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03072359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B5
- 页数:516
- 出版时间:2022-12-01
- 条形码:9787030723598 ; 978-7-03-072359-8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系统总结国内外害虫生态防控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的发展动态及成果,普及和推广应用害虫生态防控的新方法、新技术,提高我国农业害虫防控的技术水平和效果,减少使用化学农药,促进食品安全和保护生态环境。本书分为"理论篇"和"实践篇"两个部分,其中"理论篇"重点阐述害虫生态防控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实践篇"介绍了害虫生态防控的理论和方法在水稻、小麦、玉米、蔬菜、茶叶、棉花、柑橘等作物害虫的应用。全书共分14章,其中**章介绍了害虫防控的发展历史,第二至第七章系统论述了害虫生态防控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包括害虫的生境调控、生物防控、行为调控、遗传防控和生态工程治虫,第八至第十四章分别阐述了水稻、小麦、玉米、蔬菜、茶叶、棉花、柑橘等作物害虫的生态防控,主要是介绍应用生态防控技术治理主要作物害虫的实施方法和实际效果。书中大量收集了迄今国内外有关害虫生态防控的新理论、新方法和防控技术应用的新成果,力求全面、系统地反映害虫生态防控的发展历史、研究动态和近期新进展。
目录
理论篇
**章害虫防控的发展历史3
**节古代害虫防控3
第二节近代害虫防控8
第三节当代害虫防控9
一、有机化学农药防控9
二、害虫综合治理11
三、害虫生态防控13
参考文献14
第二章害虫生态调控的原理与方法16
**节害虫生态调控的概念16
一、害虫生态调控的产生16
二、害虫生态调控的定义17
第二节害虫生态调控的基本原理18
一、生态调控过程18
二、害虫生态调控独*的原理19
第三节害虫生态调控的方法论22
一、遵循的基本原则22
二、主要研究内容22
三、主要评价方法25
第四节害虫生态调控的途径、技术与实施方案26
一、常用的害虫生态调控途径26
二、害虫生态调控技术27
三、害虫生态调控实施方案28
参考文献30
第三章害虫生境调控的理论与方法32
**节害虫生境调控的理论33
一、天敌假说、种库理论及β多样性支配假说33
二、联合抗性假说、资源集中假说与植物可见性假说34
三、适宜/不适宜降落假说与“推-拉”理论34
四、生物溢出效应、岛屿生物地理学、复合种群理论和边缘效应35
五、景观缓冲假说37
六、景观中度复杂性假说和空间尺度效应37
第二节农田生物多样性与害虫生态调控38
一、农田生物多样性的特点38
二、影响农田生物多样性的因素39
三、农田生物多样性与害虫生态调控的关系41
第三节非作物生境与害虫生态调控43
一、非作物生境和植被对害虫的影响43
二、非作物生境和植被对天敌的影响45
第四节农田景观与害虫生态调控47
一、生境破碎化对昆虫种群和群落的影响48
二、景观的斑块结构对保护天敌的影响49
三、景观格局-过程-尺度与害虫生态调控51
第五节害虫生境调控的方法53
一、提高农田生物多样性53
二、合理的农事操作54
三、优化农田景观布局55
参考文献58
第四章害虫生物防治的理论与方法66
**节害虫生物防治的概述66
一、害虫生物防治的定义和内涵66
二、害虫生物防治的意义67
第二节害虫生物防治因子68
一、寄生性天敌昆虫68
二、捕食性天敌昆虫89
三、病原性天敌96
第三节害虫生物防治的成功案例102
一、保护利用本地天敌昆虫防治害虫103
二、大规模繁殖天敌昆虫防控害虫103
三、引进天敌昆虫防控害虫105
四、昆虫微生物杀虫剂的生产和应用108
第四节害虫生物防治与绿色农业109
一、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的概念109
二、我国绿色农业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110
三、生物防治技术在绿色农业中的关键作用111
四、新形势下绿色农业的发展机遇112
参考文献114
第五章害虫行为调控的理论与方法117
