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犯罪心理学【第四版】

犯罪心理学【第四版】

1星价 ¥54.7 (7.2折)
2星价¥54.7 定价¥76.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163021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84
  • 出版时间:2022-12-01
  • 条形码:9787521630213 ; 978-7-5216-3021-3

本书特色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重庆市首批重点建设教材。

内容简介

《犯罪心理学(第四版)》在注重犯罪心理学教学体系化的同时,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犯罪学、犯罪心理学、刑法学理论发展的全新动态,将一些相关的理论成果予以吸收,并于每章结尾新增了“思考与训练”部分,通过思考问题、阅读文献、分析案例等形式,让学生加深对犯罪心理学知识的理解。本版顺应犯罪心理学的全新发展势态,更新了前三版的相关数据和资料,便于教师和学生参阅学习。本书适用于普通教育高等院校法学等相关专业作为教材选用。

目录

**章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节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二、犯罪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第二节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一、理论方面的任务
二、实践方面的任务
第三节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犯罪心理学的指导原则
二、研究犯罪心理学的基本步骤
三、研究犯罪心理学的主要方法
四、研究犯罪心理学的方法类型及其选择

第二章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节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历史
一、我国研究犯罪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二、国外研究犯罪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第二节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现状
一、我国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现状
二、国外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现状

第三章 犯罪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节 犯罪的生物学派理论
一、犯罪生物学派理论的产生
二、犯罪生物学派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 犯罪的社会学派理论
一、犯罪社会学派理论的产生
二、犯罪社会学派理论的发展
第三节 犯罪的精神分析学派理论
一、犯罪精神分析学派理论的产生
二、犯罪精神分析学派理论的发展

第四章 犯罪心理生成机制概述
**节 生成犯罪心理的人性基础
一、心理与行为生成的基础——需要
二、对人性的心理学分析
三、犯罪的人性基础与实质
第二节 犯罪心理生成机制的概念与内容
一、犯罪心理生成机制的概念
二、犯罪心理生成机制的内容
第三节 刑事责任的人性分析
一、犯罪的不得已性质
二、刑罚的迫不得已原则
三、人性的刑事责任原则

第五章 人格缺陷的形成
**节 生成人格缺陷的基础要素
一、生成人格缺陷的生物学基础
二、生成人格缺陷的社会学基础
第二节 人格缺陷的形成机制与实质
一、个体的社会化及其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机制
二、人格缺陷的实质与内容

第六章 犯罪动机的形成与转化
**节 犯罪动机的概述
一、犯罪动机的概念
二、犯罪动机的特征
三、犯罪动机的功能
四、犯罪动机的分类
五、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的关系
第二节 犯罪动机的形成模式
一、由内在需要引起的犯罪动机
二、由外在诱因引起的犯罪动机
三、内在需要与外在诱因交互作用形成的犯罪动机
第三节 犯罪动机的转化
一、犯罪动机转化的类型
二、影响犯罪动机转化的因素
第四节 不明显的犯罪动机
一、少年犯罪人的犯罪动机
……

第七章 犯罪心理的主观差异
第八章 犯罪心理的年龄差异
第九章 犯罪心理的性别差异
第十章 犯罪心理的经历差异
第十一章 犯罪心理的组织形式差异
第十二章 几种主要的犯罪心理(上)
第十三章 几种主要的犯罪心理(下)
第十四章 刑事诉讼过程中的犯罪心理学问题
第十五章 犯罪心理的预测
第十六章 犯罪心理预防
第十七章 犯罪心理的矫正
展开全部

