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松江创作研究院文库:松江诗歌史(精装)

人文松江创作研究院文库:松江诗歌史(精装)

1星价 ¥33.4 (3.8折)
2星价¥32.6 定价¥8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32659517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96
  • 出版时间:2022-12-01
  • 条形码:9787532659517 ; 978-7-5326-5951-7

本书特色

★本书**部聚焦松江地区诗歌发展历史的研究专著,也是“松江六史”的第二种,由青年学者乔进礼精心撰就,将千年松江诗歌历程娓娓道来。 ★以时间为脉络,以诗人与作品为骨干,纵横展现松江诗歌从魏晋到现代,从“二陆”到施蛰存的精彩历程。 ★本书文风明白晓畅,同时具有学术性、知识性、系统性,是一部快速了解松江诗歌千年面貌的通俗地方史著作。

内容简介

本书为“松江六史”的第二种,依托松江地区历史上积蕴丰富的诗歌资源,在广泛收集、阅读、分析诗歌文献的基础上,按照时代次序和发展情况,以绪论提纲挈领,正文分为六章探讨魏晋南北朝、唐代和两宋、元代至明初、明代中晚期、明末清初、清代至民国等各个历史时期松江地区诗歌的发展状况、代表性诗人或诗歌创作群体、著名诗篇赏析,注意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分析松江诗歌的发展史。附录论述了历史上松江竹枝词与民间歌谣的概貌。这是一部简明扼要、线索分明的松江诗歌历史研究著作。

