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03075126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32
- 出版时间:2023-03-01
- 条形码:9787030751263 ; 978-7-03-075126-3
本书特色
本书适用于中医药研究及临床工作者,中医院校学生及广大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内容简介
龙江医派是近现代我国北疆新崛起的中医学术流派,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以高仲山、马骥、韩百灵、张琪四大名医为代表的龙江医派医家群体不断创新,薪火相传,形成了鲜明的学术特色和临证风格。本书旨在对龙江医学发展历史脉络进行梳理,荟萃龙江医派学术思想及特色诊疗技艺,汇集龙江地区内外妇儿各科名医的临床验案,突出龙江中医药学术特色,为健康龙江服务,为培养中医人才助力,对促进龙江中医的进步,中医药宝库的丰富有着重要意义。
目录
上篇 概述
**章 绪言 2
**节 龙江医派形成与发展 2
第二节 龙江医派形成的影响因素 6
第三节 龙江医派概念 9
第四节 龙江医派作用与价值 10
第五节 龙江医派研究内容 11
第二章 龙江医派学术思想 14
**节 首重经典,熟读《医宗金鉴》,博采兼收 14
第二节 倡中华大医学观 16
第三节 外因寒燥,法当温润;内伤痰热,治宜清化 17
第四节 辨治疑难,以气血为纲 20
第五节 复合病证,宜用大方复法 23
第六节 药法与病证相合,活用平奇猛毒、对药群药 25
第七节 形气学说 27
第八节 寒地养生,趋利避害 28
第三章 龙江医派特色诊疗技术 31
**节 专科专病专方 31
第二节 民间验方 34
第三节 正骨技术 36
第四节 针灸技术 38
第五节 推拿技术 40
第六节 炮制技术 43
下篇 龙江医派各科流派名家学术经验及验案选析
第四章 《内经》训诂流派 46
王若铨 46
第五章 内科流派 54
**节 高仲山 54
第二节 马骥 64
第三节 张琪 73
第四节 华廷芳 82
第五节 吴惟康 94
第六节 陈景河 103
第七节 王德光 112
第八节 段富津 123
第九节 卢芳 129
第十节 崔振儒 137
第十一节 张金良 146
第六章 皮肤外科流派 155
白郡符 155
第七章 妇科流派 168
**节 韩百灵 168
第二节 王维昌 176
第八章 儿科流派 185
邹德琛 185
第九章 骨伤科流派 193
邓福树 193
第十章 针灸流派 205
孙申田 205
第十一章 推拿流派 213
王选章 213
参考文献 222
龙江医派颂歌 224
节选
上篇概述 **章绪言 龙江医派是近现代于我国北疆崛起的中医学术流派。在黑龙江地区独*的气候、历史、文化、社会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经过长期医疗实践经验积累,历经跌宕起伏、脉冲式的发展进程,逐渐形成了龙江医派独树一帜的北疆寒地诊疗风格及用药特色。 **节龙江医派形成与发展 一、龙江医派的孕育 考古研究发现,距今17.5万年前,黑龙江省阿城地区便有原始人类生活的痕迹。原始医药发端于古代先民在生产和生活中与疾病做斗争的可贵尝试,较多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的发现,不仅证明了古人类在黑龙江地域的劳动、生息、繁衍,同时也表明此时期为龙江医药发生发展的肇始。 对于黑龙江省原始医药卫生的记载,*早可追溯到肃慎族(又称息慎、稷慎),其药事交流、饮食起居等医药卫生内容散见于史籍中。药事交流方面,肃慎族早在尧舜时期就与中原王朝建立了密切联系。《竹书纪年》记载,帝舜“二十五年,息慎氏来朝贡弓矢”。《本草纲目》记载:“石砮出肃慎国,人以楛木为矢,青石为镞,施毒,中人即死。”肃慎族不仅以弓矢作为朝贡之品,同时掌握了毒药的制备和用法,在矢上施毒用于军事。肃慎族还以动物药材大麈为献,《逸周书》记载:“周公旦主东方 西面者正北方:稷慎大麈。”《埤雅 释兽》曰:“麈似鹿而大,其尾辟尘”“令毡不蠹”,说明麈尾有一定驱虫作用。