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马尔库塞社会批判思想研究

马尔库塞社会批判思想研究

1星价 ¥79.1 (6.7折)
2星价¥79.1 定价¥11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271145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06
  • 出版时间:2022-12-01
  • 条形码:9787522711454 ; 978-7-5227-1145-4

内容简介

  《马尔库塞社会批判思想研究》阐述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思想如何捍卫和接续马克思对资本与现代形而上学共谋的深刻历史洞察,以清醒的理性自觉切中社会现实,追踪资本主义的发展轨迹,以更为综合的视角直面现代文明在资本维度展开注定无法逃离的“悖论性贫困”,探索现代文明通往希望和未来的另一条道路。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思想始终坚守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坚持批判的、非教条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原则高度的批判与席勒的政治美学、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等现代哲学思潮有效整合起来,补充、拓展、更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批判的武器”和作为“武器的批判”的双重使命。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思想为探索一条通过控制和驾驭资本,将财富的积累与自由的发展相关联,让科技的发展为人类幸福服务的现代文明新道路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理论借鉴。

目录

**章 导论
**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四节 创新之处

第二章 马尔库塞社会批判思想的理论走向
**节 马尔库塞社会批判思想的萌芽期
第二节 希望之路——走向社会批判
第三节 马尔库塞社会批判思想的理论脉络

第三章 马尔库塞社会批判思想的基本内容
**节 “悖论性贫困”及其救赎
第二节 单向度的“完美牢笼”:马克思与发达工业社会的相遇
第三节 超越单向度何以可能?——马尔库塞社会批判思想的实践指向
第四节 革命何以可能?

第四章 社会批判的生态转向:自然革命
**节 “自然概念”:现代文明与“自然的意义”之争
第二节 马克思的“自然观”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
第三节 马尔库塞自然革命的理论走向与现实指向
第四节 自然革命与“教育”——马尔库塞的教育革命

第五章 马尔库塞社会批判思想的当代意义
**节 马尔库塞社会批判思想对当下建设美丽中国的启示
第二节 马尔库塞在我们的时代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马尔库塞社会批判思想研究》:  一技术发展带来的成果是否可以为全社会的幸福和自由服务?  马尔库塞于对发达工业社会中的技术批判对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首先,从经济和社会角度看,他写《单向度的人》的背景正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上升时期,那时候的美国经济欣欣向荣,势头一片大好。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较快的时期,经济水平发展势头很高,但是贫富悬殊问题、社会公平问题等也如当时的美国一样困扰着中国的社会主义进程。如何在保有资本和市场的前提下,面对财富与贫困悖论性积累问题,如何达成美丽中国梦的价值共识而不是迷失在消费主义陷阱中,这就需要从马尔库塞那里对科学技术、政府职能以及市民社会文化建设问题进行全面的反思。  根据前文所述,技术异化问题和技术理性成为意识形态是马尔库塞社会批判理论*为关注的。因为在后工业社会,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社会并没有表现为帮助劳动者减轻劳动苦难,成为获得自由劳动时间的手段,成为资本操纵世界的新工具,也成为资本统治合理性的*大筹码。如今,技术异化让劳动异化成为深刻和隐蔽的苦难,基于马尔库塞对技术异化的揭露,中国发展高科技需要足够的科技伦理和技术警觉。资本主义国家维护的是资本家、大财团的利益,社会主义国家则是人民利益至上。同时,作为当今世界*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具有后发优势和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能够看到发达国家在面对先进技术和资本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其合理管控和文化引导。  其次,对文化的管控方面。马尔库塞认为文艺和美学其本质都是一种政治,他著名的政治美学正是对这个思想的表达。对中国的启示是:我们需要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关注文化和艺术的人民性,因为我们同资本主义国家应对的出发点、原则和途径根本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源自人民,因此,一定要坚持党对文艺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就是要保障文化能够体现人民性,各级政府必须贯彻制定文化方针,保证文艺作品服务人民的“初心”。文化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意识形态问题,如果不对文化加以管控,势必造成意识形态领域的混乱和话语权的丧失。  再次,我们也要关注教育的技术异化问题。近年来,如何将科学技术融入教育领域一直是国家非常关注的问题。其实,在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如火如荼地将科技引入教育,利用新媒体等为教育服务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科技背后的意识形态和科技本身操纵而不是服务的特征,在广泛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同时,也要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们对科技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而不是单方面地将科技看作中立的工具。  另外,当代中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一定程度上的重物质轻精神、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等现象仍然是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有的问题甚至达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马尔库塞社会批判理论对“悖论性贫困”的剖析也恰恰是我们长时期着力于经济建设而忽略的因素。事实上,如果片面强调对于物质的追求而忽视精神上的追求,这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也不能从总体上促进社会的进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物质欲求和精神追求相分裂,社会文明不断向物质靠拢,精神文明出现滞后发展。而人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在满足人的物质需求的同时,不能忽略人的精神需求,要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平衡发展。所以,在我国现阶段的价值观的建构上,要特别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用物质欲求的膨胀挤压人的精神空间,避免使人沦为机器。当下轰轰烈烈开展的“四新”教育正是对异化教育的辩证否定。  复次,我们还需要关注乌托邦问题,因为这个时代的我们依旧需要梦想才能形成民族凝聚力。1967年,马尔库塞在柏林作了一场题为“乌托邦的终结”的演讲,他认为由于今天任何的具体世界形式、人类生活形式以及任何的技术和自然环境的转变都是可能的,我们既有能力使这个世界上天堂,又有能力使这个世界入地狱,这意味着“乌托邦的终结”。在马尔库塞看来,乌托邦在以前是“空想”和“幻想”的代名词,但是现在情况不同了,乌托邦已经不再是一种被嘲笑的对象,因为人类的能力已经达到了使任何自然或技术环境都很容易发生变化的地步,对任何事情来说,尽管作为一种特别的思想范畴的乌托邦主义已经失去其存在的理由,但是人的各种*不切实际的丰富梦幻能够变成现实,乌托邦能够变成现实,所以它便终结了。马尔库塞说“乌托邦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乌托邦所涉及的会变革方案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往往是被认为不可能的,但是历史的发展却为其提供了可能的现实基础。当一种革命的方案的实现受到各种反对势力和反对潮流的阻碍,而这些反对势力和反对潮流能够并且只在革命进程中加以克服,革命的社会力量也只有在变革过程中才会形成。  ……

作者简介

  侯晓丽,女,1982年生,山西孝义人。南开大学哲学博士、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IUC)访问学者。现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等。已出版专著1部,参编1部。在《理论与改革》《情报理论实践》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在《天津日报》发表新闻报道1篇。主持并完成省级项目1项、教育厅专项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多项。2018年荣获“陕西省高校思政课程教学能手”称号。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