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中国比较文学年鉴(2020)

中国比较文学年鉴(2020)

1星价 ¥135.4 (7.2折)
2星价¥135.4 定价¥18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271547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38
  • 出版时间:2023-04-01
  • 条形码:9787522715476 ; 978-7-5227-1547-6

内容简介

  比较文学在中国已有一百多年的学术发展史,20世纪80年代以来,成为中国学术中非常具有前沿性、国际性和非常具有活力的人文学科之一。为中国比较文学编纂年鉴,是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需要,也是中国比较文学及学术文化进一步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  1987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杨周翰、乐黛云主编,张文定编纂的《中国比较文学年鉴1886》,编辑整理了1985年以前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史上的重要文献。但出于种种原因,《中国比较文学年鉴》此后一直未能续编。鉴于此,四川大学曹顺庆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王向远教授决定继北大版《中国比较文学年鉴》后继续编纂,目前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08年卷,但因为客观原因再一次中断。然而,中国比较文学界不能没有年鉴。四川大学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与中华文化全球传播”首席科学家曹顺庆教授再次承担起比较文学年鉴编纂任务,从2020年卷开始往前溯源,分别以一年一卷(2020,2010,2009)、二年一卷(2004-2005,2006-2007)、三年一卷(2001-2003)、五年一卷(1986-1990,1991-1995,1996-2000)的体式,用五六年的时间,陆续编完1987-2020年各年度年鉴,补齐了二十多年来年鉴编纂的空缺,陆续出版发行。自2020年度后,可做到按部就班一年一卷。  《中国比较文学年鉴》的编纂宗旨,是为读者系统全面地提供和保存中国比较文学的信息资料。本着明确学科边界、恪守学术规范、甄别轻重、去粗取精、科学定性、恰当定位的原则,对严格意义上的比较文学成果加以初步的整理、筛选与评介。为此,本年鉴将比较文学分为以下五个分支学科。  一、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与学科史研究,包括:(1)比较文学学科基本理论与方法;(2)比较文学学术史与学科史研究;(3)民族文学、区域文学、世界文学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二、比较诗学研究,包括:(1)中外文论与诗学的平行比较研究;(2)中外文论与诗学交流史研究;(3)文化与诗学的跨学科、跨文化研究及相关理论问题。  三、东方比较文学研究,包括:(1)中国与东方各国文学关系研究;(2)东方各国文学之间的关系研究;(3)东方文学的综合研究与总体研究。  四、中西比较文学研究,包括:(1)中西作家作品比较;(2)中西各体文学比较;(3)中国与西方各国文学关系研究(含华人文学的跨文化问题、各国汉学中的比较文学问题);(4)西方文化文学思潮与中国文学;(5)西方各国文学之间的文学关系与比较研究。  五、翻译文学研究,包括:(1)翻译文学基本理论与方法论;(2)翻译文学家及其译作的评论与研究;(3)中外翻译文学史的研究。  在此基础上,本年鉴除卷首的年度概观外,共分五个栏目:(1)分支学科研究综述;(2)重要论文摘要;(3)重要论著简介及要目;(4)2020年度中国比较文学大事记;(5)文献索引。其中,各分支学科综述力求眉目清晰重点突出,重要成果的遴选力求科学公正,成果摘要与简介力求简明扼要,文献索引的收集编排力求齐全可靠。  在电子化、数字化时代的今天,信息资料的查阅越来越便捷,但即便如此,资料查寻的电子化仅仅是文献资料收集的一种方便、快捷的手段。在人文科学的研究中,如果仅仅依赖电子途径查阅资料,就不免造成许多莫名其妙的遗漏。因此,在文献目录的齐全、信息的可靠、编纂的系统化方面,纸质本的年鉴及其文献索引仍然是无可替代的。  希望《中国比较文学年鉴》能为学习与研究者提供方便,也能为今后的中国比较文学学术史与学科史保存基本史料并奠定研究基础。

目录

编辑说明
2020年度中国比较文学概观

Ⅰ 分支学科研究综述
一 2020年度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与学科史研究综述
二 2020年度比较诗学研究综述
三 2020年度中西比较文学研究综述
四 2020年度东方比较文学研究综述
五 2020年度翻译文学研究综述