饮食起居方面,《后汉书 东夷列传》《魏书 勿吉传》《北史 勿吉传》中记载了肃慎人及其后裔挹娄、勿吉人均居住在半地穴式住所,以躲避严寒;寒地居民应对环境的医疗经验也逐渐成熟,《黄帝内经》记载:“灸焫者,亦从北方来。”《山海经》(郭璞注)载肃慎族先民“以膏涂体,厚数分,用却风寒”。勿吉人“嚼米酝酒,饮能至醉”,室韦人蒸麦发酵酿酒,说明寒地先民掌握了谷物发酵技术,且已感受到酒精对人体的作用。黑龙江省肇源县白金宝遗址出土了西周时期的陶鬲,说明先民已广泛应用烹煮技术以杀菌、杀虫、助消化。 唐朝,文化的开明融通使东北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交往日益频繁和深入,至满族入关前已为中医药在东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据史料记载,以靺鞨族为主体的渤海国曾多次遣人赴唐学习中原文化,中原医药内容随之传入渤海国,龙江医学自此汲取到中医药精华,并开始培育医师和药剂人员。同时,各族开始重视地产药材的采集与加工,其地产贵重药材,如人参、麝香、鹿茸、熊胆、蜂蜜等,成为贡奉朝廷和边境贸易的主角。 唐末至北宋,黑龙江流域先后建立起辽、金两国。契丹人创建的辽国,崇尚针灸术,东丹王耶律倍亲自研习针灸术,极大推动了辽国针灸技术的进步。《辽史》记载,多位契丹医者曾翻译中医典籍并传播中医知识,其对中医理论和技法的学习,促进了契丹人对地产药材的利用,创制出特色冻伤药、麻醉药及解毒药“骨笃犀”等。女真族建立金国后,攻陷北宋汴梁,掳掠大批医药人员及医学典籍和器物,促使中医大规模向东北传播。金太祖仿中原医官制度设立医疗机构、赈济组织及官办医学教育;金国医者突破朴素的原始经验,灵活应用中原偏方、杂方、针灸、角法等;《金史》载药百余种,对药物的产地、采集、加工、经济及药用价值的认识更加全面,即使是萨满巫术也合用内服草药;《金史》还记载了诸多病症及其相应的病因病机,说明此期寒地居民对中医理论体系的认识更加深入。 元朝,蒙医、藏医、中医等多民族医药在东北地区融合。明朝政府在黑龙江西部所设的戍边卫所促进了当地中医药水平的提高,当地蒙医将汉医汉药与藏医藏药相结合,在正骨、针刺、麻醉等方面呈现出较高水平。明嘉靖年间,人参的采集中心转移到东北。在贸易纷争中,为达到防腐目的,努尔哈赤教导民众以水煮参,使参色由白变红,即为红参,促进了人参炮制工艺的进步。 二、龙江医派的雏形 满族人于中原建立清朝政权后,黑龙江地区原住人口大量迁至山海关内,取而代之的中原移民、流放罪犯在黑龙江地区开展商贸、采矿、边防等活动,中医药也随之取代少数民族医药,成为龙江医学主流。其中著名的有顺治、康熙时期流人方拱乾、周长卿、陈志纪,雍正、乾隆、嘉庆时期的吕氏家族等,他们先后在宁古塔(今海林市)、卜奎城(今齐齐哈尔市)等地行医谋生。从籍贯和传承谱系来看,他们多师从于山东、河北、河南、江南等地名医,使龙江医派学术根源汇聚了中原各地流派特色。 顺治元年起,黑龙江各地药店行业蓬勃发展。齐齐哈尔鼎恒升、万育堂,哈尔滨永德堂、世一堂,黑河福和堂,以及今绥化、牡丹江、密山、林口、海林、穆棱、虎林、东宁、海伦、双城、五常、依兰、望奎、克山等地的百余家中药店相继开办。黑龙江下游地区与日本进行的“山丹贸易”,使名贵山珍药材输送到朝鲜半岛、库页岛、日本北海道等地区,而日本使臣也带来多种丸散剂及各种草药,如《延喜式》记载的素女丸、五香丸等,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医发展。 清末民初,龙江中医群体逐渐壮大,仅哈尔滨一地已有中药铺、中医诊所、中医院百家之多,中医药行业还作为黑龙江医疗活动的主要力量参与1910年至1928年各县抗鼠疫工作。 此期的龙江中医已发展出六个支系,初成龙江医派格局。分别为龙沙系、松滨系、呼兰系、汇通系、三大山系和宁古塔系。