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材料的生物相容性

生物材料的生物相容性

1星价 ¥112.6 (6.7折)
2星价¥112.6 定价¥16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74727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B5
  • 页数:248
  • 出版时间:2023-02-01
  • 条形码:9787030747273 ; 978-7-03-074727-3

内容简介

本书为“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丛书”之一。生物医学材料生物相容性是指生命体组织与非生命材料交互影响而产生合乎要求响应的性能,是贯穿生物医学材料研究的主题。本书以生物医学材料与机体的表面界面行为以及植入材料释放物与机体成分的相互作用与应答为主线,系统介绍生物医学材料在生理环境下的材料反应与宿主反应,重点分析生物医学材料血液反应、组织反应和免疫反应产生的机制及对机体的影响。为便于读者理解和掌握,全书分九章从生物医学材料应用的生理环境、材料在体内的物质释放与代谢、材料表面蛋白质吸附与细胞黏附、材料导致的凝血与溶血、材料的毒性及免疫反应作用原理、分子信号异常激活等角度进行分析与阐述,既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规范性,更注重对**研究成果的吸收和介绍,以期对生物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进行深入的理解。

目录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1章 生物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概述 1
1.1 生物医学材料概述 1
1.1.1 生物医学材料定义 1
1.1.2 生物医学材料分类 2
1.1.3 生物医学材料应用 7
1.2 生物医学材料应用的生理环境 10
1.2.1 细胞与细胞内液 10
1.2.2 血液与组织间隙液 13
1.3 生物医学材料基本性能要求 15
1.3.1 生物医学材料的生物功能性 15
1.3.2 生物医学材料的生物相容性 16
1.4 生物医学材料宿主反应概述 18
1.4.1 血液反应 19
1.4.2 组织反应 20
1.4.3 免疫反应 20
参考文献 21
第2章 生物材料的表面界面行为 23
2.1 材料表面结构与表面性质 23
2.1.1 固体表面结构 24
2.1.2 固体表面性质 29
2.1.3 固体表面间力 35
2.2 材料表面吸附与界面黏附 38
2.2.1 吸附现象与吸附类型 38
2.2.2 固体表面吸附理论 39
2.2.3 固液吸附与固固黏附 42
2.3 生物材料表面特征与界面行为 44
2.3.1 材料表面性能与生物相容性 44
2.3.2 材料表面特征及生物学意义 45
参考文献 48
第3章 植入材料在生理环境中的物质释放 49
3.1 生物材料体内降解及物质释放机制 49
3.1.1 金属材料的腐蚀与磨损 50
3.1.2 无机材料的溶解与降解 52
3.1.3 高分子材料的降解途径 53
3.2 生物材料降解的影响因素 55
3.2.1 生理环境因素 55
3.2.2 材料属性因素 57
3.3 典型植入材料在生理环境中的降解 61
3.3.1 典型金属生物材料的体内磨损与腐蚀行为 61
3.3.2 典型无机生物材料的体内溶解与离子交换 65
3.3.3 典型医用高分子材料在生理环境中的降解 67
3.3.4 生理环境中复合生物医学材料的降解行为 75
3.4 植入材料释放物在体内的代谢 77
3.4.1 机体正常识别物质的体内代谢行为 77
3.4.2 非机体必须溶出物的体内代谢行为 82
参考文献 85
第4章 生物材料表面对血浆蛋白的吸附 87
4.1 材料表面的蛋白质吸附过程 87
4.1.1 单一蛋白质吸附 88
4.1.2 蛋白质竞争吸附 89
4.2 材料表面蛋白质吸附的影响因素 90
4.2.1 材料表面性质对蛋白质吸附的影响 91
4.2.2 蛋白质性质对材料表面吸附的影响 95
4.3 材料表面蛋白质吸附的研究方法 96
4.3.1 常用的研究方法 96
4.3.2 蛋白质组学分析 97
4.3.3 分子模拟 99
4.4 蛋白质吸附对材料生物相容性的影响 101
