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808434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32
  • 出版时间:2022-12-01
  • 条形码:9787568084345 ; 978-7-5680-8434-5

本书特色

①这本书介绍了3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10大进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7大价值取向∥ 大学管理的文化品格∥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10大关系∥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质量导向与发展战略∥“ 文化围城” 及其超越∥入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通与共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事务特点∥理解80后的7个观测点∥哲学视野中的大学、人生、事业、国家∥辩证思维的10个技巧∥当代大学生的自我认识与人生定位∥心灵的5个规定与心理健康的6大困惑∥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论与实践∥美德追寻与人格崇高等问题,内容丰富

内容简介

《大学·文化·人生》梳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观念变革与实践创新,分为分为六编:大学与时代,人文与社会科学文化与价值,学生事务与思政教育,事业与人事理想与境界共六编,探索当代大学使用、校园文化价值取向和文科发展战略,解析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特点,反思哲学、大学、文化、人生、事业、国家等复合关系,解读大学生和研究生成人成才过程中的学习、心理与生存困惑,激励当代青年寻求超越、提升境界、追寻美德与人格崇高。

目录

目录
**编大学与时代
**章3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观念变革与实践创新/ 3
一、 1977年恢复高考: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伟大历史起点/ 4
二、 3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理念和实践的主要变革/ 5
三、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 11
第二章建立当代中国大学创新体系/ 15
一、 建构大学创新体系的必要性/ 16
二、 大学创新体系的基本层次/ 18
三、 大学创新体系的基本要素/ 20
四、 大学创新体系的主要特点/ 23
第三章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 26
一、 大学功能与校园文化的价值论追问/ 27
二、 校园文化价值定位的基本依据/ 29
三、 当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价值选择/ 32
四、 当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三种重要价值/ 36
第四章大学管理的文化品格/ 38
一、 大学的文化使命/ 39
二、 大学文化的管理基础/ 41
三、 大学管理的文化使命/ 42
第五章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若干关系/ 46
一、 科学定位,合理定向/ 47
二、 分类指导,重在长效/ 49
三、 全面评估,贵在引领/ 52
第六章建立博士生培养的质量保障体系/ 55
一、 透析当前我国博士生培养中的主要问题/ 56
二、 建立我国博士学位的合理准入制度/ 57
三、 建立和优化导师队伍的有效机制/ 57
四、 抓住博士生培养中的几个关键环节/ 59
五、 把好博士论文的评审和答辩关/ 60
第二编人文与社会科学
第七章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质量导向与发展战略/ 65
一、 肯定成就,直面问题/ 66
二、 把握形势,明确任务/ 67
三、 坚持导向,建构机制/ 69
四、 端正学风,更新方法/ 70
第八章文科建设与理工科大学的综合化转型/ 73
一、 理工科大学发展文科的历史回顾/ 74
二、 理工科大学发展文科的背景分析/ 75
三、 理工科大学发展文科的基本任务/ 78
四、 理工科大学发展文科的基本思路/ 80
五、 华中科技大学的文科发展态势/ 81
第九章当前高校的文科教育和教学改革/ 85
一、 从振兴大科学和大教育看文科教改/ 86
二、 当前深化文科教改的可能性/ 87
三、 高校文科教改的基本方向/ 88
第十章坚持人文社会科学的科学性和价值导向性/ 93
一、 正确认识人文社会科学的科学性和价值导向性/ 94
二、 自觉坚持和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的规范和导向功能/ 96
三、 促进科学认识、价值导向与行为规范的合理统一/ 97
第十一章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范式转换与方法论创新/ 100
一、 重视研究范式的转换与创新/ 101
二、 反思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失范”状态/ 102
三、 预测人文社会科学范式转换的基本方向/ 103
四、 探索人文社会科学的哲学基础/ 105
五、 激发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创新/ 107
第十二章加强理论创新 提升民族精神/ 108
一、 重视理论创新的特殊功能/ 109
二、 超越理论创新的现实障碍/ 112