龙沙系分布于嫩江、讷河、克山、望奎一带,以雍正、乾隆年间流放至齐齐哈尔的吕留良子孙、杭州旗人华熙及嘉庆年间晋商武诩为代表,此系中原文化基础和医药经验雄厚,临证多用经方,用量轻、辨证细腻;松滨系发起于巴彦县,沿松花江滨流传,以《寿世保元》《万病回春》为传承教本,注重体质禀赋、保元固本,多平补,少急攻峻补;呼兰系分布于哈尔滨、绥化、阿城、呼兰一带,又称“金鉴派”,源于光绪年间秀才王明五偕侄于1921年创办的“中医学社”,教学专重《医宗金鉴》,辅以《内经知要》《本草备要》《温病条辨》,用药简洁,长于时方,善治热病;汇通系主张中西医互解互补,以留日医学博士、原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教务主任、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阎德润为代表,重生理、解剖等西医知识,寻求古今互鉴之法;三大山系由哈尔滨王麻子膏药创始人等三位名中有“山”字的王姓中医结派而成,该系多为走方铃医,重奇方妙法,轻医理探究,除外用膏药外,多习针灸之术,以刺络泄血手法称绝;宁古塔系由顺治年间流人周长卿创始,分布于今宁安市一带,即古渤海国区域,因有渤海国的历史积淀,此地民间中医昌盛,至1911年已形成较为强盛的中医群体。 民国时期,随着西学东渐的热潮,中医中药受到歧视和排斥,1929年2月国民政府提出《废止旧医案》,中医药事业发展受到扼制。在中医药界人士的坚决反对抵制下,国民政府被迫于1936年公布《中医条例》,中医地位在法律上终于得到一些保障,斗争取得初步胜利。受思想开化的影响,此时期以中药为主的药店和坐堂医继续发展壮大,针灸、单方、秘方、验方流传于民间,解除人民病痛之苦,深受欢迎。而且在广大中医队伍中不乏有识之士,通过开办中医药教育,藉以系统正规传播中医药知识,促使龙江医派初见雏形。其时虽无龙江医派之名,却已具龙江医派之实。 三、龙江医派的发展壮大 (一)整合六系,创立研究会,开龙江医派之先河 20世纪30年代,一代名医高仲山成为龙江医派奠基与发展的关键人物。1934年,青年名医高仲山集结哈尔滨市名医左云亭、刘巧合、安子明、陈志和等组建学术团体,于1937年创立“哈尔滨汉医学研究会”,1941年随行政区划变更改制为“滨江省汉医学会”,并在各县、旗设立滨江省汉医学会分会,包括延寿、宾县、苇河、双城、青冈、木兰、呼兰、巴彦、安达、肇东、兰西等县,由各地有名望的中医担任各分会会长,整合凝聚龙江中医各支系。同年,高仲山还召集中医名士自编讲义,开展中医函授教育,创办哈尔滨市“汉医讲习会”,培养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医师500余名,包括国医大师张琪在内的诸多毕业生都成为现代龙江医派的中坚力量。自此,龙江医派具备了群体性,并涌现出以高仲山为首的代表人物。 (二)创办刊物,荟萃龙江中医药学术 伴随学术组织的创建,1937年3月高仲山等人编辑创办《哈尔滨汉医学研究会月刊》,1941年更名为《滨江省汉医学月刊》,共发行53期,发表学术论文547篇,内容涉及经典解析、临床验案、常见病诊疗经验、传染病治疗规范、卫生防疫常识、药品鉴别等。龙江医家以此学术刊物为平台,踊跃交流、探讨学术,展现了当时龙江中医活跃、先进的学术思想,凝集出龙江医派的学术特色。同年,哈尔滨汉医学研究会全体大会在高仲山的主持下召开,并通过了编辑与刊行《局方丸散膏酒标准配本》的重要决议,其目的在于建立一个行业标准,使各家药店丸、散、膏、酒等中成药的配制能够统一。1940年,《汉药丸散膏酒标准配本》的出版不仅对当时中成药市场的规范化、标准化做出重大贡献,而且至今仍有深远影响。现今仍有很多中药厂按照《汉药丸散膏酒标准配本》规范来生产某些传统中成药,并成为卫生部编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时的一部重要参考书,其中更有某些章节被收入药典。 新中国成立后,黑龙江省先后创办学术刊物《哈尔滨中医》《黑龙江中医药》。同时,中医名家们著书立说,毫无保留地为后人遗留下宝贵的学术和临床经验,如马骥著《中医内科学》《万荣轩得效录》、王度著《针灸概要》、白郡符著《白郡符临床经验选》、孙文廷著《中医儿科经验选》、华廷芳著《华廷芳医案》等,实现了学术交流与传承。 (三)兴办教育,培养龙江中医药人才 1948年春夏之交,针对龙江中医队伍老龄化严重,青壮年中医不足的问题,特举办一期中医讲习班。高仲山等中医名家亲自主讲,还特别聘请了正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讲授基础课的张姓教授。此人虽不业医,但有家学渊源,祖上几代行医,在讲习班里主讲《金匮》课程。