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金融制度的选择

中国金融制度的选择

1星价 ¥51.0 (7.5折)
2星价¥51.0 定价¥6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0216517
  • 装帧:100g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166
  • 出版时间:2023-01-01
  • 条形码:9787100216517 ; 978-7-100-21651-7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高校金融学专业教师及本书对我国中央银行体制的规模、独立性及其行为进行了详细描述,特别是对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中央银行的某些具体业务从制度选择角度做出了价值判断,指出了央行制度尚需改革的方面。

内容简介

作者首先对我国中央银行体制的规模、独立性及其行为进行了详细描述,特别是对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中央银行的某些具体业务从制度选择角度做出了价值判断,指出了央行制度尚需改革的方面。接着,作者对我国的货币政策做了许多独到分析:如贷款规模、现金发行计划的历史局限性;货币政策目标争论背后的利益驱动;铸币税在货币政策中的作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的确定;衡量中国市场利率水平的指标;如何衡量货币政策松紧等。书中还对利率改革和准备金制度改革的宏观效应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并提出了有关改革步骤的建议;对制度转轨中的个人储蓄行为提出了新范畴——制度改革预期对储蓄存款的重要作用,并且对我国特有的保值储蓄政策进行了制度性分析。

目录

前言

**篇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

**章 中国的中央银行制度选择

一、中央银行的规模

二、中央银行行为分析

三、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

第二章 中国货币政策的理论与实践

一、关于货币政策目标的争论

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三、转型经济中的通货膨胀和货币控制

四、关于货币政策操作的几个问题

第三章 中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研究

一、基本内容和历史沿革

二、基本特点及与国外的比较

三、商业银行备付率实证分析

四、存款准备金制度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五、存款准备金制度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六、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改革设想

第二篇 利率??储蓄

第四章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研究

一、利率体系现状分析

二、利率市场化与专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

三、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外部环境研究

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方案与具体步骤

第五章 中国经济制度转轨中的个人储蓄行为

一、个人收入与储蓄增长

二、制度变迁对个人储蓄行为的影响

三、储蓄存款的利率弹性问题

第三篇 金融市场

第六章 中国证券市场的制度性分析

一、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二、我国证券市场的金融风险及其对策

第七章 中国外汇体制选择

一、我国外汇体制改革的时机和条件

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

三、我国外汇市场模式的选择

四、外商投资企业外汇管理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一、中央银行的规模 他提出了一个中央银行的规模问题,他认为,从抽象理论层次上,肯定存在着一个适应金融发展和经济运行的*优中央银行规模,如中央银行应有多少分支机构,应有多少工作人员,应有多少官员。但是,就如同给出政府的*优规模一样,想对中央银行给出一个明确的数量范围肯定是不可能的。因为中央银行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其内在的技术函数是无法确定的,如人员素质、技术装备、工作效率和职能变化等。特别是在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中央银行与其他政府部门的职责划分还有很大争议,一直在变化之中。中央银行职能在1995年的(中国人民银行法)中才大致明确。但是,从我国中央银行1984年至1994年分支机构、人员、资产总量这三项指标的增长情况看,我国中央银行无疑是目前世界上规模*大的。 我国中央银行的规模为什么在10年间迅速扩张,达到目前世界**的水平,主要原因有: **,按行政区设置分支行。 第二,中央银行的预算约束比较松。特别是1986年至1993年,中央银行对财政实行“利润分成”体制,钱多好办事,刺激了中央银行规模膨胀。 第三,中央银行职能长期不确定、 第四,巨大的就业压力。众多人要求进央行工作,加上每年指令性的大学生分配和转业军人安置,使央行人数必然逐年增加。 二、中央银行行为分析 1、中央银行要不要对经济增长负责 我国中央银行的l0年历程,在当代中央银行理论中是一个很难得的案例分析。从1985年到1995年,从<银行管理暂行条例)到<中国人民银行法>,也正是从一种中央银行制度安排到另一种中央银行制度安排的演变。从对经济增长负责这一角度分析,它显示了中央银行初期阶段的制度特征。在1986年的(银行管理暂行条例>中,明确规定:“(中央银行)其金融业务活动,都应当以发展经济、稳定货币、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为目标。”(第3条)1995年的<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却已经变为:“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第3条)法律条文上的这种变化正是中央银行制度演变的体现,也是我国中央银行制度从不成熟到成熟的一个标志。 2.中央银行是否具有调整经济结构的功能 在1993年以前,中国人民银行调整经济结构的职能十分明确,具体来说,就是在经营中央银行贷款(基础货币投放)时指定专门用途。这也就意味着,中央银行在资源配置中起了直接分配的作用。 1994年开始,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外汇体制改革.实行了银行结售汇制度,当年中央银行外汇储备增加300多亿美元,由此人民币占款增加3100亿元。当年中央银行贷款仅增加870亿元。由此可见,当基础货币增量中外汇占款占绝大比重之后,可用于“结构调整”的中央银行贷款也就减少了。如果此时还继续将大量中央银行贷款用于结构调整,通货膨胀的压力就会更大。权衡通货膨胀压力和结构调整压力,在通货膨胀已达到一定水平时,后者就要让位于前者。但这也意味着,结构调整并不是非中央银行承担不可的职能.特别是不一定需要中央银行直接贷款。 3.中央银行与地区经济增长 在1994年以前,中央银行的分行有部分贷款权,中央银行对专业银行的贷款有70%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地方分支行发放的,中国人民银行分支行还直接发放相当数量的专项贷款,全国贷款规模的7%也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分支行支配的。在这样一种格局下,中央银行分支行站在地方政府的一边,从地方利益出发,向总行争贷款(要资金)、争贷款规模的现象十分普遍,在地方向中央的“倒逼”机制中扮演了反向作用。这种情况的出现在于中央银行制度本身,而不在于中央银行分支行受地方政府干预。一是因为中央银行分支行技行政区划设置的制度框架;二是中央银行总行本身授予分支行有贷款权,有对本地区信贷规模的调剂权,有发放专项贷款的业务。所以,从中央银行分支行的行为出发,既然是这样一种制度安排,向总行争取更多资金和信贷规模是一种”合理行为”,因为我不争取其他分支行也会争取。这种无成本的竞争行为可以加强中国人民银行分行在地方的地位,进而也可以增加该分行(或行长个人)在当地的收益,如贷款权力收益、货币收益(直接或间接)、地方政府的封官许愿等等。

作者简介

谢平,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曾长期在中国人民银行任职,后担任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任总经理,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还曾担任过中国金融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教授、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教授等职务。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