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
何为生命的意义
本书首版问世于1978年,在西方世界经久不衰,是弗兰克尔除《活出生命的意义》之外又一部经典之作。
硬壳包装,装帧什么都没问题,我记得我好像看过一点点,记不清了,老想看,但是腰封上的作者头像总让我觉得我在看医生的路上,所以略微抵触,建议下次不要穿这么白的衣服
- ISBN:9787545555974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88
- 出版时间:2020-06-30
- 条形码:9787545555974 ; 978-7-5455-5597-4
本书特色
经典性:本书首版问世于1978年,在西方世界经久不衰,是弗兰克尔除《活出生命的意义》之外又一部经典之作。作为《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的姐妹篇,此书进一步阐述了弗兰克尔意义治疗学的精髓。作者从心理学角度,带领人们真正体验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科学性:意义疗法是心理治疗学的一大重要流派,影响深远,其核心要义是协助患者从生活中领悟并追寻生命的意义,进而面对现实,积极乐观地活下去。
实用性:在书中,作者对意义疗法的两种技术——矛盾意向法和去反省法,□□次进行了完整而系统的叙述,并结合多个临床心理咨询治疗案例,深入地解读了其毕生钻研的意义疗法的精髓。书中针对强迫症、恐惧症、预期焦虑症、性冷淡、失眠、药物成瘾等多种神经症状,提供了直接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译本专业度高:译者为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美国心理学会(APA)精神分析分会会员,芬兰图尔库大学儿童精神病研究中心访问学者,简单心理网、KnowYourself咨询平台签约咨询师。译本特邀请国内知名心理学者张沛超审校。
国内大咖加持:邀请国内知名心理学界专家人士李孟潮、张沛超作序推荐。
内容简介
本书首版问世于1978年,在西方世界经久不衰。作为《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的延伸,该书详细地阐述了弗兰克尔所创立的意义疗法。意义疗法是心理治疗学的一大重要流派,其核心要义是协助患者从生活中领悟并追寻生命的意义,进而面对现实,积极乐观地活下去。
在书中,作者对意义疗法的哲学基础——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以及意义疗法的两种治疗技术——矛盾意向法和去反省法,□□次进行了完整而系统的叙述,并结合多个临床治疗案例,启发读者思考如何在这个去人格化的时代重新唤醒对人性的关怀,引导读者探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进而摆脱外部环境导致的心理焦虑、空虚、无意义感,确立正向、积极的生命价值观,从而活出高质量的人生。
前言
本书是《心理治疗与存在主义》和《无意识的上帝:心理疗法与神学》这两本著作的后续。
本来我在筹划本书时,曾计划以论文集的形式出版。不过在对文稿进行修改以及拓展其内容时,我发现这些内容是由一条清晰的思路贯通着的。□后,那些论文都被我修改成了一个个的章节,进而形成了一整本书。更重要的是,本书前两章讨论了“意义疗法”的三项基石内容:追求意义的意志、生命的意义以及意志的自由。
“意义疗法”常被学界划归于“存在主义精神疗法”或者“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条目之下。不过,读者们可能已经发现,我对存在主义有着一些批判,至少对“什么叫存在主义”这一主题进行过批判。同样,读者们也会在这本书中发现,我对所谓的“人本主义”也有着一些攻击性的表达,可能还会让人有点惊讶的是:我同时对所谓的“伪意义疗法”也进行了批判。