这一期学员中的佼佼者有张琪、吴惟康等,他们后来都成为了黑龙江省的中医骨干和国家*名老中医,为龙江中医药事业的薪传与腾飞尽心竭力。 1949年,东北负责卫生行政工作的领导推行“以科学立场出题”,在东北全区举行医务人员考试,“合格”者才可领到新的行医执照。要求“中医师、中医外科、中药师等出题大都是以选用与近现代医学相吻合者为标准,故于解题时须说明答题态度,不可用五运六气,妄谈空论”,判卷者为西医,结果绝大部分中医不合格。高仲山先生认为此举关乎中医存亡,遂挺身而出,率龙江中医人,通过各种方式坚决抵制这一错误的中医政策,为新中国成立后龙江中医药教育储备了宝贵的师资力量,并为全国中医争取到“中医师”称谓。 新中国成立后,高仲山走访吸纳省内各地名医,如于盈科、孟广奇、杜万春、柯利民、韩伯兴、邹德琛、段富津等,先后创办黑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牡丹江卫生学校、黑龙江省中医学校、黑龙江省卫生干部进修学院、黑龙江中医学院(1996年更名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各类中医药教育层次不断发展完善,不同层次中医药学校先后成立,培养了大批中医药人才,形成新时期龙江中医群体,蕴成气质独*的龙江医派。 (四)踵事增华,打造龙江医派学术文化品牌 20世纪末至今,随着国家中医药相关政策的落实,黑龙江省中医药事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0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姜德友教授首倡“龙江医派”,并启动创建工作。经过多年建设,龙江医派积累了丰富成果,其先后被载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校史》、《中国中医药年鉴》、《哈尔滨年鉴》、《健康龙江2030规划》、《黑龙江省“十三五”中医药发展规划》、《黑龙江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黑龙江省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黑龙江省中医药条例》、全国师承系列教材《中医学派概论》及《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十四五”发展规划》。2016年入选黑龙江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龙江医派所依托的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入选为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基地和研究基地。 1.出版《龙江医派丛书》和《龙江医派现代中医临床思路与方法丛书》 《龙江医派丛书》以收集整理前辈学术经验为**要务,其整理编撰、出版发行,使诸多诊疗技艺和极具特色的学术
-
黄帝内经鉴赏辞典(文通版)
¥9.2¥28.0 -
小儿推拿秘旨
¥4.0¥9.0 -
舌诊图谱:观舌知健康
¥11.9¥39.8 -
民间针灸三百方
¥2.3¥7.0 -
中医诊断全书
¥19.2¥59.0 -
直到最后一课 生与死的学习
¥26.5¥59.0 -
本草纲目
¥27.4¥76.0 -
内外伤辨惑论-局方发挥
¥2.4¥5.0 -
勾勒姆医生
¥20.7¥59.0 -
博济医院百年1835-1935
¥26.6¥70.0 -
脉因证治
¥4.8¥13.0 -
中医入门必背歌诀
¥15.2¥38.0 -
黄帝内经素问
¥22.5¥30.0 -
中医手诊图释
¥9.2¥28.0 -
人体解剖学常用词图解(精装)
¥72.7¥158.0 -
黄帝内经
¥43.5¥68.0 -
神农本草经 本草三家合注
¥19.1¥58.0 -
针灸大成
¥29.2¥65.0 -
外科急救常识图解
¥1.7¥4.0 -
实用伤寒论方证解析
¥19.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