目录

总序


绪论


**章 松江地区早期诗歌的起源与发展

**节 松江诗歌的起源

第二节 两晋时期的松江诗歌

第三节 南北朝时期的松江诗歌


第二章 唐代与两宋时期的松江诗歌

**节 唐代的松江诗歌

第二节 两宋时期的松江诗歌


第三章 元代至明初的松江诗歌

**节 元初的松江诗歌

第二节 元末明初的松江诗歌

第三节 元散曲中的松江作者


第四章 明代中晚期的松江诗歌

**节 陆润玉的《富林十景》与松江风物诗

第二节 松江名宦诗人

第三节 松江学者诗人

第四节 松江诗人的家族化

第五节 作为书画大家的松江诗人

第六节 王次回及其艳体诗

第七节 盲诗人唐汝询与《唐诗解》


第五章 明末清初的松江诗歌

**节 云间派

第二节 云间诗派

第三节 云间词派

第四节 云间曲派

第五节 松江闺阁诗人


第六章 清代至民国时期的松江诗歌

**节 清代学者型诗人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松江诗歌


附 录 松江竹枝词与民间歌谣


主要参考资料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绪论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传统诗歌的发展源远流长。 早在春秋时期,就形成了以四言诗为主的中国**部诗歌总集《诗经》,展示出中国早期诗歌的面貌。至汉魏时期,先后兴起五言诗、 七言诗,至唐代形成了以律诗、绝句为主要体裁的近体诗,并趋于定型。从《诗经》时代至今的两三千年以来,从古典诗歌到现代新诗,中国诗歌不因近体兴而古体绝,也不因白话诗兴而格律诗绝, 每一代均有每一代的诗歌,生生不息、绵绵不绝,形成了在世界文学史上独具特色的中华诗歌文化。 松江地区的诗歌艺术,有着悠久的传统和深厚的底蕴,可以说是中国古典诗歌花园中一朵引人瞩目的奇葩,并在某些特定时期, 对整个中国诗歌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从发展脉络上讲,松江地区的诗歌与整个中国诗歌既有很大的一致性,又有一定程度的错位。这与松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从政治上说,松江地区地处海域边陲,在《诗经》时代一直远离政治中心,长期没有设立县级以上的行政建置。所以,当时此地人民的生活状况,几乎没有官方史料记载。松江旧名华亭,关于此名的由来,明清旧志认为是始于春秋时吴王寿梦建“华亭”于此,为停留宿会之所,但是现代史家多否定这一说法。至东汉末年,陆逊因军功获封华亭侯,“华亭”之名始见于史册。按秦汉时制度,以郡统县,县下设乡,乡下设亭,亭下置里。因此,汉末三国时多有获封亭侯、乡侯者。由此可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华亭的行政级别尚在乡、亭一级,隶属于吴县。唐天宝十载(751年),置华亭县,华亭始有独立的行政建置。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华亭县为华亭府,领华亭一县,次年改名为松江府。至元二十九年,华亭县析出上海县。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析华亭、上海两县部分土地,建青浦县。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分华亭县西北部建娄县。 雍正二年(1724年),又建奉贤县、金山县。至嘉庆十年(1805年), 演变为一府(松江府)、七县(华亭、上海、青浦、娄、奉贤、金山、南汇)和一厅(川沙抚民厅)的行政格局。1912年,松江废府,华亭、 娄县合并为华亭县,后改为松江县,1998年撤县建区,松江县改为上海市松江区。本书所选诗人、诗作,绝大多数以今松江区范围为限,兼顾历史沿革中的华亭县、娄县所辖范围。 松江的经济、文化发展与政治地位的变迁几乎是同步的。华亭建县以前,松江地区的经济比较落后,被称为“海域蛮荒”。建县以后,经过唐、宋两代的发展,至宋代,华亭城中已有街巷数十条。 元初升府时,城内有一府一县行政机构,因城垣较小,城市建筑沿市河向西延展,至元末已形成“十里长街”。明代松江城被列为全国33个都市之一。清代松江府城有一府两县的行政机构,官绅宅第众多,商店作坊鳞次栉比,人烟辐辏,车马骈阗,形成了繁荣的市面。松江地区的文化也相应地呈现与政治、经济发展并驾齐驱的态势。如华亭首见于史志后不久,二陆兄弟名噪一时。唐、宋两代,华亭建县后,不少名家流寓或途经华亭。元末松江府商业繁荣,出现了杨维桢、陶宗仪等文化大家齐聚此地的盛况。至明代, 松江经济发展达到鼎盛,而文化发展也迎来了开宗立派的高度繁荣时期,如书派、画派、诗派、词派、曲派等诸多冠名“松江”或“云间”的文学艺术流派,都产生于这一时期。近代以来,上海都市崛起,松江城的政治、经济地位逐渐被上海所取代,文化地位自然也随之被超越。 松江诗歌就是在这样的一种社会历史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 总体上说,松江诗歌既跟随了全国诗歌艺术发展的整体步伐,又在繁盛的时段上与全国诗坛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错位;既保留了地方文化的特点,又与全国诗坛密不可分;有时深受全国诗坛的影响,有时又反过来影响全国诗坛。 在西晋时期,松江地区由于陆氏家族,尤其是二陆兄弟的存在,掀起了一个诗歌创作的高峰。之后,在长达千年的漫长时间中,松江诗歌处于相对沉寂的状态。特别是在唐、宋两代,全国诗坛在诗词创作上达到了鼎盛,松江地区却因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还处于积淀阶段,还没有产生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陆游那般妇孺皆知的名家。