**节害虫行为调控概述117
第二节害虫物理防控118
一、人工捕杀118
二、阻隔法118
三、视觉调控(光控).119
四、辐照技术121
五、其他物理防治技术121
第三节信息素与害虫防控122
一、利用性信息素防治害虫122
二、利用聚集信息素防控害虫124
三、利用报警信息素控制昆虫125
四、利用植物挥发物防治害虫126
第四节推-拉理论与害虫防控131
一、推-拉防治策略的基本原理131
二、推-拉防治策略的技术组成和应用途径133
三、推-拉防治策略的研究进展134
参考文献136
第六章害虫遗传防控的理论和方法145
**节不育昆虫技术145
第二节释放携带显性致死基因昆虫技术147
第三节基因驱动技术151
一、标准驱动152
二、雏菊式驱动154
三、驱动抗性156
第四节其他害虫遗传防控技术156
一、昆虫不相容技术156
二、致死-拯救系统157
三、母体效应显性胚胎发育停滞因子158
四、X染色体切割158
第五节基因整合策略159
一、转座子介导的基因整合159
二、位点特异性基因整合160
三、表型相关靶标基因161
第六节总结与展望162
参考文献164
第七章生态工程治虫的理论、技术与实践170
**节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170
第二节生态工程治虫的工作假说172
第三节生态工程治虫的技术内涵173
一、景观着想173
二、良种与肥料适时适量着地173
三、目标生物着眼174
四、天敌着力174
五、农药着急174
第四节生态工程治虫技术的实施验证175
一、生态工程治理有害生物技术的适合地区175
二、亚热带山地梯田稻区水稻有害生物的生态工程治理技术集成175
三、亚热带平原稻区水稻有害生物的生态工程治理技术集成176
四、亚热带双季稻区水稻有害生物的生态工程治理技术集成体系178
五、寒温带平原稻区水稻有害生物的生态工程治理技术集成体系180
六、生态工程治理有害生物技术的效果182
第五节水稻有害生物的生态工程治理技术集成体系的推广模式创新182
一、以高校等科研机构、政府和企业三方有机合作构建的创新核心183
二、以高校等科研机构、政府和企业三方有机合作构建的1个技术集成创新体系(生态系统)184
三、将“1”个创新生态系统面向“N”个小农户和农业生产销售企业开展服务指导,构建“1+N”推广新模式186
四、“1+N”推广新模式已发展为向当地农户提供绿色植保技术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力量,促进小农户和绿色农业发展有机衔接187
五、“1+N”推广新模式促使中小农户之间、农业科技企业同水稻种植主体之间形成利益联结机制188
六、水稻有害生物的生态工程治理技术体系集成创新及“1+N”推广模式的效益189
第六节展望189
一、“1+N”创新生态系统,从农村“包围”城市189
二、有害生物的生态治理优先理念已被政府采纳,应用于“肥药两制”改革的实施190
三、顺势而为,向智慧生态工程治理之路进发190
参考文献190
实践篇
第八章水稻害虫生态防控195
**节稻田生态系统及主要害虫发生规律195
一、稻田生态系统195
二、稻田主要害虫及发生规律197
第二节害虫生态防控原理202
一、作物生态系统抗性202
二、害虫暴发成灾机理203
三、害虫生态防控基本原理204
第三节稻田害虫生态防控主要措施205
一、提高水稻抗虫性205
二、改变生态系统内生物与非生物环境,提高环境抗性207
第四节稻田害虫生态防控的挑战与发展趋势210
参考文献211
第九章小麦害虫生态防控217
**节麦田生态系统与小麦害虫217
一、我国主要小麦害虫灾变趋势217
二、小麦害虫区域性灾变机理219
第二节麦田自然天敌及其控害作用220
一、小麦害虫的主要天敌类群221
二、广食性天敌221
三、专食捕食性天敌222
第三节小麦害虫生境调控223
一、利用小麦抗虫性223
二、利用作物间作及推-拉策略223
三、利用麦田周边非作物生境224
四、农田景观尺度下害虫生态调控225
五、利用耕作措施225
六、小麦害虫生态调控工程实践226
七、国外研究进展226
第四节麦田功能植物——蛇床227
一、功能植物蛇床的发现228
二、蛇床的主要特征229
三、蛇床发挥功能的途径230
四、典型案例研究——蛇床作为桥梁生境对小麦-玉米轮作田天敌的保育作用及其机理232
五、应用前景展望235
参考文献236
第十章玉米害虫生态防控243
**节玉米田生态系统与玉米害虫243
一、玉米田生物群落的组成及结构243