4.4.1 蛋白质吸附对细胞黏附和生长的影响 101
4.4.2 蛋白质吸附对材料血液相容性的影响 102
4.4.3 蛋白质吸附对材料免疫反应的影响 103
参考文献 104
第5章 生物材料表面的细胞黏附与铺展 109
5.1 材料表面细胞黏附与铺展的生物学意义 109
5.1.1 细胞黏附与黏附分子 110
5.1.2 细胞铺展与骨架形变 110
5.1.3 细胞黏附与铺展的力学参数测量 111
5.1.4 细胞在材料表面黏附与铺展的生物学意义 112
5.2 材料表面特性对细胞黏附与铺展的影响 113
5.2.1 表面拓扑形貌的影响 114
5.2.2 材料表面电荷的影响 115
5.2.3 材料表面润湿性影响 116
5.3 材料表面细胞黏附与铺展的分子基础 117
5.3.1 细胞外基质 117
5.3.2 细胞黏附分子 118
5.3.3 材料表面细胞黏附的分子效应及过程 121
5.4 基于细胞黏附与铺展理论的表面改性技术 122
5.4.1 材料表面改性的分类 123
5.4.2 表面改性对细胞黏附与铺展的影响 124
参考文献 127
第6章 凝血、溶血与血栓 129
6.1 血液成分及其生理特性 129
6.1.1 血液的组成与生理功能 129
6.1.2 血液的理化特性 133
6.2 正常机体凝血与抗凝血平衡 134
6.2.1 凝血系统 135
6.2.2 体内生理凝血机制 136
6.2.3 抗凝血系统 137
6.2.4 纤溶系统 138
6.2.5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调节 138
6.3 血液与材料的相互作用 139
6.3.1 生物材料对凝血的影响 139
6.3.2 生物材料对溶血的影响 140
6.3.3 血栓形成 141
参考文献 143
第7章 生物材料的毒性效应 144
7.1 生物材料的毒性作用 144
7.1.1 生物材料毒性概述 144
7.1.2 材料与组织相互作用 146
7.1.3 材料与血液相互作用 147
7.1.4 材料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 148
7.2 医用金属的潜在毒性 149
7.2.1 金属剂量与毒性效应的关系 150
7.2.2 医用金属的毒性分子机制 150
7.2.3 人体必需金属元素的功能与毒性 152
7.2.4 金属对机体不同系统的潜在毒性 154
7.2.5 可降解医用金属材料的潜在毒性效应 157
7.3 生物陶瓷的潜在毒性 158
7.3.1 生物陶瓷毒性的产生途径 158
7.3.2 生物陶瓷的毒性机制 159
7.3.3 常见医用生物陶瓷的毒性效应 160
7.4 医用聚合物的潜在毒性 160
7.4.1 聚合物毒性的来源 160
7.4.2 常用医用聚合物的毒性 161
7.5 生物材料毒性评价的依据和方法 165
7.5.1 生物学评价的基本原则和风险管理 165
7.5.2 生物学试验项目选择及生物风险评估中需要考虑的终点 167
参考文献 170
第8章 生物材料的免疫学反应 176
8.1 人体免疫系统与免疫反应 176
8.1.1 免疫系统 176
8.1.2 免疫反应 177
8.2 生物医学材料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179
8.2.1 生物医学材料免疫机制 179
8.2.2 生物医学材料免疫应答过程 180
8.3 炎症与异物反应 182
8.3.1 炎症的概念 182
8.3.2 炎症的病理变化 184
8.3.3 炎症的表现与分类 186
8.3.4 炎症的结局 187
8.3.5 生物材料引起的异物反应 189
8.4 致畸与致瘤反应 189
8.4.1 致畸性 189
8.4.2 材料致瘤的基本发展过程 192
8.5 针对免疫反应的生物材料改性策略 196
8.5.1 基于表面粗糙度和刚度的生物医学材料改性 196
8.5.2 基于材料表面形貌的生物医学材料改性 196
8.5.3 基于材料大小形状的生物医学材料改性 197
8.5.4 基于材料表面化学的生物医学材料改性 198
8.6 生物医学材料的免疫调节作用 199
8.6.1 生物材料免疫调节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199
8.6.2 生物材料免疫调节在器官移植中的应用 201
参考文献 202
第9章 生物材料的力学相容性 207
9.1 生物医学材料的力学性能 207
9.1.1 生物材料力学性能及其评价方式 208
