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9914202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00
  • 出版时间:2023-02-01
  • 条形码:9787519914202 ; 978-7-5199-1420-2

本书特色

本书涉及的主要问题有: 如何理解中华优秀传统之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的内在逻辑是什么? 怎样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 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本路径是什么? 在实现这一结合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积累了哪些经验? 在结合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处理好哪些重要关系? 如何运用唯物史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理论阐释? 如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如何增强中华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和繁荣发展? 围绕上述问题,本书的作者们主要就以下思想和观点尝试着进行了学理的探讨和阐释。

内容简介

我们党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从弱到强、从小到大,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始终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实现理论上的创新。 本书诚邀十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等专家、教授,开设十讲。立足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展开系统研究, 对于当下如何理解和践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具有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目录

目 录 **讲 001 坚持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 艾四林 一、中国共产党奋斗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创造史 二、中国共产党百年理论创新的重要启示 三、坚持胸怀天下,推进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 第二讲 01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考察与时代要求 王易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二、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 三、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第三讲 030 从“结合”的探索到“两个结合”原则的确立 田心铭 一、从进行“结合”探索到确立“结合”原则 二、“两个结合”:“结合”探索和“结合”理论发展中新的飞跃 三、“两个结合”思想原则的确立和“两个确立” 第四讲 046 从“一个相结合”到“两个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里程碑 张允熠 品牌全国际好运行业,一号一个人们,一个月一号,一个月一个一二、“两个相结合”的思想进路 三、“两个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叙事四、 第二个相结合 的文化心理基础———契合与亲和 第五讲 062 实现两个结合 需要处理好五大关系孙熙国 一、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 学发展,正确处理好一元指导与繁荣发展的关系,即 一 与 多 的关系 二、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立足时代实践,不断从中国实践中概括出中国理 论,推动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与发展,正确处理好 事 与“理”的关系 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以中国文化为载体,坚持古为今用,实现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正确处理好“古”与“今”的关系 四、坚持以外来文化为工具,坚持洋为中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 果,实现外来文化的中国化,正确处理好“中”与“西”的关系 五、坚持以综合创新为方法,利用马中西不同思想资源,不断推动当代中 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正确处理好“常”与“变”的关系 第六讲079 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两个结合”的实现途径程京武 一、百年历程辟新路二、激活文化建强国三、坚定信心创伟业 第七讲10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创造性阐释传统学术精华陈其泰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的内在逻辑 二、唯物史观与创造性阐释中国传统学术精华三、创造性阐释:《史记》与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锻造 第八讲12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增强“四个自信”马云志 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文化滋养,有助于增强 道路自信 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文化基因,有助于增强 理论自信 三、为充分发挥制度优势、提升治理效能提供深厚历史底蕴,有助于增强 “制度自信” 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提供根基和底气,有助于增强“文 化自信” 第九讲140 E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李道湘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涵及其意义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根于中华民族对“共同体”的认同 第十讲158 当代中国文化复兴的光辉旗帜杜运辉 一、中华民族文化自觉的崭新境界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沃土 三、当代中国文化创新的必由之路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孙熙国,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大学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分会主席,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首席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任国际易学联合会会长,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北京市高教学会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会会长。 艾四林,哲学博士,教授。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兼秘书长、教育部高校研究生思政课分教指委副主任、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