梭的“晚年三部曲”。《忏悔录》是对卢梭一生的回忆,卢梭在该书中真诚地展示了自己的人生轨迹,描述了他*真实自然的人生。在《对话录》中,卢梭针对自己受到的种种不公正待遇,为自己进行全面辩护。在本书《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中,卢梭所写的对象也是自己,但与前两本书相比又有明显的不同。本书作为一部具有哲学思想的自传体作品,由卢梭的十篇漫步遐思组成,记述了他外出漫步时的所思所感,也记录了他对现实和精神世界一些本质问题的思考。

目录

漫步遐思一 - 001

漫步遐思二 - 011

漫步遐思三 - 023

漫步遐思四 - 041

漫步遐思五 - 061

漫步遐思六 - 073

漫步遐思七 - 087

漫步遐思八 - 105

漫步遐思九 - 119

漫步遐思十 - 137

展开全部

节选

漫步遐思一
如今我在这世间已是孑然一身,无兄弟,无邻里,无友人,亦无伙伴,一个人独来独往。纵然我曾经颇有人缘,也曾对这世界满怀爱意,但如今却惨遭世人抛弃。那些人费尽心机,怀着对我的憎恨,琢磨出各种法子,让我敏感的心灵备受煎熬,他们还残暴地下手,切断了我与他们的所有联系。即便如此,我此前也并未放弃对他们的爱,只因后来他们的做法失去了人道,才让我的情感彻底熄灭。如今,那些人与我终成陌路,于我而言,他们也就不复存在了,而这,也正遂了他们的心愿。那么,如今这个孑然一身的我,又是谁呢?我必须得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可惜在开始这段求索之路前,我还得先草草审视一番自己当前的处境,如此方能将目光从那些人转移到自己的身上。
有一种奇怪的状态一直伴随着我,至少已有十五年了。这种状态如梦似幻,感觉就像在做噩梦,而且仿似腹中的食物也没怎么消化,把人折磨得难受。我一心只想从这场梦中醒来,所有痛苦便能烟消云散,也能与好友们重逢相聚。可以肯定,我已经在某个时刻,不知不觉中由醒入睡,或者再准确一点说,进行了从生到死状态的转换。就这样,在冥冥之中,我忽然脱离了正常的轨道,一下子陷入了一种让人难以琢磨的混乱状态,无力自拔。我越是琢磨自己当下的处境,就越对自己的现状感到糊涂。
然而,谁人又能预知命运呢?到如今,我已任由命运摆布,更难以想个明白了。彼时的我,与此时的我,并无二致,但是以正常人的思维,那时的我又如何能够想象得到,有朝一日,我竟会被人确信无疑地当成怪物、投毒犯、刺客,当成人类中的败类,沦为一群乌合之众的笑柄?又何以料到,路人向我致意的方式,竟会是口吐唾沫,甚至竟会有整整一代人,一致打算将我活埋来取乐?这种转变之大令人诧异,而我对此的本能反应,就是惊慌失措。出于激动和义愤,我顷刻间变得情绪激昂,经过整整十年才逐渐平复这种状态。这十年之间,我跌跌撞撞,一错再错,蠢事不止。这些鲁莽的行为为那些操控我命运之人提供了把柄。对此他们轻车熟路地加以利用,而我的命运也由此陷入了万劫不复之地。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发起了激烈的抗争,然而皆徒劳无益。我为人坦诚直率,耐不住性子,容易冲动,又缺乏手段伎俩,也没有诡计和谋略。故而,我原本想努力挣脱束缚,谁料却越陷越深,反而不断给那些人递刀子,而且他们还都牢牢把握住了。我终于逐渐意识到,我的一切努力不过是徒劳,自己受的折磨也毫无益处。于是我选择了自己唯一可选的道路,那就是向命运屈服,听天由命,不再抗争。结果,我听天认命之后,内心反而获得了宁静,此前种种尝试所造成的创伤也得到了弥补。之前那些无休止的抗争,既痛苦又徒劳,也无法让我获得内心的宁静。