二、玉米害虫主要种类及危害244
三、我国玉米害虫的演替及原因250
第二节玉米害虫生境调控256
一、玉米种植模式的害虫生态治理256
二、玉米抗虫品种与害虫生态治理257
三、玉米害虫生境调控技术及应用262
第三节玉米害虫生物防治265
一、玉米害虫天敌的主要类群265
二、玉米害虫天敌的保护利用270
三、玉米害虫天敌的繁育与释放应用275
四、玉米害虫病原微生物的挖掘与应用279
五、玉米害虫生物防治技术及应用284
第四节玉米害虫行为调控288
一、玉米害虫的物理防控289
二、性信息素在玉米害虫防控中的应用292
三、推-拉技术在玉米害虫防控中的应用294
参考文献295
第十一章蔬菜害虫生态防控303
**节十字花科蔬菜田生态系统与主要害虫303
一、菜田生物群落的组成及结构303
二、菜田主要害虫的种类及其危害311
三、主要菜田害虫的灾变机理317
四、我国菜田害虫的演替及其原因321
第二节蔬菜害虫的生境调控324
一、屏障植物324
二、引诱植物325
三、忌避植物326
四、天敌保护328
五、“引诱-排斥”策略328
第三节蔬菜害虫生物防控331
一、蔬菜害虫天敌的主要类群331
二、菜田害虫天敌的保护利用333
三、蔬菜害虫生物防治技术及应用337
第四节蔬菜害虫的行为调控341
一、蔬菜害虫的物理防控342
二、性信息素对蔬菜害虫的防控343
三、植物挥发物对蔬菜害虫的防控345
参考文献348
第十二章茶树害虫生态防控364
**节茶园生态系统与茶树害虫364
一、茶园害虫群落的组成及结构364
二、茶树害虫主要种类及危害365
三、我国茶园害虫的演替及原因371
第二节茶园害虫生境调控374
一、害虫生境管理的概念374
二、生境管理控制害虫机理374
三、生境管理对茶园生物类群的调控作用375
四、常见茶园生境管理模式376
第三节茶园害虫生物防控388
一、茶叶害虫天敌的主要类群389
二、茶园害虫天敌的繁育与人工释放392
三、微生物农药使用393
第四节茶园害虫行为调控395
一、视觉行为调控395
二、嗅觉行为调控399
三、其他辅助调控方法400
参考文献401
第十三章棉花害虫生态防控414
**节棉田生态系统与棉花害虫415
一、棉田生物群落的组成及结构415
二、棉花害虫主要种类及危害416
三、我国棉花害虫的演替及原因419
第二节棉花害虫生境调控425
一、棉田周边生境管理425
二、棉花种植管理425
三、诱集植物种植427
四、棉花害虫生境调控技术及应用427
第三节棉花害虫生物防治428
一、棉花害虫天敌的主要类群428
二、自然天敌的保护利用429
三、天敌的繁育与释放433
四、微生物农药使用434
五、棉花害虫生物防治技术及应用435
第四节棉花害虫行为调控436
一、物理防控436
二、性信息素利用436
三、植物挥发物利用437
四、行为驱避438
五、棉花害虫行为调控技术及应用439
节选
理论篇 **章害虫防控的发展历史 害虫防控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古代害虫防控、近代害虫防控和当代(也称现代)害虫防控三个阶段。据中国史划分来看,古代即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之前;近代即1840~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也就是通常说的“两半社会”;现代即1949年之后。当代在不同领域有不同划分,如文学界说是五四运动之后,史学界通常认为在1949年之后(即和现代同义)。据世界史划分来看,古代即1689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之前;近代即1689~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现代即1917年之后;当代通常说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之后,但有时它与现代同义。总之,虽然中国史和世界史对不同历史阶段的划分稍有不同,但是两者在害虫防控的发展上却息息相关,相辅相成。 **节古代害虫防控 早在公元前2500年,古代人就懂得用硫化物来防治害虫。公元前1200年,我国先民已经会利用源于植物成分的杀虫剂来处理种子,如采用香蒿来趋避蚊蝇,以石灰和草木灰混合对仓储害虫进行防治;随后人们又开始将使用砷化物和汞化物作为防治各种虱类害虫的重要手段。