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心理疗法的历史,来看看存在主义和人文主义在精神病学以及心理学这两个领域中究竟占据着什么样的位置。关于那位心理疗法领域的伟大灵魂——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课程,相信大家都曾学习过。我也是!他教会我们如何掀开神经症的面纱,如何揭开掩藏在其行为下的无意识动机。可是,我认为揭露的工作在某些方面必须点到即止,比如,在精神分析师所面对的情况已经不再属于“被掩藏”的内容时。这是我一而再再而三坚持呼吁的,而进行这种呼吁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这部分内容本身就是非常真实的。如果“揭露式心理学家”不在真实跟前停下,他们就会继续揭露的工作。而这正是他们自己的潜在动机,是他们无意识中对于真实的贬低、抑制和轻视,即对于人类身上那真实的、人性的部分所进行的贬低、抑制和轻视。
在精神分析已经占据无可置疑的地位如此之久的时候,基于学习理论的行为疗法在撼动它的过程中收获了许多东西。行为疗法的治疗师们可以提供证据,虽然信奉弗洛伊德病因学的人们几乎不会相信这些所谓的证据。在行为主义者眼里,并不是每一例神经症个案都能追溯到其早期童年的创伤经历,或者追溯到本我、自我与超我间的相互冲突,症状的替换也不是由精神分析引起的治愈,而是由短程的行为修正引起的(如果不是来访者自己好转的话)。因此,人们可以认为行为主义与神经症的“去神话化”1 是同一件事的两面。
不过,这还是不够的。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着无意义、去人格化、去人性化的时代。任何一种心理疗法,无论是意识层面的还是无意识层面的,除非它能够将必不可少的人性维度整合进“人”这一概念中,否则去谈论我们这个时代的病症的解决之道,是完全不可能的。
比加内·克维尔豪格(Bjarne Kvilhaug)是一位挪威心理学家,他评论说意义疗法使学习理论恢复了人性。后来,德国美茵茨大学精神病学部的尼古拉斯·彼得里洛维奇(Nikolaus Petrilowitsch),也提到意义疗法使精神分析恢复了人性,而且与其他学派的疗法不同的是,意义疗法不会只停留在神经症的维度上。这是什么意思呢?精神分析将神经症视为某种心理动力的结果,且由此推论出治疗的方法:以活化另一种心理动力的方式来对这一病症进行治疗,比如说,一种有帮助的、牢固的移情关系。而行为疗法呢,则是把神经症看作某种习得、某种条件反射或者某种生理进程。与此相对应地,行为治疗师们会给来访者开具重新学习或者重新调节的药方,这就形成了行为主义治疗的方式。不过,正如彼得里洛维奇所说,在这两种理论中,治疗都仍停留在神经症的表面。而意义疗法则穿过这层表面,跟随着个人进入人性的维度,这一维度可能接触到人类本已具有的资源,比如说人类独有的自我□□(self-transcendence)和自我分离(self-detachment)能力。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在使用意义疗法中的“矛盾意向法”时,都会激活后一种能力,而前一种能力则在诊断以及治疗的过程中起到同样重要的作用。如果人类没有了对自我□□的展望——如寻求意义的意志——的需要,就永远不会有心灵神经官能症这样一种诊断了,因为这种问题便是由寻求意义的意愿受挫而导致的。我们也不可能在治疗中诉诸这一自我□□的力量,或者当它受到压抑时,将它从病人的无意识中唤醒。这部分内容有时候会给我们的首次评估提供指引,而且它已经在实证领域以严格的实验方法得到了证明:有研究者已经通过统计学研究证明寻求意义的意志有着显著的“生存价值”。
在自我分离这一方面,有些内容也已经得到了严格的实证研究来支撑:它是一种重要的“应对机制”,可以说一早就被设定在人类的心灵世界里了。正如我接下来将会在本书中演示的,这种机制同样适用于以幽默为代表的自我分离功能。
总之,我们可以说精神分析教会我们怎样揭露神经症背后的动力,而行为主义教会我们怎样去除神经症神秘的一面。现在,正如彼得里洛维奇和克维尔豪格所言,意义疗法教会我们将精神分析与行为主义“重赋人性”。不过这种看法还是过于简单,因为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看,意义疗法与另外两者之间不仅存在着先后次序,还有着一些相通的地方。今天之前,有人可能在无意中发现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德国杰出的弗洛伊德主义者沃尔夫冈·洛赫(Wolfgang Loch)的发现:“从本质上来讲,精神分析式的对话是一种创造新生命意义的努力。”纽约行为主义疗法中心主任莱奥纳德·巴克里斯(Leonard Bachelis)也提到过这种现象:很多正在他们中心接受治疗的人都做得很好,治疗也很成功,可他们还是想□□,因为他们发现自己的生命毫无意义。