我的内心能够获得宁静,还归功于另一个原因,那些费尽心机迫害我的人,早就被仇恨冲昏了头脑,以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细节。那就是,要想对我不断地施加新的痛苦和折磨,是需要采取循序渐进策略的,但他们忘记了这一点。如果当初他们足够狡猾,给我留下一丝丝的希望,那么现在也应该还能对我有一些办法,还可以用诱饵来引诱我,摆布我,让我再次因期望落空而陷入痛苦之中。可惜他们早已施展完了能用到的各种伎俩,在让我变得一无所有的同时,自己也已经黔驴技穷。那些人对我进行诽谤、侮辱、嘲笑、辱骂,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虽然我无力回避和摆脱,但他们也同样无法做到更加恶毒了。他们急不可耐地让我尝尽了所有的痛苦,故而现在已经没有任何凡人之力与地狱之法,能够再为我增添一丝一毫新的痛苦。甚至当我在遭受躯体的痛苦时,心灵的苦楚却反倒因此而减少,断然不会增加。也许因躯体疼痛而产生的号啕,能让我不因忧郁而发出呻吟,而身体上遭受的伤害,则会避免我心灵受到伤害。
既然一切都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那么现在我又有何惧?他们没有办法再给我雪上加霜,也就吓不倒我了,我终于可以从一切讨厌的忧虑和恐惧中解脱出来了。就凭这一点,也至少能让我找到一些慰藉。
真实发生的不幸,其实对我几乎没有什么影响,我能够轻易地接受已经降临的不幸,然而,我却没有办法接受那些我头脑中所担心的东西。我会头脑发热,对那些我所担心的不幸胡思乱想,添油加醋,并从各个角度进行审视,这些不幸在发生前对我的折磨,要远远大于其真实发生时对我的折磨,那种威胁感远比实际的打击更伤人。那些我所担心恐惧的不幸,一旦真正来临,反而原形毕露,不再有想象中那样恐怖,也远没有自己曾担心的那样可怕,甚至当我在遭受这些不幸折磨时,竟能感觉到一种解脱。在此种状态下,我不再有更多的恐惧忧虑,不再有任何焦急的期盼,只需要养成一种习惯,便可越来越轻松地适应,因为事情不可能变得更糟糕了。随着时光的流逝,我对自己的处境越来越麻木,也不再有任何的不幸和痛苦,能唤醒我对它们的强烈感知。那些迫害我的人,不顾一切地一次性发泄了全部仇恨,是为我做了一件多么大的好事呀,从此,他们失去了打击我的力量,现在就轮到我嘲笑他们了。
此后,过了不到两个月,我的内心便彻底恢复了宁静。其实在此之前,我很早就不再有恐惧与担心,但是我仍然心存希冀。这些希望时而燃起,时而破灭,在我的内心之中,激起了千万种强烈的情感,搅得我永无宁日。不久,发生了一件出乎我意料的伤心事,彻底终结了我那*后一丝微弱的希望,也告诉了我,我在这尘世之中命运已定,永远无法逆转。从此以后我就彻底认命,内心也再次恢复了宁静。
自从我大概了解了那帮人的全盘阴谋后,对于公众在我有生之年会对我回心转意这件事,我便完全不再抱任何想法。而且即使他们以后回心转意,也毫无益处,因为他们不可能从中得到任何回报。也许有一天,人们会选择重新接纳我,但我绝不会再接纳他们。我对他们极为鄙视,即便只是与他们为伴,也会让我感觉厌倦,乃至成为我的负担,我一个人独处时,绝对会比与那帮人打交道时快乐上百倍。由于他们,我已经体会不到与人交往的乐趣,而且到了我这个年龄,这种乐趣感也无法再恢复了,为时太晚了。从今以后,任凭这些人对我好,对我坏,我对他们的一切行为都不会在意。无论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们如何作为,我都将毫不在乎。
然而,我曾经确实对未来有过期望,期望更优秀的一代人对当代人加诸我的评判与所作所为,进行更认真的审视,从而能够轻易地揭穿那些生事者的阴谋,*终能真正了解我。正是抱着这种希望,我写下了《对话录》,还促使我制订了一系列荒唐的计划,想让这本书流传后世。这种希望尽管渺茫,却也曾让我的内心充满焦虑,就像我当初曾努力想在当代找寻一位正义之士一样。所以说,哪怕我只是将理想寄托在遥远的将来,也同样会沦为当代人摆布的对象。在《对话录》中,我就阐明了自己抱有这种希望的原因,但是,我当时想错了。所幸的是,不久之后,我便意识到了错误,因此还能在有生之年,享受一段短暂的宁静与安详的时光。如前文所述,这段时光就这样开始了,而且我也有理由相信,它能一直持续下去。