此后的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基本也利用了相类似的方法进行害虫防治,如著名思想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曾报道古希腊人通过熏蒸植物得到的气味趋避害虫;罗马学者加图在公元前200年也报道了以硫磺、草木灰、油和沥青混合物制作成软膏,对害虫进行防治(王运兵等,2000)。而东方文明古国——中国的古籍中记载植物源材料杀虫的事例不在少数,如2000多年前的《周礼 秋官司寇》中就曾记载如何消灭蠹虫,“翦氏掌除蠹物,以攻禜攻之。以莽草熏之,凡庶蛊之事”。春秋至战国时期,我国先民积累了大量丰富的实践经验,除虫药物已发展到200余种。至东汉末年,《神农本草经》作为**部药物学巨著问世,书中记载了300余种药物,以驱杀害虫的药用植物居多。北魏时期的著名农学家贾思勰所编纂的《齐民要术》中记载,藜芦根煮水洗可治疗羊疥。像苦参、雷公藤、狼毒、百部、鱼藤根、巴豆和川株等药用植物,在明朝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被广泛记载。中世纪以后有关使用植物材料对病虫害进行防治的文献报道数量迅速增加;如1763年法国已经采用烟草和石灰相混合对蚜虫进行防治。1600年以后,像烟草、除虫菊等我国传统的药用植物被制成植物源杀虫剂,并广泛应用在农业害虫防治领域。清朝光绪年间《潮阳县志》中记载:“烟草杆及低叶插稻根,可杀害苗诸虫”(张洁,2018)。此后,我国的害虫防治技术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尤其是在运用化学手段防治害虫方面一直促进着世界化工学科的发展,并在农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我国古代著名化学家葛洪提出,水稻移栽时在根部施用砒霜可以有效地杀死害虫;并进一步提出利用硫黄和铜绿等化学药剂灭虱以及利用生物防治手段控制其他害虫,此时,生物防治的昀初模式已经形成。昆虫间的食物链关系及自然控制的现象是由我国劳动人民昀早进行描述的,昀常见的代表莫过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螟蛉有子,蜾蠃负之”等一些脍炙人口的谚语。据文献记载,我国也是全世界昀早利用昆虫天敌来进行害虫防治的国家。早在唐代时刘恂就在《岭表录异记》(约在公元877年)中记载,广州等地的人民曾用蚂蚁来防治柑橘害虫并取得显著成效。而此时的西欧、中东等地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害虫防治方面还停留在依赖宗教信仰和法律裁判对付害虫的阶段,给生物防治技术的快速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王运兵等,2000)。 我国古代虫灾暴发严重,造成百姓食物短缺,给整个社会造成巨大灾难,这也使得农业的发展与国运密切相关。如何有效治理害虫也受到了历朝历代帝王的重视。由于受到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引导,先民主张人与自然应当互惠共赢,和谐发展,要把昆虫等世间所有生物作为人类的知音和伴侣,与其融洽相处;严禁将其看作是对人类造成威胁的生物来大肆捕杀。通过实践人们发现,只要农事操作时机与自然界万物生长周期的时间节律保持一致,从而将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稳定保持,就能有效地减轻害虫的发生程度,继而减少害虫对农作物造成的损失。因此,尽管不同时期害虫防治观念的形式多种多样以及与此相应的治虫政策和手段交织互融,但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及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调节机制对害虫进行防治依然成为我国各朝代沿用的重要方法。我国各朝代都非常重视人与大自然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在从事各类农事活动时,人们从农业生产的实际效益考虑,找出农作物生长发育与害虫周期性发生的相关性,以寻求防治害虫的途径。