三、 发挥理论创新的先导作用/ 114
四、 透析理论创新的特殊困难/ 115
五、 以复杂性的思维推进理论创新/ 117
第三编文化与价值
第十三章“文化围城”及其超越/ 125
一、 “围城”与“文化围城”/ 126
二、 “文化围城”的哲学解读/ 131
三、 西方现代化的含义/ 137
四、 20世纪世界现代化走向全球化的历史进程/ 139
五、 中华民族对于现代化的认识历程/ 141
六、 深化我们的思想认识/ 142
第十四章全球化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的反思与超越/ 146
一、 全球化、现代化及其实质/ 147
二、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及其挑战/ 149
三、 中华民族对于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认识历程/ 151
四、 当代中华民族在全球化背景中面临的挑战/ 153
五、 着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155
第十五章当前中国文化建设的资源选择与价值取向/ 158
一、 从关于“国学”的可能界说谈起/ 159
二、 如何看待国学在近代以来的衰微/ 162
三、 如何看待国学所具有的历史意义与当代意义/ 165
四、 在传承、批判、整合、创新中构建中国当代文化/ 168
第十六章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通和共建/ 171
一、 正视“现代病”,透析人文与科技对立/ 172
二、 克服片面理解,重塑当代科学精神/ 173
三、 消除诸多误解,重建当代人文精神/ 175
四、 立足当代实践,探寻融通共建途径/ 177
第十七章当代青年的科学素养与人文境界/ 181
一、 从新的时代背景看科技和人文/ 182
二、 从人性高度看科学技术发明及其特点/ 184
三、 透析科技与人文之间的对峙和冲突/ 189
四、 超越对立,走向和谐/ 193
第四编学生事务与思政教育
第十八章管理 服务 引领
——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的探索与思考/ 199
一、 我国高校学生事务工作发展的历史脉络/ 200
二、 当前中国高等学校学生事务工作的目标、机构、内容和特点/ 201
三、 华中科技大学学生事务工作的格局和理念/ 204
四、 探讨我国高校学生事务工作的发展方向/ 206
第十九章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8
一、 当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与对象/ 209
二、 华中科技大学学生工作的经验与优势/ 213
三、 华中科技大学学生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14
四、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华中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 216
第二十章提升党员先进性 带动全员自育/ 221
一、 学生党建工作中增强先进性的必要性/ 222
二、 找准现存问题,明确工作方向/ 224
三、 采取切实措施,带动全员自育/ 226
第二十一章强化责任意识 创新学生工作/ 234
一、 社会责任意味着什么/ 235
二、 华中科技大学的社会责任是什么/ 237
三、 学生工作在华中科技大学的未来发展中的责任/ 238
四、 学生工作干部的地位和作用/ 239
五、 学生干部履行社会责任的工作技巧/ 240
第二十二章文化素质教育的传承与创新/ 245
一、 中国内地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发展历程/ 246
二、 中国内地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经验/ 247
三、 当前文化素质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49
四、 在新的平台上创新文化素质教育/ 250
第五编事业与人生
第二十三章哲学 大学 人生/ 257
一、 哲学/ 260
二、 大学/ 268
三、 人生/ 275
第二十四章人生 事业 国家/ 282
一、 人生、事业、国家的基本关系/ 283
二、 人性的塑造与人的自我提升/ 284
三、 大学在人生事业发展中的定位/ 287
第二十五章辩论的思维/ 290
一、 辩论思维与辩证思维/ 291
二、 辩证思维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方法/ 292
三、 辩论思维的特殊困难与对策/ 295
四、 辩论思维的十大技巧/ 298
第二十六章反思现实 追求卓越
——研究生期间的人生特点与干部素养/ 301
一、 研究生阶段的人生定位与特点/ 302
二、 研究生阶段可能面临的挑战或问题/ 304
三、 研究生的卓越意味着什么/ 306
四、 对研究生干部的几点希望/ 310
第六编理想与境界
第二十七章认识自我 挑战挫折 丰富生活健康心灵
——心理健康教育的感悟与思考/ 315
一、 认识自我,感悟心灵/ 316
二、 挑战挫折,反思困惑/ 322
三、 丰富生活,健全心灵/ 333
第二十八章加强学风建设 促进学术繁荣/ 337
一、 当前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338
二、 不良学风的主要危害/ 339
三、 加强优良学风建设的可能措施/ 339
第二十九章恪守底线 提升境界 践履笃行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论与实践/ 342
一、 为什么要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 343
二、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353