9.1.2 不可降解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 210
9.1.3 可降解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 214
9.1.4 聚合物的力学性能 218
9.2 植入材料力学性能的生物学意义 221
9.2.1 心血管系统植入材料力学性能的生物学意义 221
9.2.2 骨修复材料力学性能的生物学意义 222
9.3 力刺激信号传导与细胞反应机制 223
9.3.1 细胞骨架系统及其力学稳定性 224
9.3.2 细胞基质和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224
9.3.3 细胞应力调控的信号转导 224
参考文献 225
关键词索引 230
展开全部

节选

第1章生物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概述 生物材料是取自天然或融合生物学、医学和材料学的原理和方法而设计、合成的,应用于人类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与康复领域中,构建各种医用器具、人工器官与植入器械等的一类具有特殊性能和特种功能的材料,亦称为生物医学材料或生物医用材料。根据不同的生物医学应用目的,生物医学材料的应用环境以及对生物医学材料的性能要求均有很大的不同,但除了要求生物医学材料在应用条件下能正常地发挥预定功能外,其与生命体之间交互作用而产生的对生命体的不良影响还必须保持在可接受的安全水平,同时产生的生物学效应利于改善临床治疗效果。因此,生物相容性是生物医学材料研究与应用中贯穿始终的主题。 1.1 生物医学材料概述 1.1.1 生物医学材料定义 生物医学材料的应用源远流长,并在临床需求的驱动下不断发展。从古埃及人使用马鬃及棉花纤维缝合伤口,到现代使用的聚乙二醇酸或胶原蛋白可降解可吸收缝合线;从墨西哥印第安部落使用薄木片遮盖受伤的头颅,到现代可诱导骨再生的骨修复材料;从玛雅人用贝壳制作假牙,到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钛合金种植体及全瓷牙冠;从始于18世纪的骨折内固定金属材料,到现在的聚乳酸、镁基合金等可降解吸收骨折内固定器件,从人类历史上**个具有实用意义的人工器官—英格兰曼彻斯特的John Charnley利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构建的全髋关节,到人工心脏、人工肺、人工肾等全功能人工器官的临床应用。随着生物医学材料及相应植入器械研究与应用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材料生物学原理和生物学行为的认识不断深化,生物医学材料的定义也在不断地演变和拓展。 在生物医学材料研究的早期,由于对材料与机体的相互作用与应答认识尚浅,生物医学材料研究追求的方向是尽可能地降低材料与机体的相互作用,*好呈现完全的化学惰性和生物惰性,以避免机体对材料的植入产生应答而引起不良反应。因此,在1974年第六届国际生物材料研讨会上将生物材料定义为“A biomaterial is a systemically,pharmacologically inert substance designed for implantation within or incorporation with living system(植入活体内或与活体结合而设计的与活体系统不起药物反应的惰性物质)”[1],要求生物医学材料在活体内呈化学惰性和生物惰性,且不具有药理功能。 随着临床对植入材料的抑菌、消炎、镇痛及其他辅助治疗功能需求的不断增长,组织修复中植入体与特定组织整合、避免植入材料在完成功能后仍长期存在于体内带来不良反应等临床需求日益凸显,载药生物材料、表面活性生物材料、可降解可吸收生物材料等相继出现,生物医学材料的功能特征和适用范围极大扩展。欧洲生物材料学会于1986年将生物材料定义为“A nonviable material used in a device,intended to interact with biological systems(用于医学装置并能与活体系统起作用的非生命材料)”[2]。 在随后的生物医学材料研究与应用进程中,生物医学材料的定义被不断更新,标志着对生物医学材料的认识和理解的持续深化。