先民根据经验,利用农业生产理论和科学研究,主张农事操作要顺应农时,以防止害虫的发生,并将种子处理、深耕、合理轮作、良种选择等多种措施共用来防治害虫。在整个农业历史发展过程中,先民已深刻认识到,存在于自然界中能够对人类造成危害的昆虫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物种,绝大多数的昆虫对人类是友好的,可以与人类和谐共融地相处。因此,先民认为人与自然万物(包括昆虫)都可以在自然界中和谐相处,相互融合,共同发展。针对先民采用的害虫防治策略和发展历程,龚光明(2012)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此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归纳,主要内容如下:先民在“天人合一”观念的指导下,普遍认为人类如果破坏自然界的平衡,与自然活动规律相背离,那么就会导致阴阳失调,害虫也就因此而产生。他们主张以符合天道自然法则及依靠农业生态环境的自我调节机制来防治害虫,严禁将害虫作为有害生物或不祥之物进行消杀。因此,在顺应天时地利条件下,应将自然界中各种生物因子加以充分利用,为农作物的生长、繁殖创造昀有利的环境条件,从而显著增强其抗虫能力。在形式多样、各有差异的害虫防治技术上,先民均主张将多种技术优势互补、综合利用,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其中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控因充分利用自然界中环境因子的控制作用而被更加重视,因此,其在各朝代不同时期的害虫防控中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古代农业害虫以蝗、螟、虸蚄及未知名害虫为主,其他害虫只是零星发生危害。在我国历史上,众多害虫中,没有哪一种害虫的发生数量和为害程度可以与蝗灾相比,其为古代**大虫害。不同种类虫灾多发生于夏、秋两个季节,只是在不同月份虫灾发生的程度略有不同而已。全年均有蝗灾和其他种类不详的虫灾发生。除明代和清代虫灾发生频率比前代略低外,不同朝代不同时期虫灾的发生频率总体上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至于虫灾影响的地域范围和受灾程度,后代都比前代有所扩大和加重。 我国历朝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对农业害虫的防治,根据前一朝代的经验积累,分别从不同方面对害虫防治制定了更为完善的方案,使得害虫防治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由于自然环境、社会等多种因素在不同时期产生的影响不同,害虫观念呈现出多样化表现形式,由此产生与之相对应的防治手段。先秦时期,由于对自然的认识相对贫乏,先民对大自然是充满敬畏之心的,认为是神创造了自然万物,害虫从天而降的观念也由此产生,因此,祈神消灾等形式的群体性活动在当时成为应对害虫的主要方法。人们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意识到“失时”会造成病虫害发生,因此,一些不合时宜的索取行为受到各种“时禁”约束,朝廷也通过设置相应官职确保禁令的执行。由于当时设置的灭虫官职及其所施用的药物主要是针对室内的害虫而定,特别是针对皇家庭院和达官贵人宅邸而非农作物的害虫,强调“得时”与深耕防除害虫(周尧,1980),因此,确切地说对农作物害虫还没有形成一个初步的防治理念。先秦时期的“化生”观念在当时作为主流思想,对后世造成极大影响,人们普遍认为自然万物均由其他事物化生而成。不同事物间均可以化生,进行彼此转化,一种事物的消失,必然伴随着另一事物的诞生。例如,“蛊”的出现是“谷”从仓库中的消失造成的,进而产生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蝗、螟等昆虫也都是化生的结果(龚光明,2012)。 秦汉时期,针对害虫发生的一些进步思想开始萌芽,如董仲舒在当时提出灾异“谴告”说(杨文足,2009),他认为害虫的发生不是别的原因导致的,而是人类的过失引起了上天对我们的惩罚,由因(人事)导致果(虫害),因果报应。因此,天下君民应及时察觉自己的过失并整改以消除虫灾,躲避灾难。