三、 如何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356
四、 领导干部的荣辱观问题/ 358
第三十章美德追寻与人格崇高/ 361
一、 人性和人的超越性/ 362
二、 人生境界多层次/ 365
三、 崇高境界与人的美德追寻/ 368
附录访谈与对话
经世笃学 其乐融融
——访欧阳康教授/ 375
一、 率其胸臆 潜心治学/ 375
二、 历经辗转 锲而不舍/ 377
三、 教书育人 率先垂范/ 379
四、 虚一而静 上下求索/ 381
传承我校优良学风 唱响“学在华中大”
——欧阳康教授就学风建设答记者问/ 383
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中体验成就与快乐
——访研究生导师欧阳康教授/ 387
与哲人一道思索
——访欧阳康教授/ 390
一、 适应是改变的前提/ 390
二、 丰富的生活造就丰富的思维/ 391
三、 全员自育 自我认同/ 392
四、 追求内在的美/ 393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观照和发展自我
——访欧阳康教授/ 395
**编大学与时代
**章3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观念变革与实践创新/ 3
一、 1977年恢复高考: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伟大历史起点/ 4
二、 3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理念和实践的主要变革/ 5
三、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 11
第二章建立当代中国大学创新体系/ 15
一、 建构大学创新体系的必要性/ 16
二、 大学创新体系的基本层次/ 18
三、 大学创新体系的基本要素/ 20
四、 大学创新体系的主要特点/ 23
第三章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 26
一、 大学功能与校园文化的价值论追问/ 27
二、 校园文化价值定位的基本依据/ 29
三、 当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价值选择/ 32
四、 当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三种重要价值/ 36
第四章大学管理的文化品格/ 38
一、 大学的文化使命/ 39
二、 大学文化的管理基础/ 41
三、 大学管理的文化使命/ 42
第五章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若干关系/ 46
一、 科学定位,合理定向/ 47
二、 分类指导,重在长效/ 49
三、 全面评估,贵在引领/ 52
第六章建立博士生培养的质量保障体系/ 55
一、 透析当前我国博士生培养中的主要问题/ 56
二、 建立我国博士学位的合理准入制度/ 57
三、 建立和优化导师队伍的有效机制/ 57
四、 抓住博士生培养中的几个关键环节/ 59
五、 把好博士论文的评审和答辩关/ 60
第二编哲学思维的发生与演进研究
第七章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质量导向与发展战略/ 65
一、 肯定成就,直面问题/ 66
二、 把握形势,明确任务/ 67
三、 坚持导向,建构机制/ 69
四、 端正学风,更新方法/ 70
第八章文科建设与理工科大学的综合化转型/ 73
一、 理工科大学发展文科的历史回顾/ 74
二、 理工科大学发展文科的背景分析/ 75
三、 理工科大学发展文科的基本任务/ 78
四、 理工科大学发展文科的基本思路/ 80
五、 华中科技大学的文科发展态势/ 81
第九章当前高校的文科教育和教学改革/ 85
一、 从振兴大科学和大教育看文科教改/ 86
二、 当前深化文科教改的可能性/ 87
三、 高校文科教改的基本方向/ 88
第十章坚持人文社会科学的科学性和价值导向性/ 93
一、 正确认识人文社会科学的科学性和价值导向性/ 94
二、 自觉坚持和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的规范和导向功能/ 96
三、 促进科学认识、价值导向与行为规范的合理统一/ 97
第十一章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范式转换与方法论创新/ 100
一、 重视研究范式的转换与创新/ 101
二、 反思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失范”状态/ 102
三、 预测人文社会科学范式转换的基本方向/ 103
四、 探索人文社会科学的哲学基础/ 105
五、 激发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创新/ 107
第十二章加强理论创新提升民族精神/ 108
一、 重视理论创新的特殊功能/ 109
二、 超越理论创新的现实障碍/ 112
三、 发挥理论创新的先导作用/ 114
四、 透析理论创新的特殊困难/ 115
五、 以复杂性的思维推进理论创新/ 117
第三编文化与价值
第十三章“文化围城”及其超越/ 125
一、 “围城”与“文化围城”/ 126
二、 “文化围城”的哲学解读/ 131
三、 现代化的本来含义/ 137
四、 20世纪世界现代化走向全球化的历史进程/ 139
五、 中华民族对于现代化的认识历程/ 141
六、 深化我们的思想认识/ 142
第十四章全球化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的反思与超越/ 146
一、 全球化、现代化及其实质/ 147
二、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及其挑战/ 149
三、 中华民族对于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认识历程/ 151
四、 当代中华民族在全球化背景中面临的挑战/ 153
五、 着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155