Ⅱ 重要论文摘要
一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论文摘要
中国文学史的世界文学起源——基于德国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史书写的系统论考察
起源误识与拨正:歌德“世界文学”概念的历史语义
变异学与他国化:走出东方文论“失语症”的思考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跨文化研究的启示
说不尽的“拉奥孔”——文学与其他艺术关系史的一个考察
走向世界文学的国际比较文学中国学派
比较文学变异学与世界文学史新建构主义
宽泛的学科界定难有精细的术语辨析——从译文学看译介学的范畴界定并答谢天振先生
变异学:中国本土话语的世界性意义
论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问题与可能路径
文化自信与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创建
数字人文视阈下的比较文学可视化研究
数字人文时代四川比较文学:学科动态及发展前景
数字时代的比较文学与文化
比较:文在多元样态中——比较文学散论
中国与世界:从比较文学到世界文学——张隆溪先生访谈录
二 比较诗学论文摘要
(一)数字人文研究
文艺研究需要“数字”吗?
从人文计算到可视化——数字人文的发展脉络梳理
数字人文视域下翻译研究:特征、领域与意义
数字人文在古代文学研究中的初步实践及学术意义
“数字人文”取向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问题与方法
作为“计算批评”的“远读”——以网络小说“升级文”中的节奏与情绪为例
(二)世界文学研究
哈罗德·布鲁姆的“世界文学”观
“世界诗歌”事件及其理论启示
论莫莱蒂的远读及其影响
远程阅读时代诗学对话的方法论建构
地理批评与世界文学——2018年的一次讲演
(三)变异学研究
变异学:中国本土话语的世界性意义
从“不可译”到变异学
比较文学变异学:少数民族文学外译研究新视角——以壮文学外译为例
(四)阐释学研究
谈谈阐释学中的几个常用概念
抽离了社会历史范畴的π还有效吗——与张江教授对话
作为阐释学根据的公共理性
视域融合、形式建构与阐释的当下性
(五)中国问题与中国学派研究
“文艺理论的中国问题”笔谈
西方理论的中国问题:中国文艺理论与政策的谱系学思考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范式危机:美国学界的论争及其反思
……