日子一天天过去。每一天我都会有一些新的反思,进一步印证了我此前期待公众回心转意的想法是多么荒谬,哪怕这只是对未来时代人们的期待。因为每个时代的人,其行为都会受到那个时代指导者的极大影响,而这些指导者都属于憎恨我的团体,会一代接一代传承下去。团体中的个体会死亡,但整个团体却不会。这种情感会延续下去,他们对我的极端仇恨,也会像挑起这种仇恨的恶魔一样,阴魂不散,永无休止。当我所有单个的敌人都死去后,还会有医师与奥拉托利会 的存在,哪怕只有这两个群体的人迫害我,我也可以肯定,我离世之后,他们不会让我的名声比活着时更好。那些医师们,我确实得罪过他们,但随着时光的流逝,他们也许会逐渐宽容我。然而那些属于奥拉托利会的神职人员和准修士们,尽管我曾经热爱过、尊敬过、信任过他们,并且也从未得罪过他们,但他们的怒火却注定永远无法平息。因为,正是他们行事不公,才使我背负上了罪名,而这些人出于自负,绝对不会放过我,只会不断煽动社会大众对我保持敌意,故而社会大众也会如他们一般,对我的怒火将永难平息。
于我而言,这世间一切已成定局,无人能再给我一些帮助,亦无人能再对我造成更多的伤害;这世间已无任何东西能再让我惧怕,或给我带来希望。虽然我深陷于命运的泥淖之中,但是这样一位既可怜又不幸的凡人,却终于获得了宁静,并且能像上帝一样,不为外物所动。
自此,世间万物皆与我无关。这世间的邻里、朋友、兄弟,皆已成为过去。我仿佛告别了曾经熟悉的地球,来到了另一个陌生的星球。置身于此,我能认得的身边事物,莫不是些让人伤心痛苦的东西,周遭的一切,目之所及,无不激起我心中的愤慨、嘲笑或悲痛。因此,就让我的思绪远离这些令人痛苦的场景吧,它们只会给我带来伤痛,而且无穷无尽。余生且让我独行,只有在自我之中,我方能找到慰藉,找到希望,以及内心的宁静。此后我唯一的职责,便是对自己负责,而我所求的也仅仅如此。正是抱着这样一种心态,我又重新对自己进行严格而又真诚的审视,就像我此前在《忏悔录》中所作的那样。在余生的日子里,我将潜心审视自己,并为不久之后就必须提交的人生记录做好准备。我与自己的内心进行交流时,能体会到快乐,而只有这种快乐,没有任何人能够剥夺,如此,就让我纵情沉湎于这种快乐之中吧。我对自己的内心世界也进行反思,如果通过这种反思,我的内心世界能更加井然有序,其中的缺陷也能得到弥补,那么这些反思也就不尽是枉然了。这样哪怕我在这世间已一文不值,也不至于完全蹉跎余生。我每日闲暇漫步时,脑海中常常思考一些东西,让我感到愉悦。遗憾的是,之前的这些遐思我都已遗忘。以后再出现这些遐思时,我会将其付诸文字保存下来。如此每当我再次读到它们时,便能回忆起当初的快乐。想到我的内心能得到这种奖励,我便能忘却自己遭遇的不幸、迫害与耻辱。
我的这些文字,仅仅是随意记录下来的个人遐思。因为孤独的人必定会常常反思自己,所以我自己就是这些文字中的主角。不过其他所有在我脑海中浮现过的思绪,在我的文字中都有一席之地,它们如何呈现,我就如何记录,如同清晨的思绪与夜晚的思绪,它们之间就几乎没有什么关联。然而在我当前这种特殊的处境下,通过对滋养自己心灵的情感与思绪进行了解,我能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的本性与气质。因此本书中的文字可以视为对《忏悔录》的补充。不过我不会这样给它取名,因为我觉得自己所言之物会使其名不副实。在逆境的大熔炉中,我的心灵已经得到净化,纵然是再细致入微的自我审视,也几乎不能再找出丝毫值得谴责的倾向。当尘世的一切情感都被连根拔起,我还有何需要继续忏悔的呢?我不再有任何理由赞美自己,也不再有任何理由谴责自己。从今往后,我不再与世人有任何实质的关系或友谊,因此注定会是一个无足轻重之人。我的好心可能会办坏事,做事情要么会伤害他人,要么会伤害自己。因此我唯一的职责就是做到无为。我定会全心全意地这样做。然而虽然躯体闲散了下来,但我的内心仍然活跃,各种情感与思绪不断涌上心头。事实是,我失去了对尘世的一切兴趣之后,内心世界似乎反而愈加活跃起来。此刻,躯体于我不过是一种累赘和妨碍,我要竭力提前与它做个了断。
