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异乡人:我在北京这十年

异乡人:我在北京这十年

1星价 ¥33.6 (6.0折)
2星价¥33.6 定价¥56.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3218339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50
  • 出版时间:2023-02-01
  • 条形码:9787532183395 ; 978-7-5321-8339-5

本书特色

◆一个普通人的北漂十年: 2004年-2014年,作家子禾在北京辗转十年,从万寿寺到古城,从六郎庄到三义庙再到沙河,这里标记了子禾的青春,也标记了一个异乡人的十年经历。 ◆一棵生活之树的数种根须: 为了梦想、为了生计、为了孩子……似乎每一个人都有不得不留下的理由。因此,我们一同艰难地呼吸着北京这座国际化大都市里的空气。我们一直在奔波、在奋斗、在找寻属于自己的一片空间和意义。也正因此,有些人留下,有些人离开。 ◆一部写给你和我的非虚构: 小裁缝、大学生、包租婆、进城农民、小商人、小职员、国企员工、诗人、小老板、青年知识分子、策展人、房产中介等等。生活本就不是传奇,其中真正迷人的是隐藏在纷杂文字之后,每一个人的人生。

内容简介

《异乡人:我在北京这十年》是青年作家子禾的首部非虚构作品,书写自己在北京十年间生活经验,照见*普遍的你我人生,勾勒巨变时代的幽微侧影。亲历者在离开之后成为旁观者,子禾的叙述带着一种距离感,过去的日子犹如蛇蜕,蛇蜕不足写,它在风中转移掉的部分更值得记录。相信这份带着温度的记录,能够撕开生活的“表皮”,让我们透过这微小的缝隙,看到时代的暗流,看见真实的自己。