Black于1992年将生物医学材料描述为“用于取代、修复活体组织的天然或人造材料”,Williams于1999年提出“A material intended to interface with biological system to evaluate,treat,augment,or replace any tissue,organ,or function of the body(生物材料是用以和生物系统结合以诊断、治疗或替换机体中的组织、器官或增进其功能的材料)”[3]。Agrawal则将生物医学材料定义为“Use implants to rapidly restore organ and/or tissue function,influent the long term viability of implants by better designing the biomaterial-biology interface,and drive the inevitable biological response in desired directions(利用植入材料迅速恢复器官或组织功能,通过优化设计材料-生物作用产生预期的生物学效应)”[4],关注重点从避免产生机体应答转移到有目的地设计材料与生命系统作用的生物学效应。 尽管生物医学材料的产品种类繁多、应用范围广泛,但其功能特点、应用范畴和作用效应等仍有其共同属性,对生物医学材料的定义也更加清晰。目前被相关领域较为认同的定义是:“生物医学材料是应用于人类疾病预防、诊断、治疗与康复以及病损组织和器官修复、替换及功能重建,能发挥特定的生物功能并产生特定的生物学效应的生物相容性材料。”该定义对生物医学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的内涵有了极大的丰富与扩展。 1.1.2 生物医学材料分类 生物医学材料种类繁多,产品构成与功能复杂。材料组成涉及无机非金属材料、金属与合金材料、高分子材料、各类复合材料,甚至是生命物质与非生命物质的杂化材料;应用部位涉及感觉和神经系统、心脏和心血管系统、骨骼-关节系统、口腔和颌面系统以及各种软组织修复以及体外循环系统的人工器官等。在生物医学材料的研究和应用中,其分类方法也比较繁杂,常用的分类方法主要包括:按照材料化学组分分类、按照材料获取来源分类、按照材料应用要求分类和按照材料应用部位分类等。 1.1.2.1 按照材料的化学组分分类 按照材料的化学组分,生物医学材料可以分为无机生物医学材料、金属生物医学材料、高分子生物医学材料、复合生物医学材料以及杂化生物医学材料等五种基本类型。 1)无机生物医学材料 无机生物医学材料(inorganic biomedical materials)包括生物玻璃、生物陶瓷、生物玻璃陶瓷和生物碳素材料等无机非金属材料,习惯上统称为生物陶瓷(bioceramics)。绝大多数的无机生物医学材料的化学性能稳定,强度和硬度高,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也有的在生理环境中表现出能与特定组织形成键合的表面活性,还有的在生理环境中能够发生降解进而被机体所吸收和代谢。 根据其在生物环境下的行为特征,生物陶瓷又可分为惰性生物陶瓷(nearly bioinert ceramics)、表面活性生物陶瓷(surfacial bioactive ceramics)和可降解吸收生物陶瓷(biodegradable and absorbent ceramics)等不同类型。其中,氧化铝陶瓷、氧化锆陶瓷、单相铝酸钙陶瓷和碳素材料等是惰性生物陶瓷的典型代表,在宿主内能维持其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能,无毒、非致癌、不致敏且不引起炎症,并长期地维持其生物功能,主要用作骨片、骨螺钉、髋关节等结构-支撑植入体,亦可用作消毒装置、给药装置等非结构-支撑体,还可用于牙科修复材料及药物载体。磷灰石-硅灰石(apatite-wollastonite,AW)生物玻璃、钙镁硅系生物活性陶瓷和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p)生物陶瓷等是表面活性生物陶瓷的典型代表,在材料界面上能诱发出特殊生物反应,导致组织与陶瓷材料间形成键合[5],主要用于脊椎假体、中耳小骨置换、颌面、脊椎和牙槽硬组织修复等。磷酸三钙(tricalcium phosphate,TCP)生物陶瓷则是可降解吸收生物陶瓷的典型代表,在生理环境下能逐渐发生降解,降解产物钙离子和磷酸根可为新骨的生成提供丰富的钙磷源,广泛应用于骨缺损修复材料、组织工程支架及药物载体等。 2)金属生物医学材料 金属生物医学材料(metallic biomedical materials)是指医学临床中应用的金属或合金材料。