但在当时该思想也遭到一些反对,如王充则认为上天之行事并非以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为转移,与人的活动并没有直接关系,发生各种祥瑞祸福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害虫的发生亦是这样的道理,并反对董仲舒的灾异“谴告”说(王先亮,2011)。汉朝时,人们意识到当具备一定的温湿条件时害虫就会发生,是有规律可循的,只有了解其发生规律才能制定针对性的防治策略。对蝗虫的防治主要靠人工捕杀及挖沟捕蝗技术,同时也实施相应的激励政策。除根据时令播种以减少害虫发生外,还主张保存新雪以冻死害虫,同时,还采用对种子进行处理来防治害虫。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天人感应说占据主导地位,受此学说影响,人们也普遍认为虫害的发生是由人事过失所致。而玄学家则以“天道自然”的角度为出发点,他们认为自然界自生自化的结果导致世间万物(包括昆虫)孕育而生,主张人类从事的农事活动必须与自然界法则相适应,否则就会伴随虫灾的发生。人们开始意识到害虫不喜欢取食黍豆,并详细观察和了解了蝗虫由卵到成虫的世代更替过程及其钻土习性,对其生活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农业防治技术的应用上,认识到麻类等作物在重茬时更容易发生虫害,倡导应进行合理轮作;同时,要注重抗虫品种的培育和发展。当时较为盛行的“坑埋蝗虫法”就是对蝗虫的钻土习性不够了解,杀虫方式不对,使得钻土复出后的蝗虫继续为害。当时人们已开始利用害虫天敌进行防治,这也充分显示出人类开始认识到自然事物间存在相互制约关系,后续发展成为有意识地利用、保护天敌来控制害虫。 “德化”思想在隋唐五代时期较为盛行,认为蝗虫乃是天灾,是人君失德所致,一旦人君实行勤政爱民,并奉行德政,改过自新,便不会再有虫灾的发生,以人力对蝗虫进行捕杀是违背天意。但姚崇却极为反对此思想,并用事实证明蝗灾并非人之过失所致,提出蝗虫是可以防治而且必须防治的观念(赵杏根,2012)。与此同时,儒家、佛教和道家思想的交互并行在害虫防治观念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主张人类与昆虫乃至自然万物的生存权利都具有平等性,人类不应在万物生长发育的时期大兴土木破坏昆虫生存环境,破坏人类与自然万物间的平衡,而应该像珍爱自己一样对待昆虫万物,主张应给它们以正常的繁衍栖息地。隋唐时期,朝廷不仅专门选派遣使捕蝗,还加强救灾相关职位职责,以监督、安抚等措施加强中央对地方灾害制度的管理,使得地方相应除虫官职得到保障。此外,还意识到蝗虫具有害怕幡帜、金声的习性,并将这些特性加以充分利用从而趋避蝗虫。与此同时,姚崇利用火烧和坑埋相结合的方式在蝗虫防治上获得成功(赵杏根,2012)。随着对鸟类等的不断认识和观察,人们发现八哥、鸥、雀等鸟类也可取食害虫,于是由朝廷颁布禁令——不能捕杀益鸟,这也使得人类对于应用天敌防治害虫的观念进一步提升。据史料记载,唐代时已有深挖蝗卵的案例,并认识到用于蝗虫产卵的土壤及蝗卵化蝗的环境可以作为治蝗的重要参考。蝗灾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巨大,严重时甚至会导致作物颗粒无收,进而造成食物严重短缺,后果则是唐代百姓因饥寒交迫而开始取食蝗虫。
-
流行草花图鉴
¥3.5¥13.0 -
花园植物1000种彩色图鉴
¥17.9¥39.0 -
(精)中华古树名木(全2册)
¥270.0¥628.0 -
养蜂的秘密
¥32.8¥80.0 -
猪病针灸疗法
¥1.4¥5.0 -
图说滑菇高效栽培关键技术
¥2.7¥10.0 -
帮你一把富起来农业科技丛书怎样检验和识别农作物种子的质量
¥2.1¥5.0 -
蚯蚓养殖实用技术
¥8.2¥20.0 -
牛蛙养殖实用技术
¥4.1¥15.0 -
南瓜栽培新技术
¥2.0¥7.5 -
茄子病虫害诊断与防治图谱
¥10.6¥23.0 -
蟾蜍养殖新技术
¥4.1¥15.0 -
居室风水植物
¥21.0¥32.8 -
农用气象解读
¥2.6¥8.0 -
冬瓜保护地栽培
¥1.6¥6.0 -
池塘养鱼 第2版
¥40.9¥46.0 -
土壤综合改良和配方施肥技术与应用
¥22.0¥36.0 -
畜禽饲用豆粕减量替代和低蛋白日粮技术
¥59.8¥98.0 -
奶山羊精准饲养技术
¥17.6¥32.0 -
牛羊生产(第二版)
¥37.0¥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