所以说,次序之中也存在着相通之处。不过,我经常在讲学的过程中告诉大家意义疗法并不是万能的,因此意义治疗师们对于与其他疗法进行合作持非常开放的态度,也对意义疗法自身的更新换代持开放的态度。事实上,精神动力学和行为主义取向的心理治疗学院的专家们基本上都忽略了人类现象中的人性部分,他们仍然劝他们的学生接受还原主义,因为这种思潮目前还占据着心理治疗训练领域的优势地位,而还原主义却处在与人本主义完全对立的一面。我认为还原主义是一种亚人类主义。它被一种狭隘的科学概念束缚着,以将自己限制于非人类维度的方式把现象逼进普罗克汝斯特斯之床,逼进某种先入为主的解释模式,而不管这一现象到底与动力分析或者学习理论有没有关系。
当然了,这些学派都为心理治疗领域做出了非常有价值的贡献。意义疗法并不会使伟大先驱们的研究成果失去价值,诸如弗洛伊德、阿德勒、巴甫洛夫、华生或斯金纳所描述的那些。在他们受尊敬的领域内,每一学派所取得的成就都已证明了一切。不过,只有当我们将它们放在一个更高的、更包罗万象的维度时,例如人类的维度,才能看到它们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在这一维度,人类不再被看作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求而行动或者只能顺从自己本能的生物,又或者不再被看作只是为了调和所谓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一致,也不再将人类行为仅仅理解成神经调节过程或者条件反射。在这里,人类被看作一种寻找意义的存在,而无意义看起来是我们这个时代许多病症的症结。对于一个心理治疗师来说,他怎能不先听听那被忽视已久的意义所发出的呐喊呢?这可是掌控着今时今日无数神经症的幕后元凶啊!
我的论文和著作,包括本书,会有一些至少□□眼看上去像是已经过时的内容,但我很确定其中有些东西还是合乎时宜的。想想那弥漫于全世界的无意义感吧。如果这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大规模神经症的缘由,我觉得对于我所预言的这种无意义感问题需要保持一种谦卑的态度,而对于我自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研究的意义疗法也一样。
目录
推荐序二
中文版序
译者序
前 言
□□章 意义的呐喊——意义中存在着治愈的力量
追求意义的意志是人类的本性
生命本身是否存在着意义
第二章 人类的自由意志
决定论与人文主义:对泛决定论的批判
挑战都是召唤,对它们的回应构成我们的意义
第三章 “人本主义心理学”究竟有多人本
人类精神生活中的“相遇”
真正的“相遇”,朝向“逻各斯”
第四章 爱是一种自我□□
性行为的意义
性的去人性化:这个时代的性神经症
第五章 症状还是疗法——一个精神科医生眼中的文学
写作与存在的空虚
生命无条件地存在着意义
第六章 运动——新时代的苦行主义
新“张力”理论
运动员如何实现自身的潜力
附记
第七章 瞬时与必死:生命的□□意义
过去与永恒
死亡的意义
附记
第八章 矛盾意向法与去反省法
矛盾意向法
去反省法
附记
参考文献
意义疗法英文文献目录
节选
性行为的意义
人类的性生活常常有着比单纯的性多得多的意义,甚至到了这样一种程度,即它可以作为某种形而上之性的物理表达,作为一种“爱的物理表达”。性行为只有到了这样一种程度,它才是一种真正有益的经验。马斯洛在1964年曾指出并验证:“无法爱的人所经历的性感受,与可以爱的人所经历的性感受不会是一样的。”根据美国《心理学杂志》上两万名读者回答的相关问卷调查来看,□能提升性功能和性高潮的因素是浪漫——一种类似爱情的东西。
尽管如此,说人类的性行为不仅仅是性行为还不准确。正如艾雷尼厄斯·艾布尔-艾伯费尔德(Irenaeus Eibl-Eibesfeldt)所证明的那样,在一些脊椎动物中,性行为也有助于提高群体凝聚力,对于生活在群体中的灵长类动物来说尤其如此。因此,在某些类人猿中,性交有时专门用于社交目的;在人类身上,艾布尔-艾伯费尔德指出,毫无疑问,性交不仅有利于物种的繁殖,而且有利于维持一夫一妻制这种伴侣关系。
虽然爱本质上是一种人类现象,但性行为只是一种发展过程的结果,即渐进式成熟的产物。让我们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所说的“驱力和本能的目的”,以及与它们的“客体”之间的区别开始:性交的目的是减少性张力,而性的客体则是性伴侣。依我看,这只适用于神经症性的性行为,神经症的个体只想要射出他的精子,无论是通过□□,还是通过伴侣,都是用不同的手段达到同一目的。