目录

序言 1

**部

小裁缝 11

孤岛生活 68

六郎庄一年 87

三义庙的回声 123

沙河记忆 145

第二部

一个悲伤的故事 171

Ms Wang 195

厌倦了的人 222

诗人去念经 239

北京过客 290

明天再来 263

乌托邦之梦 305

在蟹岛度假村 323

798的告别 337

后记 347


展开全部

节选

序言 1 一棵大树枝叶婆娑地生在那里,哪怕是叶片上一丝细微的茸毛,都指向一片天空,一个不可预测的向度。因为这个事实,每一根茸毛都见证了树的无限性——或者说,是树的无限性滋养了这个事实。但这不是全部(哪怕仅就我们可以探讨的那种有限的全部而言),一棵大树,除了伸向天空的枝叶,还有扎入泥土的根须,它们来自无数个方向,黑黢黢,白森森,吸收着水分、矿物质、腐殖质,甚至往事(埋藏在泥土中的那些属于人类的故事——这就如同人不止活在物质上,还活在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上)。 是的,我本想用一棵树的枝叶隐喻生命未来的向度,用根须隐喻过往,但刚写下这个隐喻,我就发现了其中的荒谬。然而,这荒谬却意外地揭示了我们在理解生命(生活)时会犯的一个令人战栗的隐秘错误——显而易见:树的根须并不只是来自于无数个方向,它们更是回向至无数个方向,这使得我们所说的“向度”成了一种游荡不定的东西,成了“来自”和“回向”的撕扯与共谋。 生命(生活)的过往也并非死寂,并非只完成我们所来自的,而是像树一样,也回向至无数的方向,成为我们无法也无力回溯的部分,成为新生的事实,而非往事。往事是这个新事实的一部分。 这些隐藏于我们生命中的根须,它们的存在,本来是多么明了而确定,却被我们忽视。我们本能地忽视它们,不是因为其他,而是由于无力——现在与未来榨干了我们所有的精力,我们只能将无力面对的过往视为生活的蛇蜕,一件我们曾经穿过的外衣,一种遗落在荒野的死寂的风化物。但显然不是,那些根须虽然不被我们的目光照亮,它们依然脆白,在黑暗中汇聚着光,按照自己的逻辑前行,并通过那前行勾连和撼动着树的枝叶。它们之于我们,如同渔夫们无力打捞的鱼群,闪耀无限的光斑,形成另一片隐秘的水域。 2 这本书,本来想写我离开北京(这个当代世界超级大都市)的前前后后,通过书中所写之人大致勾勒我在北京十年的城中迁徙(二〇〇四年秋天至二〇一四年秋天,我先后在万寿寺、古城、六郎庄、三义庙、沙河居住),以此管窥外来人在北京的种种生活。但经过前后五六年的沉淀、发酵与写作,我才发现这个预设并非*重要的——我应该触及的是蛇蜕在风中转移掉的部分,即变形的发生,而不是留在那儿的一层薄薄的死皮,那僵死的事实。*重要的是,撕开我们能看见的现实的表层(哪怕只撕开一丝缝隙),看看游动在它内部的东西,血或气。 因而,十年的北漂生活降格为(或者说归位为)一棵旁枝斜逸的纷繁之树,将我导向了隐于土层深处的那些更为庞杂和更为幽暗之物:生活以下的生活。它们不仅属于这十年,也属于十年之前更多的十年,不仅属于我也属于更多人,它们是一切当代生活意味深长的隐秘基础。 这棵纷繁之树,在许多个夜晚,贪婪地吸引着我语言的剃刀,令我刮掉它枝叶上的尘垢,一点一点,让我看到我作为自己书写对象——数以千万计的北京外来者,以及数倍于此的当代中国人——的一分子所生活的城市,所处的纷杂环境,所来自的幽昧过去,所呼吸的文化空气,所共处同一时代的人们正在塑造的时代,正在秘密回向的历史运作机制(一个巨大的隐形工厂),以及*根本的,游荡在每个人生命深处的幽灵般的孤独性。所有这些,在某种时候使我震惊地相信,我所处时代的其他人,甚至与我不同时代的其他人,也如我一样生活在我所窥见的这一切里——我们的境况,无论甜蜜与苦涩,几乎毫无二致。 回顾那些推进艰涩又令人心潮澎湃的似乎有所心得的写作瞬间,我确有发现某种秘密的欣喜,但也深感不安:我所窥见的生活,是那么不受控制地溢出了我所认为的生活。 无论如何,我记述的这些人(包括我自己),他们每一个的枝叶与根须,都在构造着我们的时代,以及我们时代的北京和中国,这个漂浮在无数人生命(物质和精神的双重生命)之上的超级人类文明大工厂、马戏团和造梦空间:不仅小裁缝、大学生、包租婆、进城农民、小商人、小职员、国企员工、诗人、小老板、青年知识分子、策展人、房产中介等,更有他们背后那苍茫潮水般的部分——农民、律师、服装设计师、大仙儿、官员、和尚、废品回收员、来北京看病的人、职高学生、保险推销员、流动摊贩、车间工人、艺术家、798的看客、交通协管员、货车司机,等等。 所有这些,历史与当代巨变盘根错节的产物,一定程度上重构了我对生活的认知,更让我感到惊异,对当下生活、对历史记忆以及人类本能——或者说,我惊异于庸常生活的每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都隐藏着宏大的历史学、纷杂的社会学以及迷离的哲学命题,比如:我们的生活不仅源于历史,并且也在双向地塑造着历史(属于未来的新历史以及往事的再生长),以回应历史来信的方式;我们强调道德优势,正由于它过于脆弱而多变,远不如人类本能诚实,血液、欲望、潜规则……我感受到这些,皆确之凿凿。 3 作为一个写作者,我所写的这些文字,也一次又一次地锤炼了我,考验我的真诚,考验我的虚荣,考验我对我的同类的尊重,考验我对历史与时代的空气中无所不在的伦理及道德的碰触、感知、审视及言说。当然,它们也在考验我的迟钝与尖锐,借此我知道:我的尖锐还没有被生活的砂轮彻底磨秃,也还没有在生活潮湿的角落里锈迹斑斑。我的拘谨及直来直去,在这些文字中显得笨重而蛮力,不够机智,不够轻灵,也不够有趣——但这正是事实的一部分。 当凿子和剃刀**次落下,这些倔强的文字就已无法改变,因为我也是我所雕凿的一切的产物,是这个时代一个悲哀的存在,是野心时代的庸常生活的一个可有可无的构成部分——这部作品,将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我的野心不能抵达的部分,它不够锋利,也不完美。而我无法将其抹去。 作为一个写作者,我相信文字中永远有比故事更迷人的东西(我必须坦诚:这本书中没有离奇的故事),就如同生活中永远有比传奇更迷人的东西。我希望我的文字,我的生活,也能如此。这些文字,可能看上去纷杂晦涩,像一首幽昧的抒情诗,但我希望它们是诚实的,我也希望它们某种程度地撩开了生活之海那虚浮的波澜不惊,窥见了它可能会令人惊异的暗流涌动,哪怕极其有限。 我所写的每一个字,都是我呼吸过的空气。 我所写的每一个人,同时都是我自己。

作者简介

子禾,作家,诗人。曾主编诗歌民刊《12号》。写诗十余年,出版诗集《秋的马更加骨峻如风》,编有诗集《黄土高原上的一些树》《他人之梦》等。诗歌作品见于《诗刊》《十月》《诗歌月刊》《中西诗歌》《诗东西》等。主编“给孩子的诗歌经典”系列,《星星蜂拥在花园里》《牧羊人在山上寻找他的羊》《梨花和稠李瞄准了我》。入选2017年第七届“《十月》诗会”。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