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舫散文(作家散文典藏)/李舫

李舫散文(作家散文典藏)/李舫

1星价 ¥33.6 (7.0折)
2星价¥33.6 定价¥4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122108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432
  • 出版时间:2023-05-01
  • 条形码:9787521221084 ; 978-7-5212-2108-4

本书特色

穿越古今,气势雄强,以寻根和守望确证中华文化的磅礴力量。 ——鲁迅文学奖授奖词 李舫的散文创作有三大特色,即大气、灵动和整体性。李舫的散文中总是贯穿着一股充盈大气,笔尖回荡着的那股浩然之气,如涓涓细流汇成一股洪流,流向长江;同时,她的文笔又如初春融化的雪滴般灵动有节奏;*为难得的是,她的散文创作有一种整体的文学观和价值观,作为记者,她用脚丈量过万里江山,在行走的过程中,她选择了历史中的某个时间点作为创作对象,让瞬间变为永恒,让时间的切片变成了历史长河中的精彩一页。 ——作家、评论家邱华栋

内容简介

李舫身为有名的学者、作家、文艺评论家,发表过大量文化散文。本集所选篇章为其历年经典之作,倾向于历史与艺术题材,文风深刻厚重,宏阔而超拔,酣畅淋漓地展现中外文明的全景与细节,大手笔梳理历史文化脉络,深入思考理想与信念、人类与世界、文明与传承、时间与空间、历史与文学、经纬与未来等大命题,尤其浓墨重彩地书写了时间长河之下中国文化根脉的传承与变化,抒写了中华民族葆有的理想和信念。她曾自言:“我对于自己的定位,就是一个以笔为刀、为剑、为玫瑰、为火炬的作家。以一己之力,遥问苍穹。”这使得她的散文有一种剑指南天的气概,锐然不可当。