对于一个成熟的人来说,伴侣根本就不是“客体”;相反,成熟的人会在伴侣身上看到另一个主体、另一个人,在一个非常人性的层面上看到对方。如果他真的爱对方,他甚至会在伴侣身上看到另一个人,这意味着他在伴侣身上看到了对方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构成了人类的个性,而只有爱才能使一个人以这种方式拥有另一个人。
可以理解的是,对所爱之人独特性的了解,产生了一夫一妻制这种伴侣关系。伴侣不可以随意更换。相反,如果一个人无法去爱,他就会在性滥交中徘徊。1 沉迷于性滥交就意味着忽视伴侣的独特性,这反过来又排除了发生爱的关系的可能:因为只有那种渗入爱情的性爱才能真正得到回报和满足,所以这种人的性生活质量会很差。那么,他试图用数量来补偿质量的欠缺,也就不足为奇了。反过来说,这就需要不断增加和强化□□,□□文学提供的就是这样的东西。
从这一点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如果我们赞美诸如性滥交和色情等大众现象,或者去考虑它们进步的一面,就是毫无道理的。它们是退步的,是一种人性成熟过程中的发展迟滞现象。
相关资料
它对我的影响极其深远,让我懂得了个人责任和选择的概念,并提供了实用的框架和工具,使我得以帮助学生以及后来成千上万起点不同的读者在职业和个人生活中变得更有效率,取得更大的成就。——《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作者史蒂芬·柯维(StephenCovey)
弗兰克尔是20世纪的见证者,他所创立的以“意义治疗”和“存在分析”命名的心理治疗被称为继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之后的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
作者简介
维克多·弗兰克尔(1905—1997)
医学博士,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他创立的“意义疗法”,被称为继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之后的维也纳第三个心理治疗学派。他拥有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达拉斯大学和匹兹堡大学的教授职位,并在加利福尼亚州圣迭哥国际大学教授意义疗法。
弗兰克尔一生共出版了39部作品,其中《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被翻译成34种语言,销量超过千万册,获选为“美国□有影响力的10本图书”之一。《何为生命的意义》是他的另一部重要著作。此外,他还著有《医生与心灵》《心理治疗与存在主义》《追求意义的意志》等作品。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26.6¥38.0 -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
¥18.0¥45.0 -
咬文嚼字二百问
¥9.6¥32.0 -
《标点符号用法》解读
¥6.2¥15.0 -
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
¥30.3¥52.0 -
字海探源
¥23.4¥78.0 -
乡土中国
¥14.6¥26.0 -
与内心的恐惧对话:摆脱来自亲人的负能量
¥34.1¥48.0 -
你能写出好故事-写作的诀窍.大脑的奥秘.认知的陷阱
¥9.8¥32.8 -
从白大褂到病号服:探索医疗中的人性落差
¥12.7¥39.8 -
社会学:原来这么有趣有用
¥9.1¥36.0 -
中国人的精神
¥9.9¥29.0 -
焦虑心理学:不畏惧、不逃避,和压力做朋友
¥11.4¥38.0 -
始于极限:女性主义往复书简(八品)
¥22.4¥59.0 -
理解生命
¥10.5¥32.8 -
非暴力沟通心理学 : 用非暴力沟通化解冲突
¥9.0¥36.0 -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12.1¥36.8 -
上大演讲录(1922-1927卷)(九品)
¥14.0¥52.0 -
那时的大学
¥8.4¥28.0 -
记忆错觉-记忆如何影响了我们的感知.思维与心理
¥23.9¥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