节选

  《犯罪心理学(第四版)》: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个体出生后*早接触的社会环境。家庭的各种因素,如家庭气氛、家庭成员的人际关系、家庭结构是否健全、双亲的养育态度等,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和人格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如果家庭破裂,家庭气氛不和谐、紧张,或者对子女的教育方法不科学,对子女的要求太苛刻,或放任自流等,都可能使儿童产生强烈的挫折感,或对人生自暴自弃、悲观失望,或养成任性、反抗、粗暴的不良性格等。如果在儿童以后的生活中,这些不良的品质未能得到及时矫正反而进一步发展,就可能成为缺陷人格。  从小与父亲或母亲分开生活,或从小失去了双亲或单亲,会对儿童的人格塑造和行为养成产生重大的影响。有研究将育婴院的婴儿和在自己家中的婴儿进行对比,发现育婴院的婴儿一岁时与成人的关系更为疏离,很少对成人产生依附感,并且语言发育迟缓、情绪冷漠等。还有研究发现,弃儿有更多的心理疾病,更有可能变得具有攻击性、性格反叛以及难以相处;孩子生活在残缺家庭或寄养家庭中往往得不到父(母)爱,这种家庭环境很可能对人格的早期发展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如情感脆弱、缺乏自信、较为孤僻等;体贴、温暖的家庭环境能促进儿童成熟、独立、友好,自控和自主等特征的发展,而过度保护孩子、过度溺爱孩子的家庭环境,会促使儿童产生焦虑心理和嚣张跋扈的性格,并且常常缺乏爱心、耐性和挫折容忍力;只要不惹麻烦,父母便漠不关心的孩子,其成就动机和自我价值感都较低;经常受到体罚,孩子会变得难以管教,而且会有更多的攻击行为。一项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沟通方式的研究结果表明,与正常家庭相比,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成员在交谈方式上较少彼此感应并且缺乏人际感受性,成员之间不愿意倾听对方的话语,很少有信息交往。  (二)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教育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导因素。如果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方法不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过分压制儿童的个性发展,那么,长期压抑的结果就可能导致儿童个性发展畸形或变态。例如,老师对学生的打骂和歧视,可能导致其形成反社会人格;对青少年性教育的忽视,可能导致青少年对性问题的过分好奇,久而久之就可能逐渐形成性变态或性心理缺陷;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可能导致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等。  在学校,老师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育能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智育能够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促进智力发育发展;课堂教育是学校教学的主要环节,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训练学生习惯于系统、有明确目的地学习,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可以培养坚定、顽强等性格特征;体育不仅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也能培养意志力和勇敢精神;美育使学生掌握审美知识,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通过对美的理解和欣赏,正确区分美与丑、真与假、高尚与低俗、文明与野蛮,形成正确的审美情操;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培养良好的劳动态度,建立良好的劳动习惯。  校风也影响学生人格的形成。良好的校风、班风促使学生养成勤奋好学、追求上进和自觉遵守纪律等人格特征;不好的校风会使学生形成懒散、无组织、无纪律等人格特征。  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是学生学习、模仿的榜样。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人格的形成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威信的教师;学生往往会认真听取他的教诲,他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以及对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的负责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相反,没有学识、缺乏责任心和正能量的教师,不但学生不愿接受其教育,而且他的消极性格还有可能导致学生自暴自弃、不求上进、逃学厌学等。  (三)社会阶层的影响  社会阶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每个社会都存在不同的社会阶层(或社会阶级)。相较于较低阶层的人,较高阶层的人往往拥有更多的物质财富和个人声誉,在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享受更多的资源,更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有研究表明,心理疾病与社会阶层有显著的相关性。例如,在美国,心理疾病较多地发生在较低社会阶层的人群之中。这是因为,社会阶层较低者常常面临引起心理疾病的诸多压力,如贫穷、被歧视、失业、缺乏医疗服务等。  (四)社会文化的影响  人类文化是指全人类创造的文化,它是形成人格的决定性条件。人类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又把自己置身于一定类型的文化环境中。一个身体健全的儿童,虽然有继承文化财富的可能性,但是如果出生后由于某种原因,被剥夺了与人类文化环境接触的机会,就不可能形成人的心理和人格。狼孩、狗孩、猴孩等被动物抚育长大的人类幼童的事例,便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

作者简介

梅传强 ,男,汉族,四川省邻水县人,法学博士;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南政法大学毒品犯罪与对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重庆市刑法学科学术带头人;兼任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