目录


目 录

我们终将抵达的远方(序) 1

**辑 春雨集

春秋时代的春与秋 3

在火中生莲 15

大道兮低回 26

江春入旧年 39

一蓑烟雨任平生 53

南岳一声雷 89

山山记水程 103

第二辑 夏露集

能不忆江南 161

长相思,忆长安 173

漂泊中的永恒 186

成都的七张面孔 194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214

天 堂 221

苟利国家生死以 237

第三辑 秋霜集

弗里达:不安的缪斯 253

“蓝骑士” 264

“我神智健全,我就是圣灵” 280

贾柯梅蒂:青铜魔法师 298

那色彩仿佛正在呐喊 312

爱丁堡的魔法女侠 322

我的睡眠是长夜的清醒 330

第四辑 冬雪集

良知,导航生命的灯塔 343

骄傲的苏格兰 353

爱丁堡城堡:苏格兰王冠上的明珠 358

苏格兰风笛:高地的天籁之音 365

卡尔顿的春天来了 371

曾记得夏日邂逅 377

彼得·梅尔:永远的普罗旺斯 385



展开全部

节选

春秋时代的春与秋 孔子问礼于老子,是一段生趣盎然的历史悬案。这不仅是中国文化史上两个巨人的对话、中国思想史上两位智者的相遇,更是两个流派、两种思想的碰撞和激发。战乱频仍、诸侯割据的春秋年代,老子和孔子的会面别有深意;在2500年后的今天来看,亦颇具启示。 ——题记 公元前500余年的某一天,两位衣袂飘飘的智者翩然相遇。时间,不详;地点,不详;观众,不详。但是,他们短暂的对话,却留下一段妙趣横生的传世佳话。 其中的一位,温而厉,恭而安,儒雅敦厚,威而不猛。另一位,年略长,耳垂肩,深藏若虚,含而不露。这也许是他们的第二次会面,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此后2500余年的岁月中,我们将渐渐知晓这场对话对于世界历史、对于人类文明的伟大意义。 一 他们,一个是孔子,一个是老子。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孔子是2500年来儒家的始祖,老子是2500年来道学的滥觞。司马迁对两人有过明确考证,“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史记·孔子世家》),“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这一天,年幼些的孔子将去向年长的老子求教。 贵族世家的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尽管他被后世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但身世并不光彩,“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孔子生而七漏,首上圩顶,所以他的母亲为他取名曰丘。与孔子相比,平民出身的老子身世颇为含混,除弥漫坊间的奇闻逸趣外,只知道他“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某一日,骑青牛西出函谷关,从此一去不复返。 2500年来,人们对他们的会面颇多好奇,也颇多猜测和演绎。《礼记·曾子问》考据孔子十七岁时问礼于老子,即鲁昭公七年(前535),地点在鲁国的巷党,这是他们的**次会面。孔子曰:“昔者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及堩,日有食之,老聃曰:‘丘!止柩就道右,止哭以听变。’既明反而后行,曰‘礼也’。”《史记》载,他们的第二次相见是在十七年之后的鲁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地点在周都洛邑(今洛阳),孔子适周,这一年他已经三十四岁。第三次,孔子年过半百,即周敬王二十二年(前498),地点在一个叫沛的地方。《庄子·天运》曰:“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第四次在鹿邑,具体时间不详,只有《吕氏春秋·当染》简单的记载:“孔子学于老聃、孟苏、夔靖叔。”历史不可妄测,但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这样的记载虽然未必逼近真实,却足见后人的善意与期待。 孔子对老子一向有着极大的好奇。我们不妨想象这样的场景——两位孤独的智者踽踽独行,他们的神情疲倦而诡谲,赫然卓立,没人理解他们的激奋,更没人理解他们的孤独和愁苦。 孔子的弟子曾点有“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志向,颇得孔子的赞许。这是一幅春秋末期世态人情的风俗画,生命的充实和欢乐盎然风中。阳光明媚,春意欢愉,人们沐浴、歌唱、远眺,无忧无虑,身心自由,我们似乎从中感受到了春的和煦,歌的嘹亮,诗的馥郁。 老子也徘徊在这春末的暖阳中,他看到的却是不同的景象:“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在他的耳边,是呼喊声、应诺声、斥责声,世事喧嚣纷扰,世人兴高采烈,就像要参加盛大宴席,又如春日登台览胜,媸妍良善邪恶美丽狰狞,又有什么分别,谁又能够分辨?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如此忧伤而又抒情的语气,在老子散文般的叙事中,并不少见。在茫茫人海中,老子反复抒写自己“独异于人”的孤独与惆怅,在“小我”与“大众”之间种种难以融合的差异中,老子在反思,在犹豫,在踟蹰,在审视众生,在考问自己。这孤独和惆怅曾吸引过年幼的孔子,而这一次,他想问的是,孤独和惆怅背后的机杼。 历史的天空,就在这一刻定格。 一个温良敦厚,其文光明朗照,和煦如春;一个智慧狡黠,其文潇洒峻峭,秋般飘逸。他们是春秋时代的春与秋。2500年前的这一刻,他们终于相遇。司马迁以如椽巨笔记录了这历史的一刻: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妙趣横生的描画,读来令人浮想联翩。 老子直言不讳。他认为孔子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其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老子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他建议孔子,抛弃他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孔子、对于世人,都是没有好处的。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这不仅是中国文化史上两个巨人的对话、中国思想史上两位智者的相遇,更是两个流派、两种思想的碰撞和激发。战乱频仍、诸侯割据的春秋年代,老子和孔子的会面别有深意。 孔子问礼于老子,是一段生趣盎然的历史悬案。时光远去,短暂的四次会面,诸多细节已不可考,其对话却涉及道家和儒家思想的所有核心内容。毋庸置疑,孔子的思想就是在数次向老子讨教中逐步形成和成熟的,与此同时,孔子的提问也敦促老子的反思。司马迁评价老子之学和孔子之学的异同,历数后世道学与儒学对于他者眼界、胸怀的退缩,怅然若失:“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 二 这次问礼对于孔子,是晴天霹雳,更是醍醐灌顶。 孔子辞别老子,沉吟良久,对弟子们感慨:“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能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鸟能飞,鱼能游,兽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而龙,御风飞天,何其迅疾。回味着与老子的对话,孔子说:“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是龙吧!” 1600年后,宋代理学大家朱熹引用诗人唐子西的话来表达他对这位坦荡求真、不惧坎坷的君子的崇敬之情:“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老子与孔子性格迥异。老子致虚守静、知雄守雌,孔子信而好古、直道而行。然而,老子作为周守藏室之史,孔子作为摄相事的鲁国大司寇,两者自然都有辅教天子行政的职责,救亡图存的使命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春秋左氏传》评价,春秋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翻开春秋时期的社会历史,不难看到其中充斥的血污和战乱。诸侯国君的私欲膨胀引发了各国间的兼并战争,诸侯国内那些权臣之间的争斗攻杀更是异常激烈,“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大特点,“《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史记·太史公自序》),以致“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孟子·滕文公下》)。诸侯割据,礼教崩殂,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坠落,世袭、世卿、世禄的礼乐制度渐次瓦解,各国诸侯假“仁义”之名竞相争霸,卿大夫之间互相倾轧。值此之时,老子的避世、孔子的救世,不可谓不哀不恸也。

作者简介

李舫,学者、作家、评论家,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学博士。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曾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散文奖,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