这样一种境况实属罕见,因此当然值得去审视与描述,而这也正是我在余生*后闲暇的日子里,将要致力完成的任务。此事要想大功告成,本应有序、得法地进行,但这样做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而且还定然会引我偏离目标。我的确切目标就是,对自己的内心变化进行持续记录。物理学家为了探索大气的日常变化,会对大气进行研究,而我则会模仿他们的方法来研究自己,我会准确地记录下自己内心晴雨表的变化,日复一日,也许便能获得如同物理学家那样可靠的结果。不过我的目标不及他们那么远大。能记录下自己的内心变化,我就已经心满意足,不会再试图将其进行系统的归纳。我的这项计划与蒙田的做法类似,但动机迥异。蒙田创作随笔,旨在给他人阅读,而我记录自己的遐思,只为了自己。待到我年迈之时,行将离世之际,如果那时的自己,还能如我所愿,保持与现在相同的心态与性情,那么到时再来读一读这些文字,便能回味起写作时刻的快乐。如此,既能回忆往昔岁月,还仿似又重新活了一次。虽然离开了人群,我仍然能享受到有人陪伴的快乐,在我年老体衰之时,我可以把年轻时候的我当成另一位年轻的朋友,与之共同生活。
之前我在写作《忏悔录》与《对话录》时,总是焦虑它们如何才不会落入迫害者的贪婪之手,如有可能,还寻思着要使其流传至后辈。但我写作当前这些文字时,不再有这样的焦虑折磨我。这种焦虑毫无益处,而我心中曾渴盼得到他人更好理解的那种欲望,也早已死去。无论是我本人的作品,还是证实我无辜的证据,其命运如何,我都毫不在意。也许它们都早已被破坏殆尽。
就让那帮人来尽情窥探我的行动好了,他们会惊恐于我的文字,然后夺走它们,查禁它们,篡改它们。以后这一切我都将不会在乎,我不会把作品藏匿起来,也不会炫耀它们。纵然此生,这些文字作品被人掠去,我写作它们的快乐也不会失去,字里行间的内容也将存留于我的记忆之中,激发写作灵感的那些孤独沉思也不会消逝。只要我一息尚存,思绪的源头就不会枯竭。倘若当初,在厄运刚来临之时,我便放弃与命运的抗争,转而采取现在的做法,那么那帮人的一切伎俩和拙劣的诡计便均无法得逞,也不能奈我何。如此一来,他们的那些阴谋,当初便不能扰乱我的宁静,从今以后,他们无论如何胜利,都无法对我造成纷扰了,以后,那帮人尽可以因羞辱我而扬扬自得,但却丝毫妨碍不了我对自己的清白无辜感到喜悦。无论他们怎样作为,我都将平静地度过余生。

作者简介

让-雅克·卢梭(1712—1778),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被称为“自由的奠基人”。代表作有:《忏悔录》《爱弥儿》《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新爱洛伊丝》《植物学通信》等。
译者简介
李家元,汉族,四川中江人,硕士研究生,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副教授,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一级笔译,国家公派英国阿伯丁大学访问学者(2016—2017),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通识教育学院教师,多家公司兼职审译与翻译。长期从事英语教学和翻译实践工作,翻译近千万字,出版教材和译著十余部,主持各级各类英语及翻译研究课题多项,公开发表各类翻译学术论文十余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