Ⅲ 重要论著简介及要目
Ⅳ 2020年度中国比较文学大事记
Ⅴ 文献索引

编者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中国比较文学年鉴(2020)》:  李松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范式危机:美国学界的论争及其反思》[《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回顾了1993年《近代中国》杂志围绕文学范式危机展开的争论,分析其中展现的不同族裔、专业、立场与学术传统的学者对于如何阐释中国、如何理解文学的政治属性、如何在解构之后再重构文学理论新范式的思考。该文在分析范式危机理论背景的前提之下,梳理应对这一危机的可能出路。该文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洲和北美学界在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掀起的理论革命强烈冲击了原有的文学研究模式,深刻影响了人文学术的版图以及学术体制的变革。1993年刘康等学者在美国《近代中国》杂志发起的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范式危机的论争,集中反映了美国的中国学内部的方法论冲突以及人文学科之间的断裂与调整。该文回顾了刘康对夏志清、李欧梵、普实克等的学术批评,指出其反映了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之间方法论的学科分歧,也分析了杜迈克对刘康的回应。该文认为,全球化背景下亟须被重新确定本质的中国现代文学,及其与西方理论话语的关系,构成了这场争论的张力和焦点。阐释中国文学的焦虑以及运用何种西方理论进行阐释的困惑,始终萦绕在美国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的心头。作者认为,杜迈克、林培瑞、张隆溪等学者围绕理论和文学的本质问题、“第三世界的文学和理论”等问题的讨论在今天依然需要被正视并重新解决,如文学批评与个人体验、林培瑞对批评理论的反思与批判等值得关注。  而在文学理论创新与文学研究实践方面,时胜勋的《中国文论话语创新:从话语体裁到知识生态》(《文艺争鸣》2020年第7期)对文论话语本身的文体问题进行了探索。该文通过对文论话语体裁的梳理,探讨了文论知识生态本身所遭遇的危机,意在表明中国文论创新需要有一个对话语机制的反思。该文将文论话语体裁分为15个类别:论文体、论著体、项目体、教材体、书评体、综述体、史论体、词典体、提要体、译介体、讲说体、对话体、辩驳体、召议体、诗文体,并提出其中论文、论著、史论、项目是目前*重要的四种文体。面对中国当代文论不断强调创新却单一的话语,该文的分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有利于打造更良好的文论话语生态,帮助中国文论的发展。  高楠的《对中国百年文学理论两道褶痕的理论思考》(《中国文学研究》2020年第4期)用“两道褶痕”这一比喻来说明中国文学理论百年发展中的历史顿挫: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引发的文学理论否定传统的事件、20世纪70年代的文学理论与社会政治划分域界的事件。该文认为,这两道褶痕都由与国体命运密切相关的社会政治事件引发,这表明中国文论界群体性的政治依附心态;这一群体也具有取鉴西方而图新的历史心态。该文认为,“两道褶痕”的理论启示在于对传统的否定往往造成族体与国体的理论性否定,由此形成的理论自体褶痕是西论得以律中的理论原因。中国传统文论拥有自己严密的体系性;而对传统的批判否定不能是丢弃传统,而应是积极延续传统。  高玉的《文学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社会科学》2020年第2期)论述了文学理论和现当代文学作为理论和实践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该文认为文学理论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表面上相互独立,但在学术实践中难以分开,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该文以鲁迅的相关研究等为例,展现了西方理论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带来的创新与活力。该文指出,21世纪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文学理论越来越弱化,史料的发掘和甄别等现实材料的搜集整理则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虽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确实应该从材料出发,而在研究中运用西方理论确实产生了不少问题,如理论先行使得文学文本变成了理论的印证,但摒弃理论同样给学术研究带来了诸多问题。如由于不重视理论,缺少哲学、历史、文化学等方面的理论深度,研究变得越来越平面化,造就了大量对现象的描述、资料的堆叠、内容的集成,观点上却是老调重弹。该文表达了对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弱化理论、过于重视材料整合的倾向的担忧。杨辉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的“古典转向”》(《文艺争鸣》2020年第10期)探究了在五四新文学将中国文学传统割裂之后,20世纪80年代的学者如何开始重新接续,并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形成了“古典转向”。该文认为这一古典转向面临的*大问题在于,如何超克奠基于五四所开启的文化的古今中西之争所形塑的文学史观念的基本模式,超越今胜于古、西胜于中的单向度模式。  而在中国比较诗学、文学与中国学派的发展历史与前景方面,曹顺庆、陈思宇的《70年来我国比较诗学研究的得与失》(《英语研究》第11辑)梳理了近70年来中国比较诗学研究的阶段性特点、取得的成绩、尚待解决的问题与发展前路等。该文指出,这70年大致可以分为前学科时期、学科创立时期、巩固时期、拓展时期与深化时期:从1949年前学科时期的沉寂,到1979-1989年比较诗学学科的创立,到1990-1999年比较诗学学科的体系性完善,再到2000-2009年呈现出来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局面,*后到2010-2019年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了话语权的成就。文章总结了中国学者经历了建立比较诗学学科的筚路蓝缕与艰辛,终于迎来了繁盛的局面。同时,当下的比较诗学学科仍有一定缺失:一是平行类比研究多而诗学影响关系研究少,二是片面求同而缺乏对变异和差异的关注。  ……

作者简介

曹顺庆,四川大学杰出教授、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国批博士生导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评委,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中文学科副主任委员,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论学会副会长。从事比较文学和文艺学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东方文论重要范畴、话语体系及资料汇编》,教育部重大招标项目《英语世界的中国文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中外文学发展比较研究》,马工程重点教材《比较文学概论》首席专家。著作有《中西比较诗学》《比较文学史》《中外比较文论史》《中外文学跨文化比较》《中国文化与中国文论》、《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世界文学发展比较史》、《中国古代文论话语》、The variation Theory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Springer, Germany)等30余部,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及英文重要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多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教育部人文社科奖,四川省政府社科奖。 杨清,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讲师。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