因此,松江诗歌的发展,与全国诗坛相比,在时间上存在相当程度的错位。如果说,唐诗、宋词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峰”,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松江诗歌却有三次引领了全国诗歌艺术的风尚。从时间先后上说,分别是西晋、元末明初、明末清初三个时期,这也是松江诗歌史上的三个高峰。 西晋时,陆机、陆云兄弟以文才倾动当世,时有“二陆入洛,三张减价”之说,陆机更是赢得“太康之英”的美誉,对当时的诗风影响极大,此为**个高峰。元末,杨维桢等人移居松江,东南才俊之士登门求教不绝,当代学者杨镰称其为“元末江南诗坛泰斗”,堪称当时全国诗坛的盟主。几乎与杨维桢同时的袁凯,亦因“白燕体”享誉后世,被称为明朝“国初诗人之冠”,此为第二个高峰。明末清初,以陈子龙为首的“云间派”文学厚积薄发,涌现出了大量杰出的诗家、词家、散曲家,引领了全国诗歌文学创作审美的风尚,此为第三个高峰。 具体来说,春秋至魏晋,松江地区属于吴越地域。翻检史志, 三国以前,这一地域的社会风习、人文状况,相关史料记载极其缺乏。松江真正意义上的地域人文传统,要追溯到魏晋时期。历代的松江府志、县志,在记述本地邦彦,特别是比较有影响力的文士时,多从陆逊、陆抗、陆机、陆云、陆景等开始说起。其中,陆机、陆云文才出众,名动当时,可称得上是松江地域人文之初祖。 陆机、陆云不但从小居住在这一地域,而且多有诗文作品描述云间地域的自然风光、人文情怀。如陆机的《吴趋行》:“山泽多藏育,土风清且嘉。”而陆云更是与“云间”之名的由来,有着直接的联系。据《晋书·陆云传》记载:“云与荀隐素未相识,尝会(张)华坐,华曰:‘今日相遇,可勿为常谈。’云因抗手曰:‘云间陆士龙。’隐曰:‘日下荀鸣鹤。’”从此,“云间”成了松江的别称。历代活跃于松江 一带的文学艺术流派,也得以用“云间”这个美丽而又浪漫的别称冠名。 陆机、陆云在当时文坛上的名誉极大、地位极高,并为西晋著名文学家、诗人。尤其是陆机被誉为“太康之英”,引领了“太康诗风”的形成,与潘岳并称“陆海潘江”,实际上陆胜于潘。陆机等诗家为了加强诗歌铺陈排比的描写功能,将辞赋的句式用于诗歌,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陆机的诗中增加了大量山水的描写,为之后谢灵运、谢朓等人的山水诗起到了先导作用。云间古称“诗国”, 其源流自陆机始,可谓起点极高,甫一亮相就登上了当时诗坛的高峰,备受世人瞩目。 唐、宋两朝,尤其是北方战乱时,北方士人大量南迁,荟萃于九峰三泖的云间地区,诗书礼乐,浸淫熏陶,云间人文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至南宋末年,云间崇文之风已盛,据清嘉庆《松江府志》引宋人许克昌语,当时松江地区“虽佃家中人衣食才足,喜教子弟以读书,秀民才士往往起家为达官,由是竞劝于学,弦歌之声相闻”。入元以后,王逢、陶宗仪、杨维桢、钱惟善、黄公望等一大批名士寓居于松江九峰三泖之间,而本地也涌现出任仁发、管道昇、袁凯、陆居仁等一大批文化名家,开启了有明一代松江经济发达、文化昌盛的时代。 尤其是杨维桢的到来及其创作,对松江地区诗歌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杨维桢独创“铁崖体”,为历代文人所推崇,被誉为“标新领异”的“一代诗宗”“元末江南诗坛泰斗”,作品一 出群起影从,堪称元末诗坛盟主。《四库全书总目》称其“以横绝一 世之才,乘其弊而力矫之……故文采照映一时,而弹射者亦复四起”,元末明初大文豪宋濂所撰《元故奉训大夫江西等处儒学提举杨君墓志铭》称:“元之中世,有文章巨公起于浙河之间,曰铁崖君, 声光殷殷,摩戛霄汉,吴越诸生多归之,殆犹山之宗岱,河之走海, 如是者四十余年乃终。”可以这样说,以杨维桢为首的元末松江诗坛,对全国尤其是江浙诗坛影响极大,距二陆兄弟千年之后,松江再一次引领了全国诗歌的风尚。 除杨维桢之外,与之几乎同时的袁凯,独创“白燕诗”盛传一时,博得了“袁白燕”的雅号,被誉为入明以后**位有影响力的诗人。从诗学精神上来看,袁凯师法汉魏唐人,为明代前后七子及云间派的先声。袁凯的古体诗学魏晋,近体则师杜甫,又有所发展, 可谓“流出肺腑,卓尔自立”,“前七子”之一的何景明推袁凯为“国初诗人之冠”。元末明初的松江诗歌可谓登上了又一个高峰。 到了明代晚期,经过长时间的充分积蓄,松江文艺终于迎来了 “开宗立派”的新时代,书画、诗词等各种文学艺术“全面开花”。在书画方面,以董其昌、陈继儒等人为首的“云间书派”“云间画派”声誉日隆,陈子龙、李雯、夏允彝等文学名家也受到了董其昌、陈继儒等人的鼓舞、熏陶和指点。可以说,云间派文学是建立在云间派书画的基础之上的。云间派诗词在诗歌史上的成就,确实有赖于云间深厚、开放的地域人文环境,并与云间派书画共同构成了云间传统文化的两座高峰。 放眼当时全国文坛,云间派也是明清之际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在诗、词、曲、文等的创作和理论上都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云间派领袖人物陈子龙,诗风沉雄瑰丽,被公认为明代*后一个大诗人、“明诗殿军”,以才华、气节广受崇敬,以至于“天下之大,人才之众,莫不祖大樽(陈子龙的号———引者按)而宗云间”,“群奉黄门诗派(陈子龙曾任兵科给事中,以给事中别称“黄门侍郎”而有 “陈黄门”之称,其诗派因此亦被称为“黄门诗派”———引者按),历数十年流风未坠”,对后世影响深远。在词的方面,陈子龙亦为婉约名家、云间词派盟主,被后世众多著名学者评价为“明代**词人”“清词中兴的开创者”。如著名词学家龙榆生说:“词学衰于明代,至子龙出,宗风大振,遂开三百年来词学中兴之盛。” 云间派是云间诗派和词派的统称。