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10115824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526
- 出版时间:2022-11-01
- 条形码:9787101158243 ; 978-7-101-15824-3
内容简介
《乡土中国文化重建与新农民想象》,从人类文明变迁、社会转型、文化重建的大视野,来探寻百年乡土中国文学史中的审美想象和农民“新人”形象的审美建构,力图为21世纪正在进行中的乡土中国社会转型、文化重建提供来自历史的、文化的、审美的精神镜鉴和思想资源,推进中华现代文化的建设和新世纪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百年来乡土中国历经“千年未有之剧变”,而且这一社会转型、文化重构,依然持续性存在于当代中国历史历程之中。事实上,作为一个“乡土中国”及其“农民新人”形象,这是众多典型文化、代表性作家的审美结晶,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历史文化的积淀成果和文化形态之所在,更是百年来民族文化思维、审美想象的独特思想逻辑的特征。
目录
**章 鲁迅对乡土中国文化转型的三种思想认知及其形象谱系
**节 “病中国”、国民性批判与老中国儿女
第二节 乡土乐园、优美人性与“中国美少年”
第三节 被遮蔽的民间、不死的魂灵与独立运行的乡土文化系统
第二章 二三十年代“乡土文学”对“老中国儿女”的文化批判与深情悲悯
**节 “乡土文学”民俗叙事中的国民性文化批判主题
第二节 “乡土文学”民俗文化呈现的“悲哀的”“活的灵魂”
第三节 从《柚子》《黄金》到《愤怒的乡村》:乡土生活中的“阿Q”及其悲剧
第四节 师陀《果园城记》中的“乡土中国”一隅及其“乡民”形象
第三章 赵树理“农民文学”新乡土文化与鲜活的“地之子
**节 “土气息、泥滋味”的山药蛋派文学
第二节 赵树理:百年中国新文学独异的审美经验存在
第三节 赵树理后期“中间人物论”视域下的农民形象探究
第四章 新乡土中国的社会主义新道路探索与农民新人的审美建构
**节 高干大:乡土中国新式农民英雄与社会主义新道路探索者
第二节 柳青《创业史》的“新乡土中国”与社会主义道路的“领路人”形象
第三节 豫剧《朝阳沟》:知识青年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想象
……
第五章 新时期乡土中国文化重建的审美书写
第六章 新世纪乡土中国社会的艰难转型与“地之子”的痛苦蜕变
第七章 多元文化视域下文明模式转换、文化转型的审美书写
第八章 百年文化时空下的乡土中国“农民梦”及其审美嬗变
后记
节选
《乡土中国文化重建与新农民想象》: 在由潜能——民俗过程——成功的序列构成的乡土小说中,作者有意识地选择那些本身给民众带来生命沦丧或者精神创伤的民俗,从民俗故事的选择上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通过小说传达对蛮风陋俗以及形成此风俗的原因的启蒙批判意识是十分明显的,民俗建构起启蒙主题的一个重要方面。蹇先艾的《水葬》这篇小说诠释了生命在阴郁的乡间习俗中的无力,向读者展现了一种西南闭塞地区被蛮风陋俗践踏的异样生命形态。故事的开篇作者让笔下的主人公骆毛说话:“尔妈,老子算是背了时!偷人没有偷到,偏偏被你们扭住啦!真把老子气死!……”作者隐去了骆毛偷盗这一事件的整个过程,而是以该事件的结果作为民俗事件展开的潜能条件,由于骆毛偷大绅粮周德高家的东西,虽然没有偷到,被人逮住后被家丁依然施以水葬的处罚。作者把民俗化的过程作为叙述的重点,尤其是突出押解骆毛去刑场这一事件,虽然小说的结尾没有正面描写骆毛的惨死,但是在故事的整个进程中作者嵌入骆毛母亲无助地等待这一事件,以一种间接的充满爱的方式给读者以灵魂和情感的冲击,让读者在叙事序列中感受水葬这一民间习俗的野蛮与残酷。作者以生命毫无价值的死亡为证据,在阴郁的氛围中将人的主体性价值的丧失和被剥夺、践踏刻画得生动而深刻,民俗通过作者叙事技巧的灵活使用与启蒙主题实现了一致,让读者在作者设计的外故事层和内故事层的双重作用下体验民俗的落后与野蛮,同时又在作者的话语引导下接受隐含作者的启蒙思想,实现作者、隐含作者、读者在文本层面的有效交流。 在由潜能——民俗过程——失败的逻辑关系构成的乡土小说中,作者有意识地呈现具有迷信色彩的民间习俗。由于民俗本身具有民间实用性质,在不胜枚举的民间习俗中总有一些民俗是可以达到既定目标的,可是作家们在将民俗纳入自己的小说创作中时,大多数是将那些没有成功的民俗故事呈现给读者,想要通过民俗自身的反科学性和欺骗性来达到对落后习俗的批判和否定,《烛焰》《公路上的神旗》《菊英的出嫁》就具有典型性。在这类小说中,作者往往将笔下的人物放置于一种生命的不平衡状态,这种不平衡状态或许由疾病所致,或许由外在的灾害所致,因而小说潜在的目标即是打破这种不平衡状态,以实现生命的平衡。