第十五章当前中国文化建设的资源选择与价值取向/ 158
一、 从关于“国学”的可能界说谈起/ 159
二、 如何看待国学在近代以来的衰微/ 162
三、 如何看待国学所具有的历史意义与当代意义/ 165
四、 在传承、批判、整合、创新中构建中国当代文化/ 168
第十六章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通和共建/ 171
一、 正视“现代病”,透析人文与科技对立/ 172
二、 克服片面理解,重塑当代科学精神/ 173
三、 消除诸多误解,重建当代人文精神/ 175
四、 立足当代实践,探寻融通共建途径/ 177
第十七章当代青年的科学素养与人文境界/ 181
一、 从新的时代背景看科技和人文/ 182
二、 从人性高度看科学技术发明及其特点/ 184
三、 透析科技与人文之间的对峙和冲突/ 189
四、 超越对立,走向和谐/ 193
第四编学生事务与思政教育
第十八章管理服务引领
——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的探索与思考/ 199
一、 我国高校学生事务工作发展的历史脉络/ 200
二、 当前中国高等学校学生事务工作的目标、机构、内容和特点/ 201
三、 华中科技大学学生事务工作的格局和理念/ 204
四、 探讨我国高校学生事务工作的发展方向/ 206
第十九章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8
一、 当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与对象/ 209
二、 华中科技大学学生工作的经验与优势/ 213
三、 华中科技大学学生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14
四、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华中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 216
第二十章提升党员先进性带动全员自育/ 221
一、 学生党建工作中增强先进性的必要性/ 222
二、 找准现存问题,明确工作方向/ 224
三、 采取切实措施,带动全员自育/ 226
第二十一章强化责任意识创新学生工作/ 234
一、 社会责任意味着什么/ 235
二、 华中科技大学的社会责任是什么/ 237
三、 学生工作在华中科技大学的未来发展中的责任/ 238
四、 学生工作干部的地位和作用/ 239
六、 学生干部履行社会责任的工作技巧/ 240
第二十二章文化素质教育的传承与创新/ 245
一、 中国内地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发展历程/ 246
二、 中国内地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经验/ 247
三、 当前文化素质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49
四、 在新的平台上创新文化素质教育/ 250
第五编事业与人生
第二十三章哲学大学人生/ 257
一、 哲学/ 261
二、 大学/ 268
三、 人生/ 276
第二十四章人生事业国家/ 282
一、 人生、事业、国家的基本关系/ 283
二、 人性的塑造与人的自我提升/ 284
三、 大学在人生事业发展中的定位/ 287
第二十五章辩论的思维/ 290
一、 辩论思维与辩证思维/ 291
二、 辩证思维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方法/ 292
三、 辩论思维的特殊困难与对策/ 295
四、 辩论思维的十大技巧/ 298
第二十六章反思现实追求卓越
——研究生期间的人生特点与干部素养/ 301
一、 研究生阶段的人生定位与特点/ 302
二、 研究生阶段可能面临的挑战或问题/ 304
三、 研究生的卓越意味着什么/ 306
四、 对研究生干部的几点希望/ 310
第六编理想与境界
第二十七章认识自我挑战挫折丰富生活健康心灵
——心理健康教育的感悟与思考/ 315
一、 认识自我,感悟心灵/ 316
二、 挑战挫折,反思困惑/ 322
三、 丰富生活,健全心灵/ 333
第二十八章加强学风建设促进学术繁荣/ 337
一、 当前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338
二、 不良学风的主要危害/ 339
三、 加强优良学风建设的可能措施/ 339
第二十九章恪守底线提升境界践履笃行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论与实践/ 342
一、 为什么要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 343
二、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354
三、 如何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357
四、 领导干部的荣辱观问题/ 359
第三十章美德追寻与人格崇高/ 361
一、 人性和人的超越性/ 362
二、 人生境界多层次/ 365
三、 崇高境界与人的美德追寻/ 368
附录访谈与对话
经世笃学其乐融融
——访欧阳康教授/ 375
一、 率其胸臆潜心治学/ 375
二、 历经辗转锲而不舍/ 377
三、 教书育人率先垂范/ 379
四、 虚一而静上下求索/ 381
传承我校优良学风唱响“学在华中大”
——欧阳康教授就学风建设答记者问/ 383
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中体验成就与快乐
——访研究生导师欧阳康教授/ 387
与哲人一道思索
——访欧阳康教授/ 390
一、 适应是改变的前提/ 390
二、 丰富的生活造就丰富的思维/ 391
三、 全员自育自我认同/ 392
四、 追求内在的美/ 393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观照和发展自我
——访欧阳康教授/ 395
展开全部