常用的金属生物医学材料主要有:不锈钢、镍基合金、钴基合金、钛及钛合金、镁合金等合金材料及钽、铂等贵金属材料。 由于金属材料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尤其是具有良好的可加工性,适用于人体硬组织的修复及各种人工植入体和人工器官如人工关节、骨折内固定器件、血管支架、牙种植体、矫形器件等以及其他人工器官和手术器械构建。但在植入器械的构建中,金属材料耐腐蚀、耐磨损能力较差的问题一直是制约其应用的瓶颈,尤其是在生理环境下易于发生腐蚀,不仅降低材料的机械性能,导致断裂,腐蚀产物还可能对人体产生刺激性和毒性。 3)高分子生物医学材料 高分子生物医学材料(polymeric biomedical materials/biomedical polymers)是医学临床诊断和治疗中使用的高分子材料,亦称为医用高分子材料,是生物医学材料中种类*多、应用*广和用量*大的材料。目前已研究开发的医用高分子材料有数百种,构建的制品有2000多种。 根据高分子生物医学材料在生理环境下的行为特征,可将其划分为可降解高分子医用材料(degradable biomedical polymers)和非降解高分子医用材料(non-degradable biomedical polymers);而按照其来源又可将其分为天然医用高分子材料(natural biomedical polymers)和合成医用高分子材料(synthetic biomedical polymers)。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四氟乙烯(PTFE)、聚丙烯腈(PAN)等是非降解高分子医用材料的典型代表,可用于人体硬组织修复体、人造血管、接触眼镜、医用薄膜、医用黏结剂和管腔制品等;聚乳酸(PLA)、聚碳酸酯(PC)、聚乙二醇酸(PGA)、聚己内酯(PCL)、聚氨基酸[poly(α-amino acid)]等是可降解高分子医用材料的典型代表,广泛应用于人体软硬组织修复体、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人造皮肤、手术缝合线、药物缓释载体等。除各种合成高分子生物医学材料外,胶原(collagen)、纤维素(cellulose)和壳聚糖(chitosan,CS)、海藻酸钠(sodium alginate,SA)等天然高分子材料在人体软硬组织修复体、组织工程支架、药物载体等生物医学领域中亦有较多的应用。 4)复合生物医学材料 复合生物医学材料(composite biomedical materials)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型材料或由同类型中不同材料,通过各种方法组合而成的具有生物相容性的材料。随着医学临床对生物医学材料功能要求的不断提高,单一组分的生物医学材料已很难满足医学临床应用的诸多要求,通过复合组分的优化可以使材料的综合性能大幅提升,甚至赋予材料新的功能,因而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这也是生物医学材料发展的方向。 复合生物医学材料多组分复合的目的主要包括材料增强、材料改性及材料功能化等,其复合方式包括表面复合、整体复合及多层复合等不同方式。根据应用目的和性能要求的不同,复合生物医学材料的复合组分及构成方式多种多样。从复合体系来讲,包括有机-有机复合材料、有机-无机复合材料、无机-无机复合材料、无机-金属复合材料等复合体系。如不锈钢或钛合金表面喷涂羟基磷灰石涂层可用作人工骨和人工关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或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用羟基磷灰石陶瓷粉末等增强后可用于制作人工关节或用作骨水泥;磷酸三钙、介孔硅磷酸钙生物活性玻璃粉末等与聚己内酯、聚乳酸或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等复合可作为可降解人骨修复材料或骨组织工程支架;超顺磁氧化铁纳米颗粒(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 nanoparticles,SPMIONPs)表面包覆温敏聚N-异丙基丙烯酰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