例如在《烛焰》中翠姑的未婚夫病重,为了打破这种不平衡,婆家提出以迎娶翠姑,来实现“冲喜”的目标;《菊英的出嫁》中作者在讲述菊英死亡原因时,嵌入了菊英母亲通过向菩萨跪拜祈求神灵保佑来给菊英治病这一事件;《公路上的神旗》则是S县十七八堡的村民为了打破长期干旱的不平衡状态,以接水龙王来求雨。作者对这种潜在的目标采取简单化的处理方式,将由潜能所导向的民俗过程作为核心的事件。由于迷信有着自身演绎的内在逻辑,作家往往通过顺着迷信的内在逻辑发展安排故事的情节发展,*终掀开被迷信笼罩着的黑暗世界,批判乡间的落后习俗。《烛焰》中当翠姑嫁到夫家时,丈夫已是“人事不知”,不久翠姑就成了寡妇,*终以民俗没有达到潜能目标而结束。由于在整个叙事进程中作家以冷峻的笔触向读者展现民俗进程,展现迷信的整个逻辑过程,读者也比较容易接受*终的失败结局,进而领悟和采纳隐含作者所设定的封建伦理制度下“冲喜”习俗对人性摧残这一观念,从而作家实现自我的启蒙修辞意图。 作家在民俗叙事进程中向读者传达启蒙批判的价值立场时,除了将民俗的落后、愚昧、野蛮纳入批判的行列外,作家还选择以民俗为一种启蒙批判手段,以它来指向外在世界的黑暗与动荡,进而实现更深层次的启蒙批判。这类小说以潜能——非现实化为结构模式,在小说的叙事进程中,作家将非现实化的原因嵌入到既有的情节结构中,即布雷蒙德所说的“嵌入法”,实现对无法采取民俗演绎或者民俗演绎进程受阻的说明或详解,既能够让读者感受到民俗存在的复杂性,同时也能够让读者在乡村世界中感受到社会的黑暗。 五四新文化运动爆发于辛亥革命失败以后,是知识分子在通过政治革新失败后而寻求的一种救国救民的道路。辛亥革命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了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共和国。但是,这次革命是不彻底的,它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真正使中国人民脱离苦海。作为五四启蒙的先驱陈独秀在与友人的信中提到:“自国会解散以来,百政俱废,失业者盈天下。又复繁刑苛税,惠及农商。此时全国人民,除官吏兵匪侦探之外,无不重足而立。生机断绝,不独党人为然也。国人唯一之希望,外人之分割耳。”陈独秀将当时辛亥革命失败以后社会的黑暗概括了出来,物质上的极度贫困,生活上的极度混乱,时局的极度动荡,让百姓一直在各种恶势力的盘踞之下苦苦挣扎。二三十年代的乡土小说以民俗在动荡时局下的变异和无法演绎来批判黑暗的社会,此时的民俗在文本中由启蒙批判的对象转化成为启蒙批判黑暗社会的有力工具,利用民俗乡土作家将启蒙批判的利剑对准压迫和残害百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准剥削、压迫百姓的统治阶级。 ……
作者简介
张丽军,山东莒县人,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茅盾文学奖评委,山东省齐鲁文化英才,东岳学者,兼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理事、《百家评论》副主编等。迄今已出版著作8部。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报刊发表论文30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项、一般项目2项,主持省部级项目10余项。获省部级奖励10余项。在20世纪乡土文学研究、当代文学批评等领域有较大影响。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26.6¥38.0 -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
¥18.0¥45.0 -
咬文嚼字二百问
¥9.6¥32.0 -
《标点符号用法》解读
¥6.2¥15.0 -
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
¥30.3¥52.0 -
字海探源
¥23.4¥78.0 -
乡土中国
¥14.6¥26.0 -
与内心的恐惧对话:摆脱来自亲人的负能量
¥34.1¥48.0 -
你能写出好故事-写作的诀窍.大脑的奥秘.认知的陷阱
¥9.8¥32.8 -
中国人的精神
¥9.9¥29.0 -
社会学:原来这么有趣有用
¥9.1¥36.0 -
从白大褂到病号服:探索医疗中的人性落差
¥12.7¥39.8 -
焦虑心理学:不畏惧、不逃避,和压力做朋友
¥11.4¥38.0 -
理解生命
¥10.5¥32.8 -
始于极限:女性主义往复书简(八品)
¥22.4¥59.0 -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12.1¥36.8 -
非暴力沟通心理学 : 用非暴力沟通化解冲突
¥9.0¥36.0 -
上大演讲录(1922-1927卷)(九品)
¥14.0¥52.0 -
那时的大学
¥8.4¥28.0 -
汉字王国
¥11.5¥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