节选

《大学 文化 人生》初版于2008年。时值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高等教育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欧阳康教授时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并分管学生工作,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和建设有切身的体会和独到的认知。本书记载了欧阳康教授2008年以前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探索和思考,表达了他对大学、文化、人生的深厚感悟,也寄托着他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殷切期望。欧阳康教授将哲学思考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将自己的求学授业经历与大学管理工作相结合,从文化的视角来看大学和人生,又以人生的感悟和体验作为基点,考察“大学的文化”和“作为文化的大学”,使大学、文化、人生相交相融,揭示了大学精神、哲学精神和人生精神的内在相通性。 自本书出版以来,欧阳康教授仍一直密切关注教育发展和文化人生问题。他将丰厚的创新性学术研究成果运用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自担任研究生导师以来,先后培养了120多位博士生和硕士生,并牵头成立了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单位“社会认识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虚拟教研室”,主讲的中国大学慕课“哲学、文化与人生智慧”入选教育部首批*一流本科课程(线上一流课程)。 为汇集欧阳康教授的学术成果,促进优秀学术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并为华中科技大学社会认识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虚拟教研室提供更多更好的参考书目,我们推出了“欧阳康文集”,并将《大学 文化 人生》纳入其中。鉴于《大学 文化 人生》初版时间较早,我们进行了比较系统的修订,以使这部谈论大学、文化、人生的重要著作在保留初版的时代风貌的同时,尽可能减少讹误。 本次修订充分尊重本书的时代价值,没有对篇章作出改动,以忠实记录中国高等教育史在特定时代引发的探索和反思,保留欧阳康教授以哲学观照时代的哲思原貌,同时充分核查相关表述的科学性和引文出处的准确性。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本次修订为各章内容补充了章导读,对每章内容的思想主题进行简要提炼。此外,本书各章内容的发表时间距今较为久远,为避免引起读者误解,需要提请注意的是,在未特别注明的情况下,各章内容均为2008年本书初版时发表。 这次修订得到了作者的鼓励和支持,得到了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哲学研究所领导和研究人员的关心和指导,得到了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社会认识论专业委员会和有关高校相关专家学者的关心和支持,得到了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单位“社会认识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虚拟教研室”教研团队的指导和帮助,得到了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领导和编辑部、出版科、营销中心同事们的全力支持和配合。来自读者的意见、建议也对本书修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限于篇幅,恕不在此一一列明,我们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希望本书能够引起更多人关注教育的发展,关注人生的境界,关注思想的生长。

作者简介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哲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原副书记,哲学研究所所长,《华中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版)主编,“华中学者领军岗”教授,博士生导师。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6年被评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9年入选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300余篇,10余次获教育部和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主持十余项国家、省部级和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多次出国出境从事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