云间诗派与虞山诗派、娄东诗派鼎足而三,被称为明末清初*重要的三大诗派。云间词派作为公认的**个真正的词派,对以陈维崧为首的阳羡词派、以朱彝尊为首的浙西词派、以毛先舒等人为首的西陵词派、以曹尔堪为首的柳洲词派影响极大。以陈子龙为首的云间派诗人、词人在这 一时期毫无疑问地占据了全国诗坛的高地,在整个松江诗歌史上其成就和影响力也达到了顶峰。 松江诗歌从开端到鼎盛,经过漫长时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点。首先,在思想性上,爱国主义思想是松江诗歌的光荣传统。出生在华亭县城的李纲,是宋代抗金名臣、民族英雄,写有诸多爱国篇章。元末明初的袁凯等人也为明朝建国而欢呼。至明末清初,在明朝覆亡、清军南下的危急关头,云间派的骨干成员陈子龙、夏允彝、夏完淳、徐孚远等人积极参加抗清斗争。松江府城陷落后,数千义军壮烈牺牲,夏允彝、陈子龙、夏完淳等先后殉国,徐孚远等突围至福建,继续斗争,后远走台湾,至死不降。他们不但写下了许多爱国诗篇,而且其事迹和精神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如民国时期的南社盟主柳亚子多次作诗追忆夏完淳等,并以其为榜样。南社中的松江籍诗人,如姚鹓雏、闻宥、杨了公、费龙丁等,也多为爱国诗人。 第二,在题材上多关注民生疾苦和地方风物。松江诗歌有着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自宋元以来就有许多关注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诗篇。如宋代陈舜俞的《牛商行》,元代张之翰的《检荒租》、袁介的《检田吏》《廉访使者实核松江旱禾,见农食有感》,明代陈所蕴的《大水歌》、陈子龙的《小车行》《卖儿行》,清代杨钟宝的《薅草曲》,诸如此类的诗篇不胜枚举。另外,松江诗人极为关注地方风物,如华亭鹤、四鳃鲈、九峰三泖、白龙潭、采花泾、醉白池等,均留下了许多相关诗篇,并产生了《华亭十咏》《华亭百咏》《续华亭百咏》《松江竹枝词》等许多专门描写松江风物的诗歌专集。 第三,松江诗歌在取法上形成了“复古为基,兼采性灵”的艺术特点。在明代,前后七子诗学的复古思想风靡全国,以陈子龙为首的云间派诗人,基本上仍然继承了前后七子的遗绪,走着“诗必盛唐”的老路。但是,陈子龙等人的诗学主张又有自己的创见,对七子之学进行批判和扬弃,吸纳了性灵派学说的部分观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如他认为七子“摹拟之功多,而天然之资少,意主博大,差减风逸;气极沉雄,未能深永”,十分清醒地指出七子诗歌风格的缺憾。总的来说,陈子龙主张取法盛唐诸名家,以现实主义手法书写时事政治、民生疾苦,使其创作堪称“诗史”。性灵派学说的集大成者、清代诗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也对陈子龙的创新精神赞赏有加,称“陈卧子(即陈子龙———引者按)之《黄门集》,俱能原本七子,而自出精神者”,而非以复古诟病。归纳起来说,云间派诗风结合复古与性灵二者之长,故能在明末清初诗坛独领风骚。 云间派文学式微以后,松江诗歌的发展进入学者引领时期,出现了一系列学者型诗人,但是至今对他们的研究很少。如清代姜兆翀编辑的《国朝松江诗钞》,就多达64卷,收录了清代前期松江府1500余位诗人的上万首诗。关于清代松江诗人研究少人问津的原因,总体来说,首先,是因为在清代的文学领域中,小说、戏曲方兴未艾,比较容易受到人们的关注。其次,清代中期思想禁锢, 万马齐喑,诗歌的创作多无新意。再次,文学的传统、读者的心理往往贵远而贱近,因此这一时期的诗人受到了冷遇,也罕有名家名作令人耳熟能详。民国时期,白话诗兴起,传统诗词逐渐沦为文学的边缘。松江地区由于政治、经济的相对衰落和文化的惯性使然, 松江籍诗人在新诗创作上,与全国诗坛的热闹景象相比,就显得十分“落寞”。 纵观松江诗歌史,其整体流变大致如此。本书尝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依据现有的文献资料,同时吸收学界已有成果,以流变为经,以诗人和作品为纬,全面、系统地梳理和探讨松江诗歌的发展历程,揭示松江诗歌的发展规律,展现松江诗歌的基本面貌,以期填补松江地区诗歌史研究的空白。鉴于各方面的原因,作者只能尽自己的能力所及,来尝试做这方面的工作,有不足之处,请读者见谅。

作者简介

陆军,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戏剧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国家文化部优秀专家,国家教学成果奖、国家文华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兼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戏剧文学分支主编,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副会长,上海戏曲学会会长,松江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上海人文松江创作研究院院长。著述逾500万字。2005年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陆军文集》(8卷),迄今已有个人著作13种、主编图书30余种。。 乔进礼,河南宁陵人,寓居松江。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松江区韵文研究中心副社长兼秘书长。曾长期主笔历史文化专栏《茸城旧闻》,著有《柳叶纷飞》《红色堰泾》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