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遥的哈姆雷特与莎士比亚(上卷、下卷)

路遥的哈姆雷特与莎士比亚(上卷、下卷)

1星价 ¥93.1 (6.7折)
2星价¥93.1 定价¥13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36173064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972
  • 出版时间:2022-11-01
  • 条形码:9787536173064 ; 978-7-5361-7306-4

本书特色

★如果我们是善良的,我们就会普遍同情所有人的不幸和苦难。 ——路遥 ★我就是一个世界。在某种程度上,你就是这个房子的拿破仑,尽管你不是社会的主宰,但你起码是这个房子的主宰。 ——路遥 ★我们承认伟人在历史进程中的贡献。可人类生活的大厦从本质上说,是由无数普通人的血汗乃至生命所建造的。 ——路遥

内容简介

  路遥之所以伟大,他的作品之所以吸引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对人和生活的情感态度,是正常和健康的。在他的小说里,有忧伤的眼泪,也有欢乐的笑声;有暗夜般的绝望,也有黎明般的希望;有无尽的苦难,也有无边的爱。
  路遥有自觉的语言意识和修辞意识,也显示出独特的文体风格和叙事调性。他的语言贴切而生动,带着情感的温度和泥土的气息。他尊重人物的话语权利,让每一个人物都讲自己的语言。他的风景修辞,别具一格,显示着北方高原的辽阔和陕北风物的美丽。他的风格本质上是“谦逊式”的,给人一种朴实而亲切的感觉。他的叙事调性,像陕北民歌一样激昂而深沉,使人感受到了陕北人身上的拉丁人性格。

目录

上卷
小引
**章 路遥研究之准的与方法
**节 文学的文化价值与作家的文化责任
第二节 路遥的善意文化与绝对态度
第三节 19世纪气质:路遥的现实主义谱系
第四节 摆脱“憎恨”情结:路遥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超越
第五节 拒绝新旧“高大全”:路遥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超越
第六节 细读、比较与人文并观:研究路遥的方法
第二章 大地上的苦难与阳光下的诗情——理解路遥的一个认知框架
**节 高原上的风物之美
第二节 边鄙之地:土质、气候与大饥荒
第三节 兵罅之间的人生苦况
第四节 陕北人的拉丁性格
第五节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精神之子
第六节 文学传统与大众意识:现实主义对抗现代主义
第三章 小说修辞与文学风格
**节 文学写作的诸问题——为纪念路遥逝世十周年而作
第二节 “没有悲怆就没有诗人”——路遥小说叙事中的悲剧性问题
第三节 一把有温度的剪刀——《平凡的世界》的反讽叙事
第四节 仿佛柔软的泥土与和善的目光——路遥的风格与谦逊式文体
第五节 “寻找哭泣的石头和唱歌的鲜花”——路遥小说中的风景修辞
第四章 比较视野与文学谱系(上)
**节 路遥与雨果
第二节 路遥与米勒
第三节 路遥与托尔斯泰

下卷
第五章 比较视野与文学谱系(下)
第四节 路遥与苏俄文学
第五节 路遥与柳青
第六节 路遥与史铁生
第六章 重要作品的细读与心解
**节 路遥写作范式转换的标志性作品——论《在困难的日子里》
第二节 “我不愿意再像你们一样”——重读《人生》
第三节 路遥的认知偏失与暗面意识——《早晨从中午开始》别论第四节 时代的辙迹与爱情的心迹——路遥的短篇小说
第七章 路遥的哈姆雷特们
**节 去吧,摩西;来吧,西西弗——论孙少平
第二节 被命运之石覆压的蒲公英——论郝红梅
第三节 哀矜的仁者与务实的改革者——论田福军
第四节 不成器的人与精神寄居蟹——论孙玉亭

附录 论作家的自反批评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路遥的哈姆雷特与莎士比亚(上卷)》:
  没有认真的细读,就没有有效的批评。就此而言,任何时候,细读都是文学批评*基本的方法,也是它*重要的原则。放弃细读原则的批评,就效果而言,必然是空疏而缺乏说服力的;就批评伦理而言,则是不认真和不道德的。正因为明白这些道理,所有伟大的批评家,全都是认真的读者,全都将自己的批评建立在对作品的细读上。金圣叹是这样的批评家,毛宗岗也是这样的批评家;约翰逊博士是这样的批评家,德·昆西也是这样的批评家;别林斯基是这样的批评家,纳博科夫也是这样的批评家。
  事实上,越是那些看似貌不惊人的现实主义作品,越需要细致地阅读。因为,华丽的作品将自己的一切,都堆积在作品的表面上,不需要费多少力气,你便可以清晰地看见它的本相。而那些朴实而内敛的作品,往往像讷于言的君子,非经认真而耐心的交流,不能知其德能之高。面对一部看似貌不惊人的现实主义作品,只有经过认真而耐心的细读,人们才能看到它平凡之下的奇崛,平淡之下的深意,朴素之下的丰饶。
  我想以自己的阅读经验为例,来谈谈细读的重要。我*早读《平凡的世界》,兴趣全在孙少平和田晓霞们身上,对那些描写干部形象的文字,了无兴趣,很不耐烦,看得不甚仔细。于是,便在*早发表的一篇研究路遥的长文中,妄下雌黄:“他笔下的人物大都在性格的坚定上和道德的善良上,呈显出一种绝对而单一的特点,这是不是也单调一些了呢?而像乔伯年和田福军这样的‘正面人物’,则几乎完全出于作者的想象,显得苍白而无力。”田福军的性格确实有点单一,但他的这种单一,很大程度上,是受特殊时代影响和塑造的结果;因而,我说他“几乎完全出于作者的想象”,就不是一个很妥洽的判断;另外,田福军形象虽然略显单薄,但并不像我说的那样——“显得苍白而无力”。后来,通过多次细读,我发现,虽然路遥对田福军性格的复杂性描写得确实不够充分,但是,用“苍白而无力”来概括,却与实际的情形,大相捍格。事实上,很多时候,路遥描写田福军的笔力,并不那么弱;田福军这个形象,不仅有很强的真实感,还充满了温暖的人情味和美好的人性光辉。所以,许多年后,我便根据切实的细读体验,写了一篇分析田福军形象的文章,纠正了自己过去的一些谬见。
  事实上,细读并不是一个形式主义的简单技巧,而是一种进入意义世界的可靠方法。也就是说,它的目的并不在“作为终极目标的作品形式之美”,而在培养读者“有用的实际技能”。就像美国学者约瑟夫·诺思在分析“新批评”时所指出的那样,文学批评应该是一种“治疗技术”,“批评家故而应当像应用心理学医生那样,帮助我们使用这项技术,*终达到改善思维的目的。正是基于这种视审美为工具性价值(而非终极价值)的目的,瑞恰慈开启了他的文本细读实践之旅。”也就是说,所谓细读并不是琐碎的形式分析,而是通过对包括形式在内的细部分析,实现人文主义的价值目的。瑞恰慈尖锐地批评那些认为文学艺术与道德毫无关系的观点,称之为“轻率、粗鲁、荒唐的言行”;“判断沉稳且头脑健全的人一般完全避免讨论文学艺术上比较广泛的社会及道德方面的问题,这真是一个不幸,因为这样就听任愚蠢横行于这片园地,而且过分束缚了优秀批评家的发挥余地。”他认为,文学批评要关注人类的精神健康,强调批评家要有价值判断的自觉意识:“批评十分注重精神的健康,正如医生注重身体的健康一样。以批评家自居就等于以价值的鉴定者自居。”
  ……

相关资料

  ★如果我们是善良的,我们就会普遍同情所有人的不幸和苦难。
  ——路遥
  
  ★我就是一个世界。在某种程度上,你就是这个房子的拿破仑,尽管你不是社会的主宰,但你起码是这个房子的主宰。
  ——路遥
  
  ★我们承认伟人在历史进程中的贡献。可人类生活的大厦从本质上说,是由无数普通人的血汗乃至生命所建造的。
  ——路遥

作者简介

  李建军,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当代文学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文学评论》副主编。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多家报刊发表大量理论、批评文章。有专著及论文集《宁静的丰收——陈忠实论》《小说修辞研究》《时代及其文学的敌人》《必要的反对》《小说的纪律——基本理念与当代经验》《文学因何而伟大——论经典的条件与大师的修养》《文学的态度》《文学还能更好些吗》《是大象,还是甲虫——莫言及中国当代作家作品析疑》《文学与人的尊严》《大文学与中国格调》《并世双星:汤显祖与莎士比亚》《陈忠实的蝶变》《重估俄苏文学》等。曾获“冯牧文学奖·青年批评家奖”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首届“勤英文学奖·青年学术奖”等多种文学奖项。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